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齐民要术
11873300000014

第14章 齐民要术卷第一(9)

还庐树桑,师古曰:还,绕也。菜茹有畦,《尔雅》曰⑧:菜谓之蔌(sù)。不熟日馑。~蔬,菜总名也。凡草、菜可食,通名曰蔬。按:生日菜,熟日茹,犹生曰草,死日芦。瓜、瓠、果、蓏,郎果反。应劭曰:木实曰果,草实曰菔。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按⑨:木上日果,地上日蓏。《说文》曰:在木日果,在草曰蓏⑩。许慎注《淮南子》曰:在树日果,在地曰蓏。郑玄注《周官》曰:果,桃李属;蓏,瓠属。郭璞注《尔雅》曰:果,木子也。高诱注《吕氏春秋》:有实曰果,无实曰蓏。宋沈约注《春秋元命苞》曰:木实日果;蓏,瓜瓠之属。王广注《易传》曰:果、菔者,物之实。殖于疆易。张晏曰:至此易主,故日易。师古曰:《诗·小雅·信南山》云:中田有庐,疆易有瓜。即谓此也。

【注释】①师古:即颜师古(581~645),唐训诂学家。曾注《汉书》、《急就篇》。按:《汉书》有各家音义、集解等注本,东汉荀悦、服虔、应劭,三国魏邓展、苏林、如淳、孟康,吴韦昭,晋晋灼、臣瓒等都曾注过《汉书》。至唐,颜师古汇集各家注说,最后加以己见,即今传《汉书》通行注本。下文各人旧注,颜氏多有引录。②水旱之利也:不大好理解。所指五谷,黍最耐旱,稷如果指高粱,最耐水,但这里非指高粱,其他大麻、麦、豆,对水旱抵御力都是一般性的,则利的一面指什么,不明。不过《要术》记载的谷子品种有耐水或耐旱的,其他谷物因品种不同也会有比较耐水耐旱的,因此这里暂作如上的语译。③这里和下面加双引号的注文,均颜注本原有,显然都是后人加进《要术》的。但《要术》所有注文,并非全是颜注,也有是《要术》原有的,如下文臣瓒按就是一例。卷七《货殖》所引《汉书》注,此种情况更多。自本段以下直至篇末,均《汉书·食货志上》文。④齐桓公(?~前643):春秋时齐的国君。他任用管子(仲)(?~645)为相,进行改革,达到国力富强,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⑤左右伯:左伯、右伯,管道路的官员,属于司空。⑥夷莱:春秋时齐的疆域主要在今山东半岛地区,古称夷菜或莱夷之国。⑦本段内注文,全是贾氏的插注。引管子和齐桓公的问答语,见于《管子·轻重戊》。《轻重丁》也有类似记载。故事已经贾氏精简,完全变成叙事的形式。⑧引《尔雅》四句,前两句是正文,后两句是注文,连按语可能都是贾氏所加。《尔雅·释器》:菜谓之蔌。郭璞注:蔌者,菜茹之总名。《要术》蔬应作蔌。《尔雅·释天》:蔬不熟日馑。《要术》所引,应脱蔬字。按语死曰芦,其义未详。清末黄麓森校勘芦疑荐字之误。⑨根据臣瓒按,反映自郎果反以下到此处注文,均臣瓒原注,也就是说,《要术》所引注文还保存着《汉书》臣瓒《集解》本的原样。说详拙著《齐民要术校释》,此处从略。⑩今本《说文》作在地日菔,与下引许慎注《淮南子》同。但段玉裁认为菔字从卿,因据《要术》改今本《说文》的在地为在艸。自《说文》曰至王广注云云,可能是贾氏加注。今本《周礼·天官·甸师》和《地官·场人》均有郑玄类似注文。见《尔雅·释天》果不熟为荒郭璞注,无也字。实,今本《吕氏春秋·仲夏纪》高诱注作檄,即核字。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仲夏》及《主术训》并同。则《要术》的实指果核,非指果实。《春秋元命苞》:《春秋纬》的一种。沈约注本,隋唐书《经籍志》均不著录,沈约所撰《宋书·自序》及《梁书》本传也没有说到为纬书作注。其书已早佚。沈约(441~513):生活于自南朝宋至梁,在梁官至尚书令。善古体诗。撰有《宋书》。金抄、明抄作王广,他本作韩康伯,均非。据胡立初《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认为应是王廙之误。《易传》,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书《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包括《系辞》、《文言》等十篇,又称《十翼》。庐:古解经者都释为庐舍。近人有新解,庐通芦,有认为是葫芦,也有认为是萝卜。疆易(埸):田地边界上的畸零地,田头地角。

【译文】《汉书·食货志》说:种谷类必须错杂着五种谷物,借以防备灾害。颜师古注解说:这是因为年岁有适宜于哪种谷物,以及有耐水耐旱性能的不同。五种,就是五谷,指黍、稷、大麻、麦、豆。

