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养生经
11938000000019

第19章 与时消息——四季养生(7)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认为,小雪前后,养生者宜练习小雪十月中坐功。《遵生八笺》载: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一手按膝,一手挽肘,左右争力,各三五度,吐纳,叩齿,咽液。具体功法为:每日凌晨一至五点时,左手用力按住膝盖,右手挽住左肘向右方用力拉动,接着换右手按膝,左手挽肘向左方用力拉动。反复各做三至五次。然后叩动牙齿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修炼此功可治肘脱臼、风湿热毒、妇科腹肿,男人疝气、遗尿、尿不出、血尿、睾丸肿大、睾疝、足内翻、抽搐、关节肿痛、转筋、阳痿、痉挛等病症。此功法以小雪命名,正是顺应了这一节令特点而制定的锻炼方法,适宜于小雪时节开始锻炼,至大雪时为止。

十一月,肾脏正旺,心肺衰微,增苦减咸,补理肺胃。

语意:十一月,心肺衰弱,肾脏旺盛,应当多吃苦的食物,少吃咸的食物,以调补肺胃。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四时调摄》。此为十一月饮食调摄的一般原则,冬季天气寒冷,养生的原则为养藏,故饮食应以进补为主。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气主要是针对气虚者,如具有行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说话无力、妇女子宫脱垂等特征的人,一般采用红参红枣、白术、黄芪、五味子、山药等;补血主要是针对血虚者,如具有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女性月经量少且色淡等特征的人,宜采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首乌和十全大补膏等;补阴主要是针对阴虚者,如具有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女白带增多等特征的人,宜采用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冬虫夏草、白木耳等;补阳主要是针对阳虚者,如具有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功能低下等特征的人,可选用鹿茸、杜仲、韭菜籽、蛤蚧和十全大补酒等调补。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冬季的确为进补的大好时机。但养生学中的进补是一个综合调养的过程,食养或者药养,仅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在实际的养生过程中,还要把调饮食与养精神、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等综合起来,用之有度,慎勿过偏。虽说食补、药补、静养等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

冬善病痹厥。

语意:冬气病在四肢,冬时阳气闭藏于内,则四肢之经络易受寒气侵袭,所以冬天多发生手臂动作不遂的痹症和手足逆冷的厥症。

语见《黄帝内经》。大雪时节,积雪冰封,阳气潜伏,万物生机闭藏。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伴随着大雪而来的是温度大幅度下降,摔伤、冻伤、感冒等成为雪天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雪天气温变化较大,较易诱发呼吸系统及心脑血管疾病。从中医理论来看,此节气人体疾病多表现为足少阴肾经的病症。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认为,大雪前后,养生者宜练习大雪十一月节坐功。《遵生八笺》载:坐功,每日子丑时,起身仰膝,两手左右托,两足左右踏,各五七次,叩齿,咽液,吐纳。具体功法为:每日夜里十一点至凌晨三点时,仰面躺在床上,上身用力前倾,双手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上如托重物,双膝向上抬,使身体尽量蜷缩,双脚做蹬踏动作,各做五至七次,然后叩动牙齿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修炼此功可治足膝风湿毒气、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肿、烦心、心痛、黄疸、肠癖、阴下湿、饥不欲食、面色如漆、咳唾有血、喘渴、视物不清楚、心悬如饥、多恐、总感觉有人追捕自己一样等症。此功法以大雪命名,正是顺应这一节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可于大雪时开始,至冬至为止。

冬不按蹻。

语意:冬天的阳气是闭藏于内的,所以冬天最好不要做按摩和导引,因为按摩和导引都是扰动阳气的。意谓养生者要根据自身条件,慎重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养生方法。

语见《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认为,冬天把阳气保养好了,春天就不会发生流鼻涕和鼻出血的病症,仲夏就不会病胸胁,长夏就不病洞泄寒中,秋天就不病风疟,冬天就不病痹厥和飧泄汗出。有冬至的月份被称为子月,周代曾把子月定为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故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养生学家认为,阳气初生时,身体正如农民培育的秧苗、妇人所孕胎儿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冬不按蹻,意在强调冬季不宜扰动阳气,也不是任何导引都禁行,像叩齿、咽津等传统养生术,并无大碍。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认为,冬至前后,养生者宜练习冬至十一月中坐功。《遵生八笺》载,每夜十一点至凌晨三点时,平坐,伸开两脚,双手握拳,按在双膝之上。向左右方向用力扭动身体,直到扭不动为止,反复做二至五次,然后叩动牙齿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修炼此功可治手足经络寒湿、脊股内后廉痛、足痿、晕厥、嗜卧、足下热、脐痛、左胁下背肩髀间痛、胸中满、大小腹痛、大便难、腹大、颈肿、咳嗽、腰冷如冰及肿胀、脐下气逆、小腹急痛、泄下肿、足胻寒而逆、冻疮、下痢、善思、四肢不收等症状。此功法以冬至命名,正是顺应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冬至时节锻炼,可于冬至时开始,至小寒为止。

