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齐民要术
11873300000021

第21章 齐民要术卷第二(6)

水稻第十一

《尔雅》日①:徐,稻也。郭璞注曰:沛国今呼稻为徐②。《广志》云③: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长,米半寸,出益州④。稉,有乌稉、黑扩、青函、白夏之名。《说文》日⑤:禾糞(fèi),稻紫茎不粘者。梗,稻属。《风土记》曰⑥:稻之紫茎⑦,稀,稻之青穗,米皆青白也。《字林》日⑧:秜(lí)(力脂反)⑨,稻今年死,来年自生曰秜。按:今世有黄瓮稻、黄陆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飞蜻稻、赤甲稻、乌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菰灰稻,一年再熟。有秫稻。秫稻米,一名糯(奴乱反)米,俗云乱米,非也。有九袼(hé)秫、雉目秫、大黄秫、棠秫、马牙秫、长江秫、惠成秫、黄般秫、方满秫、虎皮秫、荟柰秫,皆米也⑩。

【注释】①引文见《尔雅·释草》,无也字。郭璞注作:今沛国呼徐。②沛国:东汉改沛郡为沛国,故治在今安徽宿县。③《类聚》卷八五稻、《初学记》卷二七五谷及《御览》卷八三九稻都引有《广志》,颇有异文,并有脱误。白米稻,《要术》各本仅金抄有稻字,《类聚》、《初学记》引《广志》也有。无论有无稻字,都是一个稻品种的名称,例如《授时通考》卷二一谷种记载太平府就有白米的晚稻品种,浙东从前也有白米的品种。有些书和文章以为白米是解释赤芒稻的米质白,是不妥的。米半寸,各本相同,《初学记》引《广志》作:此三种,大且长,三枚长一寸半。虽所说长度相同,但前者指米,后者指谷。据矩斋《古尺考》,魏晋的半寸,折成今尺,在三分半左右。④益州:其故地大部在四川境内。⑤引文中禾糞字,《说文》作禾糞。梗,稻属,《说文》是:杭,稻属。……稉,杭或从更。则梗是杭的重文。⑥《风土记》:西晋周处(240~299年)撰。《晋书·周处传》记其曾撰《风土记》,《隋书·经籍志二》著录三卷。书已佚,各书每有引录。周处,今江苏宜兴人。相传少时横行乡里,当时宜兴有蛟、虎为害,父老把它们与周处合称三害。后周处斩蛟射虎,发愤改过,仕于吴。入晋累官至御史中丞。《风土记》所记不仅是宜兴的风土习俗,兼及附近地区。⑦稻之紫茎,各本同,稻上当有脱字。《御览》卷八三九稻引《风土记》作穰稻之紫茎,仍有未协。日本西山武一《要术》译注本补此脱字为禾糞,惟以《说文》禾糞,稻紫茎参验之,此字应作禾糞。则此二句应补脱读成:禾糞,稻之紫茎;谦,稻之青穗。⑧《字林》:西晋吕忱撰,为补《说文》之不足而作。书已佚。吕忱,文字学家,曾任晋初义阳王司马望的典祠令,后出任县令。⑨《说文》已先《字林》收有秜字,解说是:稻今年落,来年自生谓之秜。这和《字林》就有差异:死而来年自生,则为宿根生长;落子自生,那是很平常。虽然稻有宿根越冬生长的,但那是特殊情况,一般来说,仍疑死是落字之误。《要术》湖湘本始误秜为程,明杨慎《丹铅续录》卷四因有刈稻明年复生日程之说,实为湖湘本所误;清吴任臣《字汇补》又以程为被遗漏奇字而收入,释为:今年稻死,来年自生也。似又被杨慎所误。⑩皆米也,各本相同,所记既均系秫稻,米上似脱糯字。

【译文】《尔雅》说:徐,就是稻。郭璞注解说:沛国现在管稻叫做徐。《广志》说: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南方有蝉鸣稻,七月成熟。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收获;收获后,根茬上又长出稻孙,九月成熟。青芋稻,六月成熟;累子稻,自汉稻,七月成熟:这三种稻,都又大又长,米粒长到半寸,出在益州。稉稻,有乌梗、黑矿、青函、白夏的名目。

《说文》说:禾糞(fèi),是茎秆紫色不粘的稻。稉,是稻属。《风土记》说:〔禾糞〕,是紫茎的稻;稴,是青穗的稻:米都是青白色的。

《字林》说:秜(lí),稻今年死,明年又自然发生的叫秜。

(思勰)按:现在有黄瓮稻、黄陆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飞蜻稻、赤甲稻、乌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菰灰稻,一年两熟。有秫稻。秫稻米,又名糯米,习俗叫做乱米是不对的。有九格(hé)秫、雉目秫、大黄秫、棠秫、马牙秫、长江秫、惠成秫、黄般秫、方满秫、虎皮秫、荟柰秫,都是〔糯〕米。

