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1999300000025

第25章 胃病夏季治疗(1)

一、胃病夏季调养总则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人们容易因避暑消夏,贪凉饮冷而伤及脾胃。同时,由于天气炎热,消化液的生成和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减退。因此,胃病患者夏季尤应注重“养阳”,并重视饮食起居调养。

1.精神调养夏属火,火气通于心。骄阳似火的夏季,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好发脾气,即所谓“情绪中暑”,这时必须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心气和顺,平静如水,就能身心清凉。如果天如火烧,心如汤煮,阳气搅动,会使人产生烦热不适的感觉。如何才能达到心静如水呢?“人大言,我小语;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这“神气”就是抵御酷暑的“上善之水”,有了它就能达到“天热我不热”,产生“心静自然凉”的效果。此外,当烦躁、心情不佳时,还可通过散步、听轻快的音乐等方式来舒缓不良情绪。

2.起居调摄夏季人体心火旺盛,起居方面应注意晚睡早起。清晨空气新鲜,起床后可到室外参加体育活动。中午气温高,为保持充沛的精力,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应适当午睡,使机体保持良好的状态。应注意午睡前不要吃得过饱,更不能在饭后立即入睡,最好在午饭后半小时再开始午睡。睡眠姿势最好向右侧卧,双腿稍弯曲,放松肌肉,以利于胃的消化和排空。居室宜保持清凉,早晚室内气温稍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使人心静神安。

夏天暑热熏蒸,使人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因此晚上不可贪凉而卧于露天、凉台及树荫下,更不可迎风而卧或直吹、久吹风扇;使用空调时,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室内外温差一般不宜超过5℃;睡觉时不要袒胸露腹,腹部最好盖一条薄毛巾被,以防胃部受凉。

3.运动锻炼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适当参加锻炼,能增强消化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胃病发病率。夏天的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时进行,场地可选择公园、林阴道、湖边、庭院等空气清新处就近寻幽,如清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做操,打拳练功,吐故纳新。傍晚,宜漫步于江边湖畔,那习习凉风会使您心静似水,神怡如梦,涤尽心头之烦闷。夏季一般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锻炼时间亦不宜过长,一般20~30分钟为宜。锻炼后不要大量饮水,特别是冷饮,因为大量冷饮不仅降低了胃的温度,而且冲淡了胃液,使胃病加剧。

4.饮食调养

(1)饮食宜清淡爽口、容易消化。盛夏暑热最使人伤津耗气,加之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胃肠血液相对不足,更易使胃病患者出现或加重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因此盛夏应多吃清淡、益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夏季主食一般以稀为宜,早晚宜经常吃粥,如藕粥、莲子粥、荷叶粥、绿豆粥、芦根粥、扁豆粥、米仁粥等,能起到清热消暑,健脾养胃的作用。同时还要适当多吃一些含水量多的新鲜蔬菜、水果,如冬瓜、丝瓜、黄瓜、西瓜、番茄、茄子等,以及鱼、虾、瘦肉、兔肉、甲鱼、鲫鱼、鸭肉、蛋、豆制品等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增强胃肠道的防御能力,夏季可适当多吃一些“杀菌”蔬菜,如大蒜、洋葱、大葱、香葱、蒜苗、米醋等。

夏末秋初之长夏时节,气候炎热多雨,暑热挟湿之气侵扰人体,伤及脾胃,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口腻无味等症时,可吃些荷叶、扁豆、米仁等芳香化湿,健脾开胃。

在夏季膳食的调配上,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多样化,以催人食欲。烹调方法最好选用凉拌、蒸、煮、汆等,以利食物的消化。此外,夏季吃饭时可适当喝些汤,以利于消暑、增液、开胃,但不宜喝得过多,以免冲淡胃液,反使胃中饱胀,而影响进食。

(2)适当吃“苦”和“酸”。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胃肠功能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适当吃一些微苦和微酸的食物,如苦瓜、苦菜、番茄、杨梅、米醋等,可以刺激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起到清心除烦,健脾开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又能抑制和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但上述食物不宜空腹及过多食用,以免损伤脾胃。素体脾胃虚寒及溃疡病胃酸过多者更应慎食,以免加重病情。应注意有的苦味食物,如未成熟的甜瓜的瓜蒂和根、苦味的黄瓜等,因含有毒素而不能食用。

