书城军事百战奇略(中华国学经典)
12009200000009

第9章

七十一、分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縻军。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兵多而敌军兵少时,应当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来战胜敌人。如果兵力对比我五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三份兵力为“正兵”进攻敌人正面,以二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如果兵力对比我三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二份的兵力为“正兵”进攻敌人正面,以一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这种分兵击敌的进攻部署,就是所谓一边从正面展开进攻,一边则攻其侧后。兵法说:应当分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散兵力,就成为自己束缚自己的縻军了。

【战例】

梁将陈霸先、王僧辩讨侯景军于张公洲,高旌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景登石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

【战例今译】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陈霸先和王僧辩率军进攻侯景,进抵于张公洲。梁军巨大战舰上旌旗高高飘扬,船只塞满了江河、遮蔽了天空,乘潮顺流沿江浩荡而下。侯景登上石头城,望见梁军舰船的磅礴气势,不高兴地说:“敌军有如此雄威气势,不可轻视他们啊。”于是侯景亲率精锐骑兵万人,擂动战鼓而向前迎战。陈霸先见状对王僧辩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把部队指挥得如同常山之蛇那样,首尾可以互相呼应。敌人现在前来送死,妄想一战取胜。我军众多而敌军兵少,我们应当采取分兵击敌的战法去打击敌人。”王僧辩听从了陈霸先的意见。梁军以一支配有强劲弓弩的部队迎战敌人正面,以轻捷精锐骑兵袭击敌人侧后,而以主力部队冲击敌军中央,侯景的部队很快被击溃,他立刻丢下城池仓慌地逃走了。

七十二、合战

【原文】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

【今译】

凡是兵力分散,战斗力就薄弱;集中兵力,战斗力就强大,这是兵家的正常情况。如果我军队伍分驻几个地方,敌人大举进攻我们,应迅速集结部队迎战。兵法说:应集中兵力时而不集中,那就成了孤军。

【战例】

开元时,吐蕃入寇,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王忠嗣策马而进,左右驰突,如此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战例今译】

唐代开元时期,吐蕃军进犯唐朝疆界。唐军与吐蕃军在新城作战。吐蕃军仗其军力多抢先向唐军摆下压阵之势,唐军人少兵力不敌,全军的人都很恐慌。唐将王忠嗣单马进击,在敌军阵内左右奔驰冲荡,所到之处,敌人都躲避。他冲进又冲出,并与己方兵力会合,施行攻击,共杀敌数百人,吐蕃军就溃乱了。接着,趁敌混乱,唐军三军会合作为王忠嗣所率部队的两翼一起掩杀过去,吐蕃军大败。

七十三、怒战

【原文】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必须激励部队士气,使他们对敌人充满忿怒和仇恨,然后再出战杀敌。兵法说:要使将士奋勇杀敌,就要激励将士同仇敌忾。

【战例】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马武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兵四千余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与吾相恃,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势轻进;武恨无救,则其战当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霸乃开营大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

【战例今译】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刘秀下诏派将军王霸与捕虏将军马武率军讨伐割据于垂惠的周建。苏茂率领4千余兵前来援救周建,事先派出骑兵主力部队突然截断马武的军粮,马武得悉遂率兵前去救援。这时,周建从垂惠城中出兵与苏茂前后夹击马武;马武依赖有王霸为援,作战不力,结果被苏茂、周建打败。马武率众溃逃经过王霸营垒时,大声疾呼,请求救援,但王霸回答说:“敌人兵力强盛,我如出援,连同你们必将两败俱伤,你们还是自己努力奋战吧!”说完,就关闭营门坚守不出。王霸的部下都力争出援马武,王霸解释说:“苏茂军都是精兵锐骑,而且人数又多。我军官兵心怀恐惧,缺乏信心,如果参战两军配合不利,非败不可。现在我部闭营固守,以示互不相救,敌人必定乘胜贸然轻进;马武所部在外无救援可以依赖的形势下,一定会加倍努力进行战斗。这样,苏茂部队就会疲惫,我军乘其困敝不堪之时再出兵袭击,就可以打败它。”苏茂、周建果然出动全部兵力进攻马武,双方混战很长时间,王霸所部有数十名士兵断发向他请求出战,于是就打开营门,出动精锐骑兵突袭敌人背后。苏茂、周建部队在汉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大败而逃。

