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前苏联情报计划研究专家斯蒂温·舒瓦兹介绍,与德国人比较起来,斯大林更担心日本人,因为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以俄罗斯人的溃败而告终。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苏德和平协定,向前苏联发动进攻。对前苏联来说,避免与日本开战就变得异常重要,因为前苏联红军尚不具备东西两线作战的实力。好在经过数年的努力,前苏联在日本建立了一个间谍网,领导人是装扮成新纳粹德国记者的理查德·索奇。
历史档案记载,1941年9月,当索奇向前苏联高层汇报,日本正准备进攻美国,而不会进攻前苏联时,前苏联高层才松了一口气,终于下定决心,将部署在远东地区的30~40个陆军师迅速调到莫斯科,与德军较量,并最终取得胜利。
前苏联从来没有把掌握的“日本准备进攻美国”的情报透露给美国。不仅如此,许多前苏联官员一直担心日本人会改变进攻美国的主意,因为德国一直试图引诱日本从东部向前苏联发动进攻,以减缓德军的压力。据索奇透露,当时,美国与日本仍在秘密谈判,希望与日本达成和平共存协议。如果协议达成,前苏联将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因为美国和日本有可能协调反苏政策。
据历史学家弗莱明介绍说,虽然他不敢肯定二战期间前苏联在美国政府内部安插的众多间谍就一定影响到了罗斯福的决策,但他们把罗斯福以及其他高官的想法传给了前苏联这一点却是事实。
有学者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美国不是在1941年11月强烈敦促日本从中国撤军,美国和日本是否真的可以避免战争?罗梅斯汀认为,至少美国会有一段宝贵的备战时间,珍珠港事件中也不会损失那么多人。战后,马歇尔将军在国会听证时也承认,如果珍珠港美军未遭到空袭,美军可能会等到1942年1月才会对日宣战。
据罗梅斯汀考证,在珍珠港事件中起到特殊作用的怀特,其间谍身份一直到战后也没有暴露。1948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关于怀特间谍案的报告终于送交国会,但在国会听证会上,怀特否认自己是一名前苏联间谍。听证会结束后不久,怀特突患心脏病去世了。
谁是偷袭计划的元凶
在以往人们的心中总是认为,在二战中,日本天皇裕仁只是一个牌位,对战争中的某个战役或许是不过问的。但是大量的原始文件证明,日本天皇正是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
1941年9月6日,裕仁召开御前会议,会上决定:如10月初日美交涉仍无进展,即对美、英、荷三国开战。在此前一天召开的御前会议就通过了“帝国国策遂行要领”,日本海军遂积极准备。11日起,日本各潜艇部队相继离港驶向夏威夷;并在当日就将宣战书写好了。关于宣战时间问题,大本营联席会议上多次加以讨论,直至收到赫尔11月26日的备忘录后,联席会议才决定:“于开战翌日宣战,绝对需要以奇袭制敌,用以导致诸战成功之故。”29日的联席会议上,日本外相东乡首次获悉远东时间12月8日为开战日期。该次会议再度决定:“今后之外交措施均应以有助于作战之成功为主线。”可见,裕仁在发动偷袭珍珠港的策划中是预谋者之一。
日本外相东乡以及在美国华盛顿的野村大使,对日本决定不宣而战的“偷袭”并以此来达到胜利的目的深感不安。因为1912年的海牙公约明文规定:“缔结国无事先且有明确理由的开战宣言形式,或包含有条件开战宣言的最后通牒形式者双方不得开始动干戈。”
12月4日,东乡在联席会议上表示应向美国提示最后通牒。然而,他的主张并没有得到联席会议的支持。联席会议决定于偷袭珍珠港前一小时通知美国政府。但是到了第二天,日本又将时间再次改为于袭击前半小时通知。
日皇裕仁于11月29日两度召集重臣在宫中开恳谈会,讨论开战问题。次日下午突然召见首相东条英机询问对开战的意见。东条英机答道:“事至如今为自存自卫计非开战不可,再者,统帅部对战胜亦拥有相当把握。不过,海军作战因系扮演胜利基础的角色,若陛下稍有疑念之处,可否召见海军参谋总长及海相等查证一番。”
当天傍晚的时候,裕仁又召见海军总长永野修身及海相山繁太郎。裕仁说:“箭即将发出,一旦发出将成为长期战,海军是否仍按预定进行?”永野回禀:“一旦皇命下达,当如期进击。”海相遂奏报:“人员物资均已准备就绪,只等待皇命的下达。据日前进京的山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表示,训练已成,将士们士气旺盛,颇具自信,为夏威夷作战而精神抖擞。”裕仁不放心地询问道:“若德国不愿意参战又将如何?”海相即答:“并未全然依赖德国,纵然德国袖手不战,我亦应能从事。”
当晚裕仁即通知于12月1日召开御前会议,下达开战命令。