(3)适时吃姜。平素脾胃虚寒的胃病患者,夏季可适当吃些生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夏日食姜既能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又能驱风散寒,杀菌解毒,防止寒邪或生冷之物伤胃。但生姜辛温,一次不可食用过多,胃热者则不宜食用。

(4)少吃或不吃油腻、煎炸及辛辣食品。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很多人喜欢进食一些辛辣食物来增进食欲,但过多食用辣椒、花椒等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炎、胃溃疡的病情,故不宜食用。至于肥甘腻补之物,易呆胃伤脾,助热生湿,影晌消化吸收,不利于胃病康复,亦不宜食用。

(5)夏季早餐勿冷食。很多人在酷暑里贪图凉爽,早餐以蔬菜汁、冰咖啡、冰果汁、绿豆汤或冰牛奶代替热粥或热牛奶。这种做法对胃病患者十分不利,会加重胃肠胀气、食欲不振等症状。即使在最热的三伏天,胃病患者的早餐也应该先食用热粥、热豆浆、热牛奶等热食,然后再吃一些面食和鸡蛋等食物。水果之类则要等到九、十点钟再吃才好。

(6)少吃或不吃瓜果、冷饮等生冷之物。夏天炎热多汗,适当食用西瓜、绿豆汤等水果和饮料可清署生津,但西瓜是生冷之物,一次不能吃得过多,更不可在饭前进食,以免积寒助湿,损伤脾胃。至于棒冰、雪糕以及冰啤酒、冰汽水等冷冻之物,最易伤胃,大量冷食短时间入胃可引起胃黏膜血管急剧收缩,致胃液分泌减少,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因此,胃病患者夏季应少吃冷饮,平时也不要喝刚从冰箱内取出的饮料,最好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喝。脾胃虚寒的胃病患者最好不吃冷饮。

(7)忌食变质变味和不洁的食物。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食物容易变质变味,因此,夏季更应讲究饮食卫生,注意“病从口入”,不喝生水,不吃变味的食物。食用水果、蔬菜等一定要清洗干净,凉拌菜类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砧板、抹布要生熟分开。剩饭剩菜不要舍不得倒掉。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如发现变质,要坚决扔掉,禁止食用。

二、药治奇方妙药

(一)胃病夏季药治要诀

1.夏季高温多湿,胃病临床表现亦以湿热之象居多,如见胃脘疼痛或痞满,嘈杂不适,口干苦,纳少便溏,舌红,苔黄腻等症,清热化湿是常用治法。临床运用时,应权衡湿热病邪的轻重主次,注意清热勿过于苦寒,化湿防辛燥过度,以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常用苦温、芳香的化湿药如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等,尽量不要重用、久用。为使湿浊宣化,可佐以石莒蒲、郁金;若胸脘痞闷有湿者,以杏仁、蔻仁、陈皮、桔梗、法半夏开宣之;胃中湿浊内盛,用苦温燥湿、芳香化湿药效果不著,舌苔白腻不化者,可加用草豆蔻;肝胃郁热者,选用左金丸时,黄连用量不宜过大,避免过寒而损伤脾胃。胃热型或阴虚郁热型胃痛者,一般不用石膏,可用知母。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应中病即止(一般用1~2周),不宜过用、久用,以防苦寒败胃,苦燥伤阴。力戒不加辨证,一见“炎”症就盲目滥用苦寒药物。

2.对寒热错杂型胃病,应重视健脾益气法的运用。脾胃同居中焦,各自患病,最易互相影响。胃病日久,累及脾脏,脾之阳气受损,运化失职,清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升降失常,故作胃痛、痞满等证。所以在清热燥湿,和胃降气的同时,要重视健脾益气法的运用。临床实验证明,这种配伍形式,不但能解除清热解毒药苦寒伤正之弊,还提高了临床疗效。作者体会,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运用,最适合寒热错杂型胃病,尤其是慢性胃炎属于脾虚湿阻,气郁化热,证情复杂。虚实互见者。