七十四、气战

【原文】

凡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胜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近战。彼衰我胜,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今译】

凡是主将所以能实施作战,是因为有军队,军队赖以攻战的是士气,士气之所以高昂是击鼓激励的结果。鼓起官兵的士气,就不能太频繁,太频繁了士气就容易衰竭,也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气容易耗尽。必须把握着离敌人六七十步之内,才可以击鼓,命令官兵进战。这时敌衰我盛,就一定能打败他。兵法说:士气高涨的时候就攻战,士气低落的时候就撤退。

【战例】

春秋,齐伐鲁。庄公将战,曹刿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例今译】

春秋的时候,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一起前往。庄公与他同乘一辆车,和齐军在长勺相遇。庄公想击鼓进攻,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三通鼓过,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鲁军击鼓,大败了齐军。庄公问他原因,曹刿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一鼓时激起了勇气,二鼓时有些松劲,等三鼓时气就泄了。敌人气已泄尽,我军的气刚刚鼓足,所以打败了他们。”

七十五、归战

【原文】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

【今译】

凡是对敌战斗,如果敌人无缘无故地突然退走,就必须认真查明其原因。敌人果然因为力衰粮尽而撤退的话,就可以选派轻装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它。倘若敌人是撤退回国,那么,就不要轻率地拦截它。兵法说:对于退归本国的敌人,不要轻率地去阻击拦截它。

【战例】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于穰,刘表遣兵救之,绣到安众守险,以绝军后。操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伪遁,伏兵以待。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夹攻,大破之。操谓荀彧曰:“敌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胜矣。”

【战例今译】

东汉末,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围攻张绣于宛城,刘表派兵前来增援。张绣屯兵于安众县境内,凭险固守,准备截断曹操的退路。曹操因为前后都发现敌兵,停止行进,便趁夜凿险开道,伪装逃跑但是暗中却埋伏了奇兵。张绣认为曹操突围逃跑,派出全部兵力追赶。曹操回军和奇兵前后夹击,大败张绣的军队。曹操对荀彧说:“敌人想拦截我们的返国部队,而我军则是处于死地而战,所以我军必胜。”

七十六、逐战

【原文】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今译】

凡是追逐逃敌,必须弄清真假。假若旗帜鼓声,整齐一致,人多纷纭,装作乱状,虽是撤退,不是真败,必定埋伏奇兵,应当警惕。假若旗鼓混乱,号令呼叫不一,这才是真正败退,可用全力追击。兵法说:凡是追击就不要间歇,如果敌人又在路上停留,那就应当特别警惕。

【战例】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喉拒之,大破于浅水原。太宗帅骑追之,直趋高墌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辨士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也。且罗喉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

【战例今译】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世民进攻薛仁杲,薛将宗罗喉在防御中,被唐军击败于浅水原。李世民带领骑兵进行追击,一直追到高墌,并进行合围。薛仁杲的部分将领,不少是在临战时投降的,他们又表示要回去骑自己的战马,李世民把他们放回去。一会儿,他们又骑马返回。因而李世民对于敌情了若指掌,就下令进兵合围。他同时派能讲的人晓以利害关系,薛仁杲马上投降了。唐将乘庆贺胜利时向李世民说:“大王这次击败敌人,未用步兵,又无攻城器械,兵临城下,开始我们还怀疑坚城难克,可是在您的指挥下,竟然很快击败敌人,这是因为什么?”李世民说:“这是掌握了用兵的权道,而且因为罗喉所率领的大部都是陇外人,我军虽然打败他们,但是打死和俘虏的却不多。假若不迅速进攻就会全都逃进城去,薛仁杲再加以安抚整顿,就难以攻破了。如果立刻进攻,就会击溃他们而且向陇外逃去,这样高墌城内自然空虚。薛仁杲也吓破了胆又来不及想出新的计谋,他们异常恐慌就不得不来投降了。”

