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优质马铃薯
11938600000012

第12章 病虫害防治技术(3)

药剂防治可选用20%灭蝇胺2000倍液,在清晨或傍晚喷施。施药间隔5~7天,根据虫害危害程度,可连续用药2~3次,以消灭潜叶蝇的危害。

8.地老虎

(1)危害摇地老虎俗称土蚕,危害马铃薯的地老虎主要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地老虎幼虫背面各节均有4个毛片,呈梯形排列,小地老虎的后2个毛片比前2个毛片大3倍左右,黄地老虎的前2个毛片比后2个毛片稍大,2种幼虫有明显的区别。

小地老虎属于世界性害虫,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在我国各马铃薯产区均有发生和危害。其中以土壤湿润、杂草多的旱粮区发生最重,其他旱粮区、蔬菜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黄地老虎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及东北北部,在华北地区只有少量发生。白边地老虎发生在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和贵州等省(自治区)的局部地区。

地老虎为杂食性害虫,可危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百合科、葫芦科等多种作物,还能取食多种杂草。地老虎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苗,咬断近地面的茎部,使整株死亡,严重时造成田间缺苗断垄。地老虎也咬食块茎,影响产量和品质。

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在山东等中原地区一年发生3~4代。小地老虎成虫春季由南方迁飞而来;黄地老虎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2种地老虎均以第1代幼虫危害最重。小地老虎危害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黄地老虎比小地老虎危害期晚15天左右,约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小地老虎成虫主要在刺儿菜、灰灰菜、旋花科等杂草的叶背面和土块、枯草上产卵,卵多散生。黄地老虎卵一般散产在地表的枯枝、落叶、根茬及距地表1~3厘米处的植物叶片上,马铃薯田亦有堆产现象,卵粒排列不齐,每堆10~40粒。

两种地老虎幼虫1~2龄多在马铃薯等寄主的心叶处取食,3龄后扩散,潜伏土内,昼伏夜出,咬断植株,蛀食块茎,形成孔洞,使块茎失去经济价值。

(2)防治

淤实行保护地栽培:提早收获,避开地老虎的危害期。

于秋耕深翻:可直接冻杀黄地老虎的幼虫和蛹,并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基数。

盂除草灭虫:在早春1、2龄幼虫盛发期,彻底铲除地头、地边、田埂、路旁杂草,并妥善处理,可消灭大量幼虫和卵。

榆设置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器:可诱杀大量成虫。

虞诱捕幼虫:于1代幼虫发生期,采用新鲜泡桐叶,用水浸泡后傍晚放入田内,次日清晨人工捕杀。

愚药剂防治:有多种药物可用。

颗粒剂或毒土:播种时,一次性施入3%辛硫磷颗粒剂2~3千克/亩,基本上可使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免受虫害。也可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每亩64~100克,用少量水溶化后,均匀拌入炒熟的棉籽饼或菜籽饼中做成毒土,傍晚撒在苗的附近诱杀,防治效果达90%以上。

药剂喷雾:在幼虫3龄前,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48%毒死蜱1000倍液喷雾,可取得较好效果。

施用毒饵:幼虫3龄后可用毒饵防治,每亩用2.5%敌百虫粉剂0.5千克均匀地拌在切碎的鲜草上,或用90%晶体敌百虫适量加水45~75千克,均匀地拌在500千克炒香的麦麸上,制成毒饵,于傍晚在马铃薯田内每隔一定距离撒成小堆,进行诱杀。

药剂灌根:对大龄幼虫可用药剂灌根,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1000~1500倍液灌根,防治效果较好。

9.蛴螬

蛴螬俗称蛭虫、地漏子,为金龟子幼虫的总称。我国常见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大黑金龟子、暗黑金龟子、黄褐金龟子、铜绿金龟子等。大黑金龟子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主要是其幼虫(蛴螬)危害马铃薯。

(1)危害蛴螬危害马铃薯时,咬断幼苗的根茎,断口整齐,造成幼苗枯死,田间缺苗断垄。蛴螬也危害马铃薯的幼嫩块茎,在块茎上咬食成洞,伤口易遭病菌侵入,引起腐烂,造成减产。

