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11873500000028

第28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洽(16)

本证之烦躁,与133条相比:本证非结胸证悉具,是邪实而正未虚,有治疗机会;133条结胸证悉具,证情严重,是邪实正虚,病已危笃,故为“死”证。

热为阳邪,欲从汗出外越,但因湿遏而不得外越,故见身无汗,或“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湿为阴邪,可从小便而下泄,但热湿蕴结,难以下行,故小便不利。湿热不得泄越,蕴蒸于内,身必发黄。治宜清热利湿,可用茵陈蒿汤(补)。

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药组成,甘遂为泻水逐饮之竣药,尤善于泻胸腹之积水;大黄、芒硝泻热荡实,软坚破结。三药力专效宏,为泻热逐水之峻剂。因全方泻下峻猛,且甘遂有毒,故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方后注云,“得快利,止后服”,即是此意。

由于甘遂的泻下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故作汤剂水煎服时效力较差。本方虽用汤剂,但甘遂为末冲服,则发挥了甘遂的药效。甘遂用量,为一钱匕,成注本原无匕字,因汉时有铢制而无钱制,所以当以赵本、医统本之“一钱匕”为准。今用1g左右为宜。

联系后面的相关条文,将其辨治要点归纳于下。

【辨治要点】

主症:心下硬满,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按,短气躁烦,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口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

成因: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邪相结于胸腹。

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方药:大陷胸汤(甘遂、大黄、芒硝)。

【原文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①,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词解】①结胸热实:指结胸证的性质属热属实。

【释义】继论大结胸的证治。

误下而成结胸,不是绝对的。一是误下后不一定都成结胸,已如上条所述;二是误下并非是结胸形成的唯一条件。本条伤寒六七日,虽未经误下,但治不及时,以致邪热内陷与水相结,同样成为结胸证。沉脉候里主水,紧脉为实主痛,皆是热实结胸当见之脉。患者自觉心下疼痛,触按其病位,则有“石硬”之感,即上腹部腹肌紧张坚硬。结胸主脉主证已具,是大陷胸汤的主治病证。

【原文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①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枳实四枚,炙生姜五两,切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词解】①无大热:指外表无大热。

【释义】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要点。

伤寒十余日不愈,病邪入里化热,热结在里,已现阳明腑实。又见往来寒热,邪仍稽留在少阳,病属阳明热结而兼少阳不和,也即少阳阳明俱病,理当二经同治,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泻下阳明。

伤寒十余日不愈,病邪入里化热,阳邪内陷,热与水互结在胸膈,而成结胸之证。虽有发热现象,但无少阳往来寒热,也无阳明蒸蒸大热,而上“但头微汗出”,周身无汗,此乃热郁水中,不能向外透越所致。治疗宜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

泻热逐水破结是治疗热实大陷胸汤证的主要治则。因结胸为水热互结之证,热入是结胸之因,水结是结胸之本。无热则不成结胸,无水也不成结胸。栀子豉汤系热留胸膈并无水结,十枣汤虽有心下痞硬满,胁下痛之证,但为悬饮,主要饮邪为病,并无热象。本条“水结在胸胁”却与热实有关,所以必须泻热逐水破结。

大柴胡汤证既是阳明热结在里,可能见有心下痞满而痛,少阳受邪,枢机不利,可能见有胸胁苦满等证。这些证候与结胸有相似之处,可从其热型、疼痛部位,以及腹诊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鉴别比较。

【原文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释义】水热结胸兼阳明腑实的证治。

太阳病重发汗,伤其津液;而复下之,邪热内陷入里。津伤胃燥,故五六日不大便,舌上燥而渴,又见日晡所小有潮热,是阳明里实。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病变范围广,胀满疼痛严重,按之石硬,甚则痛不可近,拒绝触按,显系误下邪陷,邪热入里,与胸腹间的痰水凝结,形成大结胸证。本证是热实结胸兼阳明腑实。结胸、腑实,孰轻孰重,孰急孰缓?当从证候分析:腹痛范围从心下至少腹,较之阳明腑实的绕脐痛为广;腹痛性质是硬满而痛不可近,较之阳明痞满而痛更为严重。其热型是“小有潮热”,尚不及阳明的壮盛之势。由此可见,本证结胸重而急,腑实轻而缓。

