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家庭生活保健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12007800000001

第1章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概述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当时,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致中和”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从而达到致中和的目的。《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终极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总之,中医是在绝对性世界观和虚无轮回人生观基础上综合考虑人类生理、心理、行为、外界物理运动后对人类生理、心理、行为的非统一现象进行修正统一的综合性方法论。

中医基本知识

望、闻、问、切是中医传统诊法。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情况,主要望神色、形态、头面部、皮肤、舌等;闻诊就是听诊和嗅诊,即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就是询问患者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经过,现在的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就是切按病人脉搏和触按病人肌肤、腹部、四肢等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过望闻问切来诊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特征,就可以比较准确的诊断病人所患疾病,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解毒

通常指解除体内或体表的毒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①凉血解毒。因烦劳过度、嗜酒无度等导致脏腑炽热而使血液产生热毒,出现疔疮、败血症等;

②温中散寒药祛除。因阴寒凝滞成毒;

③外伤解毒。因蛇虫犬兽等螫咬所致;

④误食解毒。因误食或接触的毒物;

⑤药物解毒。按特定的炮制方法减除药物的毒性,或通过药物的配伍协调而缓和药物的毒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服用的清热解毒药中的“解毒”是指上面的第二种情况。

清热

人体因热邪引起或因阳盛阴虚(即机体的代谢功能过度亢奋)所产生的症候都属于热症。里热是因内脏病变而导致的发热、潮热、面红耳赤、口渴、尿黄、大便秘结等症状。清除里热应用清热药物。清热药物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能,可以治疗温热病、黄疸、疮痛、阴虚内热等症。

上火

一般所说的“上火”是指“心火旺盛”所出现的症状,广义的“上火”还包括“胃火旺”、“肝火旺”等。主要表现为心烦失眠、烦热口渴、口舌生疮、舌尖红痛糜烂、小便热赤刺痛等。中医认为心火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来源,凡思考过多、心阴损耗或过食辛热温补之品,都可能出现“心火旺盛”的症状。治疗时应以清心泻火的药物为主。

督脉

奇经八脉之一,在传统的内丹术中督脉与任脉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叫督脉,是因为有总管、统率的意思。它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循行路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鼻下方),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颈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并由颈沿头部正中线。此外它还有两个分支。经过的主要穴位有长强、命门、至阳、大椎、百会、人中等。此外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

精气神

在传统内丹术中,这三者被视为锻炼的对象。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和功能活动,有人身三宝之称。精:指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一切精徽有用的、滋养人体的物质。气:指人体脏器的功能活动,是充养人体的一种精徽物质。神,指思想活动和内在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这三者中,精是最基本的,气是动力,神是主导,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中医认为,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一般即指血液,主要由营气(血脉中精气)和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组成。

它是饮食精徽所化成的,循行于脉管中。血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

①在气的推动下供养全身各脏腑组织,起营养滋润作用;

②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供给充足,神志活动才能正常。

元气

元气发于肾。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遍布全身,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气,由肾中精气所化成,故古代常把原气写成“元”,以示与后天之气相区别。元气充沛,则机体强健,器官功能旺盛,元气衰虚则机体虚弱多病。

内伤

又名内损,指创伤损及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气血等引致的病患。由于跌打、坠堕、碰撞、闪挫时外力过重,多发于胸部和腹部。有伤气、伤血及伤脏腑之分。如果伤处肿痛不明显,痛无定处,则为伤气;如果伤处疼痛显著,皮色发红或发紫,甚至引起发热、呕吐、便血等症状,则为伤血;如果胸腹疼痛剧烈,伴有昏厥、吐血等症状,则为伤脏腑。治疗时应以复元通气、活血化瘀为主。

中风

中医病症名,西医叫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发于40岁以后的人,喜怒忧思过度等可为诱因。此病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脑溢血、缺血性中风等。主要症状是突然倒地,昏迷不醒,同时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情轻者称中经络,重者称中脏腑。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外风、火盛、湿痰、气虚、内风等。治疗时应以养血祛风、通经活络为主,或采用针灸疗法。病急危险者应送往医院抢救。

主要穴位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出入的处所,俗称穴道。穴位分为经穴、经外穴还和固定位置的阿是穴三种。人体的主要穴位有:

1.百会。位于头顶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之交叉点。刺激此穴可治昏迷、休克等症。

2.太阳。位于眉梢与目外眦间外1寸。刺激此处可治头痛、失眠、各种眼疾。

3.人中。位于鼻下人中约上1/3处。刺激此穴可治休克、中暑、癔病等症。

4.关元。位于脐下3寸处。刺激此穴可治遗精、阳痿、早泄、产后出血等症。

5.膻中。位于脐上4寸处。刺激此穴可治疗心血管病、胸骨后痛、喘咳等症。

6.命门。位第2、3腰椎棘突间。刺激此穴可治遗精、阳痿、早泄等症。

7.合谷。位于第1、2掌骨中点连线之中点。刺激此处可治高热、中暑、中风、昏迷、头痛、高血压等症。

晕针

当进行针刺治疗时,因为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饥饿疲劳,或是针刺体位不当,针刺较粗,刺激过重使患者产生的晕厥现象。主要症状为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面色苍白,血压降低,脉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一旦出现晕针反应,应当及时处理,以免导致不良后果。一般让患者平卧休息,喝一些温开水或糖水,10~15分钟即可恢复。严重时需给予中西药物抢救。

针灸

针灸疗法的简称,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针刺疗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刺激人体穴位,运用操作手法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艾灸疗法是用艾绒搓成艾团或艾条,点燃后沮灼穴位,达到温通经脉、扶阳散寒的目的。针刺和艾灸两者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经常配合使用。针灸疗法是中医学术中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具有简便、有效、安全、适用症广等特点。自从《黄帝内经》中对针灸进行全面论述以来,针灸疗法已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绵亘两千年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