田里面不能有树,因为树是妨碍五谷的。〔思勰按〕:五谷田里不宜种果树。俗话说:桃树李树并没同人说话,可树下面却被人踩成了小路。种树不但妨碍耕种,损伤禾苗,而且还是懒人休息的地方,儿童游嬉的所在。所以齐桓公问管子道:百姓又饥又受冻,房子漏了不修理,围墙坏了不修筑,该怎么办?管子答道:把大路边的树的枝条统统剪掉。桓公就命令左右伯:把大路边的树枝统统剪掉。一年之后,百姓都穿上布的或绸的衣服,房屋也修理了,围墙也修筑了。桓公问道:这是什么道理?管子回答说:齐是夷莱的国家。一棵大树荫下,歇着成百的车子,由于树枝没有剪掉的缘故。各种鸟儿停在上面,青壮年人带着弹弓揣着弹丸在下面守着,整天不回去。老头们摸着树枝谈天,整天不离开。现在我把树枝剪得光光的,太阳当空时,没有一点树荫,过路的人赶快走,老头们回去做工,青壮年也回去生产了。

努力耕种,多次耘锄,收获要像有盗寇来抢那样急迫。师古说:力是说勤力耕作。像有盗寇来抢,是形容极其紧迫急促,恐怕被风雨所损害。

还着田中的庐舍种桑树,师古说:还,是环绕的意思。蔬菜种在畦里,《尔雅》说:菜,叫做蔌(sù)。〔蔬〕没有收成,叫做馑。〔郭璞注解说〕:蔬是菜的总名。凡草类、菜类可以吃的,一概叫做蔬。按:生的叫菜,熟的叫茹,正像活的叫草,死的叫芦(?)。瓜、瓠、果、蓏,应劭说:树上的果实叫果,草上的果实叫蓏。张晏说:有核的叫果,无核的叫蓏。臣瓒按:结在树上的叫果,结在地上的叫蓏。《说文》说:在树上的叫果,在草上的叫菔。许慎注《淮南子》说:在树上的叫果,在地上的叫菔。郑玄注《周礼》说:果是桃李之类,蓏是瓜瓠之类。郭璞注《尔雅》说:果是树木的子实。高诱注《吕氏春秋》说:有核的叫果,无核的叫菔。宋沈约注《春秋元命苞》说:树上的果实叫果,兢是瓜瓠之类。王广(?)注《易传》说:果、蓏是植物的子实。种在疆易上。张晏说:田到这里换了主人,所以叫做易。师古说:《诗经·小雅·信南山》说:田中间有庐,疆埸上有瓜。说的就是这个。

鸡、豚、狗、彘(zhì),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师古曰:班白者,谓发杂色也。不提挈者,所以优老人也。

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服虔曰: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凡四十五日也。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师古曰:省费燎火,省燎、火之费也①。燎,所以为明;火,所以为温也。燎,音力召反。

董仲舒日②:《春秋》他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禾也。

【注释】①此注各本均作:省费,燎火之费也。有脱文。今据《汉书》原注补燎火,省三字,意义比较明顺。②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家。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下文《春秋》,指《春秋》经文。

【译文】鸡、小猪、狗、猪,都按时育养,妇女都做养蚕织帛的工作,那么,五十岁的人可以有丝织的衣服穿,七十岁的人可以有肉吃。

从田野回来的人,一定要带上一些柴火。担子轻的合并,重的分开;头发斑白的人不挑不提。师古说:斑白,是说头发花白。不挑不提,是照顾老年人。

冬天,大家都已搬进邑城里来住,住在同一条巷里的妇女,大家聚集在一起,夜里做着缉绩麻缕的活,这样,一个月等于有四十五个工作日。服虔解释说:一个月三十工,加上夜间相当十五工,总共四十五工。之所以一定要聚集在一起,是为了节省燎和火的耗费,并且可以互相学习,不会的也可以学会,同时习俗风气也融洽了。师古说:省燎火的费,是节省燎和火的费用。燎,是用来照明的;火,是用来取暖的。

董仲舒说:《春秋》里面其他的谷物不成熟,都不记载,惟有麦和谷子不成熟时,就记载下来。这说明圣人对于五谷,最看重的是麦和谷子。

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①,一亩三甽,师古曰:驯,垅也②,音工犬反,字或作畎。岁代处,故日代田。师古曰:代,易也。古法也。

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师古曰:并两耜而耕。广尺深尺日酬,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田甽③,而播种于甽中。师古曰:播,布也。种,谓谷子也。苗生叶以上,稍耨垅草,师古曰:耨,锄也。因陨其土,以附苗根。师古曰:陨,谓下之也。音颓。故其《诗》曰:或芸或芋,黍稷儗儗。师古曰:《小雅·甫田》之诗。儗儗,盛貌。芸,音云。芋,音子。儗,音拟。芸,除草也。耔,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垅尽而根深,师古曰:比,音必寐反。能(nài)风与旱,师古曰:能,读日耐也。故儗儗而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