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1999300000022

第22章 胃病春季治疗(2)

白芍15~30克,生甘草6~10克,北沙参12克,麦冬10克,佛手10克,郁金10克,延胡索15克,石斛10~15克,玉竹10~15克,百合15克【加减法】阴虚兼气滞,加香橼皮、白蒺藜、绿萼梅等理气而不燥之品;阴虚挟湿,见舌红苔腻,选加藿香、佩兰、荷梗、芦根等;兼呕恶,加赭石、竹茹、芦根;阴虚、虚火内灼,加蒲公英、生地黄;兼泛酸者,加海螵蛸、浙贝母,或配用左金丸;大便干结者,加瓜蒌、火麻仁;兼乏力、神疲者,加黄芪、太子参、山药。

【说明】此型在溃疡病中较少见。

4.瘀血阻络型

【主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如针刺或刀割,痛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或沉弦。

【治法】活血祛瘀,痛络止痛。

【方药】血瘀轻症: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味。

香附10克,苏梗10克,丹参10~15克,砂仁3克,白檀香6克,赤芍、白芍各15克,当归10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5克。

血瘀重症:猬皮香虫汤(董建华教授方)、活络效灵丹合五香丸、手拈散化裁。

炙刺猬皮6克,九香虫6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没各6克,炮山甲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香附10克,三七粉3克(冲服)。

【加减法】胀痛明显属实者,加三棱、莪术、八月扎;脘腹作胀,适当重用枳实、槟榔、全瓜蒌、大腹皮;气滞夹湿者,加川朴、白蔻仁。

疼痛较剧者,加莪术、石见穿、九香虫;气滞者,加枳壳、陈皮、柴胡;疼痛日久、耗伤正气者,加黄芪、白术。

【说明】此型临床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其他证型中,故可与其他疗法配伍应用。使用活血化瘀药时应注意:①化瘀药不宜久用,一旦痛止,当以养血和血、益气健脾法巩固之,如当归、丹参、地黄、党参等;②适当配行气药以加强止痛效果;③化瘀药性多偏润,故有脾虚便溏者可暂缓或少用,或适当选用性温之活血药;④便黑夹瘀者,当以祛瘀止血、养血和血为主,具有祛瘀止血作用的药物,如大黄、牡丹皮、花蕊石、蒲黄炭、三七粉、茜草、丹参等,可以选用。

5.寒热错杂型

【主证】胃痛或胸脘胀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嘈杂泛酸,但不敢进食,大便多溏,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或数。

【治法】辛开苦降,理气和胃。

【方药】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加减。

法半夏10克,黄连3~6克,吴茱萸1.5~3克,黄芩10克,太子参15克,蒲公英15克,佛手10克,枳壳10克,延胡索15克,海螵蛸15克,浙贝母12克。

【加减法】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便秘者,加虎杖、大黄。

【说明】此型患者多为素体脾胃虚寒。每因气郁、食积、胃酸增多、胆汁反流或伴胃炎糜烂,或情志因素等诱发。治疗切不可见有嘈杂而过用寒凉,否则痛愈甚,嘈杂反不止。

(三)名医辨治溃疡病

裘氏验方

【出处】《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

【组成】制香附9克,炒刺猬皮9克,延胡索(蜜炙)9克,九香虫3克,降香末3克,左金丸3克,甘松4.5克,瓦楞子18克,沉香曲6克,甘蔗汁1杯(冲),姜汁10滴(冲)。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肝胃不和及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病。

【说明】本方是近代名医裘吉生治肝胃不和、当心而痛的经验方。方以甘松、香附、沉香、延胡索、九香虫理气止痛,化滞;瓦楞子消癓制酸;刺猬皮凉血止痛、止呕;生姜汁温胃,甘蔗汁和胃;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泻肝止呕。诸药合用,其理气止痛,和胃止呕之功颇著。

脘腹蠲痛汤

【出处】《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组成】延胡索9克,白芍9克,川楝子9克,生甘草9克,海螵蛸9克,制香附9克,蒲公英15克,沉香曲6克,乌药6克,白及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或研末为散,每次服9克,每日2次。连服8~12周。

【主治】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病和急、慢性胃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何任经验方。方中白芍平肝缓急止痛,甘草甘缓调中,两者配伍,名“芍药甘草汤”,是柔肝缓急止痛之良方;川楝子、延胡索名“金铃子散”,有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制香附、沉香曲、乌药行气和胃;海螵蛸制酸止痛;白及生肌而有利于溃疡愈合;蒲公英有抑菌消炎,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缓急止痛,愈疡生肌之功。

疏肝和胃饮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枳实6克,瓜蒌、薤白、法半夏各10克,陈皮5克,甘草3克,蒲公英15克,煅瓦楞10克。

【制作】将上药每剂煎两次,第一次用清水250毫升浸药,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取药汁100毫升;第二次用水200毫升,文火煎取药汁100毫升,将二次药汁混匀。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谭日强经验方。方中当归、柴胡、白芍养血疏肝;枳实、瓜蒌、薤白理气止痛;半夏、陈皮降逆和胃;煅瓦楞、蒲公英制酸消疡;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

【加减法】嗳气打呃者,去柴胡,加旋覆花、代赭石(包煎)各10克;流涎吐酸者,加左金丸3克(吞服);胃内灼热者,加炒栀仁、淡豆豉各10克;痛引胁肋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疼痛剧烈者,加炒蒲黄、五灵脂各10克;呕血便血者,加炒茜根、乌贼骨各10克。

肝胃百合汤

【出处】《秘方求真》。

【组成】柴胡、黄芩各10克,百合、丹参各15克,乌药、川楝子、广郁金各1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早、晚各服一次)。

