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养生经
11938000000030

第30章 熊经鸟申——运动养生(6)

语意:调息如同根本没有呼吸,这样可使人心神安定。体内的真气与自然界的元气相通,每一次的气息都深入丹田,这才是修身养性的真谛。

语见清代养生家汪昂的《勿药元诠·调息》。汪昂指出,调息中有四种现象值得注意:呼吸有声音便不叫调息,那叫风相,有风相而不改,就会分散人的心神;呼吸时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气流不顺畅,这是喘相,有喘相而不改,会使人的气息运行不畅;呼吸时没有声音也不喘息,却有气流的存在,这是气相,有气相而不改,会使人劳累;呼吸没有声音,不喘息,也感受不到气流的存在,这是息相,即是调息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苏轼在《养生颂》中说,感觉到饥饿便进食,没有全饱便停止进食,然后进行散步,一定要让腹中留有余地,不能太饱。在腹中不饥不饱的时候,进入静室,无论白天或者是黑夜都可以。随意坐卧,使自己停止一切思维活动,如同木偶一样。可以用佛经上的道理或者老子的名言警戒自己,不让心神为世俗所动。眼观鼻端,进行调息修炼,默数呼吸的次数,心中自然安静而无杂念。若是进入浑然不觉的状态,与虚空合一,此时不用加以约束,心中的杂念自然清除,也就是达到了身心寂然不动的境界。如果调息到了一千遍,或因心中已经没有了杂念,感觉调息已经是一种负担时,即可放弃调息。此时可用另一种方法,叫做随,也就是感受呼吸,心念随呼吸而出入。一旦修炼纯熟,达到了一心不乱而忘记了口鼻呼吸,便会忽然感到身体的所有毛孔都在呼吸。这样可以除去以前所有的疾病,修道的所有障碍也会悄然消失了。修炼到此境,就如同盲人重见了光明,自然明白应当如何去修炼,根本不需要别人的指导。

坎离交媾为小周天。

语意:肾水与心火相济为小周天。

语见民国初年三阳道人张松谷的《丹经指南·火候妙用法》。小周天是气功学术语,指真气流通运转于任督二脉的功法,又指内丹术中的炼精化气阶段。《玄微心印》指出,真气后上前下,始为一转,谓之小周天。

据清代养生家汪昂的《勿药元诠·小周天》记载,练习小周天的方法为:去除杂念,面朝东盘腿而坐,将脚背放在大腿上,呼吸缓和而均匀。右手放在左手上,两大拇指相对,置于脐下,并将手置于肚脐下面,叩齿三十六下,集中心神。用舌头在牙齿内外搅动三十六下,当口中唾液盈满,鼓漱几遍咽下。采用撮、舐、闭、吸四字诀调气,撮为提缩肛门,舐为舌抵上颌,闭为闭目下视,吸为鼻子慢慢吸气。真气自下丹田始,经会阴至尾闾穴,再沿督脉自后背正中上行,闭眼随气向上内视,鼻子不要呼气,快速地通过玉枕穴,直冲头顶百会穴。百会穴也叫泥丸穴,为上丹田。真气到达百会后,要先将意念移至两眉间的印堂穴,这样真气会顺利沿任脉返回下丹田。也可以把百会穴处的真气想成一滴滴的水,这些水滴会落下来,落入膻中穴、气海穴。运行小周天时,口中的唾液也要分次咽下。静坐片刻后,用双手擦丹田一百八十次,注意不要让肚脐受风。再将指肚擦热,按摩眼部十四次,可去心火;擦鼻三十六次,可润肺;擦耳十四次,可补肾;擦面十四次,可健脾。然后,用双手掩住双耳,鸣天鼓;接着将手慢慢朝头上方高举,朝天揖;连揖三次。慢慢将胸中浊气呵出,并吸入新鲜空气。双手抱肩,扭腰数遍,再按摩玉枕穴二十四次,摩腰眼一百八十次,摩双足心一百八十次。

夜半收心静坐片刻,此生发周身元气之大要也。

语意:夜半子时坐下来使心神安静,这是积蓄身体精气的重要方法。

语见清代养生家汪昂的《勿药元诠》,此为金丹秘诀。《勿药元诠》指出,“积蓄精神产生阳气,积蓄阳气产生精液,这是从无到有的修炼方法;积蓄精液使阳气饱满,积蓄阳气使精神明朗,积蓄精神而使自己达到无为的境界,这是从有到无的修炼方法。要而言之,要炼精化气、还精补脑,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积蓄精气”。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指出,“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是知食胎气,饮灵元,为不死之道,返童还年”。这也就是说,练习气功先须戒除嗜欲以保阴精,后宜节制饮食以保性命。须知炼胎息,咽津液是为长生要法,可使人返老还童,健康延寿。《勿药元诠·金丹秘诀》还指出,“头发应当经常梳理,脸应当多进行按摩,眼睛应当经常转动,耳朵应当常用双手紧掩然后迅速离开,舌头应当经常抵住上颌,牙齿应当经常叩击,唾液应当经常咽下,浊气应当经常呼出,后背应当经常受暖,前胸应当经常保护而免受风寒,腹部应当经常按摩,肛门应当经常向上提缩,四肢应当经常运动,足心应当经常按摩,应当经常用手掌对周身进行摩擦,大小便时应当闭口不说话。此外,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也有助于使周身的气机畅达”。清人朱锡绶的《幽梦续影》指出,“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换言之,弹琴听琴可使心旷神怡,观花惜花可使肝气畅达,闻香芬芳可使脾胃强健,奇石嶙峋可使肾健康,泉水清澈可润肺,舞剑习武可壮肝胆。

