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居细节影响中老年人活过百岁
起居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科学的起居生活是中老年人健康活过百岁之本。起居的内容之广,覆盖了日常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非常重视起居保健。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的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就指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就能健康活过百岁,颐养天年;如果起居无常,就会多病早衰,只能活到年寿的一半而早亡。这说明起居与健康活过百岁是有密切关系的,起居是保证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都十分注意起居的养生,并把它作为调养神气、健身益寿的重要法则。起居虽为生活小事,但影响中老年人健康活过百岁。
2.起居有常决定能否活百岁
起居有常是中医起居保健法之一,是指通过有规律的起居作息而保健的方法。中医学认为,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乃至一日之内,都存在阴阳盛衰的变化,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无时无刻不受这种变化的影响,人的起居只有顺应一日之内的自然变化,才能保证无病或少生病。科学安排生活方式,规律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
老年人在作息上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以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具体做法如下:一年之内,春季应早睡晚起,夏季应夜卧早起,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卧晚起,以应长寿之道。一天之内,起居亦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以中午为最盛,到傍晚阳气已衰。具体做法为:早晨按时起床,不起得过早,也不起得过晚。一般来说锻炼不要放在晚上。从绝大多数长寿老人情况来看,其起居都有一定的规律,按时即起,不睡懒觉,各种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节奏。从一项关于百岁老人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百岁老人,大都保持着一种简朴、稳定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早起早睡,讲卫生,注意劳逸结合,饮食起居、劳动、休息都保持着一定的节奏。中老年人要想健康活过百岁,最好的办法就是起居有一定的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一个人生活没有规律,那他肯定不会有一个好的身体,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在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
3.多晒太阳有益于活过百岁
晒太阳是指利用太阳光照射身体,以补养气血、促进健康的一种保健法。古人说:“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保健实践中已经直观地感受到了日光具有保健作用。保健家嵇康就提出了“希以朝阳”的观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提倡“呼吸太阳”,即多晒太阳的意思。在日光保健的方法上,中医多认为应背对阳光,因为背对阳光,能温暖督脉,直补督脉阳气,使人心身和畅。要背对太阳的另一原因,可能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不宜直接面对阳光曝晒,以免阳气过旺,有违阴阳调和的缘故。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强调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冬天,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日光浴能杀死皮肤上的细菌,增加皮肤的弹力、光泽、柔软性和抵抗力,并能刺激机体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改善体内糖代谢,促进钙、磷代谢和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效地预防软骨病或佝偻病,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增强体质,预防骨质疏松症。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它占日光的60%~70%,可透过皮肤到皮下组织,对人体起热刺激作用,从而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通,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并有消炎镇痛作用。光还能调节人的情绪,振奋精神,提高人的生活情趣及工作效率,并可改善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
总之,晒太阳对人体的益处很多,但要注意应在没有风的天气情况下进行;不可过度曝晒,以免紫外线辐射过度引起人体皮肤衰老:不宜在空腹、饱腹和疲劳时进行日光浴,以免引起头晕;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神经兴奋症患者及对阳光过敏者不宜晒太阳。尤其是夏天,不要在阳光下晒得太久,以防中暑。春、秋两季日光浴亦不可过量,以防晒伤。
4.衣着得体有益于活过百岁
衣着得体是指通过衣物合体和增减衣着以达到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保健方法。衣着不仅用于遮盖形体,是精神文明的需要,更直接的是保护形体,御寒保暖,是维持健康的需要。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视衣食住行为生活起居之四件大事,甚至将衣着列为四者之首,足见其为保健中不可忽视的紧要之事。如孙思邈说: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长寿之道。衣着固然要美观、漂亮、大方,但衣毕竟不是人之形体的装饰品,所以应以宽舒合体,可御寒暑为宜。
另外,无论戴帽、穿鞋和衣着,都要适合自身形体的需要。衣着不可宽大,衣不着身易中风寒;衣着更不宜过于窄小,紧衣窄裤,往往会妨碍血液运行,影响身体发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衣着的作用已不是单纯的原始的遮蔽保护身体,而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外在表现。但从保健角度考虑,选择衣着不但要注意衣服的大小、肥瘦、质感、厚薄、款式、面料等,而且要兼顾生理卫生、劳动保护、作业安全、体育运动等方面的要求。
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保健原则,春夏之季,衣服要为人体阳气增长而设,其颜色以浅为宜。秋冬之季,衣服要略微紧身为好。唐代孙思邈说:“春寒莫着绵衣薄,夏热汗多需换着,秋令觉冷渐加添,莫待病久才服药。”说明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增减衣服是衣着保健的主要方法。
5.四季防病不可轻视
四季防病是中老年人健康活过百岁的保证,预防疾病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方法,未病先防,可以将不利因素消除在形成阶段,等到有了疾病再去治疗,对健康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四季防病就是要中老年人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和每个季节疾病发作的特点,提前做好保健工作。
1.春季防病
