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肝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1997900000004

第4章 肝病的基础知识(4)

(1)B超检查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很有实用价值,诊断符合率95%,可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数量和分布范围,了解胆管的扩张情况,给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检查提供依据,并且间接了解有无胆管狭窄,还可提示有无胆源性肝脓肿、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

(2)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检查可以显示肝内胆管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结石影,清晰显示其数量和分布部位及胆管狭窄和扩张情况,有助于合理选择术式,而且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是术前减轻黄疸、改善患者术前条件的好办法。

(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单独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有一定限制,在有胆管狭窄和梗阻的情况下,狭窄以上的胆管病变显影不全,而梗阻以上的病变则无法显影,表现为造影突然中断。如果结石患者施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检查,可了解肝内胆管结石的解剖部位及合并梗阻、狭窄范围与程度,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极有帮助。

(4)术中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在胆管探查前的术中胆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影像,对即将开始的胆道探查有指导意义。胆道探查后的术中造影,可以了解有无结石残余及有无狭窄病变未纠正,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必要手段。纤维胆道镜不仅是一个检查工具,而且是肝内胆管结石取石的良好工具,可以清楚直观地了解胆结石大小、性质、部位,在有条件下对肝内胆管结石,术中应常规用胆道镜检查和取石。

怎样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目前,手术仍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方法,手术原则是解除梗阻、清除病灶、通畅引流。近年来,由于纤维胆道镜的临床应用,将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推进了一大步,术后经T管取石,使结石取净率达90%以上。

对于急性发作有黄疸的患者,术前准备非常重要,因为急诊患者病情较重,急诊手术时只能行胆管引流,因为肝内胆管结石的梗阻主要在肝内胆管,往往合并肝管狭窄,单纯在病变下方引流是不理想的,而做肝内胆管切开解除梗阻,手术较复杂,患者的病情往往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尽量做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1~2周,这样有三大好处:①避免急诊手术条件不够只能做引流的缺点,并能为选择性手术创造条件;②可以在术前做清楚的多方位的肝内外胆管造影,这样可以明确结石所在的部位,又可以了解胆管的狭窄所在,从而可以在术前制定一个合理的手术方案;③如果结石比较局限,无胆管狭窄,可以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注入溶石药物溶石治疗,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窦道进一步扩张,经皮胆道镜取石术,可使一部分患者免予手术。

什么是肝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占胆道结石的21.1%。胆总管结石可为原发,也可来源于胆囊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原发的胆总管结石及来源于肝内胆管结石多为胆红素结石,来源于胆囊的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

肝总管结石临床表现怎样

小的胆总管结石排入十二指肠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又可以在排出过程中引起胆绞痛或急性胰腺炎,当排入十二指肠后,症状缓解;较大的结石不能排入十二指肠,在胆管内可以长期无症状,一旦引起胆管梗阻,出现黄疸,并发感染,导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在胆管结石的慢性期常常表现不典型的消化道症状,类似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但腹痛与饮食间的关系及消化不良的症状,没有结石性胆囊炎那样明显,患者常诉上腹不适、压迫感、伴有腰背酸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患者可出现无症状的波动性黄疸,这是因为结石梗阻胆总管但无胆汁感染,患者出现黄疸,随着胆管扩张结石浮动,梗阻处水肿消退,黄疸又可以完全消失。

当胆管被结石梗阻并伴有胆汁感染时,临床上可以出现典型的梗阻性黄疸及化脓性胆管炎症状,患者出现阵发性上腹绞痛、寒颤、发热、黄疸并伴有恶心、呕吐,如果此症状经治疗后缓解,患者暂时康复,以后又可再发。但治疗后梗阻不能迅速解除,则患者一般情况很快恶化,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肝功能受损,甚或出现败血症,病情继续加重,很快出现中毒性休克、昏迷以至死亡。

