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1996800000006

第6章 糖尿病心理指导(1)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误区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病情控制和治疗比较复杂,病情容易发生变化,并发症多样,加之疾病的长期影响,需严格而细致的饮食控制及持续很多年乃至终身的药物治疗,对每个病人的承受力和耐心都是一个重大挑战,对病人的家庭也会造成心理负担和医药费用的巨大消耗。因此,从糖尿病发病之初,病人就面临着一系列心理问题,如从初患病时的不能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到其后对需要长期的控制饮食、运动和用药等治疗方案的厌烦和不能完全遵从医嘱,以及对“这种病反正是要拖一辈子,治不好了”的绝望感,和对糖尿病并发症如失明、尿毒症、老烂脚等的恐惧感等。总之,整个患病——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这也是不难理解的。相当比例的病人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部分病人存在糖尿病并发的性功能障碍,少数病人由于急性、慢性并发症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这种心理障碍和疾病本身造成的器质性病变的多重影响,使广大糖尿病病人有了错误的认识,不能依从多种治疗手段,而会直接导致治疗疗效欠佳或治疗失败。

糖尿病病人的性格特点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外通过填写“人格量表”等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糖尿病病人常有较多的躯体不适感,过分关注身体健康,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向家人或医生诉苦并企图博得同情。有的病人有较多的抑郁倾向和无用感,情感经常不稳定,申诉多但又回避心理问题。部分病人有过分掩饰自我,倾向于用否认和压抑来应付外来压力。这些病人较少侵略性,不易感情冲动,缺乏自主性。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漠视而更多地抱怨身体的不适。另有对病人调查的结果表明糖尿病病人易焦虑、紧张、郁郁不乐、情感反应强而较长时间难以平复,心境常有起伏,对健康过分担忧,但又有较高的掩饰倾向。总之,糖尿病病人最多见的人格特点是疑病、抑郁症、焦虑症甚或癔症。

糖尿病病人的抑郁反应

病人因患糖尿病以后,由于缺乏糖尿病的知识或初发时由于医生的解释不充分,再加上断断续续地道听途说“糖尿病吃药要吃一辈子,治也治不好。只能服药控制血糖”,还有要“吃苦头,像被判了无期徒刑,一辈子不能多吃饭,不能吃水果”,“糖尿病厉害得很,会导致眼睛失明、腰子坏掉、老烂脚”等等,致使不少病人产生恐惧心理,情绪低落,以致觉得“活着没有多大意思”,“吃也不敢吃,治也治不好”,这种念头一旦在心中生根,就产生了抑郁表现。抑郁发作时症状不一而是,但都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抑郁反应产生后,可使病人不愿遵从治疗,免疫功能降低,容易患感染等并发症。如果导致社会性退缩,就会少语、自闭,严重时有自杀的危险。

糖尿病病人的抑郁反应有什么表现

糖尿病病人有以下症状时,要警惕自己存在抑郁反应,应及时排解纠正。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没理由的持续疲乏感;

3.提不起神,运动时动作迟缓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感,可达到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对什么食物都没有胃口,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有以上症状中的4项以上,就可判定为存在抑郁反应。从中可以看出,抑郁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无愉快感,对饮食、周围事物的兴趣减退或丧失,伴有睡眠障碍(失眠、早醒等),自我评价下降。

糖尿病病人的焦虑反应

糖尿病病人在发病和确诊后,由于对疾病知识的缺乏,不能全面认识疾病,易受外界一些说法、报纸等媒体上一些断章取义的文章的影响,病人对糖尿病的发展感到恐惧,再加上某些病人天生性格中有易焦虑紧张的倾向,就会产生焦虑反应,特别是对糖尿病并发症是否在自己身上发生,更是忧心忡忡。

治疗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

对糖尿病病人实行心理学引导和治疗,不但有助于病人心理问题的解决,而且可使血糖控制更加满意。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问题,可针对以下目标处理:

1.提高病人对各项治疗措施的依从性

主要通过组织病人听课及讨论,或分发科普材料,向病人讲解糖尿病的治疗知识,说明饮食控制、适度运动的方法和意义,消除对治疗的顾虑,学习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学习预防低血糖发作,帮助病人制定康复计划和协议。

2.改善病人的抑郁情绪。防范病人自杀

可建议和介绍病人到心理学医生处,进行认识行为治疗以改变病人的负性自动想法或不合理信念。自杀危险更要有专业医生细致的评估,及时采取危机干预。抑郁反应严重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氟西汀(商品名:百忧解)20毫克,每日1次口服,这类药物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3.缓解病人焦虑反应