七十七、不战

【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

【今译】

凡是作战,如果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作战形势对我们非常不利;或是敌军远道而来,可是粮草却供应不绝,在这些情况下我军都不应同敌交战,应该长时间的固守营地,等敌军被拖垮之后,再一举歼灭他们。兵法说:不同敌军作战的主动权掌握在我军手中。

【战例】

唐武德中,太宗率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何如?”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果后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走。

【战例今译】

唐朝武德年间,李世民率兵渡过黄河,向东进攻刘武周,当时江夏王李道宗年龄只有17岁,也随军东征。李世民同他一起登上玉壁城头观察敌情。回过头来对李道宗说:“刘武周依仗实力强大,想同我们交战。你看怎么办呢?”李道宗回答说:“刘武周部队依仗已往的胜利,士气旺盛,锐不可挡,我们必须采用计谋打垮他们,很难从实力上与他们相争,目前只有用深沟高垒阻止他们的进攻,况且这群敌匪也不过是乌合之众,纪律涣散,不可能持久作战。等到他们粮草短缺就会自行瓦解,那时就不经战斗,就可擒敌了。”李世民说:“你我看法完全一致!”果然敌军后来粮草耗尽,夜里仓慌而逃。李世民带兵尾随至介州,只用一次战斗,就把敌人彻底打败。

七十八、必战

【原文】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今译】

凡是出兵深入敌人境内,敌军如果坚壁防守,不与我交战,想疲惫我军,就应当分兵进攻敌军,捣毁他的巢穴,切断他的退路,断绝他的粮草。这样,敌军就必然不得不与我交战。这时,我用精锐兵士攻击,就可以打败敌军。兵法说:我军筹划决战,敌人虽然深沟高垒,也不得不与我交战的原因,那是因为进攻敌人所必须救援的地方。

【战例】

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往辽东讨公孙渊。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度渊以何计得策?”懿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曰:“三者何出?”懿曰:“唯明者能量彼我,预有所弃,此非渊所及也。”曰:“往还几日?”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遂进兵。渊遣将帅步骑数万屯辽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彼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其不易,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懿潜弃贼直趋襄平;贼将战败,懿围襄平。诸将请攻之,懿不听。陈珪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坚城,斩孟达。今日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之。”懿曰:“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较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况贼众我寡,贼饥我饱,而雨水乃尔,攻具不设,促之何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忧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恃其众,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惊之,非计也。”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粮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健、柳甫请解围,当君臣面缚,懿皆斩之。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梁水上杀之。辽地悉平。

【战例今译】

三国时期,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明帝召司马懿到长安,派他率兵往辽东进攻公孙渊。明帝说:“远出四千里路以外征战,虽说以奇兵取胜,但也要靠实力,也需适宜、妥当的计谋和后方的费用。你看公孙渊会使用什么计策才比较得当呢?”司马懿回答道:“公孙渊如果弃城先逃,这是上策;据守辽东,抗拒我大军,这是中策;坐着不动防守襄平城,这就会被我擒获。”明帝问:“三种计策中,公孙渊会选哪一种呢?”司马懿回答说:“只有深通谋略的人才能知己知彼和分析抉择,这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明帝问:“往返需要多长时间呢?”回答说:“去100天,回100天,作战100天,用60天休息,一年足够了。”司马懿率领大军出发了。公孙渊派大将率步兵和骑兵几万人,驻扎在辽隧,开挖堑壕20多里长。魏军将领都想进攻,司马懿说:“敌人所以构筑坚固阵地防守是想削弱和疲惫我军。攻他,就正好中了他的计,象王邑耻于放过昆阳一样。敌军大部分在这里,巢穴里必然空虚。我现在直接奔襄平,出其不意,必然能攻破城池。”于是,魏军广张旗帜,做出要进攻辽隧以南的样子,敌精锐部队全都奔往那里去了。司马懿偷偷甩开了敌人。径直奔向襄平。城外敌将被打败后,司马懿便包围了襄平。各将领请求攻城,司马懿不听。陈珪说:“过去您进攻上庸时,五天之内打破城池,斩杀孟达。现在从这么远的地方来,反而却迟迟缓缓的。在下智愚,确实疑惑呢!”司马懿说:“孟达兵少,而粮食可以支持一年;公孙渊的兵是孟达的四倍,但粮食支持不了一个月。用有一个月粮食的部队攻能支持一年粮食的敌人,怎么能不速战呢?如果是以四击一,即使现在损失一半而能战胜,我也会进攻的。这是不惜牺牲而与敌进行粮食竞赛啊!现在,敌众我寡,敌饥我饱,正逢大雨,我如进攻他不设防的地方,会促使他设防,这有什么益处呢?自打京城出发,我就不忧虑敌军防守,只忧虑敌军逃走。现在敌军粮食已尽,但我包围圈还未合上,如果抢夺他的牛马,拦截他砍柴的樵夫,这就是故意驱使他逃走。用兵,是一种诡诈的道理,全凭善于根据具体事情而变化。敌军凭着兵卒众多,依赖着雨水,虽然饥饿困倦,但仍不会束手投降。所以,我应当表示无能为力来麻痹他。如果为了小利而惊动他,这不是好计谋。”不久,雨停了,魏军打造攻城战具,攻城时,箭和石象雨一样飞向城里。公孙渊粮尽陷入窘境,危急中人吃人,便派将军王建和柳甫去魏营请求投降。司马懿杀了这两人。公孙渊企图突围向东南逃窜,魏军追到氐水上游,把公孙渊杀死,终于平定了辽东地方。

