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还有一位贯休禅师,贯休禅师字德隐,俗姓姜,才华横溢,能文工诗。他曾经住在灵隐寺,作诗给钱武肃王说:“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武肃王得诗大喜,接见贯休大师,请求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贯休说:“州既难添,诗亦不改。”拂袖而去。西入四川,以诗投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孟知祥得诗也大为高兴,优礼相待,署名禅月大师,因为诗中有“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等佳句,所以亦常被子呼为得得来和尚,81岁时无疾而终。有诗歌专集,现在收录到《四部丛刊》中。
北宋的赞宁律师,俗名姓高,后来出家于灵隐,学习南山律宗。钱肃王时就命令他管理两浙的僧人道统。宋太祖时请他到汴京,赐号通慧大师。淳化三年即992年兼翰林馆编修,大师博闻强识,辩说纵横,人们认为即使是古代的东方朔、张茂先也不能超过他。他写过通论等著作,其中有驳斥董仲舒、非难王充、史通等的文章。宋代大文学家王禹偁都非常佩服他。
宋朝契嵩禅师,字仲灵,自号潜子,俗姓李,7岁出家,出家后居灵隐寺。13岁得度落发,19岁四处云游,得法于洞山晓聪禅师。每夜朝拜观世音像,诵其号一定要满10万次,世间经书他都不看,却能够写《原教论》十万多字,明儒释之道,读者畏服。针对儒生如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排佛、斥佛言论,作《辅教篇》,极力明辨佛理应崇、佛教有助治世的道理,以至于他的论敌欧阳修读后,也不由惊叹:“不意僧中乃有此郎。”为了弘扬佛法,契嵩禅师还上书宋仁宗,得到宋仁宗赐予的“明教”之号,褒宠有加。同时,禅师辩才极好,学识渊博,常常与人清谈终日而娓娓不倦,还通过著书来宣扬佛教。大师所居住的禅房,萧然无长物,圆寂于灵隐寺后,经火化,眼舌及童贞不坏,顶骨出舍利,红白晶莹,状如大蒜者有三粒,平日所持木数珠亦没烧坏,灵隐寺因此信誉大增。东坡曾经评论当时名僧说:“契嵩常常指责他人,从来没有看见他笑。辩才常常以欢喜的态度接纳他人,从来没有看见过他发怒。我亲眼看见两位大师都是坐化的,这才知道两位大师以嗔喜来宣扬佛法。”
·谁是济公的原型
在灵隐寺的道济禅师殿,供奉着一尊右手拿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脚搁在酒缸上的济公像,这就是民间所盛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济公活佛”,与以往高僧相比,他成佛的故事似乎更让人回味悠长,那么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济公这个人呢?他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法力无边,专为人间除害呢?
传说中的济公实际上是历史上两位僧人生平事迹的结合。一个原型是金陵高僧宝志,世称宝公、志公,他是南北朝时建康人,7岁出家于钟山道林寺,终年78岁。关于他的事迹,大多散见于《南史》中,他被说成是神乎其神的人物。宝志一生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代,居止无定,无住无所,常常不穿僧鞋光着脚板穿行市肆,平素手持一根大锡杖,并悬刀、尺、拂三件法器于杖头,好占卜,这三件法器即预言了未来:刀切削,谓齐;尺丈量,谓梁;拂掸尘,谓陈。南宋宰相李纲写诗称赞说:“宝公真至人,鸟爪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鸟爪”是指宝志手如鹰爪的怪相,“金色身”估计是因为宝志常年不洗澡,灰头土脸脏兮兮,但三件法器预示了王朝的更替,这些事情记载在官方编的史料中而非别传,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据说梁武帝在位时,宝公有诗说:“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梁武帝38岁做了皇帝,83岁时他曾“舍身”当和尚的所在地同泰寺发生火灾,火起之日为四月十四日。宝志和尚的话都得到了应验。在此之前的齐武帝,曾将他关押起来,次日,人们却在大街上见到了他。齐武帝很惊讶,亲往狱中查看,却见他依然在押。齐武帝无奈,只好恭请他出狱,对其敬奉有加。宝志死后,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出资,在钟山玩珠峰开善寺前为他建塔下葬,称宝公塔。到了明初,朱元璋为了营建孝陵,选中了开善寺这块风水宝地,决定迁移开善寺及宝公塔。谁知在拆塔掘基时,却见宝公尸体未腐,手缠腰,发披体,容貌如生,太祖视之生畏,遂许愿金棺银椁,以葬宝公。随后将其移至钟山东南麓,重建寺塔,即今之灵谷寺、宝公塔。