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选地欲近上流。地无良薄,水清则稻美也。

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

先放水,十日后,曳陆轴十遍①。遍数唯多为良。地既熟,净淘种子②,浮者不去③,秋则生稗。渍经三宿,漉出,内草篅(chuán)市规反中之④。复经三宿,芽生,长二分,一亩三升掷。三日之中,令人驱鸟。

稻苗长七八寸,陈草复起,以镰侵水芟之,草悉脓死。稻苗渐长,复须薅。拔草日薅。虎高切。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⑤。量时水旱而溉之。将熟,又去水。

霜降获之。早刈米青而不坚,晚刈零落而损收。

北土高原,本无陂泽。随逐隈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⑥。纳种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既非岁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须栽而薅之。溉灌,收刈,一如前法。

畦嚼大小无定,须量地宜,取水均而已。

藏稻必须用箪。此既水谷,窖埋得地气则烂败也。若欲久居者,亦如劁麦法。

舂稻,必须冬时积日燥曝,一夜置霜露中,即舂⑦。若冬舂不干,即米青赤脉起⑧。不经霜,不燥曝,则米碎矣。

秫稻法,一切同。

【注释】①陆轴:即碌碡。②净淘种子:把稻种淘干净。这是水选种子的最早记载。水选的原理是利用种子比重的不同,淘汰去比重小、浮在水面的秕粒、病虫粒、破粒和杂草种子,从而选出比重大、下沉的良好种粒。稗子是水稻的严重害草,茎叶又像稻,抽穗前不加细辨很容易被蒙混过关。《要术》没有提到苗期鉴别拔去稗草,似乎是在稻田中抽穗显眼时才给除去的。③两宋本、明本均作浮者去之,与下句不协调;《辑要》引作浮者不去,意义明允,从之。④内草篅中之:这是把浸涨了的稻种捂在草箩里催芽。《要术》种稻采用的是水直播法,时间在阴历三月,北方气温还比较低,出苗较慢,所以采取催芽播种法。捂在草箩里有了足够的空气,湿、温俱备,促使发芽迅速、整齐。催芽标准是二分长,虽然长了点,如果稻田水温稳定不冷,也不妨。内,同纳。⑤这是排水烤田的最早记载。没有讲到烤到什么程度,但从原文曝根令坚来衡量,已达到烤田的基本要求:土壤经过烤晒使土温增高,加强养分的分解,促使根系下扎和萌发新根,控制了茎叶的生长和无效分蘖的发生,复水后稻株生长健壮坚强,不易倒伏。这些促控效应,《要术》直觉扼要地说成曝根令坚。⑥木斫:大型木槌。《王氏农书》认为就是耰,见前图三。下文稻苗移栽,是拔草栽在原田,不是先作秧田移栽。⑦冬舂稻谷,很像后世江浙等地的冬舂米。春季稻谷休眠期已过,生命活动开始复苏,这时舂米容易碎,糠粞多,折耗大;冬舂则米粒坚实,不易碎,损耗少,所以多舂贮备作几个月的食用。《要术》还在晒干后受一夜霜露,只使稻壳沾湿,这样舂起来就容易出糠,舂得白。不易碎,又省力。舂稻,晒燥的米粒完整,潮的容易碎,但干狠了也容易碎。《要术》采用极干后使受夜露立即舂,确是两全的好办法。⑧青赤脉起:指冬舂的稻谷没有晒干,水分含量较高,舂成米后,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引起自热霉变,被青赤霉菌所侵害。

【译文】水稻,不要求什么特殊的条件,只要每年换田就好。选地要靠近溪河上游。不管好地瘦地,只要水清就长得好。

三月播种是上好的时令,四月上旬是中等时令,四月下旬是最晚的下限。

田里先引进水;十天之后,拖陆轴磙打十遍。遍数越多越好。田整熟之后,把稻种淘干净,浮起的不除掉,秋天就长成稗子。用水浸着;过了三夜,漉出来,放入草编的箩里捂着。再过三夜,芽就长出来,有二分长时,一亩田撒下三升种子。种下三天之内,要有人守着赶雀鸟。

稻苗长到七八寸时,杂草又长出来了,就用镰刀侵入水底带泥割掉,草就全烂死了。稻苗渐渐长高,要再薅草。拔草叫薅。薅完了,开缺口排去水,让太阳把稻根晒得坚强。晒过后,看水旱的情况,再灌水。稻子快熟时,又排去水。