兹择老年易行者附于左,分卧功、立功、坐功三项。

语意:这里选择了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功法记录在下,分卧功、立功、坐功三种。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导引》。气功理论玄深,无一定基础者,较难修炼。鉴于此,曹庭栋辑录了一些适于老年人的简易功法。

卧功:一为仰卧,伸两脚,竖起脚趾,伸展两臂,展十指,都用力向下,左右连身牵数遍;二为仰卧,伸左脚,用右脚屈向前,双手用力把右腿攀住到左侧胁部,再用相同的方法屈左脚,并把左脚攀至右侧胁部,两侧轮流施行;三为仰卧,竖起两膝,膝头相并,两脚向外,用左右手各攀住左右脚,用力向外数遍;四为仰卧,伸左脚,竖右膝,两手兜住右脚底,用力向上,膝头至胸,再兜左脚同前,轮流施行数遍;五为仰卧,伸两脚,两手握大拇指,头部在枕头上,双肘靠床,轻举腰摇数遍。

立功:一为两手叉向后,举左脚摆动数遍,右脚同上,轮流行之;二为仰面昂胸,伸直两臂,向前,开掌相并,抬起,如抬重物,高及首,数遍;三为横伸两臂,左右托开,手握大拇指,腕转顺逆摇动数遍;四为两臂垂向前,近腹,手握大拇指,如提重物,左右肩耸动数遍;五为开掌,一臂挺直向前,如托重物,一臂挺直向下,如压重物,左右轮换数次。

坐功:均为盘腿坐姿。一为擦热两掌,做洗面状;二为伸腰,两手置膝,以目随头左右瞻顾,如摇头状,数遍;三为伸腰,两臂用力,做挽硬弓势,左右臂轮换数次;四为伸腰,两手仰掌,挺肘用力,齐向上举,如托重物,数遍;五为伸腰,两手握大拇指做拳,向前用力做捶物状,数遍;六为两手握大拇指向后托实坐处,微举臀,以腰摆数遍;七为伸腰,两手置膝,以腰前扭后扭,复左侧右侧,全身用力,不计遍数。

运动养生,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动则不衰,善于引导养生的人通过疏通经络,可以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

总纲篇

保养之法可数以万计,但养神是第一位的,陶冶精神,以健身心,自我控制情绪,避免外事的干扰,形神相安,才能身心俱健,颐养天年。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

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

语意: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其次是保养形体。如果一个人的神清气爽,那么身体就不会得病,这才是养生的根本。

语见《医心方·大体》。《医心方》所引《千金方》指出,修身养性就是要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逐渐形成性格,这样就可以完善人的本性。人的本性若是得到了完善,自然就会做善事,即便不学习,也可以知道很多道理。不必因修身养性之后会自觉向善且百病不生而感到奇怪,这实际上是修身养性的必然结果。修身养性,实际上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主张的未病先防。正因为如此,养生并非只是服食饵药、吐纳炼气,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善心与善行。如果自己的德行非常好,所有的行为都没有过错了,那么即使不服食饵药,也可以延年益寿。如果德行不好,就是有灵丹妙药,也无法使寿命延长。所以,夫子说:“真正懂得养生之人,其心中是无所畏惧的。因为品德高尚,所以心里非常坦然。”显而易见,这种状态不是仅通过服食丹药即能实现的。

《养生要集》上说,《神仙图》中曾讲到养生修炼的方法,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德的要求。如此昼夜不忘品德修养,精、气、神即可得到保全;能够保全体内的精、气、神,自然就会长寿。东晋人葛洪的《抱朴子》指出,先讲治身,后谈养心。换言之,为人先要讲究立身处世的德行,而后才能做到养生延龄。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

语意:人的精神在体内烦躁,会使人的形体在外部受到伤害。

语见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嵇康指出,有的人服用发汗的药物时不能出汗,而当惭愧之情一时交集时,却会汗流浃背;有的人早晨不吃饭,便会感到饥饿难忍,可是曾子因丧亲之哀,七天没有吃东西也不觉得饿;有的人坐到夜半,便昏昏沉沉地想睡觉,可当他内心充满忧虑时,便会一整夜不合眼;人的头发要经常梳理才能整齐,喝过酒则脸色会发红,可是强壮的勇士发怒时,脸色也会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红色,头发会一根根直立起来,甚至顶起头上的帽子。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精神统治着人的身体,就如同君主统治着自己的国家一样。君主出了问题,国家常会败亡;精神出了问题,身体常会生病。在连续七年旱灾的商汤时代,如果有一些禾苗仅得到一次灌溉,那么这些禾苗尽管最终也会同其他未得灌溉的庄稼一样死亡,但肯定会在后面枯萎。这“一溉之益”是很重要的,可是世上的人们却常常认为,单凭一次发怒不会损伤身体,仅有一次忧郁也不会有害健康。不注意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危害,而任其肆意发作,这就好比不懂得“一溉之益”,想从干旱的禾苗中收获优良的果实。

养生的人应当懂得,人的精神与形体是相互依存的。感悟到人的生机易失,明白养生中每一次过失都会给生命带来伤害,就应当使内心安静而保全身体。情感中淡化了爱憎,意念中泯灭了忧喜,淡泊无欲,则体安气和。《黄帝内经》指出,人若能清心寡欲,天真之气就自然保存。精神内守,怎能生病?

