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家庭收藏指南(时尚生活指南)
11872500000020

第20章 古陶罐的魅力(11)

玉雕猪头龙徐世章,天津人,生于1889年,卒于1954年,是民国时期总统徐世昌的胞弟。他早年毕业于京师译学馆,后留学比利时,并先后到过意、德、法等国家考察实业。1912年回国,任交通部路政局属官,后升任京汉、津浦铁路局副局长、局长,交通银行、印制局总裁等职。1922年去职,后移居津门,先后担任工商学院、耀华中学、天河医院等文教卫生单位的董事长,并热心兴办公益事业及房地产开发。他自己一生淡泊,不尚奢华。去职以后,致力于蓄藏古物,广集英华,着力研考,是天津乃至全国文物收藏界造诣很高的鉴藏家,在抢救、保存、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最终使其回到人民怀抱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世章先生收藏的文物种类繁多,包括玉器、古砚、法帖、书画、玺印等,其中尤以古玉、古砚收藏最为著名。

兽首衔璧玉饰徐先生藏玉基于广泛征集,除津门之外,遍及陕西、安徽、上海、北京、河南安阳、洛阳等地。其庋藏素以慎、严、精、真著称,藏品自成系统。自新石器晚期始,历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续有珍品收藏。如黄玉鸟形佩为红山文化的代表作,兽面纹玉琮是良渚文化的珍品,玉龙和玉凤堪称商代玉雕龙凤艺术之精华;西周白玉兽面纹□,玉质晶莹,纹饰独特;战国黄玉谷纹璧,色泽灿烂,谷纹生辉;白玉刖足人,反映了奴隶被压迫的悲惨遭遇;西汉刚卯严卯玉佩,完整成对,国内仅存;玻璃谷纹璧是汉代玻璃工艺的代表作品。这些无不体现了徐先生“玉不美不收,器不绝不藏”的收藏准则。

每发现有可心的美玉,徐世章总是穷追不舍,不到手不罢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殷商甲骨刻辞,1928年殷墟发掘正式开始,大量生产工具、青铜彝器重返人间,那些商王贵族生前享用的服饰佩玉、礼仪用玉也复见天日。徐先生得知这一消息,通过各种渠道,几年内就征得殷墟遗玉精品数十件。有时为获一件瑰宝,要花去上千块银元,或十几两黄金。对古玉的保护,他不惜工本。仅制囊匣一项,一年就要用去数千银元。但他的生活却一向俭仆,粗履布衣,饮食清淡。他待人秉正宽厚,常与同好交流鉴藏心得。每逢星期四,他便邀集一些收藏家、鉴定家于一堂,把珍爱的玉器和最新入藏捧出,让众人鉴赏。为便于欣赏玉质的莹琇,他还让人特制一盏台灯,细审纹藻的华彩。他们每每被一些菁萃所倾倒,如醉如痴,数小时而不知疲倦。徐先生藏砚,尽是世所罕见的名品。他多渠道千方百计地搜求,藏砚达千方之多。其中如宋长方抄手洮河石砚、宋鹦鹉嵌金透雕玉饰石砚、元卧牛石砚、明十八罗汉洮河石砚、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石砚、清林佶海天浴日砚等,皆传世绝品。展览中陈列有余甸铭随形砚亦属不凡。此砚并无形制,半雕半璞,略事磨硥,气质天成,神形兼备;砚背铭文即是赞叙此砚石质独特,有金玉之美,并附清纯之色,实为砚林别品,这也正是徐先生慧眼独具,特意收藏之故。

徐先生藏砚与当时许多嗜砚者孤芳自赏的形式截然不同,他既好藏砚又善于藏砚。他亲手记录下每方石砚的名称、形制、尺寸、质料、图案、铭文,并考订藏主身世、流传原委,然后分品级编撰《砚谱》。他说:“吾人收集古人之研(砚),不独以研材之极美,刻工之精细,而在充分表现其人之心灵、意境、节操、哲理、情绪、诗意等,形之于砚。”可见他把砚人格化了,升华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徐先生收藏的书画并不很多,但都是稀世珍品。展览中陈列的宋拓墨皇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拓《西楼苏帖》、明王宠的手书、清乾隆缂絲本《明皇试马图》、傅山傅眉父子的画册、黄易的《得碑图》、黄鼎的《万里长江图》等,件件精美绝伦。

徐先生收藏的古代工艺品、金属制品也是弥足珍贵。展览中有一明刻竹佛手如意让许多观者驻足。这只如意以天然竹木根为材料,因材施艺,精心布局,既展示了明代工匠的高超工艺,也反映了当时雅士文人丰富的文化生活。其首部是一个独立的大佛手,腹、趾部由四个小佛手相连透雕排列组成,通体五个佛手被繁茂的树叶簇拥着,寓意五福高照、吉祥如意,令人拍案叫绝。

