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同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作为人,无论他的社会形式是什么,他都必须从事劳动,而人的劳动是对象性的活动,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的完成,即“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页。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首先成了工人,其次才成为他自己肉体的人。作为工人,他不是在自然界里自主自觉地进行着各种活动,而是在那儿进行着工作。无论是对他自己来说,还是对资本家来说,作为工人的人,他还得进行着工作那样的劳动。只要进行劳动,就必须占有劳动的对象,从而才有可能占有对象化的劳动产品。劳动对人来说是永恒的,工作是劳动采取的社会形式,是历史的,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成了工作。因此,现在的情形是使活动的顺序颠倒了,作为工人的人,他必须首先占有工作,才能进行劳动,进而才有可能占有劳动对象;从而他才只能得到生存资料,而不是劳动对象本身。所以,马克思说工人在两个方面失去了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3页。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页。从而劳动对象成了人的异己的东西:“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其次,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页。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表现,“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4页。但由于劳动成了工作,而不是活动本身,因此,作为工作的劳动对于作为工人的人来说就是异己的东西,也就是说,这是他用工作在为别人劳动,所以是“被迫的强制劳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5页。“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是生命的外化,因为我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生活资料。我的劳动不是我的生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4页。从而,劳动不是人自己的生命存在状态,而是成了为别人创造财富的一种手段。对资本而言,它只有像吸血鬼一样不断地吮吸活劳动作为自己的灵魂才能获得生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6页。所以这种劳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资本家的财富增值。“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5页。
后来,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进一步指出:“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代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化;这种普遍的对象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0页。劳动本来是人的生命活动,但工人却只有把这种生命活动出卖给资本家并当作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才能获得他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劳动对于工人而言就不是他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相反它使人完全“空虚化”、全面异化,而且从根本上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因此劳动本身变得越来越无趣,从而令人生厌!正如费彻尔所分析的那样:“那么工人的生活兴趣就会彻底转移到马克思所列举的那些动物机能上,或者如我们今天所说的,转移到消费领域。劳动变得越空洞无物,消费也变得越枯燥无味,劳动的目的也只能再次在扩大消费可能性这一方面来寻求。”[德]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赵玉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再次,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本来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人通过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来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来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异化劳动夺去了人的劳动对象,从而夺去了人的类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因此,“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页。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成为直接谋生的手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马克思认为这种谋生的劳动意味着:(1)“劳动对劳动主体的异化和偶然联系”;(2)“劳动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和偶然联系”;(3)工人存在的意义只在于“他是社会需要的奴隶一样”;(4)“对工人来说,……他活着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资本的权力越大,越普遍化,“人就变得越利己,越没有社会性,越同自己固有的本质相异化。”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5页。
最后,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指出,劳动产品成为异己的,不属于劳动者,劳动活动成为异己的,不属于劳动者,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只能是人自身,即“工人之外的他人”,因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0页。上述三个方面的异化都表现在人同他人关系的异化上,“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0页。通过异化劳动工人生产出异己的人即资本家。
通过上面的分析,马克思最后得出结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从而引申出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页。这里已经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分析,具体分析,见唯物史观的起源那一节的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论述异化问题时与前面的思路刚好是相反的:“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因为这种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是自身异化的存在物。人们——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就是这种存在物。这些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因此,以下论点是相同的:人自身异化了以及这个异化的人的社会是一格描绘他的现实的社会联系,描绘他的真正的类生活的讽刺画。他的活动由此而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本质的现实化表现为他的生命的失去现实性,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
§§§第四节物质生产劳动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基础
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在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关系中,人与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其他的关系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必须依赖于自然界,这是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事实,也就是说,人始终是要受自然界的束缚与限制。正是由于人的特殊生命结构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间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决定了人不能直接利用现成的自然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了人必须通过生产劳动的方式来从事自己的生命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是处在这种“间接的关系之中”,而是一种活动,通过生命活动来处理这种关系,在生产活动中解决这个矛盾。
而在解决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人又必须借助于自主活动的形式,才能实现对自然界的物质占有。自主活动形式即生产关系是人进行生命活动的生活条件,迄今为止,人的这种形式基本都不是人自愿组成的社会形式,因而人在受自然界束缚时,人也受社会关系的束缚,如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是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