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此役全局,李将军似乎怀抱本军人马所向无敌的信念,而正是这种盲目的信念带来不利的影响,加上北弗吉尼亚军团新增许多不具经验的指挥官,李将军习惯仅作一般性指示,而由其副手执行细节,为败因之一。此法对于不习惯其粗枝大叶式领导风格的各兵团司令而言,并不适合。7月1日之后,联盟国军无法分进合击。李将军面对的是新而危险的对手——米德少将;而身负重任的波托马克军团在本乡本土打了漂亮的一仗。
葛底斯堡战场遗迹于四个多月后声名依旧,时值国家战士公墓揭幕。在揭幕式上,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深情缅怀了这场艰苦的内战,表述了南北双方所有在葛底斯堡阵亡的将士皆非无谓牺牲的思想。
今天,葛底斯堡国家公墓及葛底斯堡国家军事公园皆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维护,成为全国最受敬重的历史性地标。
兵家看点
葛底斯堡位于美国南北交会处,南方军队如果占据了葛底斯堡,那么美国的南北交通线就被垄断,南方军队就可以长驱直入,拿下华盛顿;北方军队如果占据了葛底斯堡,那么南部同盟的首府——里士满,也就门户洞开了。所以,葛底斯堡的确是美国命运的转折地。
6.英雄城市——基辅
在乌克兰中北部,有一座英雄的城市。它是乌克兰的首都,它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它的由来就是一段优美的故事:传说在1000多年前,有兄妹四人乘船沿第聂伯河从上游顺流而下,来到了现在的基辅,在此地定居下来,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最终使这里形成了城市。后来,这四兄妹被后人尊称为“基辅城市奠基者”。
乌克兰的“帝王之城”
乌克兰首都基辅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两岸,是第聂伯河港口和重要的铁路枢纽。考古表明,基辅始建于公元5世纪末。9—12世纪为封建国家基辅罗斯国的国都,通过贸易逐步繁荣起来。988年改宗东正教。10—11世纪十分兴旺,被称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到12世纪,基辅发展成为欧洲的主要城市,拥有400多座教堂,教堂艺术和手工制品遐迩闻名。1240年被蒙古人攻陷,城市多处被毁,大部分居民被杀。1362年被立陶宛公国占领,1569年划归波兰,1686年归属俄国。19世纪城市贸易扩大,出现了现代工业。19世纪60年代与莫斯科和敖德萨通铁路。1934年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二战中城市遭受严重破坏。1941年,苏军与德军经过80天激战后,德军占领基辅。1943年,苏军解放基辅。战后,苏联政府授予基辅“英雄城市”称号以及金星勋章和列宁勋章。经过重建,基辅的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基辅交通发达,是水陆空交通枢纽,有铁路和公路通往莫斯科、哈尔科夫、顿涅茨、南乌克兰、敖德萨、西乌克兰和波兰。第聂伯河的航运能力较高,鲍里斯波尔机场有航线通往独联体大部分大城市、乌克兰许多城镇以及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所以说,二战中德军如果能够占据基辅,就等于拿下了苏联的西南地区,并进一步深入亚洲腹地。
7.英雄城市英雄史——基辅会战
基辅能够从众多苏联城市中一举成为受人景仰的“英雄城市”,这与它在上个世纪中叶曾经历的一场惨烈的卫国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941年7月7日—9月2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德军在基辅地域对苏军西南方面军实施了大规模围歼战。
苏军参战部队有西南方面军(司令为基尔波诺斯上将)、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中将)和南方面军一部(司令为秋列涅夫大将),德军参战部队有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司令为博克元帅)。
在边境地区一系列战斗失利后,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西南方向是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因而把苏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有西南方面军(第五,第六、第二十六、第十二集团军)、南方面军(第十八、第九集团军)计6个集团军,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由西南方面军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指挥。苏军西南方面军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命令,于6月30日开始从西乌克兰退却。方面军的任务是在7月9日前以野战军队占领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旧康斯坦丁诺夫等筑垒地域,并在这一线组织坚固防御。
