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齐民要术
11873300000086

第86章 齐民要术卷第八(6)

三间房屋,可以酿制一百石豆子的豆豉。二十石豆子作为一堆。经常酿制的,一次接着一次,屋里常常保持有热气,无论春夏秋冬都不需要用黍穰盖豆子。酿作得少的,只有冬天才须要用黍穰盖豆。作得极少的,也须要有十石豆子作为一堆;如果只有三五石豆子,本身酵解的温度不够,就难得合适,所以必须以十石为标准。

用陈豆更好;新豆还带着湿,生熟就难以煮得均匀。簸扬干净,放在大锅里煮,煮到涨开像喂牛的豆那样,手掐是软的,就行了;如果太熟,酿成的豆豉就会软烂。捞出来搁在洁净的地上,摊开,翻动着散去热气,冬天宜于小小温暖,夏天必须冷透,然后搬进罨室中堆成尖堆。每天进去看两次,用手探入豆堆中试试看,如果豆温像人胳肢窝的温暖时,便须要翻转。翻的方法:用杷和枚,先用杷扒开豆堆外层的一些冷豆,再用枚铲聚冷豆成为新堆的中心,依次再杷再枚,一直到杷尽枚完。这样,外层的冷豆自然在新堆的中心,内层的热豆自然在新堆的外面。仍然堆成尖堆,不要让堆的坡度平缓。每天看候两次,堆里面暖了就再翻,依旧同上面的方法一样翻后堆成尖堆。如果热到烫手,便是调节失候伤热了。翻过四五次,里外都温暖均匀,豆上微微长着白色的菌衣,在末次新翻完的时候,便把堆尖稍稍拨平下来,团团地像车轮的样子,拨到大约二尺左右厚停止。还要用手探候,暖了,又翻。翻完,用杷子把豆堆杷平,让堆渐渐地薄下去,薄到一尺五寸左右厚。第三次翻,杷到一尺厚。第四次翻,杷到六寸厚。这时,豆的温暖便里外均匀,而且都长满了白色菌衣,豉便粗粗地作成〔半成品〕了。从这以后,开始长黄色菌衣。再把豆层摊开,只摊到三寸厚,就把门关上三天不进去。——在这以前,都是每天进去看两次。

三天后,把门打开,再用杴把豆层东西方向地铲离〔原地〕作成垅,像谷垅的形状,垅要稀密均匀。用枚铲豆的方法,必须铲及地面,如果有铲不到的豆子留在地面上,它就烂掉了。铲遍了,用杷子把豆杷平,常常保持三寸厚。隔一天铲杷一次。后来豆子都长了黄衣,颜色均匀充足,就起出到屋子外面,簸扬洁净,簸去黄衣。上面说的摊开豆层的厚薄尺寸,只是大概适中的说法。冷了必须摊得厚些,热了必须稍微薄些,尤其须要细心掌握。

簸扬完了,用大瓮盛着半瓮的水,把豆放下去,用搅杷快速地冲搅,把它冲搅洁净。如果当初煮豆煮得过熟了,快速冲搅洁净后,立即捞出来;如果当初煮得稍微生些的,冲洗洁净后还要稍为停一停,让豆浸得软些。〔不软〕豆豉就难得熟,太软了豉又会烂。水太多,冲洗不容易洁净,所以只需要半瓮的水。冲净后把豆捞出来,放在筐子里,放上半筐光景就可以了,由一人执着筐子放在瓮口上,另一人舀水向筐子里面浇淋,赶快抖动筐子,使豆淋洗洁净,到水清极净为止。如果淋洗不净,豆豉会发苦。筐子里的水沥尽了,把豆倒在席子上。

