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1872600000073

第73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2)

[医案举例]

任某,男,20岁。因伐木而被树枝刺破左手指,二三日伤口愈合,但突然发热,口噤,牙关紧闭,阵发性全身痉挛,角弓反张,面呈苦笑状。急予鸡屎白3钱为末,烧酒冲服,汗出后,诸症悉减,数日而愈。

[曲垣瑞.鸡屎自治疗破伤风的观察.中医杂志,1962(10):23]

阴狐疝(蜘蛛散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4)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阴狐疝气的证治。

语译

阴狐疝气这种病,阴囊一边小,一边大,时上时下,用蜘蛛散主治。

阐释

阴狐疝气,简称狐疝,是一种阴囊偏大偏小,时上时下的病证。这种疝气,每卧时缩人腹中,起立、行走或咳嗽用力时,则坠人阴囊,偏坠于一侧,则该侧大而对侧小。其轻者仅有坠胀感,严重者由阴囊牵引少腹剧痛。肝经循阴股,环阴器,抵少腹,寒湿之邪结于肝经则成此证。治当以辛温通利。方用蜘蛛散。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阴囊一边小,一边大,时上时下,卧则入腹,立则下囊中,阴冷胀痛,痛引少腹,或伴恶寒发热,微汗,舌淡苔薄白,脉弦迟或浮紧。

[病机]

风寒侵袭,寒凝肝经。

[治法]

辛温通利。

[主方]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上二味,属散,取八分一匕,钦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主方分析]

蜘蛛善于破结利气,配桂枝辛温,能散肝经寒气。因本证有轻重,故治有缓急。病急用散,势缓者宜丸,故方后注云:蜜丸亦可。

[注意事项]

(1)蜘蛛有毒,用之宜慎。临证使用何种蜘蛛为宜?近人提出宜用大黑蜘蛛,而不可用花蜘蛛。

(2)本方证有属肠下坠阴囊,若长期下坠不能人腹者,单纯药物治疗效果缓慢或不佳,必要时当配合手术治疗。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阴狐疝,常配疏肝理气,暖肝散结药,如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香附、青皮、荔枝核、小茴香、乌药等。

②反复发作,伴便溏,倦怠等脾虚下陷者,加黄芪、柴胡、升麻益气升阳举陷。

③若阴冷,伴胃脘冷痛,加肉桂、干姜、吴茱萸温散中下二焦之寒邪。

(2)运用范围本方用于治疗小儿疝气,如小儿腹股沟斜疝,亦可治吐泻腹痛,脚麻转筋。

[医案举例]

彭某,男,8岁。主诉:患阴狐疝已有6年。阴囊肿大如小鸡蛋,其色不红,肿物时而偏左,时而偏右,患儿夜卧时肿物入于少腹,至白昼活动时肿物坠入阴囊,而且肿物时有疼痛感觉,几年来曾服一般疏肝解郁,利气止痛等治疝气之药,但肿物依然出没无定,未见效果。患儿平素健康,饮食二便正常,余无所苦,舌苔不黄,舌质不红,脉象弦缓。诊断:寒气凝结肝经之阴狐疝。治则:辛温通利,破结止痛。方药:《金匮要略》蜘蛛散原方。大黑蜘蛛6枚,置瓷瓦上焙黄干燥为末,桂枝9克。

上2味共为散,每天用水酒1小杯,1次冲服3克,连服7天。效果:服药3天后疼痛缓解,7天后阴囊肿大及疼痛消失,阴狐疝痊愈,观察1年未见复发。

[彭履祥等.蜘蛛散治阴狐疝验案1例.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2):18]

蚘虫

(一)脉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别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蟲。(5)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蛔虫腹痛的脉诊。

语译

问道:病人腹痛有虫,其脉象何以鉴别呢?老师答道:腹痛因于寒者,其脉应当沉而兼弦,如果反呈洪大脉,是有蛔虫。

阐释

腹痛是蛔虫病的主要症状,但腹痛一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中,故须加以鉴别。一般来说,腹痛如因里寒所致,其脉当沉或弦,今脉反见洪大,而又无热象,脉症不符,故曰反。此乃蛔虫扰动,气机逆乱之象,为诊断蛔虫病的依据之一。

蛔虫病的诊断单凭脉象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如平时心腹疼痛,常口吐清涎,白睛有蓝色斑点,面部有白斑,鼻孔瘙痒,睡中齘(xiè)齿,喜嗜异物,甚至有吐蛔,肛门作痒,大便下虫或化验有蛔虫卵等。

