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家庭收藏指南(时尚生活指南)
11872500000035

第35章 古陶罐的魅力(26)

父子二人不仅自己擅书画,也痴迷于收藏书画。爱书画者喜欢书画,是自然的事情,然而米氏父子“不择手段”地获取别人珍藏的古人名画的行为,经常是令人匪夷所思,甚至让人不齿。

上面说的都是古人,近人也不乏痴迷而无道者。前些年,明式家具风行一时,不少痴迷的收藏者(姑且这么说,里面也有霸道的投资者)为了搞到一件明式家具,简直不惜血本,甚至不择手段。据说一位藏家有一件明式家具,旁人闻之,纷纷强求,主人不干。为防止被抢,主人还在这件家具上加了若干把大锁和铁链。即便这样,这件家具还是被人给强抢而去。后来,多亏行内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出面调解,才物归原主。

[痴迷怪状三]“痴”得让人恨

这些可气的也不算什么,他们毕竟还是保存了古玩。更让人无法忍受的就是那些可恨的收藏者。这些收藏者因为痴迷(当然也有为发财者)于收藏,采取种种为人不齿的手段,极其卑劣地将古玩挖到手,甚至不惜大肆破坏。据说有一位痴迷于漆器的收藏者,经过十余年的淘换,平常能够见到的种类几乎全收齐了。他苦于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从哪里突破,茶饭不思。后来他听说有人因为盗墓发了财,便心生一计,通过所渭知情人士委托盗墓者一旦挖掘到好的漆器,他马上高价收购。甚至告知这些窃贼,地方的博物馆安全措施不够完善,若从那里面能倒腾出东西来,他也收。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位收藏者藏品的层次迅速升级,一些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也摆在他的博古架上。当然,盗贼被抓后,他也跟着进了班房。这个人为了自己的爱好,竟然干起违法犯罪的勾当,破坏了许多古迹遗址,对考古科研造成了损失和不良影响,是十分可恨的那种。

其实,搞收藏不妨痴迷,但痴迷也应有道,要手段正当,要真心爱护我们的古玩。这样在赏玩古玩时,才能够心平气和地去观赏它,体味其中的真趣。

收藏就是人生

收藏是一种真实的活动,要说抛弃一切物欲,确实很难。作为一个收藏者,不妨认真体会收藏的风雨坎坷。收藏活动,有时会会改变一个收藏者的一生。在不断的收藏活动中,收藏者要学会逐渐地改变自己,最终找到收藏的大乐。

收藏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经常听到一些资历较深的收藏者的倾诉:吃药也是一分收获。

很多收藏者刚刚进入收藏这个行当时,一堆砚台,正等着找到它们的主人。基本上都是抱着一个小投资者的心态介入的。他们大多没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修养,更多的是汁较一城一池,甚或一分一厘的得失,所以在收藏的道路上往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便是这样,往往一不小心,甚至是在很小心的情况下,都会打了眼,吃了药,满肚子的苦水不知道往哪里倒。搞收藏的有不吃药的吗?没人敢说自己没吃过。有些有收藏成就的人,都是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前进,最终才有了自己的收获的。

“三更富四更穷”,投资古玩和投资珠宝一样,很可能一个收藏者在吃进这批货之前还是个小富翁,而吃进了之后就变成了欠债人。古玩有时候玩的就是一种心跳的感觉。一位过去经常吃药的收藏者曾经跟我说,他喜欢收藏,喜欢在收藏过程中挑战自我的感觉,那种痴迷和专注是自己人生的一大财富。

收藏的过程是悲喜交加的,有时候你吃了药,会一一个人独自体会被欺骗的失落;有时候,你捡了漏,会悄悄躲在没人的地方宣泄自己收获的快乐。

有些藏友说,他们喜欢收藏,虽然总有失败,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他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经历,收获了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心情。

人是真实世界的人,有时候,你不妨较较真儿,全身心地体会小人物活生生的俗气。

曾经有一位没什么文化的暴发户,本人甚至都有些粗鄙,出于附庸风雅和投资的目的,跟着别人搞起了古玩收藏。儿年之后,老友重逢,朋友们发现他的谈吐甚是文雅,非常惊讶。该人解释说,自己本是一个粗人俗人,为了发财搞古玩,没想到还真钻了进去。在这一过程中,他了解到自己知识的欠缺,用心勤奋学习,没成想,不仅提高了自己对古玩的认识,还改变了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心胸也由此开阔起来。在收藏上,从追求结果改变为开始享受的过程,这就是收藏陶冶了收藏者的情操,改变了人生态度。

应该说,收藏本身就是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它的真谛主要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当你逐渐进入状态和古玩结缘生情,天长日久,它就成为你生活中的必需、人生中的情结,让你欲罢不能。一个收藏爱好者,追求的应是收藏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或者从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而不是个人藏品的多寡贵贱。收藏者经常有打眼吃药的痛楚,也有过“捡漏”的惊喜,甚至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惆怅和错过“捡漏”机会的遗憾,以及损坏一件心爱藏品的懊悔。你不妨将这些悲喜看作一种常态,任自己去体味;也不妨看淡这些悲喜,让自己品味其中的人生文化。

经过多年的收藏历练和体味,收藏者审视古物时的心态已不再是入门时的迷惘,也不是成长过程中的狂躁,更多的是平和。据有人统计说,真正的收藏家比常人多活平均十几岁。我没有核实过这一说法,但我周围的收藏家的确大多是高寿的。收藏改变了收藏者的人生,延续了收藏者的人生。干脆,我们说人生的收藏就应该是收藏者的人生。

