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兵临城下
11931800000024

第24章 一战定天下大势(1)

英雄问鼎

战争经过长时间的相持后,交战双方均已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长时间的战争,最后争夺的焦点都聚集到了一场攻坚战上,是胜是败,是功成名就还是一败涂地,就在此一战。天下大势也因此战而转向,可谓是一战定天下大势。

霸王悲歌

垓下之战

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止于垓下。楚汉相争,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起,至公元前202年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时止,前后历时4年多。

这位史书上集豪迈、柔情于一体的伟岸男儿——项羽,终因垓下之败,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铸就了一代传奇。

战略失策

在政治上刘邦以统一天下为目标,结束秦末出现的混战分裂局面,顺应了人民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此相反,项羽却站在封建贵族的立场上,分封18个王,但被封的贵族们却对各自的封地仍不满足,彼此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不服从项羽的领导。没有被封王的诸侯,更是心怀仇恨,伺机占地称王,起兵反楚。

军事上,刘邦以关中为基地,取得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使军队的供给和人员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应和补充。在战略上,以灭楚为中心,对各路诸侯实行各个击破。招降了彭越、英布和大司马周殷,韩信进军河北取魏、赵、代、燕占领三齐,形成对楚的大包围。在战术上,集中优势兵力,连续进攻,不给楚军喘息的机会。派一部分部队,深入楚军后方,攻城略地,打乱楚军部署,扰乱楚军后方,使楚军兵力分散,无法集中重兵与汉对抗。

公元前206年灭秦后,项羽进军函谷关,本可一举打垮刘邦,统一天下。而他却一心想着东归,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于是封18个诸侯王后,便放弃关中,回军定都彭城。关中是战略要地,四面都是山河要塞,地势十分险要,而且这里经过秦朝的开发,农业生产也比较发达。放弃关中而定都彭城,是项羽的一个战略性错误。把刘邦封在汉中,认为这里交通阻塞,难以有所发展,并把秦的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都封在汉中,实行“三分关中”以抵制汉的发展。刘邦却依靠关中、巴、蜀这些战略要地,推行正确政策,得到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迅速发展、壮大汉的势力。

刘邦还非常重视政策与策略,进军咸阳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受到人民的拥护。注意团结和重用大批人材,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有“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有“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萧何;还有周勃、陈平、樊哙、灌婴等。这一批文臣武将,为刘邦夺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鸿沟和议

汉四年(前203年)八月,与汉军对峙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10万楚军绕南路、从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我们汉已经有当今天下的一大半了,就连诸侯们都依附于我们,现在项羽的势力完了,这可是天要亡楚,还管什么协议,消灭他是正事”,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便把协议当做了废纸,马上向楚军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汉五年十月,刘邦亲率20万大军追击10万楚军至固陵。但此时,韩、彭二人没有一个出兵配合刘邦。项羽知道后大怒,于清晨在此地发起突然反击,斩杀汉军近2万余人,再次将汉军击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固陵,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刘邦一边郁闷地坚守壁垒,一边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刘邦光让人家帮你打仗了,没给什么好处,他们自然不会轻易出兵,给他们足够的好处就行了。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县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南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即开始。

齐王韩信亲率30万大军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淮河北部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后,自东向西夹击项羽;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先南下后西进,与刘邦本部军共同逼楚军后退;汉将刘贾率军数万会同九江王英布合兵10万,自淮南出发,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先克寿春,再攻下城父并将此城军民全部屠尽;而镇守南线的楚将大司马周殷却在此时叛楚,先屠灭六县,再与英布、刘贾会师,随后北上合击项羽;同时,得到关中兵源补充的刘邦则率本部军20万出固陵东进。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70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10万楚军向垓下后撤。

绝境求生

当时的情况,楚军处于绝对劣势:

首先,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10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

其次,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再次,汉军联兵约70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10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穿着夏秋季的服装,寒冷饥饿,士气涣散;

第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

第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区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韩信30万主力与刘邦本部军20万合兵一处,排出五座连阵,向盘踞于垓下困守的10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韩信率主力大军五六十万,排出了这样一个阵形:他亲率30万大军居中,为前锋主力;将军孔熙率军数万为左翼;陈贺率军数万为右翼;刘邦率本部主力尾随韩信军跟进,将军周勃率军断后。

而项羽方面,对于楚军而言,现在的情况既不能守,也不能退。

后勤断绝、无粮而守,无异于坐以待毙!