济公的另一个原型是南宋僧人李修缘。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和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恶劣习气。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接着又参访祇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道济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厮混在一起,做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众告到方丈室,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于是他又被人们称作“颠僧”。后人将很多宝志的事迹和道济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代代相传,就衍生出济公的故事。
·佛门也有另类和尚吗
古往今来,每每提到和尚,人们头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吃斋念佛、满口偈语的和尚形象,似乎和尚天生就是这个模样,但在灵隐寺却有这样两个和尚,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他们心中“佛”的含义,他们就是“济公活佛”和“风波和尚”。
灵隐寺慧远大师圆寂后,济公失去庇护人,被迫由灵隐寺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做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但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本性不改。
济公是不是真的只会吃肉喝酒、游戏人间呢?事实上,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高僧。他精通医术,游戏红尘时为老僧、贫民悉心治疾,许多疑难杂症在他手下药到病除。名宦富室慕名,竞相与之订交,道济却轻易不入侯门。风靡全国的香功,据说就是经他的传授而嘉惠后人的。他还颇有文才,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活脱脱的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这位高僧学识渊博,擅诗善文,出语谐谑,往往超诣。后人对他的四首《西湖》绝句和临终偈语尤其赞赏,认为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则已臻禅境之极诣。例如他的诗“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画面色彩鲜明,动静谐和,情趣内蕴,用笔精细而又不失自然。他还有一颗慈悲心肠,净慈寺失火后,他自撰榜文,前去严陵山一带募化,使之恢复旧观。他好打不平,息人之争,救人之命,于是人们尊之为“济公活佛”。
灵隐寺中济公塑像的身旁,还有一位手合敝帚、身黑如墨的和尚,这就是南宋初年一位颇有胆识的“疯僧”。他以“扫秦”事迹而名垂青史,又名“风波和尚”。据说,奸相秦桧当年一心要陷害岳飞,就到灵隐寺来求签,卜问吉凶。秦桧在走廊里碰到了风波和尚,和尚对他说:“天理昭彰,善恶有报。相公身为宰辅,为何想杀国家栋梁?”并对他晓以大义,力述不能杀害岳飞的道理。然而丧尽天良的秦桧不肯听取和尚的直言,这使和尚勃然大怒,随手用破扫帚没头没脑地照着秦桧脸上扫了过去,然后扬长而去,瞬间踪迹全无。秦桧被破扫帚打得丧魂落魄,好半天才清醒过来,狼狈而归。这就是著名的“疯僧扫秦”的故事。
·相关链接
1.602年隋仁寿二年,隋文帝命僧人慧诞来杭,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间栈道建“神尼舍利塔”,据考为杭州建造最早的塔。
2.1966年“文革”时期,“扫四旧”之风席卷全国,灵隐寺也成了“砸烂”对象。一群造反派拿着铁锤冲向灵隐寺。与此同时,一批浙江大学师生和园林工人也火速赶去,要保住灵隐寺。情况危急!有关部门急电国务院。周总理立即批示:灵隐寺不能砸!经几天几夜的奋战,灵隐寺终于避免了一场灾难。
3.“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丛轻。遥看白鹭窥鱼处,总破平湖一点清。”该诗色彩明丽,笔触细腻而又充满禅意,据说为济公所作。
12.扶风法门寺
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的古代名刹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镇以寺名。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1981年8月,历经了三百余年岁月沧桑的法门寺明代所建真身宝塔,在连绵大雨中半边塔身竖向坍塌,响声如雷,震撼方圆数里。宝塔崩塌,不仅未使法门寺的历史结束,而且迎来了它辉煌的一页。
1987年在重修宝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宫,从而使埋藏了千年之久的唐代宫廷瑰宝重见天日,举世震惊。地宫文物特别是佛指舍利的现世令佛教界额手相庆,奔走相告。地宫出土文物之精美令社会各界叹为观止,这笔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史学价值,它的发现开创了法门寺历史文化研究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