十二月,土旺,水气不行,

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气。

语意:十二月,脾脏旺盛,肾气开始衰弱,应当少吃甜的食物,多吃苦的食物,以补心助肺,调理肾气的虚弱。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四时调摄》。此为十二月饮食调摄的一般原则,依据五行生克理论,农历十二月为四季土,脾的五行属性为土,脾旺克肾水,所以《修龄要旨》主张本月宜调理肾气的虚弱。

冬季养生宜养阴潜阳。根据《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原则,冬季宜养阴。因为,冬季肾脏主令,肾脏藏精,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故养阴可以使肾精充足,精足则神养。按阴阳转化的理论,在阴气极盛时,阳气即已经暗暗滋长了。就人体而言,阳气潜伏在内,阴气在外,饮食不宜选用辛热太过的,因为辛味食物具有发散作用,易使阳气耗散,甚至伤及阴液。《养生术》认为,冬月不宜多食油炸类、煎类及肉面馄饨之类,对于性寒、生冷的食物更不宜食用,以防止伤及阳气。冬季食用较多的食物,如龟、藕、木耳等为益阴的佳品;狗肉、羊肉性温热,具有温中壮阳的作用;鸡肉、牛骨髓也有温中益气、滋阴填精的作用;胡椒、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黑米滋阴补肾,养血明目;莲子、大枣健脾养血;鸭肉性甘寒,有益阴养胃、补肾消肿、化痰止咳的作用;鹅肉性味甘平,能补虚益气,暖胃生津。这些食物,滋补效果都是比较明显的,养生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选择。

冬病在阴。

语意:冬季气候寒冷,腹内属性为阴的脏器易患病,养生者宜增强体质。

语见《黄帝内经》。古人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就内外来分,身体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就前后分,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就脏腑分,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小寒节气正处于三九天,是一年天气最冷的时候。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处于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以准备迎接来年春天的生机。腹为阴,脾为阴中之至阴,所以小寒时节,人体疾病多表现在太阴脾经的病变。俗话说“冬练三九”,此时正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节,但此时的身体锻炼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认为,小寒前后,养生者宜练习小寒十二月节坐功。《遵生八笺》载:坐功,每日子丑时,正坐,一手按足,一手上托,挽首互换,极力三五度,吐纳,叩齿,嗽咽。具体功法为:每夜十一点至凌晨三点时,正坐,一只手抱住脚,另一只手抱腿朝头上方用力抬,直到抬不上去为止,左右方向各做三至五次,然后叩动牙齿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修炼此功可治营卫气蕴、食即呕、胃脘痛、腹胀哕、疟食发中满、食欲不振、善噫、善嚏、身体皆沉重、食不下咽、烦心、心下急痛、泻稀便、水闭、黄疽、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黄、口干、怠惰、嗜卧、心下痞、口苦有饥饿感、善味不嗜食等症。此功法以小寒命名,正是根据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锻炼方法,适于小寒时节锻炼,可于小寒时开始,至大寒为止。

冬气在骨髓中。

语意:冬天的气是在人身的骨髓中。意谓人身五脏之气是应合于四时之气的,养生者应注意到季节性气候变化可能给身体带来的影响。

语见《黄帝内经》。中医认为,五脏之气与四时之气彼此相应,春天的气在人身经脉,夏天的气在人身经络,长夏的气在人身肌肉,秋天的气在人身皮肤,冬天的气在人的骨髓。病邪之气侵入人体,是由人应四时之气的部位而确定的。冬季寒气偏盛,寒邪伤人可表现为肾的病变,水气太过而乘土所致脾的病变,水气太过而乘火所致心的病变。简言之,寒冬季节,肾经、脾经、心经皆易病变。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认为,大寒前后,养生者宜练习大寒十二月中坐功。《遵生八笺》载:坐功,每日子丑时,两手向后,踞床跪坐,一足直伸,一足用力,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嗽咽,吐纳。具体功法为:每夜十一点至凌晨三点时,双手从后面支撑身体靠床跪坐,然后将一条腿向前伸直,另一条腿向上用力支撑身体,左右腿轮换各做三至五次,然后叩动牙齿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修炼此功可治:经络蕴积诸气、舌根强痛、体不能动摇、针刺痛感难以卧睡、膝内积水、足背疼痛、肠鸣、食泄不化、头重脚轻、九窍不通、脚面浮肿等病症。此功法以大寒命名,正是根据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大寒时节锻炼,可于大寒时节开始,至立春为止。

日月运动产生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气的变化叫阴阳气化。阴阳气化产生寒、热、温、凉四季变化及昼夜温差。养生也要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变化,天地的气运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这是宏观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