主要在心理门诊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生物反馈和焦虑管理训练。

4.改善病人的孤独感

呼吁社会重视糖尿病这一流行病,加强宣传,并争取社会力量和资金支持糖尿病的诊治。关心糖尿病病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增强对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形成和扩大。可采用集中多数糖尿病病人,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指导病人学习精神放松,鼓励病人进行文体活动,鼓励病人向医生或病友倾诉不良情绪。通过家庭作业寻找积极的认知概念,帮助病人正确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调节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性格有关,糖尿病病人也不例外。性格外向的病人比较乐观,容易接受患糖尿病的现实,并能将心中的烦恼向别人倾诉,排解心理压力和郁闷情绪。而生性敏感、多虑或内向的病人就需要注意进行心理调节,不要让焦虑、抑郁或悲伤愤怒的情绪影响了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调节的方法不止一样,如聆听明快的轻音乐、看幽默漫画书、看喜剧、听相声、看滑稽戏等,也可听京剧、唱歌、散步、旅游。留意生活中美好幸福的一面,随个人喜好进行选择。总之,多想自己高兴的事情,把一些小事看淡一些,并学会倾诉或发泄心中的不快情绪。必要时可向心理门诊的医生请教。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糖尿病患者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心理治疗有助于促进康复,这一点不容忽视。专家认为,保持心理平衡,坚持合理饮食,注意适当运动,正确使用药物,是矫治糖尿病的四大法宝。由此可见,心理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人患病后,常常产生寂寞、苦闷、忧愁、悲哀等不良的心情,迫切需要家属、亲人和医护人员给予关怀。所以,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要满腔热情对待病人,关心和同情病人,要把患者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病人的信赖,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家庭、职业、性别、年龄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不大相同。因此,在心理呵护方面,对不同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耐心,又要细致。一方面坚持正面引导,以情动人,另一方面又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不依据一个模式,把心理呵护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常用的心理呵护方法有:

1.谈心

就是采取闲谈、聊天、拉家常、问病情的方式,接近糖尿病患者,了解患者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状态,消除患者各种消极的思想,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好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支持性心理疗法

就是根据患者存在的思想顾虑,讲述有关的医学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消除顾虑,丢掉思想包袱,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患糖尿病的青少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绝望等情绪,家长、医生等应认真对待患儿,与他们多交流、沟通,多给患儿安慰、鼓励,尤其是医生可适当向病人作些保证等,以增强病人治病的信心。

3.说理开导

就是通过正面说理,让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的情志失调不利于疾病的防治,从而开导和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

4.认知疗法

向病人介绍糖尿病的性质及治疗方法等,让病人领悟并消除对疾病作出的不适当的预测、误解等,使病人感到疾病的控制与否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从而提高自控能力。同时让病人知道如何防治疾病,如何自我调理,配合医护人员共同提高治疗的效果。

5.避免重复情志刺激

医护人员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避免患者再次受到心理、社会的精神刺激。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调控

作为患者本人,更要注意心理保健,要摆脱在患病过程中所产生的烦恼、沮丧等不良情绪,以免不良情绪加重病情。有益的兴趣与爱好可消除不良情绪,使人愉快、乐观、豁达,遇事心平气和,有利于人们的心身健康。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听听京剧,欣赏音乐,练练书法,或养鸟,或培育花草,或养小金鱼,或散步,或打太极拳等,使生活增添了乐趣,精神上有了寄托,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为了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糖尿病患者在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试用以下几种方法:

1.瑜伽松弛训练

(1)初级阶段

①准备: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卧位,采取舒适放松的姿势。检查全身是否完全放松了,依次为头顶前额双眼皮面部下巴颈部双肩双上肢双前臂手指胸部口腹部双大腿双小腿双踝部足趾。反复3次。

②开始:轻而长地吸气,吸到吸不了为止;慢慢地呼气,呼到呼不出为止。吸气时想“吸”,呼气时想“松”,同时感到身体向下沉。注意该种呼吸不是深呼吸。

③次数:每天1~2次,每次呼吸10~20次。由于初级阶段是训练的基础阶段,只有呼吸能按标准达到一次完成20次后,反复练习15天,才可进行中级阶段的训练。

(2)中级阶段

①准备:同初级阶段。

②开始:复习初级阶段的练习20次。吸气时由轻到重,由浅人深,同时将全身肌肉绷紧,僵直到极点后开始呼气,并将全身肌肉彻底放松,呼气时同样想“松”。

③次数:每天1~3次,每次呼吸20次。30天后可以进行高级阶段训练。

(3)高级阶段

①准备:同初级阶段。

②开始:复习初级、中级阶段的练习。慢慢地吸气,然后屏气(憋气),憋到憋不住为止,以最慢的速度呼气,呼到呼不出为止,再重新吸气、屏气。

③次数:每天1~2次,每次呼吸20次。

2.安心法

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为琐事去优虑焦躁,不计较生活中非原则的小事,不钻牛角尖,对人热情真诚,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坦坦荡荡,不患得患失,不慕虚荣,这样就可以心安而神静,延年而益寿。

3.转移法

遇有身心病痛或精神困扰时,用转移法以求解脱。对待疾病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良好心理状态,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安排充实的生活也是转移不良精神刺激、保持正常心理活动的有效方法。人各有爱好,有好书画者,有好琴棋者,有的人60岁以后还喜欢著书、立传,这些都是转移不良精神刺激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