徐世章收藏巨富,却不把藏品当作私有。他曾对儿女们说,这些宝贵的古物是历代祖先的血汗结晶,是民族优秀文化财富,只能用于国家之所需才好。解放前夕,时局动乱,有人劝他将全部藏品携往美国,可以过上悠闲自得的寓公生活,或专门开一间陈列馆,不愁大富和享乐,均被他一一回绝。解放初期,他真诚表示:余虽倾注全部心血和财力建此鸿业,但它们不属妻女儿孙,将来一定无偿献给国家,只盼能辟个展览室,让千古绝艺供给大众欣赏,我也会常去看看,以为大慰。1954年徐世章溘然离世,遵照他的宿愿,夫人杨立贤及家人分三批将其所藏全部捐献给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后转归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他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回报给国家,回报给人民,回报给社会。几种常见珍品的收藏常识几种常见珍品的收藏常识几种常见珍品的收藏常识奇石的收藏与鉴别藏石玩石国人时尚。

清石山摆件高75cm价值6000元-7000元,案头摆石,园林置石,室悬绘石之画,架插谈石之书,是中国人的一种时尚。人们对石之爱护无力不致,专于名石收藏者颇不乏人。

《梁溪漫录》卷六载:米芾在濡须做官时,听说河边有块怪石,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人们觉得奇怪而不敢取走。米芾就叫人运至官署,以便观赏。怪石运来后,米芾见了大为吃惊,马上让差役为怪石设置席位,然后跪拜说:“我想见石兄已有20年啦!”御史官听到这件事后,弹劾米芾有失官体,并因此免去了他的官职。

后来,周竹坡路过濡须,见到怪石后很有感触,赋诗一首:“唤钱作兄真可怜,唤石作兄无乃贤?望尘雅拜良可笑,米公拜石不同调。”意思是那些标钱为兄的人实在可怜,而米芾唤石为兄却表现了他的见识高明,比起那些望见权贵车下尘土就拜倒的人来说,米芾的拜石确实不同凡俗。

米芾赏石拜石,似乎有些发痴。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文人高傲不俗的人格,也反映了那些名石、怪石的确是妙造天成,勾人魂魄。

大凡艺术品可分两大类:一日人工,二日天成。所谓名石、怪石,其实就是天然形成的艺术品。人们喜爱它,是因为它具有奇特的造型、美丽的纹理、鲜艳的色彩、名贵的石质。请看《两般秋雨庵随笔》、《浪迹续谈》等书记载的奇闻轶事吧。

明朝有孙石云者,在古旧物市场买回一块圆石,摇一下听听,好似空心,请人剖开,里面是一天成太极图,黑白分明,阴阳互位,边上环绕着如霞般的红线。此石几经转手,到了严嵩手中,后来严家被抄,又落入皇宫之内。

又有钱逊叙者,家藏“江山小平远”奇石,厚半寸,宽六七寸,平如板,洁白如纸,上房屋和山峰数十,山峰为青黑色,石质坚硬,刀不能刻。

姜二酉有“藏鱼奇石”,青色,大如柿,一日石坠于地上,碎成三四块,发现该石中空,内有小鱼一尾,长一寸,落地时鱼竟还跳了两跳,随即死亡。

清人袁枚在友人家中见一石卵,内外莹澈如冰,内有液体流动,下方还有一小白兔,跃跃欲动。

清康熙年间,有人在归洲香溪得一石,大如斗。剖开后,竟得雌鸳鸯石一枚;不久此人又过此溪,另获一石,剖开后,乃得雄鸳鸯石一枚,恰巧成对。

清中叶,有人藏一石,上似山树,下有天然生成7字,为杜诗“石出倒听枫叶下”句;后此人在黔州又得一石,大小与前者无异,只是花纹不同,下也有7字,为“橹摇背指菊花开”,天然生成。人称这两石为“对仗石”。

李孝实家藏一石,长不盈寸,中有观音送子像,冠毗卢帽,衣带飘举,手抱婴儿,足下云烟缭绕,面目体姿,皆历历如绘。该石得自峨眉山,人称“观音送子石”。

十七宝石斋主人藏石17块,均为河南禹州所产。其中有一石为绿色,上有红牡丹一枚,背面有“富贵”2字;另一石色洁白,细看上有两个小人,手指远方,旁边有8个小字:“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温州太守刘养云者,建园时,购大青石20余块,堆贮于池塘边。一日池岸倒塌,青石尽沉池中,只有一块独浮水上,形状椭圆,重三四十斤。刘让人抱此石沉之池中,用长木拄之,仍浮水面不下,因名之“浮石”。