在基辅方向行动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目的,是突破苏军在筑垒地域一线的正面,挺进至基辅地域,夺取第聂伯河的登陆场,然后突击集团转向东南进攻,以阻止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向第聂伯河对岸退却,并从后方实施突击将其消灭。苏军西南方面军有44个业已在战斗中严重削弱的师与德军40个师(内有1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对峙。德军步兵、火炮和迫击炮比苏军多一倍多,飞机多50%。
7月5日,德军开始进攻,在主要突击方向,德军在苏军完成退却和在筑垒地域一线展开前即已到达。7月7日,德军以坦克兵团为第一梯队,突破了苏军在新米罗波尔以北的防御,傍晚夺占了别尔季切夫。次日,又在沃伦斯基新城以南实施突破,7月9日,夺占了日托米尔。7月11日,德军坦克第一集团军群先遣部队在两昼夜内前进110千米,进抵基辅以西15—20千米的伊尔片河。在此,德军坦克和摩托化步兵被苏军阻于基辅筑垒地域的外层。德军从行进间夺取基辅的企图被打破。
此时,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然后全力保卫莫斯科;但被斯大林断然拒绝,朱可夫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德军的正面突击和随后的侧翼突击,把苏军西南方面军割裂成几个孤立集团。基辅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右翼的第五集团军,在科罗斯坚筑垒地域阵地战斗约一个半月,以其行动牵制德军共约10个师。
该集团军对直接进攻基辅的德军集团侧翼实施的反突击,大大改善了守城苏军的处境。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指示,集团军在8月下旬退守基辅以北新的防御地区。第六、第十二集团军及第十八集团军一部共20个师在基辅西南方面军左翼进行苦战。8月3日,德军以两翼突击在乌曼地域合围了该集团军。
8月8日,“乌曼口袋”被消除,德军俘虏了103000名苏军,内有第六集团军司令穆济琴科中将和第十二集团军司令波涅杰林少将,德军缴获了317辆坦克、858门火炮。战斗在这里延续到8月13日。这些战斗的失利,使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第六、第十二集团军自7月25日起改隶南方面军,成为其右翼)接合部的情况极端复杂化。在中央防守的是第三十七、第二十六集团军(前者以基辅筑垒地域为基础组建,后者基本上由在基辅以南行动的各预备兵团组建)。
7月19日至29日,苏军第二十六集团军企图发动战役来破坏德军坦克第一集团军群的包围机动,但仅阻住该集团军群数天,随后在德军突击下亦被迫退却。苏军第三十七集团军在8月上半月成功地击退了德军重兵集团为攻占乌克兰首都而从西南实施的强大突击。德军突至基辅近郊茹利亚内、梅舍洛夫卡。但是,苏军实施的反突击使沿筑垒地域外层的战线在8月15日前几乎完全恢复。基辅市民及附近居民积极参加战斗保卫城市。根据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人民委员会的决定,成立了城防司令部。短期内,有20万基辅市民志愿参加了苏军。
苏军的顽强抵抗和多次反突击,使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左翼的进攻受到长时间的迟滞,迫使德军统帅部从莫斯科方向调中央集团军群的一大部分兵力——第二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和坦克第二集团军群(司令为古德里安上将)来对付苏军西南方面军。
德军的计划是,坦克第二集团军群从图比齐夫斯克以西渡过杰斯纳河向南挺进,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内;第二集团军从戈梅利向南运动,掩护坦克第二集团军群的右翼;坦克第一集团军群则从第聂伯河河湾上的克列缅丘格向北进攻,与坦克第二集团军群在罗姆内和洛赫维察地区会合,把第聂伯河西岸的苏军切断在大河曲一带;第十七集团军负责把苏军牵制在切尔卡瑟以北第聂伯河河湾,同时掩护坦克第一集团军群的左翼;第六集团军向东渡过第聂伯河,进入基辅,并开始围歼这批苏军重兵集团。
7月21日,德军统帅部下令加强苏德战场南北两翼的攻势,并从北、南两面沿第聂伯河东岸对苏军进行深远迂回。8月8日,德军坦克第二集团军群和第二集团军开始向斯塔罗杜布、科诺托普方向和戈梅利、切尔尼戈夫方向发起进攻。此时,苏军识破了德军企图,于8月19日命令将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撤至第聂伯河对岸,沿东岸组织防御。在西岸,苏军仅坚守基辅地域的阵地。为了掩护西南方面军右翼,由其他地段撤下来的兵团重新组建的第四十集团军,在科诺托普以北沿杰斯纳河展开。苏军最高统帅部责成布良斯克方面军防止德军从北面突向西南方面军后方。但该方面军未能完成所受领的任务和阻止德军的侧翼运动。9月初,德军进抵杰斯纳河,并进行了强渡。9月10日,德军坦克第二集团军群先遣部队在苏军西南方面军后方夺取了罗姆内市。