古玩也需要尊重

一个真正的收藏爱好者,见到一件稀世珍品时,他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普通收藏者可能做不到冯定远拜书、米芾拜石那样对古玩近乎癫狂的崇拜,但至少有一种良师益友般的尊敬。

每一件藏品都久经沧桑,都有着深邃的历史,也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你需要尊重它,把它当作你的师友,不断和它交流,才能真正认识它,认识到它价值的所在。因为,这里面寄托着一份历史的凝重感。

但凡是见到的古玩,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在收藏过程中,或许你手里面握着的古玩就有十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于你的年金瓯永固杯是故宫藏的国宝,多用于展览,向观众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金瓯永固杯也有了高仿真,拍卖会上也颇受喜爱它的人的追捧。纪。在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古玩面前,我们是非常渺小的。对于收藏者来说,在古玩面前,每个人都只不过是匆匆过客。在你见到它之前,它已经审视了无数个你。几十年、上百年以后,我们都会故去,化为黄土,但古玩只要保存得当,还是会继续传承下去,直至到更久远的将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古玩也是值得我们给予最大的尊重甚至敬畏的。

有一篇小说,说民国时期圈子里非常看重国宝级古玩,以陆机《平复帖》为例,时人以能有缘得一睹该法书尊容为莫大幸事,有如愿者逢人便会很风光地吹嘘自己见到《平复帖》了。当然,由于是小说,里面会有不少虚构的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件珐琅器引来的是观赏者和收藏者严肃谨慎的目光。一个事实,那就是古玩收藏注重缘分。你没有机会收藏一件古玩,但是有机会欣赏到它,这也说明你很有福气。收藏,应该是拥有,而不是简单的占有;收藏是对美的发掘,而不是对物的掳掠;能够感受和体味古物深厚历史文化内在美的本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所以,古玩收藏也需要随缘,不能一味强求,更不能因为狂热的痴迷,去毁坏自己得不到的古玩。

收藏,结果是无私

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就是钱多了就不是自己的了。收藏圈子里也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是为自己收藏了,而是为社会、为国家收藏了。可以说,这话说得很对,也体现了收藏家的一种境界。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叫钱镜塘。上世纪50年代,著名画家刘海粟藏有王石谷的《陈元龙竹屿垂钓图》。一天,钱先生对刘海粟说,我喜欢这幅画,很想买下来。刘海粟以为他只是随便说说罢了,也随口回道:“卖给你可以,不过要金条。”没想到,钱先生真的将金条送了来。一诺千金,刘海粟只好拱手出让。过了不多久,钱先生将此画装裱一新,捐献给了博物馆。刘海粟闻讯后连连说,镜塘的心界可真够宽的。钱先生自新中国成立,直到他去世的数十年中,先后多次将所藏物品捐赠给国家,其中不少都是稀世之宝。

圈子里的人说,钱先生自己明白,物藏从来不超过三代,让自己的子子孙孙永保藏品是件很难的事。自己辛苦收藏到的藏品,已不再仅仅属于个人,而属于民族和社会。他在一次捐赠物品时说过,把自己的这些藏品献给国家,是使其得到了可靠的归属。

新中国建立之初,收藏家张伯驹一次性向国家捐献了八件珍宝。当时捐献的八件珍宝中有一件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1948年,为了防止国宝流失,张伯驹几乎将家产变卖一空,买下《游春图》。1956年,他将这幅古画捐献给国家。当时,文化部准备给他一些报酬,张伯驹坚定地回绝了。他说:“我怎么能和国家分你我,一定上交国家,无偿捐献!”另外,与这幅画同时捐献的其他七幅书画作品也都是罕见的稀世之宝。

当然,把自己的珍贵藏品无私捐献给国家的也不只是钱、张这两位先生,像大收藏家孙瀛洲、大鉴定家朱家溍等等,都在生前或者身后向国家捐献出了自己的藏品,以供人们学习、研究和鉴赏,让本属于自己个人的东西能够社会共享。据我所知,现在不少有成就的藏家,或者已经把自己的珍贵藏品捐献给国家,或者已经创立了私人博物馆,还有的想在不远的将来或者在身后建立专项的博物馆,让社会上的爱好者共同分享自己的所有。

收藏,是为了文化的传承

收藏,上升高度来说,就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我国的文化曾经辉煌,也曾经沉默,全面认识我国的文化,需要了解过去。我国曾经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传统文化也遭受到重大破坏,大量文物流失到国外。敦煌在中国,研究敦煌学却需要到英国;西夏遗址在中国,研究西夏却需要到俄罗斯……所有的古玩文物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收藏的意义十分重大。

杂项就是杂,这些全是杂项的东西。抗日战争时期,钱镜塘丢下所有家产,却带着一些重要画卷走上了逃难之路;张伯驹为保护第一法书《平复帖》,不惜倾家荡产,甚至一度生命系于一线而不顾……这些都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收藏者捕获了历史,并将其真实地展示给今人和后人,这恐怕就是收藏的最终意义。收藏与交易收藏与交易收藏与交易赤裸裸的经济关系一般说来,收藏品的来源主要有继承、购买、赠予、互换、采集、索要和自制诸种方式。尽管收集藏品的方式多种张鹏翀松树图62cm×116cm价值2.8万元-4万元多样,但在商品消费的社会中,购买应视作是最主要的方式,而赠予、索要等只能作为辅助方式,采集、自制也仅限于天然物品和个人创作的藏品。特别是一些珍贵的收藏品,当它们大量进入流通渠道,人们愈加看重其经济价值的情况下,收藏者以侥幸的心理进行无代价的索取,或单单依靠他人的馈赠,在当今时代不但是不合理的,也是难以行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