后退则江北四郡皆已经被占,无路可退;退回江南则路途遥远,且道路被汉军所阻,必陷于汉军前后夹击之中,一样是死路一条!

当时项羽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以一次楚军最擅长的强力突击突破韩信30万前军直接打掉刘邦这个指挥中心,以此击溃敌军,扭转战局!

而韩信的心中也应该十分清楚,楚军除了靠一次“斩首”突击之外根本别无他法。所以,韩信故意将自己的指挥部设在30万大军所组成的数道铁墙的最后方,后面紧挨着刘邦本部十几万大军,最后面是周勃军;同时左右有孔熙、陈贺两个大阵配合。

韩信的这种排阵方法道理很简单,项羽若想发动进攻突破了30万大军的战阵本就很不容易,他躲在最后就能使自己的指挥部尽可能避免被打掉;而如果项羽突破了30万大军的战阵,则其可以迅速回退至刘邦10万主力的保护之中,继续保证指挥中心的存在;如果连这也被突破,那就由周勃的后军负责掩护刘邦和韩信二人逃离战场;而最重要的是其左右两翼的两个大阵,项羽一旦发动中央突破战术,向联军指挥部发起进攻,则左右军可以趁机向楚军后方迂回、攻击楚军侧后,以牵制楚军的中央突破。

这场战斗楚军能否胜利,只能取决于项羽的一次冲锋能否在汉军左右军完成迂回前得手。如果汉军左右军完成迂回前汉军的指挥中心还存在,那么楚军就将失败。这一点,双方主帅都非常清楚明白。

陷入重围

首先,韩信率主力大军先向楚军发动挑衅性进攻。项羽立刻率10万楚军发动中央突破作战,矛头直指韩信本部。项羽亲自率军出击,冲锋在前,楚军以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随其冲锋。汉军接战,前阵立刻被击溃。韩信立刻命令大军后撤,以30万大军为屏障掩护指挥部和刘邦的10万人马向后退去。汉军且战且退,楚军则是继续孤注一掷地疯狂突击,项羽本人更是一马当先,冲锋速度之快甚至将10万楚军将士统统甩在了后面,连楚军骑兵都没有一人能赶上。一路上,汉军如乌云一般层层叠叠,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项羽率10万将士猛打猛攻,连破汉军数道防线,30万大军溃散一半多,一路之上无人能挡,直杀向韩信的指挥部。而另一方面,当韩信以前军为屏障掩护刘邦军回撤退避的同时,孔熙、陈贺所率的左右两军也从楚军左右两侧进行着迂回机动,其目的便是为了牵制楚军,进攻其侧翼、分离楚军骑兵步兵之间的配合,阻滞楚军进攻速度。

经过半日厮杀,楚军杀敌无数,韩信的前军几乎被打光了,但项羽依然没能突入汉军指挥部,韩信始终不断地向后退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项羽面前。而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锋,却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此时的楚军,项羽本人脱离全军冲锋在前、冲开汉军一道道防线;后面是速度较快的主力骑兵急赶项羽,并砍杀被项羽冲乱的汉军;而最后面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队,他们与未被骑兵杀死的汉兵一边厮杀一边继续追赶骑兵。楚军队形越来越散、越拉越长,已经渐渐失去了紧密的队形和互相之间的配合。

战至下午,汉军中军一退再退,左右两军迂回急进,终于完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汉军左右军开始了对楚军后方侧翼的进攻,以紧密的阵形两面压来,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楚军将士殊死抵抗,两军将士立刻陷入混战状态,而楚军步兵、骑兵一分两半,他们的攻势随之减慢。项羽不得已,只好率残存骑兵回师救援步兵。

