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1872600000019

第19章 疟病脉证并治(2)

[医案举例]

郭某,女,52岁。脾肿大4~5年,五年前曾患定期发寒热,经县医院诊断为疟疾。运用各种抗疟疗法症状缓解,而遗留经常发低热。半年后,经医生检查发现脾脏肿大肋下2~3厘米,给予各种对症疗法,效果不佳。脾脏继续肿大。近一年来逐渐消瘦,贫血,不规则发热,腹胀如釜,胀痛如绵,午后更甚。食欲不振,消化迟滞,胸满气促,脾大至胁下10厘米,肝未触及,下肢浮肿,脉数而弱,舌胖有齿印。据此脉证,属《金匮》所载之疟母,试以鳖甲煎丸治之。鳖甲120克,黄芩30克,柴胡60克,干姜30克,大黄30克,芍药45克,葶苈15克,厚朴30克,牡丹皮45克,凌霄花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阿胶30克,蜂房炙45克,芒硝90克,桃仁15克,射干20克,桂枝30克,鼠妇(即地虱)30克,瞿麦15克,虫60克,蜣螂60克,以上诸药,蜜炙为丸,每丸重10克,日服2丸。服完一剂后,各种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下肢浮肿消失,此后又服一剂,诸症悉平,脾脏继续缩小,至肋下有6厘米,各种自觉症状均消失,故不足为患。遂停药,自己调养。

[赵明锐.经方发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53,154]

(二)瘅疟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帥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dàn)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内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脱肉。(3)

[白话语释]

提要

论瘅疟的病因、病机与症状。

语译

老师说:素体阴虚阳盛之人,患疟病则阴液愈亏而阳热偏盛,故表现为高热、短气、烦闷不适,手足发热时时想呕,这称为瘅(dàn)疟。其症高热而恶寒不明显,是由于邪热内伏于心,外留于肌肉之间的缘故,日久则使人体的肌肉消损。

阐释

本条原文源出《素问·疟论》。“阴气孤绝,阳气独发”是言瘅疟的成因与阴津亏虚,阳热亢盛的体质有关。瘅,热也。“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是指其病机为邪热充斥人体的表里内外;故导致下列诸症。邪热炽盛,故但热不寒;壮火食气,所以少气;邪热内扰胸中,则心中烦闷不舒;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热亢盛,故手足发热。邪热扰胃,胃失和降,故时时欲呕。由于热盛,阴伤液耗,所以病人肌肉消损。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瘅疟又称为热疟,多属于西医所述之恶性疟,如病人出现持续性高热、神昏等症,病势多凶险。可用黄芩、黄连、知母等清热解毒,柴胡、青蒿、常山等清热解表截疟。必要时可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泄热解毒,清心开窍。

(2)本条未提出治疗方法,后世注家有的主张用白虎汤,有的用白虎加人参汤,有的用竹叶石膏汤,临床上当随证变化而灵活应用。

(三)温疟(白虎加桂枝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温瘧者,其脉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烦,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4)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温疟的证治。

语译

温疟患者,其脉象与正常人的平脉差不多,全身发热而恶寒较轻。关节疼痛剧烈,时时呕吐,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

阐释

对温疟病人其脉如平,后世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脉不弦,但亦非常人平脉,如《金匮要略指难》;一种认为如平常疟病患者脉象,即弦脉,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一种为指脉如平常人,如《金匮要略心典》。根据临床上温疟发作时脉多见弦数,而未发及发病之后,脉多和缓如常人,故对“其脉如平”宜活看。原文“无寒”实指无明显里寒,从“骨节疼烦”一症及用本方“温服”、“汗出愈”的方后注可以证明,本证是表证兼微寒。本证里热重而微恶寒。寒束肌表,故骨节疼痛剧烈;邪热犯胃,则时时呕吐。当用清热解表法治疗,方选白虎加桂枝汤。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身无寒但热,时有壮热,汗出,头痛,关节疼痛或红肿,遇热则甚,时呕,心烦胸热,口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

内热炽盛,兼感表寒。

[治法]

清热生津,解肌发表(通络)。

[主方]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兩。

上剉,每五錢,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主方分析]

