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神秘现象
11942800000011

第11章 神秘地带(3)

乔治瓦特将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姆大陆的情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玛雅遗址的最早发掘者、法国学者奥格斯特·普伦金(1826—1908年)也认为姆大陆消失在大西洋中,与德·布尔布尔的观点不谋而合,但与乔治瓦特的观点大相径庭。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中美洲的玛雅人是姆大陆的移民。

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还表明,姆大陆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样,崇拜太阳神,不仅懂得使用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一种原始的刻画符号。他们用长方形表示国土,用盛开的莲花表示姆大陆……这种刻画符号实际上就是纪念姆大陆消逝的碑铭,只不过无人能够释读而已。此外姆大陆的居民还会烧陶、编织、绘画、雕刻、造船以及航海,渔业也很发达。

至于姆大陆消逝后遗留下来的城市遗迹,乔治瓦特认为在太平洋诸岛上比比皆是。当时属于姆大陆一部分的复活节岛幸免于难,没有沉入海底,现在岛上的众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姆大陆的遗物。波纳佩岛附近的南马特尔小岛上的建筑遗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庙岛”为中心,共有90余座人工岛,每座岛上均有高约10米的玄武岩石城墙,岛上还设有防波堤、牢狱等,据说这也是姆大陆的遗迹。塔西提岛上有一种类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筑物,也是姆大陆的遗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互不相关的遗址和遗物果真是消逝的姆大陆居民创造的吗?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居住历史至多不超过3000年,如何解释12000年前消逝的姆大陆与太平洋诸岛之间的时间差异呢?

乔治瓦特依据的文献材料之一——《拉萨记录》是在中国西藏拉萨某寺院中发现的,它是记载4000年前占星术的文献。《拉萨记录》中提到了姆大陆的沉没是发生在该书编写前8000年的事件,《拉萨记录》是距今4000年前的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姆大陆的沉没是在距今约12000年前,恰与亚特兰蒂斯大陆(大西洲)沉没的时间相当。乔治瓦特认为这两个古大陆是由于共同的原因而沉入汪洋大海之中的。

乔治瓦特还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描绘了姆大陆居民的移民路线。他认为,人类文明发源于姆大陆,继而传播到美洲大陆,然后又从美洲大陆传播到大西洋上的大西洲,最后才从那里传播到埃及、欧洲和非洲,因此,姆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根据现代地质学常识,大洋的地壳是由较重的玄武岩构成的,大陆的地壳由较轻的花岗岩构成,海底地壳与陆地地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1968年,日本东海大学海洋研究所的“白凤丸”科学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捞出一块花岗岩,当时它被认为可能是由来自阿留申群岛的洋流携带而来的。无独有偶,1973年10月23日,日本东海大学海洋考察船“望星丸”在九州岛附近的海域打捞出了一个含有花岗岩的大锰块,显然再用洋流来解释锰块的来源未免有些牵强。科学家们将这两个发现联系起来推测,它们会不会是沉入海底的姆大陆的残留物呢?日本科学家们正通过对太平洋底全面、广泛的科学考察,力图发掘出新的材料,以期对姆大陆的存在与否作出一个可信的解答。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在地质学上,一般认为地球上最后一次造山运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发生在距今6000万年前,而乔治瓦特却认为地球上山脉的形成是在距今12000年前,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该作如何解释呢?地球表面几度浮沉、桑田沧海固然是事实,但是在浩瀚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过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姆大陆吗?也许这仅仅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类一个天真善良的愿望而已。

神秘消失的亚特兰蒂斯

公元前380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发表了自己著名的语录体哲学著作《泰密阿斯》和《克利斯提亚》。这两篇文章是关于大西洲的最早文字记述。根据这两篇文章的记载,柏拉图的表弟克里西亚斯是大西洲故事的讲述者。这位表弟与柏拉图一样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在对话中,克里西亚斯3次强调大西洲的故事是真实的。他宣称,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是他的祖父从梭伦那里得知的,而梭伦不仅是古希腊的著名政治家、改革者、立法人,而且他还被誉为最诚实的人。据梭伦称,大西洲的故事是他在公元前590年到古埃及的时候从莎利耶古城一位老祭司那里听到的。那时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了12000年。但亚里士多德则坚持认为,自己的老师为了加强自己辩论的论证力度而虚构了这个故事。

据柏拉图的记述,大约12000多年前,在今天直布罗陀海峡以西的大西洋海域中,曾经有一个高度先进的古代文明存在。柏拉图说它“面积比利比亚和小亚细亚的总和还要大”,相当于今天的1000多万平方公里。柏拉图讲到,亚特兰蒂斯有绵延的崇山峻岭、草木茂盛的平原,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尤其是古希腊人十分看重的铜的蕴藏量也很丰富,这片富庶的土地孕育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