静躁各有其性,违之则失其分,恣之则害其生。

语意:静躁各有其特性,违背其特性,就会失去其本分;任其放纵,则会损伤寿命。强调养生要因人而宜。

语见《医心方·大体》。《中经》指出,人禀受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有静、躁、刚、柔的特性,这是不变的法则。静者可以令其躁动起来,躁者却很难使其静止下来。静的弊病在于不够灵活,躁的弊病在于不够精密。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各自的特性,抑扬得当,逐渐地克服各自的弊病。这样,就可以使静、躁者都能够符合养生的要求。静者长寿,躁者夭折。但静而不知按养生之道去做,也会减寿的;躁者若按养生之道去做,也可以延年。所以,性格无论躁、静都可以养生。但是静的比较容易控制,躁的却难以控制。顺应各自的特点,两者都可以养生。

《庄子·达生》指出:“善养身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此即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就像牧羊人一样,不断鞭策自己落后的地方。据说山东有一位叫单豹的人,饮食起居都非常有规律,但不与周围的老百姓共利,七十岁的时候,肌肤还像婴儿一样滑嫩,可惜不幸遇到饿虎被吃掉了;有一个叫张毅的人,无论对穷人还是富人,他都十分恭敬,可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却患热病死了。单豹注重保养身体,却无善行;张毅有善行,却不注意保养身体。这两个人都不值得仿效。

正养此心,使之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

语意:修心养性,使人的心常处于清静状态,稳定人的性情。

语见明代养生家万全的《养生四要·慎动》。人的本性是清静的,处于变动状态的是人的感情。人处于清静状态的本性并无善恶之分,但有了行动之后的情就有善恶的区别了。所以,向善的最好办法是保持清静的状态。儒家存心以养性,道家修心以炼性,佛家明心而见性,方式虽然不同,目的都是修心养性。

《养生四要·慎动》引《悟真篇》指出:“西山白虎正猖狂,东海青龙不可挡。两手提来令死斗,化成一块紫金霜。”这首诗就说明了心可以控制性情的变化。人体之中,心为一身之主宰,人的一切生理活动,包括视、听、言、动等,都是受到心的支配的。正因为如此,内心清静则神志安宁,神志安定则人的七神也都安定。这样,内心清静的人,会终身没有危险,可得长寿。相反,心劳则神不宁,神不宁则精气、神志都会受到伤害。这样,人的形体也会受到严重的损伤,以此来养生就会有灾祸降临。《易经》说,思索什么,忧虑什么;《尚书》说,经过思索就会看得很远。君子养生,不是不要思索,而是不要忧虑。心无杂念,心无厌弃,所以比别人看得更深更远,这是人的心性光明、清静的好处啊!这是大智慧,是顺应天地的准则、文王的德行。在佛教中,妙悟佛理者,称为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预知人的生死。为什么善知识可以有如此的远见卓识呢?因为他们的内心保持清静而不妄动,这样其人自然就聪明睿智,看任何事物,就如光照万物一样,不存在任何障碍了。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语意:如果身体是一个王国,那么心就是这个王国的君主。精神与明智,都源于心。

语见《黄帝内经》。古人认为,心主血气的运行衍化,故能产生精神情志等活动,可以统率身体各脏腑的功能效用,故《内经》中喻心为君主之尊,为人生命的主宰。中医的理论认为,先天的父母元气和后天的饮食谷气化生了人体的精气,心神虽为此精气所生,却会反作用于精气而主司人之性命。

心神既为人之司命,故特别为古代养生学所重视。《黄帝内经》指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又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此即是说,心神为司命之主,若心神明智,则身体健康,通过养心的方法来养生,人多能长寿,直至自然死亡也无多病害;心神若不明智,则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都易受到危害,因血气脉道闭塞不通,故身形将大受伤损。想要养生却不能使心神明智,这样的人没有不遭遇到祸灾的。这种以养心神为本的理论与方法,得到后世养生家的继承与发展。明代养生家袁黄的《摄生三要·存神》指出,要使精聚集起来,就得先养气;要使气得到养护,就要先使心神安存。心神对于气而言,犹如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所以,心凝神静,气才可聚;心神耗散,气亦消亡。养生者若只知养护精气而不知静存心神,就好比是只爱惜花卉而忘记或忽视了花卉的根,显而易见是舍本而逐末。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语意:心神如丧失,则人将死亡;心神如健常,则人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