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活的儒学
11987200000048

第48章 礼乐教化皆主于饮食

从经典上看,儒者除了像 《易经》 这样,透过饮食活动来理解人生的存在处境与意义之外,更有直接论及饮食养民的部分。儒家礼乐,于此可谓殷殷致意。儒者在政治上所说的宰相,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厨师。宰,即庖宰之宰。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相对来说,西方的政治学,重点在于统治,故重在管理、监督、惩罚。政治学理论中最主要的部分,则是讨论国家(政府)基于何种权力而有权统治、是何种形态之统治以及如何统治,人民为何同意、被统治与统治者之权利义务关系又为何等等。儒家论政,所重却在于“养”。

孟子谓文王善养老,又云王道在于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憾,着眼都在养这个字。《周礼》 天官冡宰下设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设疡医“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又谓:“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碱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地官大司徒则说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亦均以养为主。

由于论政重养,所以跟饮食会有直接的关联,口体之养毕竟是所有养的基础。至于礼,因为也以养民为宗旨,所以亦以饮食为重,《周礼·春官·大宗伯》 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推而广之,每一种礼都以饮食为主,故贾公彦疏说:“案 《礼运》 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嘉礼有饮食男女之等,皆是人心所善者,故设礼节。”

具体说明各种礼制仪节及其与饮食之关系的,是在 《仪礼》之中;彰明其义旨者,则 《礼记》 各篇随处多有。《经解》 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这些礼,都以饮食为名,乡饮酒、食飨、荐尝,都是吃。把这套吃的学问弄懂了,政治就搞好了,故子曰:“明乎郊社之义、禘尝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又曰:“慎听之,吾语汝: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已!”还有——

△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不淫也。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坊记》)

△礼之初,始诸饮食。…… 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故玄酒在室、醴酰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毛、腥其俎、熟其肴,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澣帛,醴酰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礼运》)

像这样的言论,抄下去还多得是,所以也不必再引录了,总之,儒家认为礼始于饮食,亦大成于饮食,殆无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