(二)证治(甘草粉蜜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蚘蟲之爲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6)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进一步论述蛔虫病的证治。

语译

蛔虫病的症状,令人吐涎,心腹部疼痛,时作时止。经用杀虫药无效时,用甘草粉蜜汤主治。

阐释

吐涎为口吐清水,《灵枢·口问》篇曰:“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心痛是指上腹部疼痛,虫动则疼痛发作,静则痛止,故曰:发作有时。这是蛔虫病心腹痛的特点。毒药不止,是说蛔虫病已用过一般杀虫药而未取得疗效,所以改用安蛔和胃之剂,以缓解疼痛,待病势缓和后,再用杀虫药治疗。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蛔虫内扰,脘腹疼痛,时作时止,痛甚则吐清水,舌淡红苔薄白,或舌边尖有虫斑,脉紧或沉迟。

[病机]

中气虚寒,蛔虫内生。

[治法]

和中止痛,诱杀蛔虫。

[主方]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粉一兩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瘥即止。

[主方分析]

甘草粉蜜汤中甘草缓急而止痛,味甘而诱虫以动;蜜甘缓而益中,与甘草相用,以使虫体得甘而食之。关于本方所用之“粉”,注家有米粉、铅粉两种不同见解。因铅粉有毒,且方后注云“煎如薄粥”,故“粉”当为米粉。临床应用,可视具体病情而定。一般安蛔用米粉,取“甘以缓之”之意,养胃安蛔;若诱杀蛔虫常用铅粉。铅粉与甘草、蜜相用,以甘草、蜜诱虫,以铅粉杀虫;三者相互为用,以奏和中止痛、诱杀蛔虫之效。

[注意事项]

(1)铅粉有毒,用时宜慎,若虫体得下,即当停止服用。

(2)使用本方时,要注意蜜、甘草、粉的用量之比为4∶2∶1,根据前人经验,铅粉用量当控制在3克以内为宜,甘草用量可适当加大至9~15克,白蜜10~30克。

(3)本方之煎服法,当先煎甘草取汁去滓,再下铅粉、白蜜,再合煎10分钟左右,空腹一次温服,不可一日再服;若无效,隔日再服。

(4)蛔虫已出后,当继用调理脾胃之法善其后。

[比较鉴别]

本方与乌梅丸均治疗蛔虫病,均有驱蛔杀蛔之功,其症均可见腹中痛,时作时止,平素鼻孔或肛门作痒,脉弦或弦紧等,但同中有异,鉴别如表23-2。

表23-2甘草粉蜜汤证与乌梅丸证之鉴别方证比较甘草粉蜜汤乌梅丸主症蛔虫内扰,脘腹疼痛,时作时止,痛甚则吐清水,舌淡红苔薄白,脉紧或沉迟蛔虫内扰,脘腹剧痛,甚则吐蛔,时作时止,手足厥冷,饥不欲食,得食而呕,舌淡苔白黄腻,脉弦偏数或沉弦紧病机中气虚寒,蛔虫内生寒热错杂,蛔虫内窜,气机逆乱治法和中止痛,诱杀蛔虫寒温并用,安蛔杀虫药物组成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剂型汤丸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可加泻下之品,如大黄、芒硝,以助虫体排出;但二者性寒凉,故常同时佐干姜温中散寒,制约大黄、芒硝寒凉之性,所谓“去性取用”。

②蛔虫日久,见面黄肌瘦,纳差便溏,加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健脾益气。

③若治绦虫,加槟榔、南瓜子诱杀绦虫。

④若腹部.胀满,加槟榔、大腹皮、枳实行气除满。

(2)运用范围甘草粉蜜汤可治疗蛔虫性腹痛、肠梗阻、胆道蛔虫病、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之不寐等病证见上述机理者,也可治疗绦虫、蛲虫、钩虫等寄生虫病。

[医案举例]

患儿,女,3岁,因腹痛,其父给服“一粒丹”若干,腹痛转剧,呈阵发性,痛时呼号滚打,甚则气绝肢冷,并吐出蛔虫10余条。住院后一面输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一面服中药以安蛔。处方:山药30克,甘草60克,共研为极细末,放入白蜜60克中,加水适量稀释之,令频频喂服。初起随服随吐,吐出蛔虫40余条,此后呕吐渐止,并排便数次,所排泄之物,粪便无几,悉为虫团。前后经吐泻排虫达300余条,病好告愈。

[郭霭春等.急重病治验四则.广西中医药,19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