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年底,早已从二战疲惫中解脱出来的乔治·巴顿静静地走在德国巴特瑙海姆的林荫小道上。虽然已经60岁,可这个“美军中的匪徒”一点也不显老态,步履中依然透着军人的沉稳和老练,甚至还有几分年轻人的轻盈。
这时的巴顿,心里一点也没有战争结束后的喜悦,相反,却被一种莫名的空虚和失落纠扯着,情绪非常消沉。
他喜欢看两军对垒的厮杀,他愿意用粗话催促士兵勇往直前,只有在战场上,他才能真正找到自己,他愿意为此付出生命。对于巴顿来说,和平是真正的地狱。
12月9日是周末,无所事事的巴顿准备离开德国,马上就是圣诞节,他要回国和家人团聚。
知道巴顿要走的消息,他的老友、第七集团军司令凯斯前一天晚上赶了过来,想要陪他找找乐子。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凯斯就接到归队的命令,说有个重要会议要参加。没办法,他只好和巴顿匆匆告别。
凯斯走了,巴顿的心情越发糟糕,没有仗打,他根本闲不住。最后,他和参谋长盖伊商量,决定到200千米外的曼海姆野外去打猎。
早晨8点左右,他们开着两辆车出发了。巴顿和盖伊坐在凯迪拉克轿车里,开车的是巴顿的专职司机伍德林,还有一辆是斯普鲁斯中士开的吉普车,猎狗和枪就放在他的车上。
前面经过一个检查站,车被拦了下来。盖伊有点急了,因为巴顿的车上有四星上将标志,按理说可以免检。可检查站的宪兵没有通融,巴顿也没在意,他走到吉普车旁,把猎狗牵了下来,领到自己车上。随后,他让盖伊牵着狗坐在副驾驶位置,自己坐到了后面,这样,他可以逗狗玩,打发路上的无聊时光。
前面是火车道口,轿车又被拦停了。巴顿和盖伊相视一笑,无奈地摇了摇头,看来今天真的不太顺,到处都有关卡。
他们的车停在道口北侧,南侧停着一辆大卡车。由于相距较远,谁也没在意。
11点45分左右,该死的火车终于过去了,道口栅栏升了起来。司机伍德林的车刚刚起步,他突然发现对面的卡车直接朝自己冲了过来,伍德林反应相当机敏,赶紧踩了刹车。可是,对面的卡车像是失控了一样,直接撞向轿车,一声巨响过后,轿车被弹出三米远。
突如其来的意外把盖伊吓坏了,他赶紧查看巴顿将军的状况,看看有没有受伤。
由于车子的反作用力,巴顿被甩到了车前面,他的头撞到了车灯,脸被刮了个大口子,由于鼻子碰到了隔板,鼻梁骨也碎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由于冲力太大,他的脖子已经断了,此时的巴顿没有了杀场上的神气,他的头无力地歪向一边,鲜血不断地从脸和头部流下来。
令人称奇的是,卡车和轿车损伤都不大。轿车只是右前防护板和引擎被撞到,一块玻璃都没碎,卡车更是毫发未伤。所有人几乎都没事,唯有巴顿将军,他的伤势不是那么乐观。
据盖伊回忆,车祸发生后,巴顿的神志还很清醒,他开口问盖伊:“你怎么样,受伤了没有?”
盖伊说:“我没有伤着,将军,你怎么样?”