(2)防治

淤进行虫口基数调查:大黑金龟子以越冬幼虫在次年春季进行危害,一般在土中较深部位取食,因此,在播种时必须采取药剂防治措施。为确定防治方案,播种前要进行虫口基数挖查,每亩选5个点,每个点挖1平方米,深度30~50厘米,如每平方米有蛴螬2头以上,即应采取防治措施。

于防治成虫:当旬平均气温在12~19益、10厘米地温在18益时,大部分成虫尚未飞迁,多进行产卵,是消灭成虫的适期。可每30亩安装一只频振式佳多杀虫灯诱杀,效果较好。

盂防治幼虫:金龟子多在鸡粪、牛粪中产卵,其幼虫蛴螬多在鸡粪、牛粪中孵化、生长。因此,应避免施用禽类或家畜类未腐熟粪便。防治幼虫,可在播种时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0.1~0.15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1500毫升,用少量水稀释后,拌细土200千克,制成毒土;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30~45千克或10%二嗪磷30~45千克拌细土200千克,均匀撒施在播种沟内;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薯量的0.3%进行喷拌后播种。

10.金针虫

金针虫是叩头虫科幼虫的总称,危害较重的有细胸金针虫、沟金针虫、宽背金针虫。3种金针虫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和不同程度的危害。

(1)危害金针虫食性很杂,成虫在地上部活动时间不长,无严重危害。幼虫长期生活在土中,危害薯类、禾谷类、豆类、棉花、蔬菜等多种作物。马铃薯播种后,其咬食土壤中的种薯,危害根、茎,使幼苗枯死,受害幼苗的伤口不整齐。受伤的块茎感染细菌后,则易腐烂,影响产量,降低块茎的商品品质。

金针虫的发生与土壤温度、湿度及耕作有关。当10厘米的土温达到6益时,幼虫和成虫开始活动。幼虫不耐高温,土温超过17益时,即向土壤深层移动。沟金针虫幼虫在北京地区3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土温达到11~19益时正值马铃薯播种、出苗阶段,此时是危害高峰期。

细胸金针虫不耐干旱,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沟金针虫适应干旱,但对水分也有一定要求。在干旱平原地区,如土壤墒情好时,危害严重。

冬前耕翻土壤,将土中虫体翻至土表,增加死亡数量。近年来,随着复种指数的增加、耕作制度的变化、药剂防治等,蛴螬、金针虫危害明显减轻,仅在局部地块发生严重。

(2)防治

淤防治成虫:可每30亩安装一只频振式佳多杀虫灯诱杀成虫,效果较好。

于防治幼虫:播种时,每亩用0.1~0.15千克90%晶体敌百虫,或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用少量水稀释后,拌细土200千克,制成毒土;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30~45千克拌细土200千克,均匀撒施在播种沟内;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薯量的0.3%进行喷拌后播种。

11.蝼蛄

国内分布最广的有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2种。非洲蝼蛄遍布全国,华北蝼蛄分布于长江以北各省。

(1)危害蝼蛄食性很杂,除危害马铃薯外,还危害粮食作物以及棉、麻、甜菜、烟草、蔬菜、果树苗木等。其在马铃薯出苗后咬断幼根、幼茎,使幼苗枯死。蝼蛄一般在表层土穿行,形成很多隧道,或穿断幼根,或使幼苗根部与土分离而干枯,造成缺苗断垄。蝼蛄也咬食马铃薯的块茎,形成伤口,降低品质,甚至引起腐烂,失去食用价值。

盐碱地虫口密度大,壤土次之,黏土最小。前茬是薯类或蔬菜作物的地块,土质疏松、湿润,适于蝼蛄栖息,虫口密度大。当早春的气温和浅土层温度均达到2~3益时,越冬蝼蛄开始接近地表活动。当气温达到11益、土温达到9益时,蝼蛄活动性增强,在地面造成大量松土隧道。当气温和土温均达到16~20益时,蝼蛄猖獗危害。秋冬季土温下降至10益左右时,成虫和若虫均潜回深土层越冬。

(2)防治

淤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0.5千克兑水5千克,用炒香的麦麸、豆饼等50千克做成毒饵,每公顷用30千克。使用时,在田边每隔2~3米挖一个碗大的浅坑,内放一把毒饵,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