对于静止期无梗阻的胆总管结石,一般无阳性体征,有时仅有上腹部轻度压痛;如果胆总管被结石梗阻,患者可出现黄疸、因瘙痒皮肤有抓痕;如果伴有胆汁感染,则出现明显黄疸,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有50%的病例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且张力高及有压痛,所谓Couroisi.er定律,即在结石性胆总管梗阻时因反复炎症发作,胆囊萎缩,不易触及,而在其他原因所致梗阻时,胆囊肿大容易触及,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

如何检查肝总管结石

1.诊断依据胆总管结石在急性发作期症状典型,诊断不困难。如果出现以下几项可提示诊断:①多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及胆管炎病史;②有腹痛、发冷、发热、黄疸的胆道梗阻及感染的典型表现;③病变进展迅速,黄疸发展较快,体温很快升到39℃以上;④多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⑤1/3~1/2的患者胆囊肿大,压痛;⑥有肝脏肿大,触痛及叩击痛;⑦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并与感染的程度成正比;⑧尿胆素阳性,尿胆原阴性,并可出现尿蛋白及管型;⑨肝功能受损害。

如何治疗肝总管结石

(1)非手术疗法

目前,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但是对于无并发症的、直径小于1.0厘米的胆管结石,也可以用非手术治疗,常用的非手术疗法如下。

①中西医结合总攻排石适用于结石在1.0厘米以下、Oddi括约肌无狭窄的患者。如果病例选择适当,有60%患者出现排石,排净率在30%,缺点是排石过程较长,排石期间患者腹痛有时加重,有促进结石嵌顿的可能。

②内镜十二指肠****切开国外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也适用于十二指肠****狭窄的患者。十二指肠****切开后,胆总管结石可以自动排出,或用网篮套出,但是十二指肠****切开后,十二指肠内容物容易逆流入胆总管,易引起胆道反复感染。

③灌注溶石术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导管或经内镜插入鼻胆导管,直接将溶石药物注入结石部位,国外有较多成功的报道,国内还缺乏成功的经验。

(2)手术治疗

①手术时机的选择胆管结石的手术原则是取尽胆管内结石,解除梗阻,引流胆总管,控制胆道的感染。手术时间选择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有利措施。早期患者,经过短期非手术治疗后,若症状未能缓解,原则上宜早期施行手术。但是,在急性发作期,由于患者的全身情况或病变范围广泛,急诊手术时难以做彻底,因而残余病变率高。再次手术增加患者痛苦及再次手术的难度,所以对病情不太严重,经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者,一般择期做手术为宜,以减少残余结石及再次手术的机会。对于重症胆管炎患者,如不及时手术,病情进展快,并迅速恶化,在此种情况下,应在积极做好术前准备的同时,迅速施行手术,对胆道系统减压及引流,为了减轻手术创伤及缩短手术时间,较复杂的胆道病变留做第二期处理。

②手术方式的选择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适用于单纯胆总管结石、无胆总管下端狭窄的患者,胆囊即使无病变,也应该切除,这是因为胆囊的充盈是靠Oddi括约肌收缩,胆总管压力升高而被动充盈的,T管引流后,Oddi括约肌的调节功能消失,胆囊的充盈排空障碍,相当于一个憩室,易形成胆囊炎及胆囊结石。所以,一般认为凡是行胆总管切开引流的患者,都应切除胆囊。

胆总管切开取石加Oddi括约肌成形术适合于胆总管结石或有壶腹部结石嵌顿及Oddi括约肌狭窄。

胆总管空肠或十二指肠吻合术,适用于胆总管多发结石、胆总管明显扩张及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合并Oddi括约肌狭窄的患者。

肝脏病医院检查方法有哪些

肝脏疾病的诊断除了依据临床症状外,必要的理化检查也是非常必要的,有时需要借助于多种检查方法才能确诊。以下简要介绍常用的检查方法。

(1)蛋白质代谢检查

①总蛋白

血浆总蛋白(TP)正常值为60~80克/升(g/L)。肝脏病变时,血清总蛋白含量一般无明显变化,因为白蛋白虽然合成减少,但在免疫、炎症刺激下球蛋白增加,故总量变化不大。如果血清总蛋白进行性减少明显,要警惕肝坏死的可能。血清总蛋白低于60克/升,表示预后不良,对肝硬化患者尤其如此。