霜降时收割。割早了,米青色,不坚实;割晚了,籽粒掉落,收成减损。

北方高原,本来没有陂塘沼泽。人们随着溪流弯弯曲曲的地方截流灌溉开成稻田的,二月里,解冻后地干了,放火烧过,把地耕翻,随即灌进水。过十天,土块已经泡散化开,就用木斫槌打整平。播种同上面所说的方法一样。稻苗长到七八寸高,要拔掉再栽过。因为田不是每年换的,杂草稗子都长出来,割也割不死,所以须要移栽时拔掉。灌溉,收割,都同上面的方法。

田丘的大小没有一定,按照土地形势,做成田面平坦,水层深浅均匀的田块来决定大小。

贮藏稻谷,必须用箪。这既然是水生的谷物,埋在窖里得到地气,便会烂坏。如果要长时间贮藏的,也可以仿照劁麦法那样做。

舂稻谷,必须在冬天连日曝晒,干后,放在露天里受一夜霜露,立即舂。如果稻谷不干而冬舂,米便会起青赤色的脉。如果不经霜露,不晒燥,米就舂碎了。

糯稻的一切栽培方法,都跟梗稻一样。

《杂阴阳书》曰:稻生于柳或杨。八十日秀,秀后七十日成。戊、己、四季日为良。忌寅、卵、辰,恶甲、乙。

《周官》日①:稻人,掌稼下地。以水泽之地种谷也。谓之稼者,有似嫁女相生。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以涉扬其芟,作田。郑司农说潴、防:以《春秋传》曰:町原防,规偃潴。以列舍水:列者,非一道以去水也。以涉扬其芟:以其水写,故得行其田中,举其芟钩也。杜子春读荡为和荡,谓以沟行水也。玄谓偃潴者,畜流水之陂也。防,潴旁堤也。遂,田首受水小沟也。列,田之畦田乎也。浍,田尾去水大沟。作,犹治也。开遂舍水于列中,因涉之,扬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种稻。

凡稼泽,夏以水殄(tiǎn)草而芟夷之。殄,病也,绝也。郑司农说芟夷:以《春秋传》曰:芟夷、菹崇之。今时谓禾下麦为夷下麦,言芟刈其禾,于下种麦也。玄谓将以泽地为稼者,必于夏六月之时,大雨时行,以水病绝草之后生者,至秋水涸,芟之,明年乃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郑司农云: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②。

《礼记·月令》云:季夏……大雨时行,乃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郑玄注曰:薤,谓迫地杀草。此谓欲稼莱地,先薤其草,草干,烧之,至此月,大雨流潦,畜于其中,则草不复生,地美可稼也。薙氏,掌杀草③: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强。注曰:土润,溽暑,膏泽易行也。粪、美,互文。土强,强之地。

《孝经援神契》曰:汗、泉宜稻。

《淮南子》曰:蓠,先稻熟,而农夫薅之者,不以小利害大获④。高诱曰:蓠,水稗。

《汜胜之书》曰: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稻地美,用种亩四升。

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螳,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⑤。

崔定曰:三月,可种梗稻。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五月,可别稻及蓝⑥,尽夏至后二十日止。

【注释】①见《周礼·地官·稻人》,注文是郑玄注。正注文并同今本。注内引《春秋传》,上条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下条见《左传·隐公六年》。②泽草所生,指长草的下泽地,如果没有高标准的排水条件,绝非麦类所宜。③见《周礼·秋官·薤氏》,引录了《薙氏》的全文。但今本《月令》郑玄注只针对正文引其中的二句作注:薤人掌杀草职,曰:夏至日而薤之。又曰:如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郑注似毋庸直抄《薤氏》全文。④见《淮南子·泰族训》,蓠作离。注文则大异,作:稻米随而生者为离,与稻相似。耨之,为其少实。这条注文,《四部丛刊》本《淮南子》题作许慎记上的,他本题作高诱注的,以及《御览》卷八三九稻引《淮南子》的注,都是这样,均与《要术》所引蓠,水稗的高诱注大异,怀疑今本《淮南子》此注系出许慎,今本中混杂着许、高二注,而其混淆,在隋杜台卿以后,宋以前。⑤上面是调节稻田水温的简便而巧妙的设计。水稻始种之时,气温较低,而稻田水浅,因受日光照射,水温升高,如果灌进较冷的外水,会降低稻田水温,对稻不利,因此把田塍上的进出水口开在一边的直线上,可使灌溉水流通过时对整丘的水牵动较少,因而较能保持原有水温。夏至后气温高,水热,应该把进出水口错开,使水流斜穿而过,有助于降低田丘水温。但崔定的北方洛阳地区的移栽,究竟是一般移栽还是秧田移栽,不清楚。⑥稻,各本作种,《玉烛宝典·五月》引《四民月令》作稻,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