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家庭收藏指南(时尚生活指南)
11872500000010

第10章 古陶罐的魅力(1)

中国的瓷器虽是在陶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自成系统地步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器发展的中断,更不说明陶器身价的降低。瓷器自有其绚烂夺目的光彩,陶器也有其不可磨灭的辉煌。陶器,同样代表着中国文化高踞于世界文明之颠的一种骄傲。那一件一件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双系罐38cm×15cm价值1.8万元-2.5万元器物,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配色,无不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观、社会观、艺术观、宗教观,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清朝丹青大师高凤翰在其家乡山东省胶县三里河见到一种陶器——仰流绳纹鬻。这件陶器呈桔红色。它那硕大而丰满的袋足,平稳地鼎立于地。宽阔颈部上突出的仰流,笔挺地直指云天。素壮的錾手附于一侧,加之颈腹间粗重的周匝绳纹,宽颈肥足似乎都被紧紧地扭结在一起,从而形成全器稳重、劲挺的造型风格,给人以健美之中充满了力量的艺术感。面对这造型独特、不同凡响的古陶器物,高凤翰欣喜异常,他以写意的画笔勾勒出它的形象,并在画幅题诗一首:“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阿翁拾来插莲供,常结莲房碗大饶。”诗后又题记“余家介子城下,常得瓦器如罂罐”云云。

事隔210多年,高凤翰的那幅题诗的古画被一位叫刘敦愿的先生发现了。他喜爱古画上那器物的精美造型,更想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于是,便根据画上提供的线索,来到高凤翰的故里胶县三里河,进行踏勘和调查。经过他的艰苦努力,发现这里的“老瓦窑”竟是一处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且又发掘出数十件形似仰流绳纹鬻的陶器,进而展示了陶鬻的发展序列和源流。这些陶器现在都成了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刘敦愿从一幅古画中得到启示,进而发现和保护了一批珍稀古陶,令人欣慰。但是,也有一些浅薄无知的人,对这些中华瑰宝不屑一顾,致使大批古陶毁于一旦,使得那些稀世奇珍再也无法展示它们的清风神韵。

笔者曾到山西省浑源县,与那里的老乡聊天。老乡告诉我,他们那儿也挖出不少陶罐子,有的里面还装着一点水。一些人说,陶罐子不吉利;而那水经历千年,能治百病,可是难得的好东西。于是,他们端起陶罐子将那污秽不堪的脏水喝进肚里,而后双手将空罐子举起,狠狠地摔在地上。可惜那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心之作,重见天日还不到几分钟,便成了一堆堆碎片。听说还有些地方的农民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挖出了不少坛坛罐罐,其中也有一些金银之物。这些人只知金银首饰值钱,见到就抢,却将那些坛坛罐罐全部打碎,好像不打碎它们难解心头之恨,实在令人痛惜。

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兴起,陶罐子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价格曾一度高得出奇。1983年,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一度时兴,其价格竟遥遥领先于其它古玩门类,特别是半坡文化遗址中的任何一件,无论大小,也不管是壶是罐,价格都高于明清官窑瓷器。转年汉代绿釉罐又被收藏界所看重,汉绿釉中的银白壶、狩猎壶每件价格一下子升到了两三万。这些年,原始时期彩陶罐和汉绿釉罐的价格虽有下降,但仍多在千元以上。2000年11月,天津国拍有一件马家窑文化的异形彩陶罐,标价1.2万元-1.6万元,一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双系罐标价1.8万元-2.5万元。在艺术大师黄胄的书斋里,人们都能看到其明式亮格柜上摆设的仰韶文化的彩陶罐。当年吴昌硕先生竟以“缶庐”为号。这都说明古代陶罐在文化人心中的地位。

陶罐也有假

马家窑文化异形彩陶罐

11.5cm×5.5cm价值1.2万元-1.6万元《中国文物报》记有这样一件事:1996年某日,北京藏家周峪古先生去潘家园旧货市场“淘金”,在一地摊上见一件隶属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双耳罐,一眼的“开门货”,正被一H国人所看中。此人给价1500元,后以加价至2500元。周先生生怕此物被外国人买去,凑上前去对那摊主说:“你是不是愿意让这件陶器留在中国?”最终他以2500元从摊主手里买到了那件龙山文化的先民遗物。

从目前情况看,古代陶罐,如属于彩陶之类的精品尚能卖到高价,一般灰陶、黑陶的罐子,价钱并不很高,多则百十来元一件。尽管如此,仍有假冒。笔者的一位朋友曾花200元在一住户家里买到两只黑陶罐,貌似真品,行家一看就知道是伪造。后来追问住户此物来源,才知道郊区就有专门以伪造古陶为业的农民。

