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科学育儿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12007500000031

第31章 儿童的心理问题教育与对策(1)

儿童心理问题暴露家庭教育危机

心理专家指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为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一些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却成为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以“爱的名义”的家庭教育尤为典型。

唐山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明(化名)总爱离家出走,对此他的家人苦恼不已。不久前,不明原因的父亲带着孩子,一同来到某医院心理科。医生、孩子与家长的一席话惊醒了迷茫的家长。

父亲:“医生,你看看这个孩子脑子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我和他妈妈没办法了!”

医生:“你和孩子关系处得怎么样?”

父亲:“咳!甭提了!我从这个孩子出生就和他斗!这个孩子很倔,倔的时候我就揍他,跟他斗了12年,现在我斗不过他了!”

医生:“为什么要离家出走?知不知道爸爸很担心?”

孩子:“他才不担心我,我有记忆时他就在打我!我恨我爸爸!”

医生:“为什么打孩子?”

父亲:“我就觉得这个孩子身上好多坏毛病,我担心他将来学坏了,不能成才!”

孩子:“我问过同学,我那些好朋友家长从来不打他们,只有我天天在家挨揍!”

爸爸:“最近我也感觉他恨我了,我就不敢打他了,我想好好和他谈,但他又不听我的了。”

医生:“家长都是出于责任心来管教孩子,但很多人采取的方法不对,孩子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打他,虽然家长出于一种责任,但孩子的感觉是这个家容不下他,他甚至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不能享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所以他才一次次出走。”

这位心理医生告诉说,类似的情况太多太多,家庭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出现偏差。有很多家长脑子里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树打自然直”等观念,其实家长都爱孩子,但棍棒式的养育方式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凡事都以爱的名义,爱的结果却产生了恨。同时,与之正好相反的教育方式,即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地溺爱,百依百顺也是引发孩子行为问题的另一原因,因此家庭教育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

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但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即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常常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王冠军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尽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教育掌握好尺度,避免儿童心理“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时间已经进入了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更加文明,体罚和责骂等粗暴的教育方法应逐渐让位给科学的教育方法。为了社会、家庭以及儿童今天的幸福和明天美好的未来,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儿童心理问题

某市精神卫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问题不容乐观。

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严重威胁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得到了控制,而儿童心理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据我们在湖南省近万人的流行学调查,4-16岁城乡儿童的心理障碍患病率高达14.89%。这家心理卫生机构在对2000名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有30.3%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40%有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心情时好时坏、学习时情绪忽高忽低、心烦等),适应不良(对新环境如学校生活不适应、不习惯老师的教育方法、与同学相处不好等),学习压力感过强(感到学习负担重、听到考试就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对家庭和社会产生麻烦或严重的危害.儿童心理保健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特别在我国,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强儿童心理保健显得尤为重要。对儿童心理问题,重在预防,早期发现智力发育迟滞,给予早期的干预,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对儿童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的早期干预,可使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有利于人格的健全成长。因为儿童特别是幼儿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受到不良影响,易于出现偏差,给予及时指导,又较容易矫正。

预防儿童心理障碍,是全社会的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的重要条件;父母之间和睦相处,并注意自己对儿童的楷模作用,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也十分重要;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还提倡“挫折教育”,对儿童的要求不应百依百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要“延迟满足”,并可以有意安排一些艰苦、困难的活动,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有意识地磨炼意志。父母望子成龙过分,超过儿童负荷,会使儿童常常处于失败感中,久之,则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发挥孩子的最大潜能。

这家中心的专家分析认为,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至上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父母的这种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往往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其次,社会上成才观念的误区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否则就要被家庭和社会歧视,迫使孩子把过多的时间投在学习上,影响了孩子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人际关系问题也随之产生。此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儿童心理科医生姜欣指出,除了学习,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在玩耍中,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这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经常打骂,会形成两类性格的孩子:一类孩子压抑天性,变得内向、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创造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另一类较倔强的孩子则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性格。

专家提醒,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杜绝责骂和训斥,关注孩子精神上的变化,如焦虑、胆小、孤独等心理症状,及早预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持在平衡状态。

儿童智力落后能不能上学

儿童智力落后能不能上学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并已引起了医学界、教育界和家长们的关注。根据弱智儿童的智力和行为特点,可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生活上能自理,能从事简单的劳动,语言连贯,但学习吃力,特别是在掌握数的概念和进行计算方面有困难。