柏拉图说,当初众神之王宙斯与他的兄弟波塞冬、哈得斯一起推翻了他们的父亲克洛诺斯在天上的统治,然后,他们抽签瓜分天下。宙斯抽得了大地与天空,哈得斯抽到了地狱冥府,而波塞冬得到了海洋以及亚特兰蒂斯。这样波塞冬成为了亚特兰蒂斯的保护神。亚特兰蒂斯人在大西洲的中央建立了自己帝国的首都,并用伟大的保护神波塞冬的名字来命名这座城市。这座宏伟的城市用红黄黑三种颜色的石头建成,城内的重要建筑用黄铜、白银来装饰。海神波塞冬的神庙更是用大量的黄金、象牙加以装饰的,华丽非凡。全城用5个同心圆划分为5个区,首都通过四通八达的运河系统与全岛联系。在岛的正中心有一根巨大的黄铜柱子,在铜柱的上面,镌刻着海神波塞冬为居民制定的神圣法律。

柏拉图认为,亚特兰蒂斯曾历经了10个伟大皇帝的统治,当时无人能与之抗衡。他们派出强大的舰队征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无往不胜,只是当他们进军雅典的时候,才在雅典强大的重装步兵的攻击下遭到失败。这时,岛上的居民也由于生活的富足,日益变得骄傲、腐化和堕落,他们竟然抛弃了自己的保护神而崇拜起各种异教神灵,从而导致人神共愤。于是,海啸和大地震相继发生,短短一日一夜的时间,整个亚特兰蒂斯就沉入了汪洋大海无影无踪了。这个伟大的古代文明就此灭亡。

大西洲失踪之谜一直困惑着人类2000多年。这期间,许多人都声称他们发现了大西洲的遗址。早在1909年,弗洛斯特教授就提出,柏拉图描述过的亚特兰蒂斯可能是克里特岛上延续至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迈诺斯文明。迈诺斯文明与亚特兰蒂斯文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克里特岛并没有因为一场浩劫而沉没。1939年,希腊考古学家马里纳托斯试图解释这一疑点:公元前1470年发生了一次火山爆发,毁灭了克里特岛西北、爱琴海中的基西拉岛的一部分,这场大灾难也可能毁灭了迈诺斯文明。火山首先喷出大量灰尘,然后大爆发,继而发生海啸和地震。近年来,由于考古学家在桑托林火山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迈诺斯人的文物,这样马里纳托斯的说法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他们认为桑托林本身就是亚特兰蒂斯。但如果接受这种解释,柏拉图当年的叙述应当改动的地方就太多了。

1967年的一天,美国一飞行员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低空飞行时,突然发现在水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物体。次年,美国一考察队在安德罗斯岛附近海下发现了一座古代寺庙遗址,长30米,宽25米,呈长方形;在比米尼岛附近海下5米处发现了一座平坦的经过加工的岩石大平台。考察队从而断定,在遥远的过去,巴哈马群岛一带的海底曾是一座用岩石修筑的大陆城市。有些科学家还在大西洋底的好几个地方发现了岩石建筑物,其中有防御工事、墙壁、船坞和道路。这些海底建筑物的排列和形状,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非常一致。科学家根据种种发现加以推测认为,已经消失了的古代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可能就沉没在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底。

南极“魔海”

一提起魔海,人们自然会想到大西洋上的百慕大“魔鬼三角”,这片凶恶的魔海,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只和飞机。它的“魔法”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科学家们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然而在南极,也有一个魔海,这个魔海虽然不像百慕大三角那么贪婪地吞噬舰船和飞机,但它的“魔力”足以令许多探险家视之为畏途,这就是威德尔海。

威德尔海是南极的边缘海,属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它位于南极半岛同科茨地之间,最南端达南纬83度,北达南纬70度至77度,宽度在550千米以上。它因1823年英国探险家威德尔首先到达于此而得名。

“魔海”威德尔的魔力首先在于它海面流冰的巨大威力。夏天,在威德尔海北部,经常有大片大片的流冰群,这些流冰群像一座白色的城墙,首尾相接,合成一片,有时中间还漂浮着几座冰山。有的冰山高100米~200米,方圆200平方公里,就像一个大冰原。这些流冰和冰山相互撞击、挤压,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隆隆响声,使人胆战心惊。船只在流冰群的缝隙中航行异常危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流冰挤撞损坏或者驶入“死胡同”,使舰船永远留在这片南极的冰海之中。1914年英国的探险船“英迪兰斯”号就被威德尔海的流冰所吞噬。

