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老年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2001800000012

第12章 中老年人健康饮食法则健康需要7大营养素(7)

医圣张仲景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清楚地说明了饭后要注意口腔卫生,做到食后漱口。这是因为:食后口腔内易残留一些食物残渣,若不及时清除,食物发酵会发生龋齿、口臭、牙周炎等病。一日三餐之后,或平时吃甜食后皆须漱口。

漱口的方法很多,如水漱、茶漱、津漱、盐水漱、食醋漱、中药泡水漱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用。古有“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下,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的说法。食后漱口,是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方法,有利于清除口腔保健。

4.食后注意

中医认为,食后看书、说话、跳踯、骑马、登高、劳作等各种活动,都是应当避免的。此外,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胃肠的正常功能。因此,食后须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情绪变化,如愤怒、忧郁、思虑、悲哀、惊恐等。

26.食用味精的2个注意

味精有补脑镇惊、醒神开胃的功效,又名味素。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深受中老年人欢迎的调味品。味精是一种安全而可靠的食品添加剂。从味精的制作原料(淀粉)、性质、构成等方面看,人们食用均有可靠的安全性。味精能增进中老年人的食欲,提高人体对其他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益无害。味精来源于天然食物,鲜味通常存在于日常食用的菜肴之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提取鲜味制作味精的原料虽不相同,但无论采取哪种原料制作,味精都是来源于天然植物成分,所以说,食用味精对人体的健康不但无害,而且有益。但在食用味精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量食用味精

中老年人在日常膳食中,食用味精要讲究科学性,要适当使用才能取得其预期的鲜味效果。首先是用量要适当,烹调中味精的用量一般为食物重量的0.2%~0.8%就能达到其鲜味。如果使用味精过量,虽然不会损害人体的健康,但会破坏食物的味道。

2.食用味精的方法

食用味精也应有科学的方法,味精是不能在高温条件下使用的。一般来说,含味精的水溶液(如汤等)在加热至100℃或长时间加热时,均会发生味精分子内脱水,生成焦性谷氨酸钠,不呈鲜味,有损于味精形象及其食用价值。一般在100℃以下使用时味精的效果比较良好,也就是在食物端离炉火以后才投放味精,或者在将要饮汤之前,或者在食物将要上碟时加入适量味精搅匀,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味精鲜味,才有利于增强食欲,增添营养。

27.关注3种精制糖的不同功效

我们每天膳食中糖含量最多,糖被人们称为热能之源。糖的主要功用是供给能量,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氧化分解供应的。合理食用糖类是中老年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现在中老年人经常食用的糖为白砂糖与赤砂糖。二者性味与功用有所不同,所以适应的人群也有所不同。白砂糖相对赤砂糖来说,没有活血化淤功能。

1.白砂糖

白砂糖是甘蔗、甜菜榨汁后加工精制的乳白色结晶品。《本草纲目》载:“石蜜,即白砂糖也。凝结作饼块如石者为石蜜,轻自如霜者为糖霜,坚如白冰者为冰糖,皆一物而有精粗之异也。”其中成分以蔗糖为主,味甘、性寒。功效为润肺生津,和中益脾,舒缓肝气。

古代医家说:“石蜜甘喜入脾,食多则害必生于脾。若久食则助热、损齿、生虫。”有痰湿者、麻疹患儿、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尤应严加控制精制糖类食品。

2.赤砂糖

又名红糖、黑糖。《本草纲目》称之为砂糖,并分析其药用性能道:“砂糖性温、殊于蔗浆,故不宜多食。但其性能和脾缓肝,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

红糖是一种未经提纯的糖,其营养价值较优于白糖,具有补血、破淤、缓肝、祛寒等功效,容易被人体吸收,服用红糖水3~5分钟后,血糖就会增加,人就会感到温暖,有活血舒筋的功能,尤其适用于产妇、中老年人及贫血患者食用。赤砂糖虽有益于人,但多食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尤其是长期喜食甜食者,易增加体重,引起肥胖,使血脂升高,对健康不利。老年人及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者更不宜多吃。适量食用能益气补脾,多食则有留湿生痰的副作用。