清末大臣赵尔丰曾于川边获一石,温润缜密,色泽深绿,白纹密布其上,放在水中细看,纵横颠倒,都是天生文字,而且篆籀行草楷各体都有,还有满文。后与其下属共同研究,竞找出各体字189字,还有满文5个、梵文8个;其上尚有人物10余个,个个眉目俱备。赵尔丰非常高兴,请来高手绘成图画,遍征名流题咏。

北京故宫御花园有一“诸葛拜斗石”。该石状如僧帽,石面上呈现一个躬身下拜的人影,头戴道巾,身着紫袍,长袖下垂,双手拱起,躬身遥拜北斗七星,形象如生。

中华国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可供观赏的名石、奇石。仅宋代杜绾《云林石谱》就记有各地名石116种。中国人之所以藏石、赏石、爱石主要是崇尚自然和喜天然去雕饰的天性所使然。

林语堂先生在分析了中国风景画家为什么喜欢多石的山峰后,又充分解释了中国人的石堆花园和一般人对石头爱好的原因。他认为“根本的观念是”:石头是伟大的,坚固的,而且表示永久性。它们是静默的,不可移动的。而且像大英雄那样具有性格的力量。它们是独立的,超脱人生的,像退隐的学者那样。它们总是古老的,而且中国人是爱好任何古老的东西的。不但如此,由艺术的观点上说来,它们是伟大的,庄严的,峥嵘的,古雅的,此外更使人有“危”的感觉。

难怪有人说:花木固然可贵,但岁有枯荣;鱼鸟亦可欣赏,但饲豢劳人。惟石与宇宙同其造化,不养而成,不期而遇。观石赏石,神游其间,尽享自然之美,又可寄情其上,真乃乐哉!妙哉!那一块块灵秀神奇的纹理岩石、造型岩石、矿物晶体、生物化石、盆景岩石自是来自大自然的造化和恩赐,却又形成于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华大地,这就更难怪有那么多的中国人钟情于它而加以精心收藏了。

斑斓绚丽雨花石

绚丽多彩雨花石雨花石,温润多彩,白若霁雪,紫若蒸霞,绿映远山之黛,黑回瀚海之波,古今风物,尽收拳石之内。它如花,但不败;似画,却不朽;是景,又不衰——如此世间尤物,怎不令人爱之、玩之。

雨花石,因产于南京雨花台而得名,实际上它的主要产地在南京附近的六合、仪征、江浦、江宁等地的砂砾石中层,尤以六合灵岩山为著名,历史上又称六合石、灵岩石、绮石、锦石等。雨花石是一种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砾石,大约形成于300万年至1000万年以前。质地有玛瑙、砾岩、硅化灰岩、火山岩以及少量蛋白石、水晶、紫水晶等,其中玛瑙石(又称雨花玛瑙)最具观赏价值,人们俗称为细石(包括蛋白石);其余则为粗石,具有赏玩价值的很少。笔者到南京,见摊主出售的雨花石有的尚属真品,但售价不低;有的则是经过抛光的普通石头,原本并不光亮润泽。天津花鸟鱼虫市场也有这种抛光的石头,玩家万不可当成雨花石去买。

雨花石至少在南宋时已为人所搜玩,杜绾《云林石谱》称其“甚温润莹彻,土人择纹采或斑斓点处就巧碾成物象”。到了明代,搜藏雨花石乃成一时风气。万历年间,米万钟从四川铜梁改官南京六合知县。一到六合,即被当地灵岩山涧随处可见的异彩缤纷的雨花石吸摄住了。于是,他广为搜采,并出高价求购珍品。一时间,乡人纷纷投入搜探之列,不少玩家也愿割爱献宝,米万钟因此蓄藏了难以数计的雨花石珍品。米将其置于官窑名瓷盆盎之中,“手自品题,终日不倦”。近代赏玩雨花石,其名显于海内者,则有所谓“南许北张”,许指许问石,张谓张轮远。松江朱孔阳、杭州高洛园,亦有名藏石家,郑逸梅曾为之撰有《观石记》及《奇石题识》等。周恩来也喜爱雨花石,他在南京梅园的周公馆就供有雨花石,郭沫若曾以“雨花石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之语题其旁。今天雨花石更被誉为天赐国宝、石中皇后。上海、南京等地不断举办雨花石展,台、港、澳同.胞、侨胞及外国旅游者对雨花石也都抱有莫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