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新潮宠物饲养(时尚生活指南)
11875900000041

第41章 观赏鱼的养殖观赏鱼的一般知识(9)

常见的培养方法是:取干净的稻草,剪成10毫米长,称10~15克,放在5000毫升水中煮沸5分钟后再冷却,把冷却液移入玻璃缸中;然后,引入5毫升含有草履虫母液到玻璃冷却液中,使水温维持在18~24℃,同时要把玻璃缸放在阳光充足地方,草履虫即自行繁殖。这时可见水层中有一颗颗白色小点的草履虫,它们在水中呈灰白色云雾状飘动或回荡,养鱼工人们称之为“洄水”。当培养缸中的草履虫繁殖数量达到高峰时,必须及时捞取,否则,次日会因培养缸内的种群数量过多而死亡。因此,每天需捞取出1/3或1,/2,然后,补充稻草冷却液,使培养缸中的水保持一定的肥度,有助于草履虫的增殖。

(六)轮虫的培育

轮虫个体不大,长仅0.2~0.4毫米,是喂养鱼苗的好饵料。轮虫个体虽小,却属多细胞动物。它已有神经、肌肉、消化、排泄与生殖等器官,身体的前端有伸缩的轮盘,在轮盘上有一圈或两圈的纤毛,外侧的一圈称纤毛带,内侧的一圈称纤毛环。当运动时激荡水流,由于纤毛摆动,如同轮盘一样转动,故名轮虫。

轮虫分布在坑塘、河流、湖泊与水库等处,通常以浮游藻类与原生动物为食。因此,培养轮虫用的水体应先施肥,每立方米水体用硝酸铵20~30克与人粪尿5~10克,配合成混合肥料,投入水池中作基肥,待藻类与原生动物繁殖起来,然后,再放入轮虫种源。经过10天左右,即可收获大量轮虫。在培育过程中,每隔3~5天施一次有机肥料,使水池中水体保持一定的肥度,以保证藻类与原生动物能大量繁衍,即可满足轮虫的食饵。一般获取轮虫种源的方法,可采用从“洄水”中分离的办法(洄水,见草履虫培育部分)。取“洄水”若干毫升放入玻璃皿中,先吸去大型藻类,然后,置玻璃皿于显微镜下(因轮虫有趋光的习性),即可用微吸管把轮虫逐个分离出来,放在小容器中再培养,待其繁衍到一定数量时,再把它们放入水池中进行大规模培养。至10天左右,即可获得大量轮虫。在培养时期,水温控制在18~24℃为宜,且要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

(七)枝角类的培育

枝角类通称为溞,又名红虫,是金鱼类的天然饵料,几乎是所有淡水鱼类幼鱼的饵料。溞类体内含有鱼类所必需的一切氨基酸以及含有鱼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脂肪与钙,且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如果鱼塘中枝角类含量很丰盛。则鱼的产量往往会很高。因此,用人工的方法培育枝角类,作为活性饵料投喂鱼类,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一般家庭培育枝角类的容器可利用鱼盆、花盆或玻璃缸。如以80厘米直径的鱼盆作为培养枝角类容器时,可先在盆底铺6~7厘米厚的肥土;然后,放自来水于盆中约八成满;再放在阳光充足地方,水温需要维持在15~25℃范围,则藻类与菌类会大量繁衍,以满足枝角类充足的食饵。当藻类与菌类大量繁衍后,即可引入枝角类2~3克作为种源,数日即可见大量枝角类。其产量视水温与营养条件而异,当水温在16~19℃时,经过6~7天的培育,即可捞取10~15克枝角类;当水温为15℃时,产量会下降。在培育过程中为了使容器中水体保持一定的肥度,一般在其中追加淘米水、豆浆等。此外,也可采用鱼池中更换出来的“老水”作为枝角类的培养液,因水内含有各种藻类,可作为枝角类的饵料。

一般金鱼养殖场培育枝角类的容器多是土池或水泥池,使池水保持50-80厘米深。施放适量的畜禽粪便,以作为基肥。阳光要保持充足,水温控制在18~25℃范围,pH值为7.5~8.0,或以青草、人畜粪堆积的发酵肥料,按每亩(1亩≈667平方米)500千克作为基肥,即菌类与单细胞藻类就会大量繁衍。然后,引入枝角类种源,经过3-5天的培育,即可见大量枝角类已繁衍。

(八)变形虫的培育

变形虫喜生活在水流缓慢而藻类较多的浅水水池中,有时也生活在浸没于水的腐烂植物体上,或浮在水面的泡沫上。如果取浸没于水中的泥土底物或水面的浮沫,或带水的腐烂有机物一起放入玻璃瓶中,静置24小时后,取其水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见到变形虫;如果进行培养,也是金鱼的一种好饵料。

变形虫的培养液,可采用草履虫培养液进行培育(请参照前面草履虫培养液制备法)。取含有变形虫的水滴作为种源,并引到新鲜培养液中,保持温度在18~22℃范围,让其自行繁殖。变形虫的体形较大,为0.2~0.6毫米,当肉眼观察时,仅似一小白点;如果把这种白点子放入新培养液中,经过几天的培育,即可获取大量的变形虫,可作幼龄金鱼或鱼苗的优质活性饵料。

