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育儿知识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12008900000024

第24章 1~3岁幼儿的科学养育(2)

乳类食物依然是2岁以下孩子最重要的日常食物,有条件的母乳喂养可以持续到2岁。除了母乳以外,鼓励幼儿食用配方奶粉,而不是牛奶。因为牛奶中含有过多的钠、钾等矿物质,会加重幼儿的肾负荷;牛奶中的蛋白以乳酪蛋白为主,不利于幼儿消化吸收。优质的配方奶粉以母乳为标准,去除动物乳中的部分酪蛋白、大部分饱和脂肪酸,降低了钙等矿物质的含量,以减轻幼儿肾脏负担;增加了GA(神经节苷脂)、乳清蛋白、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AA)、唾液酸(SA)、乳糖、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某些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和含量均接近母乳。1~2岁的宝宝每天需要的母乳或配方奶量约为450~500毫升。

幼儿仍然需要补钙

1岁以后的幼儿饮食已逐渐多样化,谷类食物会增加体内磷的比例,影响钙的吸收;蔬菜类食物中的纤维也会妨碍钙的吸收。因此,1~3岁的幼儿每天可补充100~200毫克钙。

一次大量地服用钙剂反而没有效果,少量多次地服用、饭后及睡前服用,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且睡前服用还能促进睡眠。钙质容易和草酸结合成草酸钙,不但易造成结石,也会降低人体对钙质的吸收率。因此,在摄取钙的同时应避免摄取富含草酸或植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巧克力、浓茶、可乐等。

人们补钙的时候只注意补充维生素D,却往往不知道要补充镁。钙与镁似一对双胞胎兄弟,总是要成双成对地出现,而且钙与镁的比例为2:1时是最利于钙的吸收利用的了。所以,在补钙的时候,切记不要忘了补充镁。含镁较多的食物有:坚果(如杏仁、腰果和花生)、黄豆、瓜子(向日葵子、南瓜子)、谷物(特别是黑麦、小米和大麦)、海产品(金枪鱼、鲭鱼、小虾、龙虾)。

幼儿为什么容易缺锌

锌缺乏可引起味觉异常、食欲减退、生长迟缓、矮小、认知行为改变,影响智力发展,导致性功能发育不良、成熟延迟、皮肤粗糙及色素增多等皮肤改变。使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发生感染。由于味觉异常,可有吃墙土、吃纸、吃其他非食物等异食癖表现。

先天储备不良、生长发育迅速、未添加适宜辅食的非母乳喂养婴儿、断母乳不当、爱出汗、饮食偏素、经常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都是造成缺锌的因素。胃肠道消化吸收不良、感染性疾病、发热患者均易缺锌。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的锌营养不足是导致下一代的锌营养缺乏的重要原因。另外,如果家长在为孩子烹制辅食的过程中经常添加味精,也可能增加食物中的锌流失。因为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易与锌结合,形成不可溶解的谷氨酸锌,影响锌在肠道的吸收。

最佳补锌建议

对缺锌幼儿首先应采取食补的方法,多吃含锌量高的食物。如果需要通过药剂补充锌,应遵照医生指导进行,以免造成微量元素中毒,危害孩子的健康,比如,大量补锌有可能造成儿童性早熟;当膳食外补锌量每天达到60毫克时,将会干扰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和代谢;超过150毫克有恶心、呕吐等现象。

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

1.定时进食。对人工喂养儿定时喂奶就是训练定时进食的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到添加辅食的时候,也应一直保持定时喂养的习惯,并将哺喂辅食的时间与喂奶的时间间隔排开,但定时喂养的习惯不变。

2.固定场所进食。稍大一些的小儿应养成在餐桌就餐的习惯,同时家长要以身示范培养儿童遵守用餐规矩。尽管可能会抛撒一些饭菜,但要鼓励小儿自己动手进食,家长决不要央告孩子吃饭或拿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

3.定餐定量。根据小儿的年龄,结合能量及营养素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定量食谱,安排好正餐、餐间点心以及少量零食,膳食花样应有设计,使儿童感到新鲜以促进食欲。所用定量食谱应有弹性,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控制总的膳食量,而不必计较某一两顿饭量。所定食谱是否合理,应以小儿体重及健康状况为评价参考,而不是家长的感受。

4.创造愉快进餐的环境。家长应始终采取循循善诱的态度,营造良好的进餐气氛,避免哄骗、强制或打骂孩子以完成进食。

5.家长以身作则。家长在进餐时不挑食、不偏食,不表述或暗示对食物的倾向性,鼓励儿童多选食蔬菜及豆类。

自己吃饭好处多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给孩子喂饭,无非是想让不肯好好吃饭的孩子多吃一点,怕孩子饿着。但从医学的角度分析这不是一种科学的办法,若是长期这样还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