用大陷胸汤治疗,既可逐水破结,又可攻下燥热,一举两得,最为适宜。而承气汤仅能泻下阳明之燥热,却无逐水开结之能,若用于大结胸兼阳明腑实证,虽肠胃之燥热可下,但胸腹间水饮之邪难除,故非其治也。

以上数条,论述了大结胸证的辨证和治疗。脉沉紧有力,心下硬满疼痛,按之石硬,是其脉证特点。邪热与水饮相结于胸膈,病位或偏于上,或旁及于胁,或涉及腹部。病偏于上见项强者,必须与柔痉相区别;旁及于胁者,应该与少阳阳明证鉴别;波及于全腹者,又当与阳明腑实相区别。

【原文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释义】小结胸病证治。

小结胸病是与前述之大结胸病对比而言。本证病变范围小,病情比较轻,病势相对缓,症状不严重。“正在心下”是与大陷胸汤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对比。“按之则痛”是与“膈内拒痛”、“痛不可近”对比。本证在病变范围和疼痛程度方面都比大陷胸汤证轻缓,按之始痛,不按不痛。脉浮滑主阳热浮盛,痰热互结。其病机与大陷胸汤证之热与水结在胸胁对比,则是痰与热结于心下,治以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具有辛开苦降、清热涤痰散结之功。其中黄连苦寒,能泻心下热结;半夏辛温,善涤心下痰饮;瓜蒌实甘寒滑润,能荡热涤痰、导痰开结,并能助黄连清热,协同半夏化痰。三药配合,相得益彰,使痰热各自分清,结滞得以开散。

本方与大陷胸汤相比,则有大小、缓急之分。本证黄连之清泄热结,轻于大黄之泻热破结;半夏之化痰开结,缓于甘遂之涤痰逐水;瓜蒌实之清热润下,轻于芒硝之软坚泻实。故本方较大陷胸汤为缓。

小结胸证与大结胸证皆为热实结胸,但邪结有深浅,证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病位有大小。大结胸证是热与水结,病位在心下至少腹,证见硬满疼痛,脉见沉紧,证重势急,所以治疗当泻热逐水,用大陷胸汤。小结胸证是热与痰结,正在心下,证见按之则痛、脉见浮滑,证轻势缓,所以治疗当清热涤痰,用小陷胸汤。

【辨治要点】

主症: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

成因:痰热互结于心下。

治法:清热涤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

【原文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①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②也。

【词解】

①寒分:此处作水饮解。

②协热利:夹表邪而下利。

【释义】阳虚饮停者的外感误下变证。

太阳病二三日,出现不能卧,但欲起的证候,是心下邪气结滞。卧则气滞更甚,而起立活动可有所缓解。本病一是有太阳未解之表证,二是有邪结心下之里证。脉象微弱,是阳气虚弱的反映。阳气亏虚,以致水饮不化,停于心下,是所谓“此本有寒分也”。证属阳虚饮停气滞,兼表邪不解,治宜温阳化气利水兼解表邪。不当下而下,故谓之“反”。若误下,不但表邪不解,而且阳气更虚,水寒浸渍于肠,必作下利。下利的同时又见表证的发热,是谓“协热利”。

下利性质属寒,若下利自止,说明病性由寒转热,是因误下后外邪化热内陷,与水饮相结的缘故。水热互结,下利止,而结胸成,故曰“若利止,必作结胸”。

【原文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释义】太阳病误下后从脉辨证。

太阳病,本当用汗法解表,误下之后,脉象数而有力,说明热邪未与水结,阳热仍然在表,可自表而解散,故曰:“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若脉浮,动数变迟,则是阳热内陷,与水相结,故“必结胸”。