古陶的鉴定也有很多学问。《古玩指南》里说:“古陶之鉴别首在色。秦以前陶器,多作灰色或黝色。隋以后陶器多作白色或绿色。自此以后,乃用蓝黄诸色。历唐迨宋,磁器发明,为多杂色矣。次在陶锈。器以土锈为贵。所谓锈者,其质与器合色如土,胶粘不能脱。若以沸水冲之,又有一种馨味,其色仍如旧不变,则为真器。若伪造者,以沸水冲之,锈即脱落,且有腥臊臭气矣。”《古玩指南》的作者赵汝珍为民国时代的人。他尚未见到更多的彩陶出土,而且对瓷器发明的时间判断得晚了许多,在判定古陶的颜色上,不完全如他所言,只可作为参考。但在判定古陶的锈色上,还有它的道理,在鉴别古陶真伪时,可以此作为依据之一。当然,鉴定古陶器物的标志,绝非仅此两项。主要还得靠鉴藏者多见多闻,全面考察,既要具备考古知识,又要有艺术鉴赏力。这样,才能防止收集藏品中的盲目性。

“三吻合”——辨别古陶俑的诀窍

在以传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陶俑作为陪葬器物,本身并无任何修身治国的大道理,故并没为人们所看重,更无假冒之品。真正注重陶俑(包括陶制动物和陶楼)收藏,并对其产生兴趣,自清朝末年才刚刚开始。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考古学家、收藏家罗振玉在北京厂甸的店肆中得到古俑两件,后来又陆续有所得。到民国五年(1916),他将历年所藏,选其中较精者,影印为《古明器图录》四卷刊于《艺术丛编》。这是首次将古代明器介绍于中国美术界和收藏界。

唐三彩人骑马俑罗振玉在《古明器图录》中收入俑83件,灶、舍、井、厩、杵臼、牛车之类38件,家畜之类40件,附录圹砖24块。罗氏只在书中录其器形,未作附说,且有不少尚未审定时代,准备著《历代明器制度考释》而未成。罗振玉所得明器大多出自河南洛阳。

继罗振玉、王国维之后,容庚、顾颉刚等人又致力于陶制明器的考察。容庚于30年代初在洛阳为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收买汉、六朝、唐明器数十种。随后,燕京大学的郑德坤将各种明器的图录加以比较研究,考诸经籍,探讨其制度,研究其艺术,著《中国明器》一书。沈维钧也有《明器制度考》之作,收集汉唐文献约五千言,叙述明器制度颇详。其他研究论文和图像的刊印,也常出现在一些考古杂志中。同时,随着古明器的外流,外国人也对中国的陶俑、陶楼之类加以收藏和研究。西人罗福的《汉陶》、日人滨田耕作的《支那古明器泥象图说》和衡子的《中国明器》相继出版。

此时,由于陶制明器销售日广,而其来源却日渐减少,于是,在墓地专事发掘的,多方派人赴河南、陕甘一带收买的,在北京专以贩卖陶俑、陶楼为业的,也多了起来。非但如此,伪装之事亦由是兴矣。

陶制明器的作伪大致有以下手法:①以俑人、陶马等真品为范,以河南运来的黄土制成模型,晒干后置于特制的小柴窑中烧之。烧成之后,再用竹签修理,使俑人的面谱不尽相同,马的姿势略有变化。然后在上面刷上一种极稀薄的龙须菜熬成的水,再用河南古墓中的黄土面撒上,屡刷屡撒。数次之后,看起来便与古墓中挖出来的完全相同了。②将出土的陶俑中那些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运往北京,由作伪者分别整理接联或补足。制成之后,仍用上法,敷满黄土锈,使之与真品无异。③照书上记载或著述唐白陶仕女俑(有修)高36.5cm价值8000元-1.2万元图样的尺寸、姿态,铸为形象,再按上述之法,敷以河南运来的坟土,使之与真出土者毫无二异。④将制成的伪品用炭烤热,用河南运来的古墓土羼以白矾,趁热涂遍全身,再热再涂,使其与坟中掘出者完全相同。