3日,日皇召见山本总司令并下诏书:“兹临出师之际,朕委卿负责率领联合舰队之大任。唯联合舰队的责任极为重大,其成败有系于国家兴废也。朕令卿发挥舰队多年磨炼的实绩,进而剿灭敌军宣扬威武于中外,以不负朕对卿之依也。”可见,裕仁是偷袭珍珠港的指使者。
偷袭珍珠港的特遣舰队由6艘航空母舰,2艘主力舰,3艘巡洋舰及11艘驱逐舰等组成,载飞机350架,其中轰炸机为132架,于11月26日离开择捉岛的单冠湾,另第六舰队的30艘潜水艇提前由南路驶向夏威夷。12月4日,特遣舰队已近东经160度,加油后南下夏威夷。
日本驻美大使馆方面,由于当日正休息,日本本土发来的电文又太长,因此翻译的难度加大,结果,没有按日本事先准备的时间内完成译稿,14段电报直到7日12:30才翻译完,13:30整理成文,故不得不将野村大使原约定的进见时间由12:30延至13:45。野村及来栖两位大使于下午2:20才见到美国赫尔国务卿,而这时,已经是日本开始袭击珍珠港后的1小时零10分钟。美国国务卿赫尔已经获悉珍珠港被袭的消息,见到野村的到来,赫尔极其严厉地怒斥日本这种不宣而战的可耻行为。他说日本事实上是“如此恬不知耻、充满虚伪和谎话连篇的国家”。
对珍珠港事件造成的灾难,60年后美国人仍不能忘怀。然而,对于这次偷袭事件的真正元凶——裕仁,却没有受到历史的审判。这多少有些让人感到遗憾。在当今,日本却厚颜无耻地企图以“奇袭”的谎言代替“偷袭”,这一点希望能够提醒美国人:今天的日本还在继续着60多年前珍珠港交涉时的欺骗伎俩。不知他们能否有清醒的认识。
4.“希姆莱作战计划”是如何出笼的
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如果是以进攻波兰为标志的话,那么,让德国人借口向波兰发动进攻的就是“希姆莱作战计划”。
“希姆莱作战计划”就是为了给纳粹德国进攻波兰找到口实而进行的一个贼喊捉贼的可耻阴谋。那么这个计划是怎样出笼的呢?
“金发野兽”海德里希
纳粹德国党卫队头子海德里希,因一头金黄色并伴有微微发红的头发,其颜色就像生长在沙漠地带的狐狸的毛而得此绰号。
海德里希生于1904年,他的父亲是一所音乐学校的校长,母亲是歌剧院的演员,因此,他从小在音乐方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以致后来当了盖世太保头子后,下班回到家里也经常用弹奏乐器来消除疲劳。
1920年,德国因连年战争和经济大萧条,到处是一片混乱,16岁的海德里希不得已出外谋生。他先是加入了一个自由团组织,后来又选择了当兵。他靠自己聪明过人的头脑成为海军训练学校士官生,毕业后成为一名海军少尉,两年后晋升为中尉。这一年他刚刚22岁。
海德里希从小就对政治怀有浓厚兴趣,能作为海军少尉对他来说,未来的路,无疑充满了希望。然而,两年后由于一个偶然事件得罪了上司,经海军有关部门一番审理之后把海德里希开除出了海军。
被逐出海军后,海德里希在社会上浪迹了一段时间,后经人介绍投奔了希姆莱。
此时,希姆莱正决定重新组建党卫队保安处,与海德里希短暂的谈话,使希姆莱十分喜欢这个头发金黄的年轻人。于是便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海德里希,与此同时,还任命海德里希为冲击团上校队长。从此,海德里希平步青云,官儿越做越大。不过,党卫队的情报机构也是在海德里希的努力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后成为纳粹德国最大的情报机构。可以说,没有希姆莱就没有海德里希,而没有海德里希,党卫队就不会有后来异常庞大的情报机构。
海德里希对党卫队保安处的工作很卖力,希姆莱比较满意。1934年,希姆莱就把这个投奔到自己门下还不到5年的年轻人放在了盖世太保的最高位置上。这一年的6月9日,希特勒的助手赫斯代表希特勒宣布,党卫队保安处是党内唯一的情报机构,不容许党内再有其他机构从事谍报活动,至此,海德里希在纳粹党内的情报机构中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1936年,海德里希经过努力,由他担任处长的党卫队保安处如愿以偿地扩充为保安局,海德里希任党卫队保安局局长。
在此之前,海德里希领导的党卫队保安处和卡纳里斯领导的军事情报局签订过协议,保安队的情报机构不插手国外情报事务。海德里希由保安处长升任局长之后便有了更大的野心,他不甘心仅在国内从事情报活动,他要插手国外情报。海德里希第一次直接插手国外情报事件,是派人捣毁了捷克境内的一个反纳粹的电台。
设立于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这个电台名为“黑色电台”,在当时是众多反纳粹的电台中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对此,希特勒恨得要命,必欲除之而后快。海德里希得悉主子的意图后,早已把他与从前的上级卡纳里斯签订的协议置之脑后。
海德里希通过在捷克的情报人员提供的线索,了解到“黑色电台”的负责人名叫福米斯。他原是德国一家广播电台的技术领导人,后与一个反纳粹组织的领导人施特拉塞一起跑到捷克去的。
