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演习”的要点是用两支强大的德国舰队夹击北大西洋盟军海运线。“俾斯麦”和“欧根亲王”号在北方;“沙恩霍斯”、“格奈森诺”在南方。没有哪支单独的英国舰队敢和它们对抗,“莱茵演习”成功之时,就是英国生命线——北大西洋航线被切断之日。可惜这把钳子还未使用就被打坏了。停在布勒斯特港的“沙恩霍斯”、“格奈森诺”不断遭到英国飞机的空袭,舰体损坏,难以出航。“欧根亲王”号也触了水雷。所以,“莱茵演习”行动一再推迟。后来,雷德尔决定此次演习由北方舰队单独行动,由智勇双全的吕特晏斯将军指挥。
“俾斯麦”号是纳粹德国的主力舰,是当时世界上装甲最厚、最新式、威力最大的战列舰。“俾斯麦”号是英皇家海军的心腹大患。它全长242米,宽36米,排水量4.17万吨;最大航速30节,续航距离1.5万海里;侧舷和炮塔装甲320~360毫米;火力极为可怕,除8门381毫米巨炮外,还有12门152毫米炮和44门高射炮、8个鱼雷发射管和6架水上飞机。它的甲板与普通军舰没有什么区别,但上层建筑十分独特。在吃水线以下装有5层钢壳,每层之间均设有密封隔水舱。德国海军甚至宣称,“俾斯麦”号不仅能击败任何英国军舰,还能击溃任何联合舰队,它是永不沉没的战舰。的确,当时英国的任何一艘战列舰都无法与之匹敌,如果让它闯入公海,对英国大西洋护航运输船队将是严重的威胁,英国的海上生命线就有被切断的危险。
“俾斯麦”号舰长是林登曼上校,此人沉默寡言,但精明干练,属德海军正统军官,不是狂热的法西斯党徒。“俾斯麦”号还是德海军舰队的旗舰,舰队司令鲁金斯中将坐镇该舰,他却是百分之百的纳粹分子。自从“俾斯麦”号出航以来,他们两人十分清楚英军一直在追寻“俾斯麦”号,所以他们一再告诫部下,必须小心从事。
鉴于“俾斯麦”号的重要地位,在那个巨舰大炮时代,巨型战列舰自然就成为对手重点“关照”的对象。开战以来,英国海军时刻注视着“俾斯麦”的动向。1941年5月18日,英海军发现,原本一直在挪威海域活动的战列巡洋舰“俾斯麦”号和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突然消失了。英海军如临大敌,积极部署堵截,以便当它一闯入公海即予以击沉。
5月22日,黑云低压,风雪交加,吕特晏斯上将利用坏天气将“俾斯麦”开入丹麦海峡北口,不料却被装有远程雷达的英国“诺福克”号从荧光屏上找到。“萨福克”号和“诺福克”号紧紧咬住“俾斯麦”号,不管吕特晏斯做何种机动航行也摆脱不开,一直到它开入丹麦海峡北口。5月23日一整天,英国全体海军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中。黄昏时,离丹麦海峡最近的英国战列舰“胡德”号接到无线电报,立即同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前往丹麦海峡南口迎战。
5月24日黎明,披着白色霜衣的“俾斯麦”号冲出了丹麦海峡,无边无际的大西洋展现在德国水兵面前,多么诱人的猎场呀!没有哪一艘英国军舰敢阻挡它的行动。但“俾斯麦”高兴得早了点,在它的左舷出现两个舰桅,英国最大的战列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正在此地等候。“胡德”号是和“俾斯麦”号同级的超级战列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首先开火,“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当即还击。由于集中火力攻击的效果最佳,于是德军的这两艘军舰合力攻击“胡德”号。
海战不同于陆战,由于相距较远,双方都看不到是否击中了对方,一般只能依据炮弹爆炸时产生的水柱判断是远弹还是近弹,重炮引起的水柱可以高达60米,之后才能瞄准射击。而炮弹又都是延迟引信,打入舰体内才爆炸,所以从远距离看又不能马上断定是否击中了目标。