伪造陶制明器者大多集中在北京、洛阳两地。《中国明器》的作者郑德坤先生在30年代初就说过:“估人图利,伪作累出,我们访古到洛阳时,古董商告诉我们:该城有工厂三,专做假明器。北平也有好几家专仿制古器物的。其制作之精,实不在原器之下。”据说民国十年(1921年)以前,北京前门外有个姓曲的人就专门伪制陶俑,市面上所见的完整陶人、陶马,多半出自曲姓之手。作伪者大都与出土地的商人相互串通,欺骗收求者。民国初年,北京广安门外大街路北有居民数十家,平日以仿制陶俑为业。河南古玩商常将他们的伪作成批收买,运往河南,埋置古墓之旁,为的是等待买主,现挖现卖,使买主认定是新出土的真品无疑。北京的作伪者见前来收购的古玩商少了,便抽暇做些兔儿爷、不倒翁、泥娃娃之类。

由于伪造的陶制明器在民国年间已大批流入市场,而且在当今社会又另有一批伪造高手,所以目前古物市场上摊贩销售的陶俑、陶楼,有不少是过去和现在的伪造品,收藏者在收集过程中务要小心鉴别,谨防假冒。据说自1983年开始,北京的一些旧货市场出现了大批仿制陶器,多为仿北魏及唐俑。为了以假乱真,外表还裹满了胶泥,当时不少人将其当成真品购进。至1994年初又有些收藏者和单位相继受骗。其实人们稍加分析和鉴别就会觉察到:如此大量的汉唐俑人,如果是真的,那得盗多少墓?每个墓中能出土多少个俑?古代陶俑一模一样的很少,这些俑为何多数是一个模样?陶俑出土时完整的少,如果是破碎经过粘接修补的,有可能真,如果是大批量完整的,假的可能性就大;仿造者将内外刷满泥,这其中就有伪装的目的;另外,这些陶器,样式与年代也有些不符,还有些不应有彩的却挂了彩。由于缺乏文物鉴定知识和科学头脑,很多藏家为其所骗。现在市面上,有不少销售陶俑者,其实也是从农村趸来的假货。据说现在陕西、山西农村就有专用旧的手法烧制假陶俑的,不少人为此上当。

古陶俑年代久远,大都不允许流入国外,故国内陶俑估价或高或低,尤其是唐三彩俑,有时在拍卖会售价极高。1999年11月天津国拍拍卖高36.5厘米的唐代小型白陶仕女俑标价8000元至1.2万元。2000年11月天津国拍拍卖一件高40.5厘米的唐三彩人骑马俑,标价竟达18万元-24万元。

鉴别陶制明器,首先要掌握各代明器的时代特征,包括陶俑的装束、姿态及当时社会时尚。其次还要看其土锈。真正宋代以前的陶俑、陶楼必有土锈,而且土锈与原物凝结一体。用利刃刮,也不遽然下落。即使坠落,也将原物牵落一层。用加碱的开水涮,也只落土色,则不发生明显变化。伪品用加碱的开水一涮,土锈全落,伪迹昭然;用手指刮之,土锈纷纷坠落。如果是用白矾作伪的,用舌尖一舔,即可辨知。陶俑中真正完整无缺的并不多见。如遇完整的陶俑,一定要认真检查其手臂及其他部位土锈的颜色和沉浮的状态。若完全相同,便有可能是真品;若颜色不同或沉浮不同,便有可能是后补的。

形制与时代相吻合,土锈与原物相吻合,细部与整体相吻合,这“三吻合”是很多行家在鉴定古器物实践中总结出的基本原则。藏家在辨别陶俑、陶楼真伪中,尽可以此为鉴。

形、工、胎、釉、辨三彩

唐三彩是指唐代烧制的多色彩的低温铅釉陶,是以铅为助熔剂,以铜、铁、锰、钴等金属元素为着色剂,在低温氧唐三彩骆驼化气氛中烧出的多色彩陶器。三彩并不意味着只能有三种颜色。唐三彩的基本色调是黄、绿、白,也有紫、褐、蓝、黑等,以有蓝、黑色的最为珍贵。特别是黑色三彩马,为罕见的艺术珍品。这些年,由于国内复制了大量的唐三彩,且时有伪品出现于街市,如何辨别新旧唐三彩已成为藏界极为关注的问题。

区分新三彩和唐三彩真品主要得把握四点。

一看“形”。真品古朴典雅,庄重丰满;伪品则多灵巧潇洒,有富丽清新之气。真品骆驼、马尾部连在一起,大多残损;仿品多将尾巴单独制成,以插入马或骆驼臂下一特制的孔内。然清和民国仿品,尾部却是连在一起的。

二看“工”。真品多捏塑手制,或轮制兼用,同类物大小不一;仿品大多采用模制注浆而成,规范而统一。

三看“胎”。真品多陶胎,白中闪黄,或呈粉红色,较粗松,叩之声音发闷;仿品多瓷胎,细腻致密,或用石膏加水泥,洁白或稍灰,硬度高,声音较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