巴顿的声音有些低沉:“我觉得我瘫痪了,现在呼吸困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巴顿让盖伊把自己扶起来,可盖伊想,万一巴顿身体有骨折,还是暂时先不活动的好。他赶紧让斯普鲁斯回去报信。
得到将军出车祸的消息,宪兵队长彼得·巴巴拉斯中尉率领一个小分队迅速赶到现场,他们迅速把巴顿送到海德堡的第130驻地医院。将军的老部下、美国第三集团军军医主任肯纳少将也在事发几小时后赶到医院,牛津大学著名的神经外科教授凯恩斯准将闻讯,专程从伦敦飞了过来,他们组成一个专家组,负责对巴顿进行会诊和治疗。
X光片很快出来了,巴顿的伤势之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第三颈椎骨折,第四颈椎后部错位,第三颈椎以下完全瘫痪……
这意味着,巴顿的颈部已经完全折断,即使性命无忧,他也将永远站不起来了。
粗心的调查
被推进手术室时,巴顿的神志还处于清醒中,他一直嚷着:“脖子痛、脖子痛……”
知道丈夫突发车祸的消息,比阿特丽斯夫人感觉天要塌了,她强忍悲痛,在陆军医疗团神经外科医生罗伊·斯帕林上校和总参谋部作战处沃尔特·克尔温中校的陪同下,于12月11日乘坐邮政班机飞往德国,当天下午3点30分,她终于看到了病榻上的丈夫,这位同样刚强的女人再也忍不住泪水,她抓住巴顿的手,喃喃地说:“你一定要坚持住,一定……”
也许是真爱感动了上帝,巴顿的病情竟然出现了转机。13日,他明显比以前好多了,这种迹象一直持续到19日下午。
20日下午两点,巴顿的病情突然恶化,支气管中的积液由于受到颈骨碎片压迫,使他上气不接下气,憋得脸色苍白。
不久,将军又出现了肺栓塞的症状,有一个血块通过血液循环从心脏压入肺部,这足以置人于死地。随着血栓症状越来越明显,巴顿体内的痰越积越多,肺中积水也在不断增加。斯帕林上校认为,巴顿的伤实在太重了,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程度。
但是,这个伟大的生命不愿就这样告别尘世,他仍然在同灾祸,也是和自己搏斗着。
谁都相信,戎马一生的巴顿并不惧怕死亡,但是,让他的生命随着一场不明不白的车祸消逝,将军心有不甘。执拗的他始终认为:“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应该是在最后一战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从而干净利落地死去。”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不公平。1945年12月21日5点50分,巴顿将军因急性心力衰竭终告不治。
作为一位功勋卓著的军事天才,巴顿的死立刻轰动国内外。昔日的战友、曾经的部下无不扼腕叹息,他们纷纷要求严惩肇事者,尽快公布事实真相。
然而,美国官方在这次调查中表现出的态度却是相当的漫不经心,甚至有点放水的嫌疑。
经过一番查证,他们声称,这次车祸的原因是卡车司机汤普森酒后驾车造成的。由于在前一天晚上和两个朋友喝了不少酒,私自开车外出的汤普森误打方向盘,结果酿成惨剧。
事实果真如此吗?当人们的目光转向那个卡车司机时,突然发现,汤普森竟在车祸发生后不久离奇失踪。而在警方形成的调查结果中,既没有汤普森的口供,也没有发现事故报告。档案中的唯一证词是巴顿司机伍德林所作,但是上面有明显篡改的痕迹。当时负责调查事故的宪兵队长巴巴拉斯中尉说,他曾经写过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后来却不见了。
一系列怪事让巴顿之死变得极不寻常,如果只是一起普通车祸,美国官方至于这样畏首畏尾吗?主要证人和证词的失踪意味着什么?难道是有人指使,事后又掩人耳目?人们越来越感觉,车祸背后,或许藏着可怕的阴谋。
与俄结怨?
二战的结束,并没有消减巴顿的战争欲望,相反,为了国家利益,他成了“亲德派”的一员。巴顿固执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美国肯定会与苏联打一仗。所以,他不顾上司警告,和一些所谓“有用”的纳粹分子结交,在遣散德国军队、拘押德国军官的过程中态度消极,甚至把很多工作丢在了脑后。
相反,对于同盟国之一的苏联,巴顿却充满了刻骨的仇恨。他曾经说过:“苏联人就是一群土匪,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愿望想去了解他们,除了想知道杀死他们需要多少粮草和兵器。他们并没有别的亲切的标志,缺乏对人类生活的景仰。他们十足是狗娘养的,是野人,是酒鬼。”
据巴顿的老朋友麦克纳尼回忆,在一次通电话时,巴顿竟然向他大放厥词:“我们迟早要和苏联人打仗,那么为什么不趁我们的军队还比较完整的时候,把这些该死的俄国佬在三个月之内赶回俄国去呢?如果把我们掌握的德国军队武装起来和他们一起干,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这种极其危险和荒唐的想法引起了麦克纳尼的恐慌,他在电话里让巴顿闭嘴,因为他知道,如果这条电话线被人窃听,美国和苏联的关系将空前紧张,来之不易的和平之花将再次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