七十九、避战

【原文】

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今译】

凡是对强敌作战,敌人初到,士气正盛,我方兵势微弱,难以相持,应当暂时避开,等待敌人疲惫之后进攻它就能胜利。兵法说: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其松懈或打算回归的时候才去进攻他。

【战例】

汉灵帝中平五年,凉州王国围陈仓,以皇甫嵩讨之。董卓请速进,嵩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陈仓虽小,城守固备,不易拔。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全胜之道也。”国攻之终不拔,其众疲敝解去。嵩进兵追击之,卓曰:“穷寇勿追,归众勿迫。”嵩曰:“不然。”遂独追击而破之。卓由是有惭色。

【战例今译】

汉灵帝中平五年,凉州王国围攻陈仓,特派皇甫嵩率军讨伐。董卓要求迅速进军,皇甫嵩说:“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使敌人投降。因为善于用兵的人,先造成不可战胜的条件,专门捕捉可能战胜敌人的战机。陈仓虽是一小城,但城池坚固,防守严密,难以攻破。假若王国强攻陈仓不下,他的部队必定疲惫,我乘其疲惫进行反击,这是争取全胜的计谋。”王国围攻陈仓,很长时间没能攻破,他的部队十分疲惫,便撤围而退。皇甫嵩率军从后追击,董卓说:“穷寇勿追,归师勿遏。”皇甫嵩说:“不能不追。”立刻发兵追击,消灭了王国部队。董卓因为错误地认识此事,很是惭愧。

八十、围战

【原文】

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法曰:围师必缺。

【今译】

凡是对敌围困的法则,即使能够四面包围守城之敌,也要虚留一个缺口,以此向敌人显示有逃生之路,从而使敌人守城意志不坚,这样,既可攻进占领城邑,敌军也可被消灭。兵法说:包围敌军时要留有缺口。

【战例】

汉末,曹操围壶关,攻之不拔,操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曹仁言于曹操曰:“围城必示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使人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延日久。今顿兵坚城下,以攻必死之敌,非良策。”操从仁言,乃拔其城。

【战例今译】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围攻壶关,久攻不克,曹操生气说:“城破之日,城中人要全部活埋!”可是,连攻好几个月还是攻不下该城。曹仁向曹操建议说:“围攻城邑一定要虚留缺口,以示其有逃生之路,敌人就不会死守了。而今您却告诉他们只有死路一条,这样便迫使他们人人拼死守城。况且该城坚固而粮食充足,如果强攻硬打就会伤亡士卒,继续围困就会旷日持久。目前把部队停留在坚城之下,向不怕死的敌人进攻,这不是好的计策。”曹操听后采纳了曹仁的建议,最后终于迫使敌人投降而进占了壶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