预先多收积谷壳及断茎残叶之类,这时拿来垫在罨室中的罨坑里,扒开铺平作为坑底,铺上两三尺左右厚,再拿粗席蔽覆在上面。将豆子放进坑里面,叫一个人在坑中用脚把豆子踩坚实。豆下完了,把原先垫在豆下面的粗席卷覆过来,盖在豆上面,再用谷壳茎叶掩盖在粗席上面,也要盖上两三尺左右厚,然后又用脚踏坚实。夏天放着十天,春秋二季放着十二三天,冬天放着十五天,便成熟了。超过这些日数,豆豉就会失候伤苦;日子不足,豆豉颜色发白,用起来就费得多;只有成熟恰好合适,味道才自然香美。如果是自家吃,但又不能多次酿作,想多保存些时间,那么,可以在豆豉成熟时就拿出去晒干,也可以陈放一周年。

酿制豆豉,难得作好而容易坏,必须是小心仔细的人,总要一天察看两次。失于调节而伤热,臭烂得像烂泥,猪狗都不要吃;失节伤冷的,尽管还可以想法回暖,味道仍恶劣。所以必须小心谨慎,酿造中掌握好合宜的温度,比酿酒更难调节。

如果是冬天开始酿制的,必须先用谷壳茎叶之类把地面烧暖,不要烧焦,再扫干净。将豆放进罨室的时候,就用热汤浇黍穄穰,让它温暖而潮润,然后盖在豆堆上面。每次翻好之后,还是用原先盖过的黍穰在豆堆周围都盖好。如果冬天酿作时,由于豆少罨室还是冷的,即使黍穰盖着豆堆还是暖不起来,就该在罨室里面,搬进微微烧着的烟火,让它早些暖起来,不然的话,就伤冷了。春秋二季,酌量它的寒暖,冷时也该用黍穰盖上。每次进入罨室出来的时候,都该依旧谨慎地把门关严,不要让热气散泄出去。

《食经》作豉法:常夏五月至八月,是时月也。率一石豆,熟澡之,渍一宿。明日,出,蒸之,手捻其皮破则可,便敷于地——地恶者,亦可席上敷之——令厚二寸许。豆须通冷,以青茅覆之,亦厚二寸许。三日视之,要须通得黄为可。去茅,又薄掸之,以手指画之,作耕垅。一日再三如此。凡三日作此,可止。更煮豆,取浓汁,并秫米女曲五升,盐五升,合此豉中。以豆汁洒溲之,令调,以手抟,令汁出指间,以此为度。毕,纳瓶中,若不满瓶,以矫桑叶满之①,勿抑。乃密泥之中庭。二十七日,出,排曝令燥。更蒸之时,煮矫桑叶汁洒溲之,乃蒸如炊熟久,可复排之。此三蒸曝则成②。

作家理食豉法③:随作多少。精择豆,浸一宿,旦炊之,与炊米同。若作一石豉,炊一石豆。熟,取生茅卧之,如作女曲形④。二七日,豆生黄衣,簸去之,更曝令燥。后以水浸令湿,手抟之,使汁出——从指歧间出——为佳,以着瓮器中。掘地作埳(kǎn),令足容瓮器。烧焰中令热,内瓮着埳中。以桑叶盖豉上,厚三寸许,以物盖瓮头令密,涂之。十许日成,出,曝之,令浥浥然。又蒸熟,又曝。如此三遍,成矣。

作麦豉法:七月、八月中作之,余月则不佳。臼市治小麦⑤,细磨为面,以水拌而蒸之。气馏好熟,乃下,掸之令冷,手接令碎。布置覆盖,一如麦麦完、黄蒸法。七日衣足,亦勿簸扬,以盐汤周遍洒润之。更蒸,气馏极熟,乃下,掸去热气,及暖内瓮中,盆盖,于蓑粪中燠之。二七日,色黑,气香,味美,便熟。抟作小饼,如神曲形,绳穿为贯,屋里悬之。纸袋盛笼,以防青蝇、尘垢之污。用时,全饼着汤中煮之,色足漉出。削去皮粕,还举。一饼得数遍煮用。热、香、美⑥,乃胜豆豉。打破,汤浸,研用亦得;然汁浊,不如全煮汁清也。

