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六韬·三略(中华国学经典)
12001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六韬》和《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在宋代,与《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合称“武经七书”。宋神宗举办“武学”,培养军队的高级将领,即以“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六韬》和《黄石公三略》从此成为军事将领的必读书,流传很广。对当代和后代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形容兵家谋略,往往以精通“六韬三略”归之,或经称谋略为“韬略”,揆其本源,即出于此。

《六韬》相传出自商周之际的太公吕望,即民间所谓的“姜子牙”。经人考证,此书不是商周间著述,也不是太公吕望所著,系为伪托。一般认为成书在战国后期。近年发掘的银雀山西汉前期古墓,有此书残简,其内容与传世本《六韬》基本相同。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有《六韬》的内容,由此证明,此书西汉时己广为流传。由此推断,书成于西汉之前。又书中论及骑兵作为一个单独兵种的作战方法,那么当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综合上叙两点。因此推断《六韬》成书在战国后期。

现存《六韬》,共分文,武、龙、虎、豹、犬等六卷共六十章。

“文韬”主要内容讲战前的政治准备;“武韬”主要内容讲克敌制胜的策略;“龙韬”主要内容讲军事指挥及部署;“虎韬”主要内容是讲在开阔地形作战的战术问题;“豹韬”主要内容是讲在狭窄地形作战的战术问题;“犬韬”主要内容是讲步、车、骑三种兵种的联合作战及单独作战的战术问题。

《黄石公三略》,又称《三略》。相传为秦汉之际隐士黄石公所著。黄石公,据《史记》载,即汉初著名谋臣张良在圯桥所遇之老者,授张良《太公兵法》。此书经黄石公进一步推衍发挥,故后人称《黄石公三略》。此说难以稽核。故而一般认为系伪托。《三略》不见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后汉书·臧宫传》载光武帝诏书中引《黄石公记》文,多近今本《黄石公三略》,但无《三略》题名,“三略”之称,今最早见于东汉未陈琳《武军赋》,曹魏时,李康《运命论》始有“张良受黄石公之符,诵《三略》。”其后《三略》多为历代公私目录书籍著录。由是推断,《三略》成书,当在东汉末年。

《黄石公三略》分为上、中、下三略。“上略”主要内容是“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以期人君“任贤擒敌”;“中略”则为“差德行,审权变”,使人君“能御将统众”,人臣则“能全功保身”;“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使人君“能明盛哀之源,审治国之纪”。(俱引自《中略》)《六韬》《三略》作为我国古代兵书的经典,它们具有鲜明的特色,体现了我国古代兵家论战的一些共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我国古代兵家论战,不仅仅就战争论战争,往往立足于政治,并在哲学的层面上展开论述。

《六韬》的首篇《文韬》,几乎《三略》的全部,都是着眼于战争,却立足于政治,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形而上的论证。论及治民、任贤、制礼、识乱、别奸等内容,尤其重视人心的向背,认为是治国的根本,也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样就找到了政治与战争的根本联系,符合战争活动的内在规律。此其一。

其二,《六韬》《三略》体现着古代兵家朴素的辩证思想。

运用发展、运动,联系的思想方法去分析、认识、处理诸如敌我、君臣(民)、将帅士卒,治乱、贤不肖、攻防之类的关系,强调因势利导,灵活机动,扬长避短,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这些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书中在相当多的地方论及权谋机诈的运用。这些在敌我斗争中,也是不可少的,但在政治领域运用,或有让人感到失其真诚忠厚之道。

《六韬》《三略》运用了大量儒、法、墨、道诸家常用的概念,比如仁、圣、道、势、术等等。它们都有极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是能在翻释和简单的注释中阐释得清楚的。若要深入了解它们的:意蕴,必须具备对相关学派思想的了解。一般读者,在理解这些概念上,不妨学习陶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王柳先生”读书法。

《六韬》《三略》作为单篇刊印流传今不多见。它们主要是作为武学经典而收入在“武经七书”之中。现存最早的《武经七书》为南宋孝宗或光宗时刻本,藏于日本静嘉堂,国内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宋本校刊精审,后来翻刻多以此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