中度:生活能半自理,动作基本符合规范或部分有障碍,只会说简单的话或极少的生活用语,缺乏数的概念。

重度:生活不能自理,动作有困难,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或只会发音而不识数。

我国有关教育方面的专家将弱智儿童能否上学受教育大致区别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可教育者,这些弱智儿童虽然发育速度缓慢,但有可能掌握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可训练者,他们没有能力在学校的教育中掌握科学技术,将来也不能参与社会活动。但是对这部分孩子,如果及早进行治疗和训练,是可以使他们加入到可教育者的行列中,通过训练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第三种情况是智力严重障碍、需要终身在家或特设机构里受到保护者,对于有病理表现者或合并有瘫痪者则应将其送到专科医院去治疗。

儿童期的手淫问题与处理

儿童期的手淫,可能给儿童带来快感,却也是父母争论不休之处。

当孩子觉得孤单时以此自爱,烦恼时以此自我利用,被弃时以此自慰。它使父母手足无措,因而明显地加以干涉。当见到五岁的儿子抓着自己的生殖器官在公共场所中走来走去时,即使最进步的父母也会觉得羞辱。当然,大多数父母曾亲自听闻、阅读,甚至亲身体验到手淫并无害处,它不会导致疯狂、阳痿、不能生育或其他的疾病。

父母在常识上承认:手淫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但在感情上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这些认为手淫不可行的父母亲的看法才是对的。

自慰的行为,会使孩子减少与同伴和父母的亲近、联系。同样地,同伴及父母对他的感化力也相应降低。当他沉溺于这种短暂的慰藉时,不需依赖别人的帮助即可愉悦自己,不费吹灰之力,他就能自己创造出一个听命于他和他的手的世界。

手淫的习惯若持续下去,当挫折来临时,它便成为孩子最方便的避难所。有了这种简便的代用品,他就不必奋斗,争取成功了。

专家告诉我们:手淫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爱护。

儿童能否进入文明世界,关键在于他自己的意向:是持续下去还是马上放弃这种片刻的安慰,以换取父母和(以后)社会所给予他的永恒持久的满足。父母的爱和关怀不仅能满足儿童,而且能扩大他的需求——需要情爱和被人接纳。了解爱的孩子,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换取亲密的感情和眷爱。

父母对于这种自慰行为可以给予温和的压力,因为它不仅是困扰,而且是阻碍进步的行为——它妨碍了人格发展,也削减了人与人交往的友谊。但是压力必须温和,否则会一发不可收拾,弄巧成拙。

解决的方法是:一定要使婴儿或幼童感受到父母的情爱,引起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如此一来,手淫就不再是能满足他的唯一事物了,孩子会把重心从满足自己转移到对父母的感情和对其他事物的兴趣上。到了这个地步时,偶发的自慰行为就不再是大问题,只是等待解决的意外事件而已。

儿童教育专家的忠告

目前,全社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投入了更大的关注。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儿童,他们不仅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需要完善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因此,有儿童教育学家就如何培养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儿童向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提出了忠告:

教育孩子不要急于求成

家长应该把孩子看成是正在不断进步的个体。正如园丁种花一样;在花园里栽种之后,几年间你辛辛苦苦地坚持给他浇水,他只长了几厘米;某一年你却突然发现它一下子蹿高了将近1米。所以,每个孩子的成熟速度是不一样的。但家长一定要耐心,给他们成长的时间。

逐渐向孩子灌输对学习的热爱

告诉孩子学习就是探险,也许他慢慢就会产生热情。和学校学习所不同的是,父母在家里主要要从艺术创造力上来引导孩子,甚至可以通过图书角等,和孩子一起来体验学习的乐趣。

告诉孩子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让孩子明白有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要敢于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发表违心的意见。

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而少用惩罚

应该在撒谎没有发生之前就同孩子一起讨论诚实的重要性。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最不可取的。不要忘了这么一个道理:教育就像治水,在于疏导,而不是堵截。

打骂是教孩子使用暴力

如果被打骂过的孩子果然变老实了,那是因为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恐惧,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这也不能帮助儿童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只会教会他暴力是一种很好的控制别人的办法。要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就需要你自己先做出表率。

给孩子以闲聊的乐趣

平常在家里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能放松地讲出他们心里所有的喜悦和困惑、恐惧、失望、压力……鼓励其说出自己所有的想法,甚至包括对你的不满。这会帮助他把你当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还能培养他自我表达的能力。

教育学家特别提醒,与孩子成为朋友这点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尤其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感到说出实话总不能得到家长理解时,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走到危险的道路上去。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对儿童心理障碍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针对儿童的主要问题,由心理医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谈话、游戏、环境调整等手段,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对于有些问题,还需进行家庭治疗。有些问题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药物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爱孩子呢?也就是说应该如何掌握爱孩子的“分寸”呢?

第一,要有理智的爱。

这就是说,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父母必读》一书中的序言有这样一段话:“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了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这段话讲得十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