一般情况下,随着小儿生长发育到了1岁以上,饮食量不断增加,对各类食物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咀嚼功能逐步完善,对食物的色香味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时小儿就能自主进食了。在这个阶段,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进食,使孩子感到进食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果父母仍坚持给孩子喂饭,易导致孩子不能将食物充分咀嚼,从而影响孩子牙齿和脸部肌肉的正常发育,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

由于父母一边喂饭,一边催促孩子快吃,长时间下去使孩子吃饭成为一种负担,甚至对吃饭有抵触情绪,出现厌食,挑食,边吃边玩。时间长了会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孩子的自制力,影响今后的学习。

也有的家长对孩子不吃饭讲一些条件,有的说“宝宝吃饭,饭后妈妈给宝宝买一个玩具”,这样会使孩子认为通过不吃饭可获得他想要的东西。

孩子长时间不能自己进食对今后动作平衡的建立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使用筷子是一种很好的协调平衡的动作训练,如果4~5岁仍不能自主吃饭,这对孩子将来的平衡协调及智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必须注意的是,孩子饭量大小不一,对食物的需求不一样,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有时孩子已经吃不下了,但家长还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吃,甚至应用填鸭式喂养,过量喂养有可能使孩子的胃容量增加,易出现儿童肥胖症。

与其喂孩子吃饭,不如在幼儿的饮食上做文章,在饭菜的品种上下功夫,做到色香昧美,激发孩子的食欲。对一些贪玩的孩子,最好是固定就餐时间,不要饱一顿、饿一顿。给小儿固定进餐的位置,饭前不吃零食,不能让孩子边吃边看电视。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观察孩子对什么食物更感兴趣,看孩子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不断调整饮食方案,促进孩子的食欲。

怎样给宝宝吃水果

挑选当季水果。现在,水果保存方法越来越先进,我们经常能吃到一些反季节品种,冬天吃到夏天的西瓜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有些水果,例如苹果和梨,营养虽然丰富,可如果储存时间过长,营养成分就会大打折扣。购买水果时应首选当季水果,每次买的数量也不要太多,随吃随买,防止水果霉烂或储存时间过长,降低水果的营养成分。挑选时要选择那些新鲜、表面有光泽、没有霉点的水果。

吃水果的最佳时间。一些妈妈认为饭后吃水果可以促进食物消化,这种想法对于成人来说没错,可对于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宝宝却并不适宜。这是因为一些水果中有不少单糖物质,虽然说它们极易被小肠吸收,但若是堵在胃中就很容易形成胃胀气,还可能引起便秘。所以在饱餐之后不要马上给宝宝吃水果。另外,餐前也不是吃水果的最佳时间。宝宝的胃容量还比较小,如果在餐前食用水果,就会占据胃的空间,影响正餐的摄入。最好把吃水果的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比如午睡醒来之后,吃一个苹果或者橘子。

水果要与宝宝体质相宜。这一点非常重要,不是所有的水果宝宝都能吃,妈妈要注意挑选与宝宝的体质、身体状况相宜的水果。比如,体质偏热、容易便秘的宝宝,最好吃寒凉性水果,如梨、西瓜、香蕉、猕猴桃等,它们可以败火。如果宝宝体内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那么就多吃杏、甜瓜及柑橘,这样能给身体补充大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宝宝患感冒、咳嗽时可以用梨加冰糖炖水喝,因为梨性寒、生津润肺,可以清肺热;但如果宝宝腹泻就不宜吃梨。对于一些体重超标的宝宝,妈妈要注意控制水果的摄入量,或者挑选那些含糖较低的水果。

水果不能代替蔬菜。有些妈妈认为水果营养优于蔬菜,加之水果口感好,孩子更乐于接受,因此,对一些不爱吃蔬菜的宝宝,妈妈常以水果代替蔬菜,认为这样可以弥补不吃蔬菜造成的营养损失。其实,用水果代替蔬菜的做法并不科学。水果与蔬菜营养差异很大,与蔬菜相比,水果中的无机盐和粗纤维含量较少,不能给肠肌提供足够的“动力”。不吃蔬菜的宝宝经常会有饱腹感、食欲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势必影响身体发育。

水果不能随便吃。水果可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好,每天水果的品种不要太杂,每次吃水果的量也要有节制,一些水果中含糖量很高,吃多了不仅会造成宝宝食欲不振,还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和其他必需营养素的摄取。另外,一些水果不能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比如柿子与红薯、螃蟹一同吃,便会在胃内形成不能溶解的硬块儿,轻者造成宝宝便秘,严重的话这些硬块不能从体内排出,便会停留在胃里,致使宝宝胃部胀痛、呕吐及消化不良。