3.冰糖

冰糖性味甘、平,有补中益气、和胃、止渴化痰的功效。通常冰糖最为滋补。因此在服用补药、补品时,冰糖比白砂糖、赤砂糖为佳,如煎制各种膏滋药、蒸煮白木耳、烧煮桂园时常用冰糖,取其补益的功效。冰糖虽甚甘甜,但性质比较平和,不易留湿、生痰、化热,无赤砂糖可致温热的弊端。

28.四季进补需要掌握的原则

药补不如食补,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进补就成为保养身体的一个重要环节。总的来说,一年四季皆可为补,关键是要掌握好进补的方法。

1.中老年人春季进补

春天,是人体新陈代谢活动渐趋活跃的季节,如能适当进补,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是很有好处的。春季进补要注意加强营养补给,入春后,人体代谢活动日益活跃,体内消耗增多,只有通过进补对人体进行营养补给,才能适应春季气温变化,要注意改善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无论是食补还是药补,都应有利于健脾和胃,以利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食补或药补的补品,其补性均应较为平和,不能一味使用辛辣温热的补品,以免加重内热。适合春季进补使用的补剂较多,适宜于中老人春季进补的滋补品有人参、西洋参、红枣、龙眼肉、黄芪、党参、白术、熟地、莲子、荔枝、猪肚、羊肚、牛肚、鸡肉、鹌鹑蛋、黄鳝、鸽肉、鲫鱼等,以及补益中成药人参蜂王浆、人参大补膏、人参健脾丸等。

2.中老年人夏季进补

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人体消耗最多的季节,因此在夏季进补同样是很重要的。中老年人夏季极易伤津耗气,气随津脱,从而导致气津两虚。其阳气虚表现为身汗肢冷,疲乏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脉弱:阴血虚表现为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心悸不眠,头晕目眩,脉细苔少等。为此,夏季中老人进补时一方面要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又要解暑散热,生津止渴,避免暑毒。进补之物宜少量、清淡、可口。食补方面,可选食瘦猪肉、牛肉、鸡肉、鹌鹑肉、鸭肉、鹅肉、牛奶、甲鱼、龙眼肉、蜂蜜、甘蔗、梨、大枣、绿豆、西瓜等。中老人夏季还特别适宜粥补,如莲子粥、山楂粥、木耳粥等。此外,百合粥、黄芪粥、葡萄粥、番茄粥、红枣粥、牛肉粥等,都各具特色,中老年人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而食之。

3.中老年人秋季进补

秋季气温渐降,气候变得干燥,人体也由夏湿过渡到秋燥,许多中老年人因秋燥而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胸痛、气喘等症状。为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秋季中老年人进补的基本原则应是:宜润不宜燥,可多吃具有滋阴补肾、润肺、生津、提神、益气、嫩肤等功效的滋补品。待身体逐渐适应秋凉的气候后,再选食一些动物性补品。食补方面,可选食瘦猪肉、牛肉、鸡肉、鹌鹑肉、鸭肉、鸡肉、黄鳝、猪肺、猪肝、鸽肉、鹅肉等;还可食用牛奶、百合、莲子、银耳、山药、天冬、蜂蜜、梨、枣、木耳、山楂、百合粥等滋阴润肺之品。

4.中老年人冬季进补

冬季是人体进补的黄金季节。不少中老年人入冬后食欲有所增加。营养物质不仅易于被消化吸收,且不易通过尿液和汗液排泄散失,因此进补后易于蕴藏而使其发挥功效。中老年人冬令进补的补品品种很多,但在选择时,应注意掌握3点:

①针对冬令食欲较旺盛、吸收功能较好的特点,要加强高热、高营养、味浓色重、补益力强的食物的进补。

②要根据自身情况,确诊虚证所在,辨证论治,有针对性地加以滋补,并坚持整个冬天都进行进补。

③若原本身体就有病,选用进补之物要适当,最好遵照医嘱,不可盲目进补。

冬令常用补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选择:红参、杜仲、山药、西洋参、核桃仁、龙眼肉和银耳、当归、何首乌、枸杞子、黄芪、党参、白术、菟丝子、黑豆、芝麻、羊肉、狗肉、牛肉、龟肉、甲鱼、兔肉、麻雀、鹿茸、蛤蚧、海参、阿胶、黄鳝、虾、鹌鹑蛋、鸡蛋等,其中核桃仁、龙眼肉、银耳,既是补益食品,又是药补之品,补力甚佳。凡血脂过高、动脉硬化及冠心病、胆囊炎、痛风等疾病患者,绝不可应用高蛋白、高脂肪、多糖分的药物和食品,如甲鱼、阿胶、桂圆、别直参、牛鞭、鹿蹄筋等。因为进食这类食品和药物,反而会助长病情发展,使血脂增高,血黏度增稠,血中尿酸增多,血压升高,结果越补越糟。

29.谨记饭后7个不急

实践证明,有些约定俗成的老习惯是不科学的,比如有些餐后的习惯,如果不加以改变,则对健康有害。

1.不急于吸烟

饭后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比平时大10倍。这是由于进食后的消化道血液循环量增多,致使烟中有害成分大量吸收而损害肝、脑及心脏血管。当人进食以后,消化系统立刻全面动员起来,进行消化和吸收等各种生理活动。此时人体内的胃肠蠕动十分频繁,血液循环也加快了,全身毛孔亦都张开,而且排放一些多余的热能和加紧组织细胞的生物呼吸。如果在这个时候吸烟,肺部和全身组织吸收烟雾的力度大大加强,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对呼吸、消化道都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其他生物碱类物质就会大量进入人体,无疑会给人体机能和组织带来比平时吸烟大得多的伤害。所以说,饭后吸烟害处是很大的。

2.不急于饮奈

茶中大量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铁、锌等结合成难以溶解的物质,无法吸收,致使食物中的铁质白白丢失,而且饭后立即饮茶,茶水会冲淡胃液,影响胃内食物的正常消化。此外,茶水中含有的单宁酸还会促使胃内的物质凝固,影响蛋白质的吸收,从而增加了胃的负担。在吃饭1小时内最好不要饮茶,应待饭后1小时胃内食物消化得差不多时再饮用茶水,这样对消化功能和物质凝固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3.不急于洗澡

俗话说“饱不剃头,饿不洗澡”,有人就误以为刚吃饱饭是洗澡的最佳时间。其实不然,刚吃饱饭的时候,大量血液集中于胃部,其他器官的血液相应减少,如果这个时候洗澡,周身的皮肤和肌肉血管扩张,血液流量加大,就会使供给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从而影响消化吸收,所以饭后不宜马上洗澡。饭后可以先走动1~2个小时后再做洗澡的打算。

4.不急于上床

俗话说:“饭后躺一躺,不长半斤长四两。”饭后立即上床容易发胖。饭后至少要走动20分钟后再上床睡觉。哪怕是午睡时也应如此。

5.不急于开车

事实证明,司机饭后立即开车容易发生车祸。这是因为人在吃饭以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容易造成大脑器官暂时性缺血,从而导致操作失误。

6.不急于吃水果

“饭后一只果”被奉为金科玉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随之增强了,无论是在餐厅、饭店,还是在家里就餐,许多人都喜欢饭后吃点水果爽爽口,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生活习惯,因为饭后马上吃水果会影响消化功能。专家分析:由于食物进入胃以后,必须经过1~2小时的消化过程,才能缓慢排出。如果人们在饭后立即吃进水果,就会被先期到达的食物阻滞在胃内,致使水果不能正常地消化,在胃内时间过长,从而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如果人们长期坚持这种生活习惯,将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最好在饭后1~2小时再吃水果。

7.不急于松裤带

饭后放松裤带,会使腹腔内压下降,这样对消化道的支持作用就会减弱,而消化器官的活动度和韧带的负荷量就会增加,容易引起胃下垂,出现上腹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