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脏病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11998700000024

第24章 心血管病的科学防治(15)

(3)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与年轻人不同,通常敏感性高,因此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应密切注意心率、心律、血压及症状的变化,尤其是服用胺碘酮、地高辛等药物者。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何联合应用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用药有许多好处,合理的联合用药既可增加疗效,又可降低用药剂量。但应该注意的是,联合用药不是两种或几种药物的任意组合,不要将同类或亚类的药物联合应用而使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加。联合用药应根据每个药物的电生理作用特点进行组合,最终达到提高疗效而减轻不良反应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法:

(1)Ⅰ类药物的联合用药:①Ⅰa类和Ⅰb类。奎尼丁和Ⅰb类美西律、利多卡因、妥卡尼、苯妥英钠等,此联合用药可治疗许多顽固性心律失常,包括持续性和非持续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早搏等,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普鲁卡因胺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能有效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顽固性心律失常,预防用药者室颤的发生率不足1%。②Ⅰa类和Ⅰc类。这种联合用药缺乏电生理学和药理学基础,目前报道尚少,一般认为是一种危险的联合。因为联合用药可进一步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增加用药危险性。③Ⅰb类和Ⅰa类。临床上关于此种联合用药的报道较多,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没有发现不良相互作用。

(2)Ⅱ类药物的联合用药:①β受体阻滞剂与洋地黄类联合用药,在临床上常用于控制慢性心房颤动,单用一种药物不能满意控制心室率者。②β受体阻滞剂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的有普萘洛尔合用奎尼丁。可提高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并减少奎尼丁的用量,很少有耐药现象;阿替洛尔与普罗帕酮联合用药。

(3)Ⅲ类药物的联合用药:胺碘酮与Ⅰb类药物联合用药,报道最多的是与美西律联用,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好的联合用药方案。但胺碘酮与Ⅰa类不宜合用,因二者均可延长Q-T间期,增加不良反应,与Ⅰc类药物原则上也不宜合用。

(4)Ⅳ类药物的联合用药:钙拮抗剂维拉帕米与地尔硫卓在很多情况下与地高辛联合用药,但两药均可提高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应减少地高辛用量。两药较少与β受体阻滞剂或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联合用药,尤其禁忌与丙吡胺联合用药。

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达到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为目的。

(2)最好不联合应用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3)Q-T间期延长患者,在选用有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时更需慎重。

(4)最好避免与可能增加其不良反应的药物合用。

(5)β受体阻滞剂不宜与维拉帕米合用。

(6)与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联用时,应十分慎重,同时加强监护。

如何评价胺碘酮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胺碘酮能明显抑制复极过程,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还能非竞争性拮抗α、β受体,因此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而兼有Ⅰ、Ⅱ、Ⅳ类药的作用。但胺碘酮没有Ⅰ类药物抑制心肌功能和致心律失常和增加死亡率作用,没有Ⅱ类药物影响心肌收缩和诱发支气管哮喘的缺点,也没有其他Ⅲ类药物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

胺碘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可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多用于严重、持久和顽固性病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静脉注射5毫克/千克体重(20~30分钟作为负荷剂量),能抑制其危及生命或持久的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口服治疗,能对70%以上患者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复发,对室性心动过速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对房性心动过速,与电复律术合用,能使80%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并维持之,对阵发性心动过速者,能有效抑制室上性与室性心动过速。

然而其毒性问题曾使其名声一度大跌。近期对其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作了重新评估,认为其能有效地降低心脏猝死及高危患者总病死率,对防治多种原因的心脏猝死有可靠的作用。

胺碘酮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1)心血管系统:①胺碘酮对窦房结、房室结、心肌和传导系统均有抑制作用,常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暂停、窦房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②可引起延迟复极综合征,如Q-T间期延长或出现巨大U波、巨大U波交替电波。发作时可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③静脉给药危险性明显高于口服,可导致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

(2)呼吸系统:本药引起的肺部损害多在用药后数月内发生,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其次是呼吸困难。

(3)眼部:角膜微粒沉着,表现为角膜内表面出现黄褐色的点线,需用角膜裂隙灯检查方能发现。此种微粒系碘代谢中脂褐质沉积在基底细胞中所致。

(4)甲状腺:胺碘酮含碘,长期应用可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

(5)神经系统:轻者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多梦、嗅觉异常、乏力等,较重者可出现肢体震颤和共济失调。

(6)皮肤:①由于碘过敏所致的药疹,如固定红斑、多形性红斑等。②光照过敏皮炎、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出现红斑样损害。

(7)消化系统:轻者表现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口苦、腹胀、口渴、便秘等,还可有无症状性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发生药物性肝炎。

(8)其他不良反应:偶可造成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降低,血肌酐升高,并可致功能性耳聋、性功能异常、凝血障碍。该药可致胎儿畸形,又因脂溶性较高,以致母乳中含量较高,所以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如何

索他洛尔是一种相对较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增加不应期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β受体阻滞剂。它对多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包括持续性可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都是有效的。主要副作用是Q-T延长,可能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2%);致心律失常作用(45%发生在大剂量640毫克/日),以及加重心力衰竭(3%)。用索他洛尔的患者,其总死亡率、心血管病病死率、猝死率和心律失常复发率均低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

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哪些心律失常的治疗

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对窦性心动过速,尤其对由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如运动、情绪激动、甲状腺功能亢进、β受体反应亢进、嗜铬细胞瘤等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效果较好。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尤其是折返性心动过速也有较好疗效。对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仅能减慢心室率而难转复。本类药物有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和降低氧耗作用,故对心肌梗死患者有降低病死率作用。尚可用于预激综合征、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及Q-T延长综合征引起的心律失常。