②白蛋白

白蛋白(A)正常值为40~50克/升(g/L)。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通过肝血窦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肝脏病变时,白蛋白合成、运输均可发生障碍,引起血清白蛋白含量下降,在肝硬化时,白蛋白合成明显减少,当下降到30克/升以下时大多数患者会发生腹水,低于20克/升,预后极差。

③球蛋白

球蛋白(G)正常值为20~30克/升(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为1.5~2.5:1。肝脏病变时球蛋白一般会升高,并与病变的程度呈现出一定的关系,由于球蛋白升高,而白蛋白的合成障碍,故A/G比值会发生倒置,对肝硬化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④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FP)其正常值为<15微克/升(ug/L)。AFP作为肿瘤标志物应用于临床血清学诊断原发性肝癌已二十余年,是目前诊断肝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AFP在胎儿早期卵黄囊和肝细胞中合成,婴儿期含量较高,到周岁时便降至成人水平,血浆中检测不出AFP。因此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由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非癌变疾病中,AFP也可能见到增高,会在临床上产生一定的假阳性或漏诊病例(不过此时AFP一般具有一过性增高,且大都在400微克/升以下的特点);因此发现AFP含量较高时,应连续多次检测,并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铜蓝蛋白(CP)、al-抗胰蛋白酶(al-AT)以及转铁蛋白(Tf)和B超、CT或肝脏活体组织学等检查而确诊。

(2)血清胆红素检查

血清胆红素是反应黄疸的一组指标,任何类型的黄疸血清胆红素均会增高。胆红素升高与胆红素产生过多(如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损害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如病毒性肝炎)和排泄障碍(如肝内胆汁郁滞型黄疸)等因素有关。

血清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又称未结合胆红素)。测定时总胆红素减去直接胆红素的量即是间接胆红素的量。

正常值为:总胆红素(TBIL)5.1~17.1微摩尔/升(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0~6.0微摩尔/升(gmol/L),间接胆红素(IBIL)5.1~13.7微摩尔/升(μmol/L)。

①总胆红素

总胆红素可以了解有无黄疸、黄疸的轻重以及肝细胞损害的程度,但是不能鉴别黄疸的类型。

②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是测定一分钟内显色的胆红素,故又称为“一分钟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表示肝功能有一定损害,在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时增高明显,尤其是阻塞性黄疸时更为明显。

③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则多见于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被大量破坏,产生的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排泄能力,使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所致。

由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黄疸的发生既有肝细胞损害对胆红素的酯化及分泌障碍,又有因毛细胆管病变所引起的胆红素排泄障碍,故其所出现的黄疸属于肝细胞损害混合性高胆红素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可增高。

(3)血清酶学检查

酶是人体的生物催化剂,肝脏是人体所需物质的加工厂,在肝脏中含有种类繁多的酶,它们是血液中酶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测定血液中酶的活性,可以了解肝脏病变的部位和程度。进食对大多数血清酶的活性没有影响,故测定血清酶活性时一般不要求空腹血清,不过进食特别是脂肪餐后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有一定影响,此外剧烈的运动对酶的活性有影响,例如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在剧烈活动后活性均可以明显增高。

①谷丙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简称ALT或GPT)正常值:0~40单位/升(U/L)。ALT是了解肝病最重要的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当肝细胞受到炎症损害时,由于肝细胞的变性、坏死,肝细胞膜上的通透性增加,ALT大量渗入血液,从而使得血清ALT含量明显增高。通过ALT和AST的检测,可以了解肝细胞损害的程度。AST/ALT比值对判断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有一定帮助,如急性肝炎或轻度肝炎时比值<1,肝硬化时比值为2,肝癌时比值>3。在病毒性肝炎时,测定AST/ALT比值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帮助,比值0.31~0.63者,预后较佳,1.2~2.26者,预后较差,往往进展为爆发性肝衰竭而死亡。当然,由于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但在其他某些器官组织中也存在部分,所以胆道、心血管、脑血管、肾、胰腺等脏器病变时也可见到轻度增高。

②谷草转氨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