【主治】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血瘀及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壶腹炎、胃神经官能症。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董建华经验方。方名“肝胃百合汤”是取古方“百合汤”、“丹参饮”、“小柴胡汤”、“金铃子散”,“颠倒木金散”方意,筛选化裁而成。取“丹参饮”而不用檀香砂仁,选“小柴胡汤”而去法半夏,取“颠倒木金散”而不用木香,因檀香、砂仁、法夏、木香均属辛温香燥之品,虽能收到暂时止痛之效,但久用则症状反而加重,对治疗本病是不利的。故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之川楝子、微温之乌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乌药虽温,但不刚不燥,能顺气降逆,疏畅胸膈之逆气,与苦寒性降之川楝子为伍,相互抑其弊而扬其长,于气阴无损。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热,本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生血、养胃阴。本方不燥不腻,标本兼顾,疏理调补,相配得当,不仅缓解病情较快,而且宜于久服。

【加减法】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瘀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见黑便者加生蒲黄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蒌仁15~20克;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或加生地黄12克,瓜蒌15克;神疲气短者加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

舒肝和胃汤

【出处】《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

【组成】当归、炒白芍各12克,乌贼骨15克,薏苡仁24克,五灵脂12克,佛手15克,白檀香9克(后下)、川楝子12克,炙甘草9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早晚各服1次。

【主治】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嗳腐吞酸,嘈杂,消化不良,严重者消瘦体弱,大便有潜血等。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邢子亨经验方。方用当归、白芍养血和肝;川楝子、怫手、檀香疏肝理气止痛;五灵脂化瘀镇痛;薏苡仁利湿和中;乌贼骨制酸护膜。共奏疏肝和胃、化瘀止痛之效。

【加减法】胃寒呕吐,加干姜6克,砂仁9克(后下);大便干结,加冬瓜子20克,郁李仁15克(二味均捣碎);病久气血虚弱、身体消瘦,加黄芪15克,鹿茸5克,白及9克(二味研末,分2次冲服);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加陈皮9克,焦山楂6克,六神曲、炒麦芽各9克。

益气建中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桂枝、白芍各10克,甘草3克,大枣3枚,黄芪50克,太子参30克,怀山药30克,黄精2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3次服。

【主治】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病和慢性胃炎,症见胃痛,胃胀,喜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脉迟或缓。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姚奇蔚经验方。此方源于中医典籍《金匮要略》之黄芪建中汤,但去饴糖大甘,加太子参、怀山药、黄精益气养液,重用黄芪补肺制肝,舒达肝气,于温建中寓展运之用。全方温不燥液,补不壅气,寓舒肺达肝于建中益气之剂,收达肝和胃之用。

【加减法】食欲减退、大便稀薄、四肢无力者,选加党参、白术等。

(四)名方专治溃疡病

章氏溃疡散

【出处】《章次公医术经验集》。

【组成】凤凰衣30克,玉蝴蝶30克,马勃20克,浙贝母20克,血余炭15克,琥珀粉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2克,饭前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章次公经验方。方中凤凰衣系鸡蛋中孵出雏鸡后留下的卵壳内膜,主要是由蛋白质构成,含有胃激素等成分。此药本为润肺止咳药,亦可用于溃疡不敛以保护溃疡面,章次公先生治溃疡病常用此药;玉蝴蝶善治肝胃气痛、疮口不敛,还有补虚宽中、促进食欲之功,与凤凰衣同用可起协同作用;马勃既可止血又可疗疮;浙贝母具有清热泄降、医疮散结之功,对于溃疡病之胃痛吞酸者尤为适宜;琥珀不仅能镇惊安神,且有化瘀止血、疗疮治痈作用;血余炭主要有清瘀止血作用,与马勃同用于溃疡出血极佳。本方药仅六味,具镇痛、止血(保护溃疡病)、祛瘀和血(促进溃疡面愈合)之功能。

颜氏止痛汤

【出处】《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

【组成】小瓜蒌1只,红花2.4克,炙甘草6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4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胃痛日久成瘀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颜亦鲁经验方。方中瓜蒌、红花宣化瘀浊,辅以甘草缓中止痛。

【加减法】若患者疼痛顽固,可加醋炒五灵脂活血止痛,或以五香散(沉香、降香、木香、檀香、乳香各等份,共研细末)3克配合汤剂服用,一日2~3次,疗效更佳。

巫氏溃疡散

【出处】《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

【组成】黄芪、党参、白芍、延胡索各3克,白及2克,三七1.5克,煅瓦楞子、川楝子、象贝母各3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每次服6克,温开水送服。亦可将药末放入胶囊吞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巫君玉经验方。方用黄芪、党参补益中气;白芍、川楝子、延胡索解痉缓痛;瓦楞子、象贝母制酸和中;三七活血化瘀;白及护膜生肌,共奏养胃止痛、生肌医疡之功。同时,散剂入药可加大药物对溃疡面的附着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药效。

加味乌贝及甘散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三七粉、乌贼骨、川贝、白及、黄连、延胡索、川楝子、佛手、甘草各30克,砂仁15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为极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每日早、中、晚饭后各服3克,温开水送服。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伴黑便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袁家玑经验方。方以三七粉为主药,能止血、散血、定痛,亦主呕血、下血;乌贼骨收敛制酸、止痛止血;川贝化痰、散结消肿,与乌贼骨配伍有较强的制酸止痛作用;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黄连清热燥湿;川楝肉、延胡索、佛手、广木香行气活血止痛;砂仁理气健脾。合而具有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之功。做成散剂,便于常服,促进溃疡愈合,以期根治。

补中生肌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黄芪15~20克,党参12~15克,炙甘草12~18克,赤芍9~15克,白及9克,制乳香5克,当归6~9克,茯苓15克,海螵蛸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俞尚德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