紧脉主寒主痛,寒邪闭遏咽部,则“必咽痛”。脉弦者,太阳之邪传入少阳之经,经气不舒,故“必两胁拘急”。若脉见细数,是阴伤而有虚热,虚热上攻,故“头痛未止”。脉沉主里,紧主寒,沉紧乃阳虚阴盛之象,阳虚不能暖土,胃中虚寒,气机上逆,则“欲呕”。沉主里,滑主热,脉见沉滑,说明表邪内陷,可作“协热利”。脉浮滑,是关脉浮而滑数,为中焦邪热,热伤阴络,故大便下血。

本条提出了以脉测证,根据脉象推则证候的方法。临床以脉证合参更佳。

【原文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铼,去黑皮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赢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暝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词解】①以冷水噀(xùn)之:用冷水喷洒。暝,喷出口。

【释义】水寒郁遏于表与寒实结胸的证治。

病在太阳,属于表证,当用汗法解表,而反以冷水喷淋、浇浴,不但表不得解,反使腠理更加闭郁,阳郁之热不能外散而加重,更增烦躁不安之症,即“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由于阳热被冷水闭郁,寒凝于外,皮毛腠理收敛,故肌肤上起如粟粒状,俗称鸡皮疙瘩。同时可有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等见症。因寒凝热闭,并可进一步影响津液的敷布,故虽口渴但又不愿喝水。治用文蛤散,既可清在表的水寒郁遏之热,又可利水。若服药后病不愈,则说明其口渴是由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则当用五苓散化气利水而解表。

文蛤性味咸寒,咸走肾以胜水气,利小便而分利表间水气,寒能泄郁遏之热,以止烦渴。也有注家(如柯韵伯)认为文蛤散就是《金匮要略》中的文蛤汤(即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文蛤、生姜、大枣)。单味文蛤与文蛤散,都有解表清里之功,但前者力轻,而后者效宏,《金匮要略》用此治疗“渴欲得水而贪饮,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者,临床可灵活选择使用。

寒实结胸是结胸证中性质属寒属实的类型,系寒与痰水相结,与热实结胸不同。因其性质属寒,所以无发热、烦渴,苔黄燥等热证。水寒痰饮内结于胸膈,其心下硬满疼痛是必见之证,在此属省文。寒实结胸属于实证,所以脉沉紧有力,还可见气喘咳逆、大便不通等实证表现。治用三物小白散温散寒饮,除痰破结,以逐寒实之邪。

《玉函经》、《千金翼方》“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句作“与三物小白散”,无“陷胸汤”与“亦可服”六字,可从。

三物小白散由桔梗、巴豆、贝母三味组成,药色俱白,用量也少,故称“三物小白散”。巴豆辛热有毒,能驱寒泻实,攻逐水寒痰饮,其力十分峻猛,为本方主药。贝母消痰开结,桔梗开提肺气,载药上浮,使药达病所。三药并用,药轻而力宏,可将寒饮痰水一举排出,故服本方后,可见或吐或下,或吐下交作的反应。因本方药性峻猛,故用白饮和服,既能和养胃气,又可稍制巴豆之毒性。本方属温下之剂,故欲加强其泻下作用,可进热粥以助药力,如泻下太过,又可进冷粥以缓和药力,用粥也取其有保胃气作用。所用剂量“强人半钱匕”,体质壮实者,今可服至1g左右,对体质弱者,则当酌减其量,以免泻下伤正。

《金匮要略》引用《外台》桔梗白散,药物与三物小白散相同,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

【辨治要点】

主症:胸中或心下硬满疼痛,或胸部闷痛,咳喘多痰,不发热,口不渴,大便秘结,苔白滑,脉沉弦。

成因:寒痰水饮结聚胸脘。

治法: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方药:三物小白散(桔梗、巴豆、贝母)。

【原文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①、肺俞②、肝俞③,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