春天万木回春,百病易发,大多传染性疾病也易在春季发作,如流感、腮腺炎、甲肝、乙肝、麻疹、白喉、流脑等。所以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如提前打一些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和加强锻炼等,预防传染性疾病是春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春天风大,空气干燥,百花盛开,花粉、花絮、灰尘、煤烟、霉菌等,随风飘荡而布满人们生存的空间。属过敏体质者,吸入致敏物后易发生过敏性哮喘、荨麻疹及枯草热等病,所以应保持环境卫生,避免接触过敏源,对花粉过敏者应该尽量躲避花粉,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与花粉接触,防止吸入致敏花粉。当病人在户外或人群集中的地方活动时,应戴上口罩,也能起到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作用。
2.夏季防病
夏季天气炎热,首先要预防中暑。避暑时,宜在虚堂净空、傍水林阴、空气流通的地方休息,避免烈日下曝晒。夏季细菌繁殖迅速,食物极易发生污染,是急性胃肠疾病、食物中毒的多发季节,也是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若不加强预防和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最容易发生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极易引起暴发性流行。这是因为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很适合苍蝇和细菌的繁殖生长;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引起急性中毒;人们喜爱生食瓜果,如洗涤消毒不彻底易患肠道传染病;夏季人们的食欲减退,营养吸收减少,出汗多,水和盐分丢失增高,喜欢开电扇和空调睡眠容易着凉等造成了机体抵抗力下降。
3.秋季防病
由于季节的关系,秋天老年人易旧病复发,最常见的是咳喘和腹泻。中医理论认为“肺开窍于鼻”。秋天不少人鼻黏膜对冷空气过敏,秋风一吹,便不断伤风感冒,打喷嚏、流清涕、咽痛、咳嗽。这类患者应从初秋起就开始做预防工作,每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鼻,然后按摩鼻部。秋季要防肥胖症的发生,肥胖是各种病的诱因,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文明病”的基础。
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早晨抓紧时间适当选择一定的体育锻炼。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伏天不但天气炎热,而且潮湿,在这种天气过后的秋天,腹泻病人明显增多。秋季腹泻大多数是病毒污染所致,与一般饮食不洁引起的肠炎不同,预防秋季腹泻主要是防止着凉,尤其是要防止疲劳后着凉,因为疲劳可使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虚而入。
4.冬季防病
冬季寒冷多变的气候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寒冷可以诱发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使血压升高,溃疡病、风湿病、甲亢、青光眼等症状加剧。寒冷能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对患哮喘、过敏性疾病、胆绞痛、有脑溢血倾向的病人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有不良刺激,应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御寒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调查显示,45岁以上死于呼吸道疾病者,其死因与前1周的气温、湿度有关,降温时死亡率增加,当气温降至0℃以下并有大雪时,患气管炎死亡的人数可增加至平常3倍之多。
6.中老年人起居宜注意四时调养
四时摄养是保健的主要内容之一。古人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义,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依照中医的观点,保健必须法于天地,调于四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强调智者保健,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顺应四时变化是季节保健的中心思想,中医倡导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安内攘外,顺应自然,随四季的变化规律调养五脏。中医倡导的春季要防风又防寒;夏季要防暑热,又要防因暑贪凉而致感寒;秋季要防燥;冬季要防寒又防风,注意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这些无不是四季保健思想的体现。
1.春天调养
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所以要顺应气候来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死等病的发生。
2.夏天调养
三伏盛夏,老人可以晚睡一点,但应早起,活动锻炼,吐故纳新,要坚持午睡,保证睡眠充足。另外,古人指出:“夏之一季是脱精之时,此时心旺肾衰,液化为水。”提出“独宿调养”,这就告诫人们,夏季肾的功能较差,要节制房事以固精益肾。精神足则旺,古人又称为“精补”。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夏季气血趋向身体体表,毛孔开泄,歇息纳风乘凉,不可在室外露宿或坐卧冷石之地,或冷水浸浴图一时之凉快,以免感受风寒,使汗孔突闭而生疾病。夏天一般不要在外露宿,电风扇对着人体吹凉,可使人患风寒痹症及面神经炎。
3.秋天调养
秋季气温由热转凉,且昼热晚凉,应做到早睡以避晚凉,早起以吸纳新鲜空气。要敞门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仲秋是热与冷交替季节,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生。《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绥秋刑,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长寿之道也。”中秋以后,天气变凉,风盲劲急,地气清肃。这时须注意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
总之,秋季起居有节,能增强心肺功能,对预防秋季呼吸道传染病是十分有益的。“秋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健身方法。所谓“秋冻”,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注重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这样可避免多穿衣,使身热出汗,导致阴津耗损,阳气外泄,以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养的保健需要。另外,进入深秋,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萧萧,天气渐凉,这时还要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的防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总之,秋天接受秋冻锻炼,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秋季,随着天气转冷,机体血液循环变慢,皮肤干燥,易出现细碎的皱纹,尤其是眼睛周围。因此,秋季更要注意皮肤的护理。
4.冬天调养
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也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在起居方面要做到早睡晚起,以待目光,同时,要注意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出汗,导致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这就是冬季闭藏保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