普罗帕酮适用于哪些心律失常的治疗

普罗帕酮属Ⅰc类药物,为一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它主要抑制细胞膜的钠通道而具有膜稳定作用,对心脏传导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对因折返激动、自律性增高所引起的多种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均有明显疗效。终止各种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显效率为82%,并可预防其复发。但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复律效果较差;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为67%~73%。同时,普罗帕酮的不良反应相对轻微,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低,目前已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线药物。

普罗帕酮既有注射液,也有口服片剂。静脉用药限于医院内在心电监护下进行,用于终止各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及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具体用法:普罗帕酮35~7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20毫升,稀释后5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如必要时可每隔20分钟重复原剂量1次,但总剂量不应超过350毫克。对反复发作者,可用普罗帕酮静脉滴注(20~40毫克/小时)维持治疗,24小时总量不应超过560毫克。静脉用药起效快,10分钟血药浓度达高峰,20分钟即下降一半,用药数分钟即可见效。待病情控制后改口服维持治疗。对室性早搏也主要采取长期口服给药法,效果较好,而且不良反应少,很少因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因此在家服用普罗帕酮是安全的。常用剂量100~200毫克,每日3~4次。由于该药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宜在饭后与饮料或食物同时吞服,不得嚼碎。

普罗帕酮有哪些常见不良反应

普罗帕酮是一种易于接受的药物,口服时不良反应较轻,其心脏以外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常见的是消化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舌唇发麻,口腔金属味或便秘,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不必停药。少数患者尚可出现头晕烦躁,睡眠障碍,人格改变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系统症状。关于普罗帕酮引起的心脏毒性反应,一般与用药剂量及心脏自身情况有关。当大剂量用药,尤其是大剂量静脉给药时,可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减退及低血压,尤其是在原有心功能不全及传导功能减退者更易发生,但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仍可服用常规剂量的普罗帕酮。因此,对于原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低血压的患者,应禁止使用普罗帕酮。因普罗帕酮有β受体阻断作用,故哮喘患者慎用。此外,有少数患者尚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导致连续不止的室性心动过速,可伴有意识丧失。因此,服用普罗帕酮时,患者如出现心率低于60次/分钟,或心悸症状加重,早搏次数明显增多等现象时,应及时复查心电图,在医生的指导下视具体情况调整治疗。

利多卡因适用于哪些心律失常治疗,如何使用

利多卡因也叫赛罗卡因,属Ⅰb类药物,可抑制细胞膜上的钠通道而具有膜稳定作用。在缺血损伤部位,此种作用较明显,可缩小正常组织与缺血组织之间的传导差异及不应期的不一致性,并可减轻浦氏纤维的单向阻滞现象而防止折返激动的产生。利多卡因还可降低心肌的自律性,提高心室致颤阈值,从而减少室颤的发生。临床研究证明,利多卡因的上述作用只表现在心室肌及浦氏纤维,而对窦房结、心房及房室结无影响。因此,利多卡因只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效,而对房性心律失常无效。近年来还发现,利多卡因对房室旁路不应期有一定的延长作用。因此,对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心律失常也有一定的疗效。

目前认为,利多卡因具有安全有效、作用快、消失快等优点,是治疗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线药物。

用量与用法:首先静脉注射一个冲击量,以1毫克/千克体重或50~100毫克,在1分钟内注射完毕,继之以1~4毫克/分钟的滴速继续静脉滴入。在持续静脉滴注过程中,如病情反复,可再静脉注射25~50毫克,但应注意1小时内总量不可超过300毫克。待病情控制后,改用美西律、普罗帕酮或妥卡胺等药物进一步维持治疗。肌内注射给药,1次注射剂量为200~300毫克,15分钟左右达有效治疗浓度,可维持疗效30~60分钟。此法一般仅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转院途中。

利多卡因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在使用利多卡因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欣快,定向力障碍,出汗,肌肉震颤,肢体发麻,言语含糊,视力障碍,意识模糊,嗜睡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呼吸抑制等中枢神经不良反应。此外,利多卡因也可引起心脏不良反应,如低血压、休克,偶尔可引起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当剂量过大时,尚可减弱心肌收缩力,但均较少见。只要给药适当,一般不会发生。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用药时应注意选择对象,对于原有病窦综合征、严重房室传导阻滞者应禁用;对于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及老年人,应减少用量;对于原有精神障碍者,也应慎用;对本药过敏者罕见,如有过敏史者,亦应禁用。

应用利多卡因应注意什么

(1)对窦性心动过缓伴有频发室性早搏者,应首先应用阿托品静脉注射,每次03毫克,如无效且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可考虑在心房起搏后再用利多卡因。

(2)治疗剂量的利多卡因对心脏功能影响很小,但如已有心功能不全,常规剂量也会抑制心肌收缩力。因此,1次用药量宜小;持续静脉滴注时间不宜过长。

(3)加速性室性心动过速诱因常为窦性心动过缓,应先用阿托品;由室性早搏诱发时,可静脉注射1~2次常用量,通常此种心律失常会很快消失,无须持续静脉滴注,但心电监护至少需24小时。

(4)心肌梗死时,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利多卡因的疗效只有80%左右,少数病例须持续静脉滴注才能控制发作。无效病例可改用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或普鲁卡因胺。如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应立即电击复律。

(5)对原发性室颤,监护室抢救主要以电击复律及肾上腺素为主,利多卡因只在明确为室颤,且电击无效时才考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