3.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且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可以显著降低或防止溃疡复发。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疗效,有学者对128种中药进行了筛选,如黄连、黄芩、大黄、黄柏、桂枝、乌梅、延胡索、良姜、山楂、玫瑰花、丹参、生地黄、黄芪、甘草等均有较好的抑杀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可根据辨证挑选1~2味中药,以增强杀灭HP的能力,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4.夏季因外邪伤中或饮食不慎而引发急性胃炎者较为常见,治疗应以通为主,疏其壅塞,消其郁滞,给邪以出路。外邪犯胃者,宜疏邪解表,芳香化浊;湿热中阻者,宜清热化湿;饮食伤胃者,宜消积导滞,等等。

(二)急性胃炎辨证论治方

急性胃炎相当于中医学中“胃脘痛”、“呕吐”等范畴。由于本病是一种短暂的自限性疾病,病程短,通常可以在短期内痊愈。而采用中医药、针灸等方法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不适感,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1.饮食伤胃型

【主证】胃脘疼痛或胀满,嗳腐泛酸,恶心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厌食。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导行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味。

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莱菔子10克,连翘10克,木香10克,厚朴10克。

【加减法】食积化热便秘者,加大黄、枳实;呕吐甚者,加藿香、苏梗;腹泻便溏者,加黄连、葛根、芍药;泛酸者,加瓦楞子、浙贝母。

2.湿热中阻型

【主证】胃脘疼痛,灼热满闷,口苦黏腻,恶心呕吐,便秘或溏垢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方药】三仁汤加减。

薏苡仁15克,蔻仁6克,杏仁6克,法半夏10克,厚朴6克,通草6克,赤茯苓15克,竹叶6克,滑石10克,甘草6克。

【加减法】若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枳壳;湿热均盛者,加茵陈、黄芩、蒲公英;口黏纳呆者,加藿香、佩兰、焦山楂。

3.外邪犯胃型

【主证】突然呕吐,胃脘及头身疼痛,伴恶寒发热,或有腹泻水样便。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邪解表,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0克,苏梗10克,白芷6克,桔梗6克,厚朴6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大腹皮10克,鸡内金10克,神曲10克。

【加减法】胃脘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恶寒发热重者,加荆芥、防风、薄荷。

4.毒物伤胃型

【主证】有食物中毒病史。证见胃脘拘急灼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或神昏,头晕汗出,心胸烦闷等。

【治法】解毒和胃。

【方药】绿豆60克,生甘草12克,芦根30克,兑入生姜汁10滴。

【说明】食物中毒致急性胃炎患者,必要时需配合西药抢救治疗。

(三)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论治方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呕吐”、“嘈杂”等病证范畴。临床常按以下证型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型

【主证】胃脘胀满或胀痛,食后为甚,食欲不振,嗳气频作。少数可见胃部怕凉,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理气。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0~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6克,甘草6克。

【加减法】胃有寒象,脘腹冷痛,可加高良姜、吴茱萸、香附;大便溏一日多次,舌苔白腻,加苍术、茯苓;若脘痞,口苦,舌苔转黄,此属湿邪化热,寒热夹杂,宜佐黄连、黄芩。

【说明】本型以健睥理气为常用治疗大法,以补为主,还是以行气消导为主,应结合患者体质和具体病情而定。掌握好健脾与理气的药物和剂量比重往往是取效的关键。

2.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痛,有时连及胁背,嗳气频作,病发与惰志有关,或伴泛酸,嘈杂,口苦。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消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10克,枳壳15克,香附10克,白芍10克,延胡索15克,佛手10克,苏梗10克,郁金10克。

【加减法】胃胀较甚者,加木香、砂仁;嘈杂、泛酸甚,加黄连、吴茱萸;食滞纳呆,大便不畅,加厚朴、槟榔;口干舌红,脘胁灼痛者,加牡丹皮、山栀、蒲公英、青木香、北沙参、麦冬等;夹瘀,见舌暗或有瘀斑点,胃痛不止,疼痛固定或有固定压痛点,加炙五灵脂、丹参、制乳没,甚者可加三七粉、九香虫、炙刺猬皮(董建华教授经验)。

3.脾胃湿热型

【主证】胃脘疼痛或痞满,或嘈杂不适,口臭,口干苦,胸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中醒睥。

【方药】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

黄连6克,黄芩10克,蔻仁6克,法半夏10克,蒲公英30克,川朴10克,薏苡仁15克,茯苓10~15克。

【说明】本型多见于浅表性胃炎,与胃炎急性活动期、感受外邪或暴饮暴食、酒食伤胃等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