方中知母清热除烦,善治温疟,并滋阴润燥而和关节。桂枝辛温解肌和营卫,使温疟之邪向外透达,并通畅关节而利血脉,受知母所制,透达温疟而不助邪热,通达关节而不益热,更能引知母入于肌肤、关节而清热。石膏辛寒,辛可透达肌肤骨节之热外散,寒可清泻邪热,与知母相用,通络使邪热向外透达,与桂枝相用,清热之中以调和营卫。粳米顾护正气以驱邪,兼防寒凉太过,以免寒伤中气。甘草益气,与粳米相用,顾护正气,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共奏解肌调营、清热通络之效。

[注意事项]

本方禁用于寒疟;风寒湿痹者亦慎用。

【临床应用】

用本方化裁,治疗急性风湿热、风湿病合并心肌炎、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中暑、风疹等疾病,有良好疗效。

[医案举例]

友人裴某之第三女患疟,某医投以柴胡剂两帖,不愈。余诊其脉洪滑,询之月经正常,未怀孕,每日下午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大出,恶风,烦渴喜饮,思此是“温疟”。脉洪滑,烦渴喜饮,是白虎汤证;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即书白虎加桂枝汤。生石膏48克,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粳米18克,桂枝9克,清水四盅,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剂病愈大半,二剂疟不复作。

[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30]

(四)牝疟(蜀漆散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瘧多寒者,名曰牝(pìn)瘥,蜀漆散主之。(5)

[白话语释]

提要

论牝疟的证治。

语译

疟病发作时,寒多热少者,称为牝疟,用蜀漆散主治。

阐释

疟病虽然以寒热往来为特点,但由于体质因素,故疟病寒热轻重可有不同。素体阴虚、热盛之人,感邪后易从阳化热化燥,所以其热偏重,如温疟、瘅疟即属此类;素体阳虚偏寒之人,感邪后易从阴化寒,故其寒偏重,牝疟即为此类。本条赵本原作“牡疟”,据《外台秘要》引《伤寒论》原文改。原文称本证“多寒”,既包括了病机上以寒为主,亦指症状上寒多热少。寒属阴,牝,本指雌性鸟兽,亦属阴,故本证以牝疟名之。究其所成,乃因素体阳虚,兼痰饮阻遏,致阳气不能外达,留于阴分者多,而并于阳分者少。故以祛痰通阳截疟为法,用蜀漆散治疗。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发热恶寒,寒多热少,汗出则热解,胸闷、脘痞、神疲体倦,全身酸困,口中和,苔腻或黄,脉弦迟。

[病机]

疟邪留伏,痰涎壅盛,阻遏阳气。

[治法]

祛痰截疟,助阳镇逆。

[比较鉴别]

本篇疟病诸证比较证名比较温疟瘅疟牝疟疟母异证候病机治法选方身热微恶寒,骨节疼烦,时呕,脉弦或不弦里热炽盛,兼有表寒清热生津,解表散寒白虎加桂枝汤但热无寒,少气烦怨,手足热而欲呕,肌肉消瘦,脉多数里热炽盛,充斥内外,伤津耗液清热生津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寒多热少痰饮内停,阻遏阳气祛痰通阳止疟蜀漆散胁下胀痛,按之有块,触之不移,寒热易作病久正虚,痰瘀互结化痰软坚,扶正消瘀鳖甲煎丸同病程休作转归可愈或转为疟母不长定时较长或有定时病势缓解或终身不愈。或生他变。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单用蜀漆或常山治疟,虽疗效肯定,但致吐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复发。下述方法有助于减轻或避免呕吐之副作用:①酒煎或用姜汁炒熟后使用;②适当配伍半夏、陈皮等和胃止呕药。中医治疟关键在于从整体出发,并非单恃一味药治疗。

(2)本方可以治疗疟疾、精神抑郁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而见上述证机者。

[医案举例]

黄某,男,53岁。寒战壮热,以恶寒为甚,每次发作时覆盖棉被两床仍有寒战,口渴不欲饮,微呕恶,神疲肢倦,胸胁痞闷,苔薄白,脉弦迟。此乃太阴阳气衰微,痰湿留恋。治宜和解温化,拟附子理中汤合蜀漆散加减:制附片12克,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桂枝12克,半夏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常山15克,煅云母15克,生姜12克,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3剂后,诸症均有好转,唯饮食仍不欲进,神疲气怯。守前方加大枣10克,甘草5克,以和胃进食。服药5剂而诸症全消。

[张恩勤.经方研究.济南:黄河出版社,198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