【注释】①矫桑:不知道是什么桑。或疑为是高大的野生桑树。②此三蒸曝,此上疑脱如字。下条有如此三遍,可证。③作家理食豉法这条是淡豉,上条是成豉,这条仍是《食经》文,从如作女曲形等可证。但下条作麦豉法是用小麦作的麦豉,是另一项目,仍是《要术》文,从一如麦麦完、黄蒸法等可证。④如作女曲形:像作女曲的方法。卷九《作菹藏生菜法》引《食次》罨制女曲的方法是:先在床上垫上青蒿,铺上女曲,再在女曲上用青蒿盖着。⑤唏,各本均错成各样形似字,他处多有此字,据以改正。⑥《今释》疑热字多余,或者该在上文汤中上面。不过有热字也讲得通。

【译文】《食经》酿制豆豉的方法:常常在夏季五月到秋季八月里作,是合时的月份。标准是一石豆子,多遍地淘净,浸着过一夜。明天,捞出来,上甑中蒸,蒸到用手一捻皮就会破时,就可以了,便倒出来铺在地上——地不干净的,也可以铺在席子上——铺成二寸左右厚。等到豆子统统冷了,拿青茅盖在上面,也要盖二寸左右厚。过三天,看看,须要全都上黄衣才合适。去掉茅草,再摊薄些,用手指划出条条,像耕垅的形状。一天再三地这样〔聚拢摊薄,又划出条条〕。这样做三天,可以停止。再煮些豆子,取得浓汁,加入糯米女曲五升,盐五升,和进这豆豉里面。再用豆汁洒在上面,溲和均匀,用手一捏,如果有汁从指缝里挤出来,便合适了。溲和完毕,装入瓶子里,如果装不满瓶,拿矫桑叶塞满它,但不要按紧。用泥密封好,搁在院子里。满二十七天,拿出来,摊开来晒燥。燥后还要再蒸,蒸的时候先煮些矫桑叶汁洒上去溲和过,然后上甑,蒸到像炊熟的时间一样久。拿下来再摊开来晒燥。〔像这样〕蒸三次晒三次,就作成了。

酿制家理食豉的方法:作多少可以随便。精细地拣择豆子,浸一夜,明天一早炊豆,像炊米饭一样。如果作一石豆豉,就炊一石豆子。熟了,用新鲜茅草〔衬盖起来〕在罨室中罨黄,像作女曲的方法。过十四天,豆上长出黄衣,簸去黄衣,晒干。干后又用水浸湿,湿的标准,用手捏着有汁从指缝里挤出来为好,随即盛入瓮器里。在地上掘个坎,让它足够容纳瓮器。在坎里烧火,把坎烧热,将瓮子放进坎中。拿桑叶盖在豉上面,盖三寸左右厚,瓮头上用东西盖严密,再用泥密封。过十来天,初步作成了,倒出来晒,晒到半干。又蒸熟,又晒。这样蒸晒三次,才成熟了。

酿制小麦豉的方法:七月、八月里酿作,其余的月份作的不好。舂净小麦,磨细成面,拌进水,上甑中蒸。蒸汽馏上来够熟了,下下来,摊开,翻动着让它冷了,用手揉碎面块。所有在罨室中布置、覆盖等手续,都和作麦麦完、黄蒸的方法一样。过七天,菌衣长足了,也不要簸扬,用热盐汤普遍均匀地洒上,让它湿润。再蒸,蒸到汽馏极熟了,倒出来,摊开翻动散去大热气,趁温暖时投落瓮中,用盆子盖好,放进穰秸糠壳堆里燠着保温。过十四天,颜色变黑了,气也香,味道也鲜美了,便成熟了。拿来捏成小饼,像酿酒的神曲饼那样,再用绳穿成串子,挂在屋里风干。串子外面用纸袋套着,免得被苍蝇、灰尘弄脏。用的时候,整个饼放进〔菜〕汤里煮,煮到汤的颜色够浓了,便拿出来。削去外层的粗皮渣子,依旧挂起来。一个饼可以煮用几次。热烘烘的,又香又美,比豆豉还强。把饼打破,热汤泡开来研碎了用,也可以,但是汤汁浑浊,不如全饼煮得的汤汁清。