在威德尔的冰海中航行,风向对船只的安全至关重要。刮南风时,流冰群向北散开,这时在流冰群之中就会出现一道道缝隙,船只就可以在缝隙中航行,但一旦刮北风,流冰就会挤到一起,把船只包围,这时船只即使不会被流冰撞沉,也无法离开这茫茫的冰海,至少要在威德尔海的大冰原中待上一年,直至第二年夏季到来时,才有可能冲出威德尔的“冰海”而脱险。但是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由于供应一年的食物和燃料有限,特别是威德尔海冬季暴风雪的肆虐,使绝大部分陷入困境的船只难以离开威德尔这个魔海,它们将永远“长眠”在南极的冰海之中。所以,在威德尔及南极其他海域,一直流传着“南风行船乐悠悠,一变北风逃外洋”的说法。直到今天,各国探险家们还恪守着这一信条,足见威德尔海的神威魔力之大。

在威德尔海,不仅流冰和狂风对人施加淫威,而且鲸群对探险家们来说也是一大威胁。夏季,在威德尔海碧蓝的海水中,鲸鱼成群结队,它们时常在流冰的缝隙中喷水嬉戏,别看它们悠闲自得,其实凶猛异常。特别是逆戟鲸,这是一种能吞食冰面上任何动物的可怕鲸鱼,也是有名的海上“屠夫”。当它发现冰面上有人或海豹等动物时,会突然从海中冲破冰面,伸出头来一口将其吞掉。它那细长的尖嘴,能贪婪地吞噬海豹和企鹅,其凶猛程度,令人毛骨悚然。所以,逆戟鲸的存在,是使被困威德尔海的人难以生还的另一个原因。

绚丽多姿的极光和变化莫测的海市蜃楼,是威德尔海的又一魔力。船只在威德尔海中航行,就好像在梦幻的世界里漂游,它那瞬息万变的自然奇观,既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又令人魂惊胆丧。有时船只正在流冰缝隙中航行,突然流冰群周围会出现陡峭的冰壁,好像挡住了船只的去路,船只似乎陷入了绝境,使人惊慌失措。霎时,这冰壁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使船只转危为安。有时,船只明明在水中航行,突然间好像到了冰山顶上,顿时,把船员们吓得一个个魂飞九霄。当晚霞映红海面的时候,金色的冰山倒映在海面上,好像向船只砸来,给人们带来一场虚惊。在威德尔海航行,大自然会不时向人们显示它的魔力,戏弄着人们,使人始终处在惊恐不安之中。当人们回过神之后,才知是大自然演出的一场闹剧。然而,这一场场闹剧,不知将多少船只引入了歧途,甚至会为躲避虚幻的冰山而与真正的冰山相撞,有时也会受幻影迷惑而陷入流冰包围的绝境之中。

威德尔海是一个冰冷的海,可怕的海,神奇莫测的海,也是世界上一个神奇的魔海。

被火山吞没的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曾是希腊最南端的一个岛屿,它被地中海那酒绿色的海水环抱,风光绮丽,气候宜人。虽然在希腊那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几乎找不到它的位置,可是,克里特岛却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悲剧故事。

这个故事来自希腊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克里特岛上米诺斯国王的一个儿子在雅典被杀害了,暴怒的国王便借此向雅典大兴问罪之师,最后强迫雅典国王埃古斯签订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条约:每年必须向克里特进贡7对童男童女,作为一个牛头人身怪物的食物。相传这个怪物是王后与一头公牛所生,国王为了遮丑,令人建造了一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双斧宫,让那个牛头人身的怪物藏在深宫中。雅典惧怕克里特的强大,按时纳贡,使得本国民不聊生。到第三次纳贡时,雅典王子成修斯为安民除妖,毅然宣布充当童男去克里特。英俊年少的雅典王子受到了米诺斯国王女儿的倾爱,她帮助成修斯杀死了怪物,并营救出被作为贡品的孩子们,帮其逃出克里特岛。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举世闻名,深深地吸引了许多西方考古学家。他们认为这些优美的故事很可能是古人根据一定的历史事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等,在克里特岛发掘出一座王宫的废墟。它占地约2公顷,房屋有几百间,均由迂回曲折的走廊连接,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迷宫中还发现了双斧标志,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米诺斯国王的双斧宫殿。

王宫的墙壁上有艳丽如初的壁画,仓库中储存着大量的粮食、橄榄油、酒、战车和兵器。一间外面包了铅皮的小屋里有国王无数的宝石、黄金和印章。大量绘制精美的陶器和做工精巧的金属器具,表现出克里特人非凡的才华。最有价值的是那数万张刻有文字的泥板,其中一块上赫然写着:“雅典贡来妇女7人、童子及幼女各1名。”这不禁使人想起了牛头人身怪物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猜测。

出人意料的是,1980年春,英国考古学家在雅典公布,在克里特岛上一所铜器时代的房屋里,发掘出200多根支离破碎的人骨,初步判断应该是8~11个年龄在10~15岁之间的儿童,他们的尸骨上留有被宰杀的刀痕。发掘证明:古克里特岛人在米诺斯时代确有食人肉的习惯,所以才流传下雅典向克里特进贡童男童女的传说。

考古学家的研究掀开了克里特岛在历史上极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