炮弹呼啸着划破冰冷的空气,在巨舰旁激起高大的水柱。德国舰炮射击极为精确,对战不到一分钟,“欧根亲王”号便首先击中“胡德”号,只见“胡德”号主桅旁燃起大火,并迅速向前甲板蔓延。为提高射击精度,“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逐渐靠近“胡德”号,这时,“俾斯麦”号的巨炮发挥了作用,接连几发击中了“胡德”号。“胡德”号舰桅间猛然喷出熊熊大火,高达数百米。几分钟后,火焰消失,“胡德”号被一片浓烟包围,远处看去依稀可见舰首和舰尾高翘,舰体正在迅速下沉。几分钟后,这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舰便从海面上消失。全舰1419名舰员仅3人生还。“威尔士亲王”号也中弹了,施放烟幕后撤出战场。“俾斯麦”则被击中两次,引起漏油,使它的舰尾拖着长长的油迹,成为英军识别的显著目标。如果吕特晏斯满足于他已经取得的战果的话,他满可以就此退回挪威。然而吕特晏斯不顾燃油不足和航速降低,继续南下执行“莱茵演习”任务。
5月24日晚6时40分,“俾斯麦”突然转身和追击它的英国舰队交战,掩护“欧根亲王”号南下执行海上袭击任务。“欧根亲王”10天后安然返回法国布勒斯特港,整个战斗航程中连漆皮也没擦掉。5月26日上午,英国飞机发现了“俾斯麦”号,但已参战的英舰由于分散搜寻和燃料不足,无法实行围攻。后由支援而来的舰队进行对“俾斯麦”的拦截,使其受到重创。
经过激战和航行,德舰上的水兵们全都精疲力竭了,他们个个形容枯槁,双目深陷。5月27日,风雨交加,能见度很低。8时15分,“诺福克”号发现“俾斯麦”号在前方大约10海里处,便立即通知“乔治五世”号及“罗德尼”号。两舰遂用400毫米口径的大炮轰击。该口径炮弹重达950多公斤,杀伤力巨大。每中一弹,“俾斯麦”号便颤动摇晃一下,但“俾斯麦”号仍用炮火反击。为更加精确地射击,两舰驶近至5海里。炮弹打得更准了,其中一发炮弹击中了“俾斯麦”号的控制台,尽管“俾斯麦”号仍在坚持战斗,但舰体摇晃不止,根本无法击中英舰。“罗德尼”号和“乔治五世”号驶得更近,距离已不到2海里,这时两舰几乎已是弹无虚发。“俾斯麦”号主桅被洞穿多处。最后,一枚炮弹把它连根拔起,抛到甲板上。舰体起火,一座炮塔倾斜,炮口歪斜着转向天空。但“俾斯麦”号仍然坚持着,拒绝下沉,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艘战舰在遭受到如此重创后仍能浮在水面上。
此时,德军水兵的士气完全崩溃。许多士兵和军官都纷纷逃走。不久,“俾斯麦”慢慢向左舷侧斜,海水从弹孔和破毁的钢板处涌入,淹没了一层又一层的甲板,涌入八阵图似的底舱和通道。许多人被活生生地溺死。而更多的人则争先恐后往上层逃命,楼梯口塞满了人。上层的甲板也成了一片火海。被炸伤的舰员叫声凄厉,张皇失措的人们又想逃到下层去,但下层水位不断升高。整个舰内一片混乱,德军的败局已定。
10时15分,英舰向“俾斯麦”号的右舷发射了两枚鱼雷,命中一枚,之后又向左舷发射一枚,再次击中。这艘仍然扬着战旗的海上巨无霸终于向左舷倾倒,许多人落入水中,其他的人爬在舰壳上。英国战列舰的大炮静下来,“俾斯麦”已不值得浪费炮弹了。10∶40分,这艘被称为“德国海军的骄傲”的庞然巨舰,翻滚着沉入波涛滚滚的大海。包括吕特晏斯海军上将在内的2200名官兵,除113人被英军救起外,其余全部随船战死。
这场历时近一星期,先后由近50艘英国军舰和几十架舰载飞机参加的围攻“俾斯麦”号及其僚舰的战斗,是整个大西洋争夺战中的一次高潮。结果,纳粹德国的海军受到沉重的打击,显示了航空母舰的威力和飞机在海战中的重要作用。“俾斯麦”号的沉没,标志着雷德尔计划用大型水面舰只赢得大西洋之战的战略失败,从此邓尼茨的潜艇成为德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力量。
1941年7月,美军登陆冰岛,接替英军守卫该岛。随后,美国又担负起在冰岛以西护送运输船队的任务。此举标志着美国逐渐卷入了战争。9月11日,罗斯福总统宣布了美国在大西洋的护航原则:美国将对大西洋的德国舰艇实行不等对方首先进攻就予以打击的“见了就打”的政策,这其实就是美国对德国的不宣而战。而希特勒是竭力想避免同美国发生直接武装冲突的,他认为,德国征服欧洲、摧毁前苏联、最后制服英国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必须有一个条件:美国不介入。因此希特勒在1939年9月向德国海军将领下达了严格的命令,任何德国潜艇和军舰不准在大西洋攻击美国船队。但美国参加护航后,与德国潜艇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时有发生,德美两国之间尽管还没有宣战,但彼此之间的仇恨已经达到不可调解的地步。