八和齑初稽反第七十三

蒜一,姜二,橘三,白梅四,熟栗黄五,粳米饭六,盐七,酢八。

齑(jī)臼欲重,不则倾动起尘,蒜复跳出也。底欲平宽而圆。底尖捣不着,则蒜有粗成。以檀木为齑杵臼。檀木硬而不染汗①。杵头大小,令与臼底相安可,杵头着处广者,省手力,而齑易熟,蒜复不跳也。杵长四尺。入臼七八寸圆之;以上,八棱作。平立,急舂之。舂缓则荤臭。久则易人。舂齑宜久熟,不可仓卒。久坐疲倦,动则尘起;又辛气荤(xūn)灼,挥汗或能洒污,是以须立舂之。

蒜:净剥,掐去强根;不去则苦。尝经渡水者,蒜味甜美,剥即用;未尝渡水者,宜以鱼眼汤(zhá)银洽反半许半生用。朝歌大蒜,辛辣异常,宜分破去心②——全心③——用之,不然辣则失其食味也。

生姜:削去皮,细切,以冷水和之,生布绞去苦汁。苦汁可以香鱼羹。无生姜,用干姜。五升齑,用生姜一两,干姜则减半两耳。

橘皮:新者直用,陈者以汤洗去陈垢。无橘皮,可用草橘子;马芹子亦得用。五升齑,用一两。草橘、马芹,准此为度。姜、橘取其香气,不须多,多则味苦。

白梅:作白梅法,在《梅杏》篇。用时合核用。五升齑,用八枚足矣。

熟栗黄:谚曰:金齑玉脍,橘皮多则不美,故加栗黄,取其金色,又益味甜。五升齑,用十枚栗。用黄软者;硬黑者,即不中使用也。

杭米饭:脍齑必须浓,故谚曰:倍着齑。蒜多则辣,故加饭,取其甜美耳。五升齑,用饭如鸡子许大。

先捣白梅、姜、橘皮为末,贮出之。次捣栗、饭使熟;以渐下生蒜,蒜顿难熟,故宜以渐。生蒜难捣,故须先下。舂令熟;次下涵蒜。齑熟,下盐复舂,令沫起。然后下白梅、姜、橘末复舂,令相得。下醋解之。白梅、姜、橘,不先捣则不熟;不贮出,则为蒜所杀,无复香气,是以临熟乃下之。醋必须好,恶则齑苦。大醋经年酽者,先以水调和,令得所,然后下之。慎勿着生水于中,令齑辣而苦。纯着大醋,不与水调,醋,复不得美也。

右件法,止为脍齑耳。余即薄作,不求浓。

脍鱼肉,里长一尺者第一好;大则皮厚骨硬④,不任食,止可作鲜(zhǎ)鱼耳。切脍人,虽讫亦不得洗手,洗手则脍湿⑤;要待食罢,然后洗也。洗手则脍湿,物有自然相厌(yā),盖亦烧穰杀瓠之流,其理难彰矣。

【注释】①檀木,各本误作粳米或梗米,仅《渐西》本作檀木,是。《渐西》本是根据湖湘本的眉上原刻校语梗米作檀木改正的。又,不染汗,院刻等同,金抄等作不染汗,其实都费解,疑应作不染汁,指不易沁入齑汁。②去心:去掉心。蒜瓣有什么心,不明。如果指瓣里面的芽叶,鲜瓣是分破不出来的,只有到瓣芽萌发时才能明显分辨出来。但作齑不可能都在这个时候作,究竟指什么,不明。③全心,各本同。现在加破折号,可以理解,但古无破折例,应有脱文,黄麓森校勘认为全上脱勿字。④骨:北宋本如此,明抄等作肉。下篇鲤鱼蚱是:肉长尺半以上,皮骨坚硬,不任为脍者,皆堪为酢也。正指此类,故从北宋本。⑤脍湿:脍变湿。湿指什么,也不明。是指鱼条在煮时受湿软化而断碎,还是味道变涩?如指后者,字应作涩。

【译文】〔八和是〕:第一样大蒜,第二样生姜,第三样橘皮,第四样白梅,第五样熟栗子黄肉,第六样粳米饭,第七样盐,第八样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