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时尚社交礼仪(时尚生活指南)
11872200000030

第30章 提问与回答的口才(2)

6.攻击型提问

发问要考虑对象,尤其是被提问者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如果对方是自己的或是竞争对手不友好,这时候的提问目的是为了直接击败对手,你不妨可以采用攻击型提问的方式。里根与卡特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有一段精彩的论辩。当时,里根向卡特挑战性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个公民在投票之前都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几个问题:你的生活是不是比四年前改善了?你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时,是不是比四年前更方便了?美国的失业人数是不是比四年前减少了?美国在国际上是不是比四年前更受尊重了?”里根的提问犹如一磅磅重发炮弹,极富攻击性,在美国选民中激起了巨大波澜。结果在论辩之后,民意测验表明:支持里根的人是67%,支持卡特的人是30%。攻击型提问的直接目的是击败对手。故要求这种提问具有干练、明了、利己和击中要害等特点。

7.婉转型提问

这种提问的意图是为了避免对方拒绝而出现尴尬局面。例如,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但他并不知道姑娘是否爱他。此话又不能直说,于是他试探性地问:“我可以陪你走走吗?”如女方不愿交往,她的拒绝也不会使双方难堪。

三、主动发问的妙处

在阐释何谓“主动发问”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两个社交案例:

案例一:有位客人登门拜访你,按惯例,你客气而礼貌地招呼了他,然后一连串让座、倒茶、递烟……然而这之后该做些什么,作为主人的你却不知道,显得手足无措,气氛陡然尴尬起来。

案例二:你是一位文静内秀的小姐,经人介绍与潇洒英俊的某男士相见。你努力想改变笨嘴拙舌希望的自我形象,希望给对方留下姣美可爱的印象,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那男士问一句,你答一句,连问答问题的雷池你都未能越过半步。你虽为现代女性,却没有现代女性应具备的大方善言,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木讷者常见的言语行为特征是:绝少主动向别人提问,而是别人问一句自己答一句。在某些情景下,这种言语行为交际效果极妙,但更多情况下这种言语行为效果不佳,如案例二中的“你”。要改变此,怎么办?我想,“你”不妨“主动发问”。案例一中的“你”虽不一定就是位木讷者,但很显然社交经验不足。此时“你”也不妨来个“主动发问”:它既是一种语言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交际方法,即主动向对方提出问题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

如案例一中的“你”让座、倒茶、递烟之后,不妨主动问对方:“老张,最近你到吉林市去了,都说‘吉林雾凇冰雪节’好,你见识过了,现在让我饱饱耳福怎么样?”“老李,近来忙些什么呀?”等等,对方一听,有话可说,气氛就一定不会尴尬了。

比如案例二中的“你”,一味地答,有点被动,给人的印象是个不会善谈的人。“你”何不主动出击,问问他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这样既化被动为主动,可更多地了解对方,又可调节气氛,给对方的印象可能会很好,何乐而不为?

主动发问法的特征在于“主动”和“发问”。因此运用主动发问法,首先要克服自卑感、羞涩感,克服社交恐惧症(假如这些社交病你有的话)。要想改变此种不良的社交行为,主要应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不被那些不必要的顾虑所左右,大胆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经经风雨,见见世面,如此这般,社交胆量定会增大,恐惧症也就会逐渐消失,你也才会有勇气、有胆量向对方主动提问。

运用主动发问法,大致说来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礼貌原则

向对方发问时,在语气、用词等方面要文明礼貌,多用尊称、“请”之类礼貌词语。那种“牛皋式的问话”。比如,“喂,到张庄怎么走?”“戴黄帽子的,票买了吗?”之类就显得缺乏礼貌。再则,盘向式、审查式和连珠式提问也显得不太礼貌。

2.得体原则

提问时自己应有角色意识,应看清场合,分清对象,适合对方心理。所谓有角色意识,也就是提问者按照语言群体所规定的语言行为模式来支配自己的语言行为,自己是什么社会角色,就表现什么社会角色的语言行为,提问应合乎自己的角色规范。曾有一位中学生问语言界泰斗叶圣陶老先生:“请问您今年几岁了?”这种提问虽用了礼貌词语,但很不得体,原因就是不符合中学生这种角色,倒像是大人问小孩了。

此种场合可以向对方提这个问题,彼种场合这种提问可能不合适。所提问题还应适合对方的身份、年龄、文化素养、性格、心理等。

3.控他原则

控他原则是指通过主动发问控制交谈气氛和控制对方,或巧妙地得己之所需,或巧妙地摆脱他控,变不利为有利。如审查式提问一般情况下使用会显得不太礼貌,但审讯时使用就很恰当,因为它便于营造一种紧张气氛,给被审讯者造成心理压力。

主动发问,功能多样、形式多变。为了更好地交际,朋友,请学会“主动发问”。

四、回答之中见功夫

回答是针对提问而言的,但是回答是一种比提问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的交谈方式。由于回答的一方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此,回答就有两个不同于提问的特点:一是随意性,由于需要回答的问题常常是事先不知道的,回答者很难对自己的发言事先做好系统地、周密地准备,因此,回答时的语言运用要求迅速、准确,恰到好处;一是灵活性,由于回答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回答的方式是由提问的问题的性质所决定的,不同性质的问题决定了人的不同的主观态度和回答方式,因此,回答时的语言运用要求有的放矢,灵活多变。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笔放在桌上,就接受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美国记者看见桌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故意地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完,笑了笑,大声答道:“提起这支钢笔,那可说来话长了。这可不是一支普通的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击美军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想谢绝,谁知那位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贵国生产的钢笔。”那记者听后窘得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成功的回答,是建立在善于听话,能够及时、准确地抓住对方谈话的中心意思,并能迅速判断出对方说话动机及言外之意的基础上的。成功的应答,也应是个人学识、修养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从一个人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才能。

1.妙答见风趣

作家陆文夫所写的小说不乏幽默风趣。在现实生活中,陆文夫也是个诙谐风趣的人。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位西方人在陆文夫发言时间道:“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清了清嗓子回答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说到这,听众席里马上发出会意的笑声。

2.妙答见机智

有一次达尔文被邀赴宴,宴会上,他恰好和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士并排坐在一起。“达尔文先生,”坐在旁边的女士带着戏谑的口吻向他提出疑问:“听说您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达尔文说:“是的。”那女士又问:“那么我属于您的论断之列吗?~那当然!”达尔文白了她一眼,彬彬有礼地答道,“不过,你不是由普通的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

五、回答的三种技巧

回答的方式技巧很多,我们介绍以下几种:

1.针对性回答

有时,问题的字面意思和问话人的本意不是一回事,我们回答时,就不仅要注意问话的表面意义是什么,更要认清提问人的动机、态度、前提是什么,使回答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