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塞上水乡·宁夏
11874200000009

第9章 “丝绸之路”上的宁夏

“丝绸之路”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词汇,几乎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V、Richthofen)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后,众多的学者以此为课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丝绸之路的概念不断得到了延伸,使丝绸之路扩大为古代欧亚大陆交通贸易路线,已在欧亚大陆古代交通中呈网状分布。东、西方文化交流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在公元前5世纪,通过东、西方奢侈品贸易,丝绸已经传到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西亚的一些动物纹样也随着游牧民族流入中国北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就记录了周穆王旅行的故事,实际上是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商团西行贸易的情景。从莫任南先生所著《从&;lt;穆天子传&;gt;和希罗多德&;lt;历史&;gt;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西交通》、《西北史地》看,其中一些地名可以判断,最后抵达的是中亚的吉尔吉斯。《穆天子传》卷一云:“天子北征,乃绝漳水,至于钎千山之下。”其中钎千山就在今宁夏固原地区的泾原县境内,应当是陇山(既六盘山)。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是在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使西行之后。长安(今陕西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沿泾、渭河寻西而进,经原州,穿河西走廊。对此,居延甲渠候关汉简上就有详细的记载:“长安至茂林七十里,茂林至茯置州五十里,茯置至好止七十里,好止至义置七十五里,月氏至乌氏五十里,乌氏至泾阳五十里,泾阳至平林置六十里,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媪围至居延置九十里,胥次至小张掖六十里,删丹至日勒八十七里,日勒至钧著置五十里,钧著置至屋兰五十里。”(《居延新简·甲渠候关》,中华书局,1994年上册,174页上栏;下册图版,389页。)这枚汉简,详细准确的描述了丝绸之路驿道的线路,充分证实了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发展。

永嘉之乱以后,中国北方的许多地方小国都谋求向西发展,河西诸国显然有地理优势。鲜卑、拓跋族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心,沿鄂尔多斯南缘一带缓慢地向高平一带推进。匈奴族刘卫辰部被北魏所破,刘卫辰死后,其子赫连勃勃退守高平,后招其部众围猎高平川(今宁夏固原清水河一带)袭杀没奕于,建立大夏国,曾议定都高平。始光四年(427年),北魏乘夏赫连勃勃新政未稳,攻破统万城,赫连勃勃收其余部曲奔平凉(今宁夏彭阳以南)。神(麚jiā)三年(430年),魏太武帝拓跋焘亲征平凉,平凉军民举城投降。据前田正名《北魏平城时代鄂而多斯河沙漠南缘路》、《东洋史研究》、《西北历史史料》等著作记载,北魏迁都洛阳以前,首都于高平之间的联系,有赖于这条鄂而多斯南缘路,在以后的10余年中,北魏窥视河西一带,并设立高平、薄骨律二军镇拱卫道路畅通,接着消灭北凉,攻占了姑藏城(今甘肃武威)。在北魏时期曾先后六次派使臣出使中亚,并与中亚、西亚的36个国家建立了关系,其商团结队而至,使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出现了一个继汉代之后新的繁荣期。据严耕望先生《唐代长安西通凉州两道驿程考》记载,唐时长安通往西域的驿道有两条,汇合点均在凉州。其中途经原州的路线,据《元和郡县图志》等书记载:“出长安向西北行,经邠州(今陕西彬县)、泾州(今甘肃泾州)过陇山关,至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再向西北途径石门关(今宁夏固原须弥山),在会宁关(今甘肃靖远)渡黄河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全程2000公里左右。”途经原州的部分,又称“肃关道”。大和五年(831年),吐蕃维州副使请降,宰相牛僧孺却说:“中国御戎,守信为止。彼苦来责曰:‘何事失信?’养马蔚茹川,上平凉阪,万骑缀回中,怒气直辞,不三日至咸阳桥”。蔚茹川,即今固原清水河、牛氏所担心的吐蕃人的进军路线,正是唐前期的“驿道”,也就是盛唐时期的丝绸之路。陇山关是唐代6个上关之一,在会宁关则有渡船50只,日渡千余人,最多的还是奔波于东西方之间的商团。其核心人物还是中亚粟特人,当然也有众多诗人、赴任官员、求法高僧都由此路抵达西域。

固原市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市镇,到目前,已出土和收藏的文物3150多件,包括铜、铁、玉、古钱等18个类别。从距今3000年到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历代文物都有馆藏。国家一、二、三级文物甚多,其中新石器时代和汉代的文物占了一半,这些文物中有不少都属于全国同时期出土同类文物中的精品。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固原已成为西北乃至中西民族融会与进入中原的历史舞台,尤其是西亚和中亚文化沿丝绸之路在固原市留下了令人震惊和关注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