9月11日,苏军西南方面军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察觉到苏军处境危险,向斯大林请求东撤,同样遭到斯大林拒绝,斯大林命令死守基辅。13日,斯大林认为布琼尼消极避战,将其免职,由西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铁木辛哥接替他的指挥。
在苏军西南方面军南翼,德军于9月11日强渡了第聂伯河,并在克列缅丘格地域夺取了一个登陆场。在此地行动的苏军第三十八集团军(由大本营预备队转隶该方面军)未能清除这个登陆场。9月12日,德军坦克第一集团军群从该登陆场向卢布内方向发起进攻。苏军此时面临被合围的危险,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为保存苏军有生力量,不顾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自行下令部队全线后撤,但这一命令却很快被苏军最高统帅部给撤销了,苏军最高统帅部反而要求西南方面军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战术,对德军发起反攻。苏军错过了最后时机。
9月15日,相对推进的德军坦克第二、第一集团军群在洛赫维察地域会合。于是,苏军西南方面军四个集团军,即第二十一(9月6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转隶西南方面军)、第五、第三十七、第二十六集团军陷入了合围。9月17日,斯大林让苏军总参谋长苏联元帅沙波什尼科夫下令同意西南方面军突围,但为时已晚。9月19日,基辅陷落。西南方面军在被合围中继续战斗。为其解围的尝试由于兵力不足而无结果。仅部分军队得以分成小群向东突围,共有15万官兵最后得以突出德军重围。9月20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米斯坚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在突围战斗中阵亡,第五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少将被俘,9月26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基本被歼。9月27日,由苏联元帅铁木辛哥接替指挥的西南方面军(第四十、第二十一、第三十八、第六集团军)受领了在别洛波利耶、克拉斯诺格勒一线组织坚固防御的任务。
基辅会战的结果是: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战争。基辅,这座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整个卫国战争胜利的城市,的确称得上是一座伟大的“英雄城市”!
此战,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战斗持续了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300余千米、纵深约600千米的大片领土上进行。苏军损失约70万人,有60余万人被俘。德军击毁及缴获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可谓战果辉煌。德军亦损失10万余人。苏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在战略上指挥失误。斯大林刚愎自用,屡拒部下的正确建议最终遭到惨败。苏军在此战的失败,使南部战线陷于崩溃。
但是,西南方面军持久而顽强的战斗对打破德军的“闪击战”计划起了重要作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庞大兵力用于突击西南方面军侧翼,使德军在主要方向即莫斯科方向的进攻受到了迟滞。这样,苏军统帅部就能在莫斯科方向集中庞大的战略预备队,从而对胜利完成莫斯科会战具有决定性意义。德军在此战的得失正如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所言:“就基辅包围战本身而论,实在可以算是一次极大的成功。对德军而言,也可算是一个空前的杰作。从战略方面来说,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敌人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此外,由于苏军数量庞大,但却比较缺乏机动性,所以这种战略更显得有利。德军可以分别把兵力先后集中在不同的地区之内,而轮流产生几个决定性的战果。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时不我予’,尤其是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
兵家看点
基辅是东南欧的重要支点。它把俄罗斯、土耳其、巴尔干半岛和西欧联成一片,通过基辅,可以威胁欧亚两块大陆。而基辅本身又是乌克兰的首都,处于西欧与俄罗斯的交界之处,更是欧洲两强争夺的战略要冲。更何况,乌克兰不仅是天然的粮仓,本身又有石油储量,既把握着苏联的经济命脉,又有着充裕的战略资源。这一切都决定了基辅在二战中的军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