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听妈妈重读红色经典
11874500000002

第2章 妈妈和她的书(代序)

伊 蔷

从十六岁到二十三岁,如何与妈妈进行平和的沟通,几乎成为我整个青春期最大的困扰之一。我想,这对她而言,大抵也不会太轻松吧。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与我同一时代的年轻人正在肆意炫耀他们的活力和霸气,占据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焦点,吸引着无数的眼球,比如郎朗,比如丁俊辉,比如韩寒,比如超女……很难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概括“80后”的特点。或许,最大限度地表达自我,以及对多样化的极大宽容就是这一代人的特征吧。

妈妈身上则带着太多五十年代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她坚韧、勤勉、认真,对自己的追求仍然抱有极大的热情;另一方面,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她似乎对个人得失又持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可当我认为她理应对一切都淡然处之时,她又有绝对固守的东西:原则、责任感、道德标尺……如果这些被忽略,她仍然会表现得像一个刚刚迈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愤愤然。我实在没有办法去解释她身上的这种矛盾。

同其他的母女一样,我们之间有很多的差异:小到对服装样式的选择,大到对人生的态度。在我的眼中,自己拥有一个“严母”,不仅仅因为妈妈严肃认真的态度,也不仅仅因为她在表达情感时的内敛含蓄。她似乎从未当面对我说过“我爱你”,甚至连亲密的拥抱也不多见,尽管她确实给了我最为深沉厚重的爱。更因为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她总会以极大的热情,坚持不懈地向我“推销”她的观点和信条,甚至带有“强买强卖”的色彩。不幸的是,我继承了她倔强的性格,于是,冲突在所难免了。

妈妈和我相差三十岁,按照现在流行的“三岁一代沟”的说法,我们之间相差了整整十代人的距离。不,这还不够精确,我曾一度极其悲观地认为,我们之间的“代”沟,是必须用“朝代”来计量的!

也曾试过从她成长的时代去体会她及她们这代人,去了解她们的青春。遗憾的是,我对那个遥远的年代太陌生。

回到妈妈写的这本书。虽然她不只一次表示,这是一本为我而写的书,但起初我并不领情,还觉得她有一些一厢情愿,如果现在一个“80后”还会耐下性子来读这些“红色经典”,那确实是够“另类”的了。

我当然不是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读过这些文学作品。相反,因为其中的一些还被纳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我至今还能背诵出一些章节来。但在我们看来,这些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一生的作品,已经失去了三四十年前的魔力。甚至,在潜意识中似乎还存在着排斥情绪。显而易见,现在,我们谈论更多的是哈里·波特,而不是保尔和林道静。

幸好这不是一部单纯的书评,也不是一本索然无味的政治课本。确切地说,它是年过半百的妈妈对自己的青春以及那个特定年代的追溯和反思,是她在以最真实质朴的方式弥补与我之间的代沟。所选的几部“红色经典”也从意识形态的化身演化为沟通两代人的桥梁……而这种悄然的变化并没有磨灭那些作品本身的价值,相反地,当过了三四十年,妈妈重新阅读它们,并将自己细腻的情感见诸笔端时,新的视角和感触将带领我们发现这些作品真正恒久的魅力。这种魅力使它们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经典,而所谓的经典,是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跨越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引起两代人的共鸣的。

很感谢有这本书,它让我从新的角度去品味这些一度被我排斥的作品,更重要的,它让我终于有机会去感受与自己有“十代”距离的妈妈也曾怎样的年轻过:三四十年前,这个现在看似无法沟通的“史前人类”(妈妈,对不起,有的时候,我确实感觉我们很难沟通)其实也如我现在这般充满活力,憧憬着新鲜美好的事物,同样也经历着年少的悸动和彷徨。

很骄傲自己的妈妈会为我及我们这代人写这样一本书。我还是习惯用红色形容她和她们那一代人。不过这一次,不再红得单调固执,而是那种经岁月历炼后更显厚重,更具风华的红。它当然不是妈妈生命中唯一的色彩,却因寄托了一份难舍的情愫成为她生命中最绚烂夺目的颜色。

三十年后,不知道我会不会有同样的礼物留给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如果有,我又该用什么颜色来形容我和我这一代人?应该是白色吧,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一张圆形的纸片上等比例填上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然后快速转动纸片,最终呈现的将是一片单纯的白色这种看似最简单的色彩,却包涵了最丰富的内容。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世界是丰富的,选择是多样的,脚步是匆匆的,留给我的,是一片广袤的天地,任我自由挥洒。可是,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知道,在我的身后,始终有一抹红色在给予我绵长的爱……

2007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