(九)螺旋鱼腥藻的培育

室内培育。取圆形玻璃水槽一只,其内径约30厘米,槽深20厘米,将水槽放入能进入自然光的玻璃橱内。槽内置放培养液(即取水1000克,牛粪1克,塘泥100克,生石灰0.1克,磷肥0.1克),并向水槽中放入藻种液40~50毫升(每毫升藻种液含30万~50万个藻体),使水槽内每升培养液达300万个藻体为宜。水槽的水温最好控制在24~28℃。此外,水槽上最好装有2只40瓦的白炽灯泡,经过5~7天的培育,即可收获。每次收获量以60~120毫升藻液为宜,然后,加入与收获量相等的水,保持原水位。每槽收获3~5次后,应重新配制培养液与引入藻源,再培育。

(十)蚯蚓的培育

蚯蚓是金鱼类的活性饵料之一,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达20%以上;而干蚯蚓的蛋白质含量可达70%左右,且含有黄嘌呤、脂肪酸、脂类化合物以及维生素B等成分。

现介绍我国目前常见的三种饲养蚯蚓的方法:①器具饲养法:这是在室内利用大口缸、盆子、旧木箱或竹筐等作为饲养蚯蚓的器具。首先应把饲养器具洗净晾干,然后,铺进浸湿挤干的切碎稻草或木屑,并铺盖一层果皮;在果皮上面再铺一层切碎稻草;最后,引人蚯蚓种源,盖上饲养器的盖子,蚯蚓会自行繁殖。②土池饲养法:这是在室内或露天大棚内的地面上挖一坑,或以砖砌成池子,把有机物饲料或腐败的杂草与树叶等放入土池内,池内温度保持在15~28℃,湿度75%左右;然后,引蚯蚓种源即可生长繁殖。③卧床饲养法,在露天大棚内,以40%的稻草、树叶与60%的禽畜粪便、阴沟泥、木屑等作为饲料,并堆成高达0.5~1米的长形饲养床;上述饲料的湿度以手捏成团而撒地即散为宜;然后,引入蚯蚓种源;在饲养床上面覆盖湿的粗麻布或草垫;蚯蚓即会繁衍,而每月可收获一次。

饲养蚯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饲养蚯蚓的场地,应夏凉避光,冬季避风而向阳;也要防止蚂蚁、蟑螂、蛙类或鼠类等的侵袭;且要防止农药、烟雾等的污染,每平方米可养3万条蚯蚓。②饲养环境的空气湿度需在70%~80%。饲养大蚯蚓的饲养土湿度要求控制在37%一41%范围。小蚯蚓在33%~35%。如果饲养土水分低于18%(即手捏不成团,指缝无水滴),则太干,蚯蚓无法正常生活;若低于10%,蚯蚓即蜷曲而进入休眠,变干而死。③蚯蚓的饲养场应保持安静,避免震荡与噪音干扰,以利养好蚯蚓。④蚯蚓爱吃的饲料是饲养土。饲养土是由树叶、稻草、杂草、蛋壳、动物尸体、禽畜粪便、制糖等工业下脚料,以及污泥等组成。这种饲料应无酸无臭味,且呈咖啡色;pH值在5.8~7.6或近中性,如若偏酸或偏碱,会引起蚯蚓外逃。饲料的湿度应手捏成团,撒地即散为宜;太湿时,易滋生线虫、小蜘蛛,蚯蚓即被干扰而影响生存。夏季不宜喂水果、红薯等易霉变的食物,以免造成病菌感染。投喂的饲料应是经过发酵的。且能使饲养土疏松与透气的冬季,应投喂易发酵的饲料,以便增温防冻。当配制饲养土时,鸡粪不宜超过20%,因鸡粪在发酵过程中易产生氨气。会使蚯蚓中毒而死。⑤当蚯蚓的饲料中产生的甲烷、氨、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高于15%时,要及时处理,否则蚯蚓会出血性中毒而死。⑥根据蚯蚓的个体大小,应及时分离。大的蚯蚓不愿与较小的蚯蚓同居。因此,当小蚯蚓已能觅食时,就应把它们与大蚯蚓分离出来饲养;不然,大蚯蚓就会往外离去。⑦蚯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如果超过40℃,就要通风降温。冬季,应使饲养床或饲养容器的温度保持在15~25℃,以适合蚯蚓生长。⑧掌握好蚯蚓繁殖的温湿度。每条蚯蚓都能繁殖,它们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也能自体受精,但最适的生长与繁殖温度为15~25℃,湿度为45%~75%。在适宜的条件下,性成熟的蚯蚓能每月繁殖一次,如果管理不当,也可能长时期不产卵。刚产下的卵透明,呈椭圆或纺锤形,最初呈乳黄色,7天左右即变成红色,再经7天左右,即可孵化成小蚯蚓。小蚯蚓至60~70日龄,性已成熟。约4个月龄,即可分离出来饲养。蚯蚓卵的孵化时间与温度负相关,适当加温可缩短孵化时间。