当得知左右军完成迂回并发动了对楚军后方步兵的进攻之时,韩信随即组织反击,并将刘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军投入反攻。

汉军向项羽和楚军前锋骑兵反扑过来,数十万汉军对楚军发起了前后夹击。项羽见势不妙,立刻率全军向反方向突围,冲开汉左右军的包围,退回营中。此战,楚军阵亡4万,被俘2万,仅剩不到4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汉军亦伤亡十几万,付出了远高于楚军的代价。

随后,韩信率领全军,彻底包围了楚军大营。

英雄末路

楚军主力被困在垓下,一曲楚歌,士卒相继逃去。项羽无计可施只有在帐内饮酒。爱妃虞姬听到四面楚歌,知道大势已去,乃泣而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遂伏剑自刎。

虞姬死后,项羽从垓下突围,麾下从骑八百余人。这时,只有东南未被汉军堵死,因此,楚军向东南奔去渡淮河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迷路,经一农夫引路,误入大泽。

项羽败至乌江,这就是他的最后时刻。乌江亭长已泊舟待渡,本可安全回到江东的项羽,这时却没有登舟。他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想当年率8 000子弟兵渡江西征,今却无一生还,项羽认为即使江东父老能够同情他,拥他继续为王,他也无面目再见乡亲。于是项羽毅然冲人汉军阵中,杀死汉军数百人之后,从容地自刎而死。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因其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战役之一,有“东方的滑铁卢”之誉。

毕其功于一役

汉漠北之战

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被来自北方的匈奴打得没有办法,匈奴每次来犯,刘邦皆以失败告终,打又打不过,堂堂大汉不得不每每低头,又是进贡又是送美女。可是后来的事实表明,匈奴极为贪得无厌,他们一路抢掠,甚至打到了距京城350公里的地方。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这位史上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皇帝把匈奴当成了最大的敌人,派兵数次,不灭匈奴,誓不罢休。而汉大败匈奴的决定性战役,便是发生在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

经济上的先手

打仗就是打钱,这一点在古代和现代没有多大的分别,甚至小到街头打架斗殴,只要我有西瓜刀、钢筋等利器,自然胜过空手的人,汉武帝深明此理,他在位时期,为了打好每一场仗,竭力从商人手中收取赋税,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武帝将有巨大利益的盐、铁、酒这些涉及百姓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商品的专卖权收归中央,从煮制、冶炼、酿造直到销售,都由国家来负责经营,并制定了法令来严格限制私人的经营。

盐铁的专营起因于战争。当时,由于对外战争较多,国家财政比较困难,但是那些富有的商人们并不想对国家作出贡献,而且其富有的程度使他们具备了和郡县及国家对抗的力量。最后,武帝听从了经济专家桑弘羊的建议,将这些都收归国家来经营,国家的收入便大幅度增加。

第二,是推行平准令。这是武帝时期封建国家运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市场、调剂物价的重要措施。平准就是由中央大司农的属官平准令来负责京城和其他大城市的物价平抑工作。在丰收的季节,因为粮食价格比较低,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由国家以高价来收购,等到粮食贵时,再由国家平价卖出,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这使大商人们失去了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机会,同时也稳定了国家的政局。

第三,是推行告缗令。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推行“算缗”,这是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规定商人们都要向官府申报自己的财产数,然后根据财产征税,每两千钱征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钱。但商人们为了少交或者不交,就隐瞒不报或者少报。所以,在元鼎三年(前114年),武帝又下令实行“告缗令”,即鼓励人们告发不遵守“算缗”的人。告发的人可以得到被告发商人财产的一半作为奖励。命令一下,财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血战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会战后,匈奴伊稚斜单于撤兵漠北的目的之一,是企图“诱罢(疲)汉兵,徼极而取之”。不料汉武帝却转攻河西,使匈奴的诱兵之计落空。恼羞成怒的伊稚斜单于,于元狩三年(前120年)春发动数万骑兵,分别从右北平、定襄两郡进犯,杀戮千余人,企图激怒汉武帝,诱使汉军北进,在漠北予以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