注意水果的清洗方法。吃水果前应将水果清洗干净,并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或用淡盐水浸泡20分钟,再用流动水冲净后食用。能削皮的尽量剥去皮,有些水果在食用前要用毛刷刷干净,而不能因为图方便在水龙头下冲冲了事。

让宝宝爱上蔬菜

1.通过适当的方法对宝宝讲解吃蔬菜的好处。例如在识字、看图、看电视的时候,向宝宝宣传蔬菜对宝宝健康的好处。

2.通过激励的方法鼓励宝宝吃蔬菜。当宝宝吃了蔬菜后就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加宝宝吃蔬菜的积极性。

3.采用适当的加工、烹调方法。家长要把菜切得细小一点,再搭配一些有鲜味的肉、鱼等(不要加味精)一起烹调,并经常更换品种,使其成为色、香、味、形俱全的菜肴,才能提高宝宝吃蔬菜的兴趣。

4.选择宝宝感兴趣的品种。如果发现宝宝对某种蔬菜感兴趣(包括形状、颜色等),就专门为宝宝做这个菜,既满足了宝宝的好奇心,又让宝宝吃了蔬菜。

5.吃一些生蔬菜。可以给宝宝吃质量好、没污染的西红柿、黄瓜、萝卜、甜椒等或做成凉拌菜,它们常会因水分多、口感脆而被宝宝接受。

6.吃带蔬菜的包子、馄饨、饺子。如果宝宝乐意吃面食,就在馅料中加入切细的韭菜、荠菜等蔬菜。

7.家长带头吃蔬菜。

8.让宝宝参与做菜。家长可以鼓励宝宝与自己一起择菜、洗菜,在吃饭时向同桌的人推荐吃宝宝动手加工的蔬菜,让宝宝有成就感,使宝宝逐渐亲近蔬菜。

2岁以下最好不要喝鲜奶

有些家长在孩子断奶后就给孩子每天喝鲜奶,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婴幼儿胃肠道、肾脏等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给孩子喂鲜奶会产生以下一些危害:

1.鲜奶中某些营养成分不易被吸收。比如,鲜奶中含量较高的磷,会影响钙的吸收,而高含量的酪蛋白遇到胃酸后容易凝结成块,不易被胃肠道吸收。

2.鲜奶中的乳糖主要是α型乳糖,会抑制双歧杆菌,并促进大肠杆菌的生成,容易诱发婴儿的胃肠道疾病。同时,鲜奶中的矿物质会加重肾脏负担。使孩子出现慢性脱水、大便干燥、上火等症状。

3.鲜奶中的脂肪主要是动物性饱和脂肪,会刺激幼儿柔弱的肠道,使肠道发生慢性隐性失血,引起贫血等病症。

婴儿哺乳期过后应该选择与母乳成分更加相近的配方奶粉。因为,配方奶粉调整了蛋白质和脂肪结构、钙磷比例,又添加了一些维生素、微量元素、核苷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婴幼儿生长发育必需的成分,克服了鲜奶的缺点,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吃鸡蛋要适量

鸡蛋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它含有蛋白质、脂肪、卯黄素、卵磷脂、维生素和铁、钙、钾等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其中卵磷脂和卵黄素是婴幼儿身体发育特别需要的物质,但鸡蛋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1~2岁的孩子每天需要蛋白质40克左右,除普通食物外,每天添加1~1.5个鸡蛋就足够了。如果食人太多,孩子的胃肠负担不了,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引起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鸡蛋还具有发酵特性,儿童的皮肤如有生疮化脓,吃了鸡蛋会使病情加剧。

有的家长喜欢用开水冲鸡蛋加糖给孩子吃,由于鸡蛋中的细菌和寄生虫卵不能完全被烫死,因而容易引起腹泻和寄生虫病。如果鸡蛋中有鼠伤寒沙门杆菌和肠炎沙门杆菌,儿童会因此而患伤寒或肠炎。如鸡蛋中不含活菌而只有大量毒素存在,则表现为急性食物中毒,潜伏期只有几个小时,起病急,病程持续1~2天,症状为呕吐、腹泻,年长儿诉腹痛严重,伴有高热、疲乏等。

此外,民间有“生鸡蛋治疗小儿便秘”的说法,事实上,这样做不仅治不了便秘,还会发生弓形虫感染。这种病发病较急,全身各器官几乎均会受到侵犯,常常引起肺炎、心肌炎、斑丘疹、肌肉和关节疼痛、脑炎、脑膜炎等,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给孩子吃鸡蛋一定要煮熟,以吃蒸蛋为好,不宜用开水冲鸡蛋,更不能给孩子吃生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