金鱼的饲养与管理

金鱼幼苗培育

金鱼的受精卵发育,视水温高低不同而有所差别。在18~24℃时,3~4天即可孵化。幼鱼孵化后,大都吸附在水草上,有的则沉下侧卧于鱼缸、池底部不动,活动能力弱,有时依靠尾部摆动作间歇性垂直游动。在2~3天内,由于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尚未吸收完毕,不摄食,所以不需喂食。此时,不要乱动孵化缸、池中的水和鱼巢,否则会使小鱼苗掉到底部,易被各种杂质覆盖而死亡。孵化后3~4天的仔鱼,卵黄囊中的卵黄已被吸收完毕,消化系统已发育完全,开始作水平游动,寻找食物。这时可将煮熟的鸡蛋取出蛋黄。用一两层纱布包着,用手捻着在水面上轻轻抖动,卵黄颗粒就从纱布的孔隙中呈云雾状散布于水中,供幼鱼摄食。一般每天喂1次,每次投量不可过多。否则。大量残饵会留存于水中发酵分解,引起水质败坏发臭而使幼鱼窒息死亡。当幼鱼能自由游到水面时,可以喂些“灰水”。灰水是肉眼看不见的小鱼虫,可从捞回的鱼虫用细尼龙网罗在水面过筛,使小虫从网眼漏下,留下较大的剑水蚤等鱼虫喂成鱼。

一两周之后,幼鱼长到1厘米以上时,游动能力也增强了,便可改喂鱼虫或适口的人工饵料。当幼鱼长到1~2厘米长时,肉眼已经能区分尾鳍的单、双或残缺。需适时根据尾鳍的形状进行第一次挑选,留下双尾鳍,去掉单尾和残尾。随着鱼体的不断长大,背鳍也已明显地区分出龙背、残背等,就要进行第二次选择。在有背鳍的文族中,选出背鳍整齐、鳍条不残缺的;在无背鳍的蛋族中,选出脊背平坦光滑、无残鳍、无突起的,将那些残背和有突起的进行淘汰。以后还要根据其品种的特征,继续对尾鳍、背鳍、体形、眼、鳞片、水泡、绒球、高头、虎头和色彩等性状的优劣,分阶段地继续挑选。每挑选1次,同时也调整1次放养的密度。

金鱼的投喂

家庭养鱼所用的饵料与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相同,以活鱼虫最为理想,投喂时水质也不容易坏,干鱼虫、人工合成颗粒饲料都可以,可视其来源的难易而灵活选用。现在市场上有活鱼虫出售,不过每天购买很繁杂,又不能多买,活鱼虫不易保存,密度太大又容易死亡。市场上卖的干鱼虫,要选比较新鲜的颗粒松散的喂鱼。人工颗粒饲料以用营养成分齐全的全价饲料为好。为了保持水质清新,投饵量要严格定时定量,通常每日投饵1~2次为宜。如为2次,则早晚各1次,每次投饵量以在半小时内吃完为宜。饵料一定不要喂得太多。如果鱼吃太饱,代谢水平提高,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缺氧窒息,因而死亡;另外饵料剩下,容易腐败发酵,使水质变坏,也会造成缺氧。很多人对此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怕金鱼吃得不够,往往喂得过多,结果适得其反,造成水变质缺氧而致鱼死亡,必须引以为戒。

金鱼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食性

(一)仔鱼阶段

仔鱼阶段是指从孵化出膜至卵黄囊消失的这段时间,其体长可由刚孵出时的0.2厘米左右长到0.9厘米左右。刚从卵膜出来的鱼,各器官的发育都不健全,特别是表现在消化器官和各鳍的发育上。出膜后的两三天内无力作水平游动,只能借位于胸鳍旁的附着器官将身体悬挂在鱼巢或池壁或其他养鱼容器的壁上,也有极少数匍匐于水底,这时只能靠吸收其卵黄囊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3天左右卵黄囊的营养被吸收完毕,各鳍的发育已较健全,消化器官也具雏形,仔鱼已可作水平游动,开始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食物。此时仔鱼便进入了幼鱼阶段。

(二)幼鱼阶段

幼鱼阶段是指从金鱼开口(即开始摄取外界食物)始至性腺成熟前,这段时间约需1年,其间体长可由约1厘米长到6~8厘米,生长发育好的,也可长到10厘米以上。进入幼鱼期后,从外界摄取食物,这些食物即是金鱼的开口饵料。有无合适的开口饵料,决定幼鱼的成活率高低和成活下来的个体能否健康成长,对金鱼成活数量、质量的影响也极大。幼鱼以轮虫、草履虫等小型的、易于消化的浮游动物为饵料。若水体中缺少这类小型的浮游动物,可选用悬浮性强、微型颗粒的鲤科鱼类的开口入土饵料或熟鸡蛋黄的细末来代替。

(三)成鱼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