一天,海德里希把保安局局长助理、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约克斯叫到办公室,让他想办法把远在捷克的专与德国人为敌的福米斯弄到柏林来。约克斯受领任务后化装成一个商人,与自己从事舞蹈事业的女友一同来到布拉格。
约克斯的确是一名干练的特工人员,他没费多大劲便找到了“黑色电台”的准确地点——一家旅馆的某个房间。但是他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带着自己的女友在布拉格玩了个痛快后,才向海德里希汇报已经找到目标。在得到海德里希行动的命令后,约克斯才悄悄地搬进了“黑色电台”所在的那家旅馆,并神不知鬼不觉地偷配了一把“黑色电台”所在房间的钥匙。
当天夜里,约克斯按照事先约好的暗号接来另一个名叫格奇的纳粹间谍。约克斯如此这般地向后来的间谍耳语了一番后,两人随即开始行动。他俩蹑手蹑脚地来到福米斯的房门口,约克斯把配好的钥匙快速插入锁孔。他们原以为主人不在,谁知里边随即传出福米斯的问话声。约克斯情急之下伪装成服务员的口气说:“给您的房间摆肥皂。”
毫无准备的福米斯刚一打开房门,约克斯和格奇便猛地向他扑了过去。福米斯感觉到大事不好,快速地把手伸进怀里,想掏出枪来。然而,约克斯的枪已经响了,福米斯当即倒在了血泊之中。之后,两个间谍又掏出磷粉洒在电台和其他物品上,再点上一把火,随即逃之夭夭。
希特勒得悉捣毁了“黑色电台”后十分高兴,表扬了海德里希一番,这更加坚定了这个“金发野兽”插手国外情报的决心。
如果说海德里希捣毁“黑色电台”,只是他情报生涯中一个小小的序曲,那么炮制“希姆莱作战计划”就是他情报生涯当中最肮脏的阴谋。
是谁一手炮制“希姆莱计划”的
海德里希领导的党卫队保安局自从捣毁“黑色电台”,得到希特勒的嘉奖后,更是有恃无恐。他们在纳粹德国分裂捷克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马前卒的作用。
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与德国接壤,这里居住着260万日耳曼人,由于北部和西部的矿山和波希米亚森林都是极其富饶的土地,因而,德国纳粹党人早就对这块土地垂涎三尺。
住在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自由日子,德国的纳粹党人要把他们鼓动起来是很容易的,因为他们是一个民族,而他们并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1923年,就有一些充满了德意志主义的纳粹团体开始在那里活动了。在苏台德地区亲纳粹的团体中,有一个比较大的组织名叫“德意志祖国阵线”,1935年这个组织又改名为“苏台德德国党”。因此,纳粹德国要在捷克的苏台德地区煽起民众的情绪是很有一些基础的。
希特勒的意图和苏台德的现状,作为党卫队保安局局长的海德里希当然是再清楚不过了。因此,早在1936年初,海德里希就在希姆莱的授意下通过德国驻布拉格使馆给苏台德德国党这个组织提供经济等方面的资助,并指导他们怎样组织情报网,进行情报活动。
到了1938年的夏天,盖世太保的人开始直接介入了。在海德里希等人的操纵下,苏台德地区的德国纳粹党人不断地渗透到各地区的组织中去,不但把所有这些组织变成了亲纳粹的,还把那些组织中的许多人变成了德国人的特务。新的德国特务们不遗余力地为德国保安局收集情报。为了把大量的情报及时地传送到德国去,保安局竟然派人在边境两端架设了电话线。
为了给希特勒在军事上入侵捷克找到借口,海德里希领导的党卫队保安局授意苏台德德国党到处寻衅滋事,叫嚷着要回到德国的怀抱。捷克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了反击,拘捕了一批闹事者。然而,捷克的命运早已不是掌握在捷克领导人的手中了。随着《慕尼黑协定》的签署,纳粹德国入侵捷克已经“合法化”。不久,德国军队就开到了捷克的土地上。
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是借民族矛盾和疆土利益为幌子来实行侵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也帮了希特勒一个大忙。使希特勒及其走卒更加忘乎所以。
如果说海德里希领导的间谍们在德国入侵捷克的问题上最初还是站在幕后的话,那么,在希特勒准备对波兰发动他们称为“白色方案”的计划时,他们则是直接走上前台制造事端了。这个事端的制造计划就是“希姆莱作战计划”。
希特勒为了给他入侵波兰找一个借口,命令希姆莱在德波边境制造一个事端,希姆莱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的得意门生海德里希。海德里希接到任务后,很快就制定出一个绝妙的计划,并给这个计划起了一个代号——“希姆莱作战计划”,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