1941年9月,邓尼茨决定向西对大西洋来一番彻底的清扫。他把潜艇分成2~4个群,以侦察幕的方式横扫辽阔的大西洋。这些“狼群”共拦截了4支护航船队,但由于盟国护航兵力强大且大雾迷漫,仅击沉共计20万吨位的商船。1941年的最后3个月,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战进入了所谓“萧条时期”。为配合北非战场和东线战场,大量潜艇被派往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导致在大西洋作战潜艇剧减,到1941年11月,德国在大西洋作战的潜艇仅剩5~10艘了。在整个1941年,德国潜艇共击沉了432艘盟国船只,计217万总吨位,低于1940年的战绩。而德国共有24艘潜艇被摧毁。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德国对美宣战,邓尼茨即下令开始实行全面无限制潜艇战。12月16日,第一批由5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在“U-133”号艇长哈尔德根少校的率领下,悄悄驶离了比斯开湾的基地,向美国东海岸进发。
然而美国人显然对突然来袭的德国潜艇毫无防备。1942年1月13日,哈尔德根等人在美国东部沿海看到的是一幅和平景象:沿岸灯火通明,城镇里闪烁着耀眼的灯光,用于航海的信号灯、灯塔和灯标的光芒仍然亮着,商船在往常的航道上漫不经心地亮灯航行。这对于受了一年窝囊气的德国潜艇来说,真如久旱逢甘露一般。他们立即贪婪地、毫不费力地击沉了眼前的这个猎物。整个1月份德国潜艇仅在美国海域就击沉了62艘商船,总计达32.7万余吨位,后来几个月的攻击也相当成功。到4月底,又击沉了120万吨位的商船,其中一半以上是油轮。
进入1942年5月,美国也开始加强了东海岸的护航。但德国潜艇在南部加勒比海仍获得丰硕战果。5、6两个月仅在该海域就击沉了75万吨位的商船。当时任加勒比海美军司令的海军上将胡佛,1957年在信中以友好的口吻对邓尼茨说:“1945~1956年这段时间(指邓尼茨的服刑期)使你的神经感到紧张,但1942年当你的潜艇在加勒比海实施令人惊讶不已的袭击时,同样也扰乱了我的神经。”
到了1942年7月,尽管双方当时都未意识到,但大西洋战役已临近关键时刻。德国U艇的建造计划已步入正轨,共有331艘潜艇服役。此时的邓尼茨自以为羽翼已丰满。他看准盟军为了增强护卫北极航线的船队,必然会减少大西洋航路的护航兵力。而且,U艇到加勒比海作战要比到大西洋的距离远得多。因此,邓尼茨将北大西洋选定为潜艇战的主战场。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省行程,又可以发挥潜艇的作战能力。更有利的是,在北大西洋东部有一大片盟国封锁海域的边缘地区,也称做“空洞”地区。所谓“空洞”,是指U艇的最大劲敌——岸基飞机所达不到的海域。U艇可以在这里为所欲为,随意杀戮商船。船员们一提到“空洞”就心惊胆战,将这里称做“坟墓”、“恐怖的黑窟”。
过去由于盟军的四引擎飞机的续航能力有限,又都从北美格陵兰、冰岛及爱尔兰的北部基地起飞,从纽芬兰沿岸及欧洲沿岸向后延伸约900公里处的海域都称做“空洞”。现在,为了保卫支援盟军北非登陆的船舶,盟军飞机都改从加蓬的利伯维尔基地起飞。这样一来,无形中便缩小了“空洞”的范围。
1942年9月,德国潜艇在北大西洋共击沉130万吨位的商船,但也损失了32艘潜艇。10月份起,经常有两个庞大的“狼群”截击盟国护航船队,但战绩不佳。11月,盟军在北非登陆,邓尼茨的潜艇作了有限阻击,击沉了不少商船。1942年的最后3个月,德国潜艇共击沉了168万吨位的盟国商船。在整个1942年,盟国船只被击沉1160艘,总吨位达626.6万吨,超过了英、美建造新舰的吨位,德国也损失了87艘潜艇。由此可见,在这场盟国新造船量与轴心国的船舶击沉量的吨位战中,轴心国暂居上风。
1943年年初,邓尼茨接替雷德尔出任德国海军总司令。他利用身兼海军总司令和潜艇部队司令两职之便,减少了水面舰艇在交通线上的战斗活动,航空兵的活动也达到最低程度,全力依靠他的潜艇进行破交战。为此,引起一些海军将领的不满,嘲弄他是用有限的兵力进行一场无限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