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108影响人类的重要战争
11869800000019

第19章 海上霸权的易手(2)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分享政治权利,并产生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意识——清教。他们在国会中形成了与专制王权对立的反对派,国会同国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发展。1628年,国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重申未经国会批准不得任意征税,没有法律依据和法院判决不得任意逮捕任何人。国王查理一世为得到国会拨款,勉强批准了《权利请愿书》,但当国会抗议国王随意征税时,查理一世遂于1629年解散国会。此后10多年间,王权同国会特别是同广大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新国会,这标志着英国革命的开始。

1642年1月,查理一世离开革命形势高涨的伦敦,北上约克城组织保王军队,准备以武力镇压国会派的“叛逆”行为。8月22日,他在诺丁汉树起了王军旗帜,宣布讨伐国会内的叛乱分子,从而拉开了英国内战的序幕。

第一次内战:1642—1647年。1642年10月23日,王军同国会军在埃吉山进行了首次大规模交战。王军兵力7000多人,国会军7500人。国会军两翼骑兵被王军骑兵的反击所打败,但中路步兵却打退了王军步兵的进攻,并将其击溃,战斗结果未分胜负。10月29日,王军攻占牛津,11月12日攻占距伦敦7英里的布伦特福,首都告急。4000多名由手工工人、学徒和平民组成的民兵队伍火速开往前线,国会军力量大增,迫使王军放弃进攻伦敦的计划。1643年,整个军事形势对国会军十分不利。9月,王军兵分3路进攻伦敦,首都再次告急。伦敦民兵组织4个团同国会军一起挫败王军的进攻,伦敦再次转危为安。但王军控制了3/5的国土,国会派处于被动。

国会军在内战初期节节失利,从政治上看主要是由于掌握国会领导权的长老派动摇妥协,不愿与国王彻底决裂,满足于既得利益,无意推翻王权;军事上主要是由于统帅埃塞克斯等人消极怠战,缺乏主动进攻精神,军队缺乏训练。这时,军中涌现出了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将领。克伦威尔亲自组织“东部联盟”军队12000人,在东部几场战斗中连战皆捷。

1644年7月初,两军在马斯顿荒原展开了内战以来首次大规模会战。2日,王军鲁伯特亲王率骑兵迅速占领整个荒原。国会军获悉后立即向荒原挺进。晚上7点左右,国会军左翼骑兵首先冲下高地直扑敌军。接着,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也投入战斗。克伦威尔指挥左翼骑兵很快摧毁了王军第一、第二线骑兵,鲁伯特落荒而逃。一个半小时后,国会军左翼取得胜利。但是,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遭到王军步兵和骑兵的猛烈反击,步步后退,处境危急。克伦威尔此时一举击溃王军右翼骑兵,又集中兵力冲人王军步兵阵中,王军溃败。约晚上10点会战结束。王军死亡3000多人,被俘1500人。马斯顿荒原之战是英国内战的转折点,它扭转了国会军连连失利的局面,从此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同时,这次会战也是克伦威尔一生的转折点,他对取得会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他的部队从此也以“铁骑军”闻名全国。

由于国会军总司令埃塞克斯等人昏庸无能、消极怠战,国会中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十分不满,1644年12月,国会下院通过《自抑法》,规定议员不得担任军职;1645年1月又通过《新模范军法案》,决定建立一支由国会拨款、骑兵占1/3的2.2万人的新模范军,任命托马斯·费尔法克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全军。在费尔法克斯的坚决要求下,作为议员的克伦威尔被任命为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从此,克伦威尔一身二任,在军队中代表国会,在国会中代表军队,以他为首的独立派掌握了军队的实权。内战的形势也大为改观。

国会军一改过去被动防守、等待作战的消极路线,采取主动进攻、迫敌决战的积极进攻战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胜利。其中以内斯比一战最为重要。1645年6月14日,双方在内斯比附近展开决战。双方仍然采取传统的步兵居中、骑兵两翼的布阵方法。国会军为诱使王军使部队稍向后撤,王军立即下令进攻。早上10点30分,王军全线出击。鲁伯特率骑兵直扑国会军左翼骑兵,并追击不止。与此同时,克伦威尔指挥右翼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王军左翼骑兵。双方步兵也展开决战。克伦威尔击溃王军左翼,但王军步兵攻势迅猛,国会军步兵被迫撤退。在这关键时刻,克伦威尔除留一个团继续追击王军左翼残部外,集中其余骑兵猛冲王军步兵侧后。王军遭前后夹攻,顿时大乱,很快溃败。国

王率2000骑兵逃跑。这次决战,王军伤亡、被俘5000多人,全部辎重、枪炮、军火和军旗,包括国王的秘密文件全部落入国会军手中。在历时3小时的会战中,王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到1647年3月,王军的最后一个据点落人国会军之手,第一次内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内战:1648年。第一次内战胜利后,革命阵营内部长老派和独立派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长老派早在1647年2月就迫使国会通过解散军队法案,引起广大军官和士兵、群众的强烈不满。8月6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团结小资产阶级激进派别“平等派”,在伦敦群众的支持下,率军队开进首都,许多长老派议员仓皇逃走,独立派掌握了国会实权。但是,克伦威尔马上反过来镇压了激进的“平等派”。

正当革命阵营发生分裂和斗争时,查理一世逃出国会军大本内战中的克伦威尔营,勾结长老派和苏格兰人,于1648年2月在西南部发动叛乱,第二次内战爆发。国会军先后在威尔士和东部平息王党叛乱,并在1648年8月17日同支持国王的苏格兰军队进行了著名的普雷斯顿会战。克伦威尔首先向苏格兰军左侧的英国王军兰代尔部发起猛攻,经4小时激战击溃王军。克伦威尔乘胜直扑苏格兰军,先将里布尔河右岸的敌军击溃,随后渡河追击。18日晨,国会军在距普雷斯顿15英里处的威根追上苏格兰军,并立即率部插人敌阵,将敌后卫部队切割成数段,分而歼之。19日,国会军继续追歼苏格兰军。克伦威尔同汉密尔顿在沃林顿附近进行了自苏格兰军入侵以来最激烈的战斗。克伦威尔夺取山隘和默西河上的一座桥梁,苏格兰军退路已断,大部人马投降。8月25日,汉密尔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国会军将领兰伯特投降。至此,第二次内战以英国国会军粉碎苏格兰军和王军的进攻宣告结束。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处死刑,2月国会通过决议废除上院和王权,5月成立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乘借内战胜利的东风发展到了顶点。

英国内战在英国军事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战争中创立的新模范军是新型的资产阶级军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陆军。它由国家预算拨款,实行统一制服、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统一指挥。国会颁布的强制募兵制是近代征兵制的雏形,保证了充足的兵源。克伦威尔以骑兵实施远途奔袭和使用骑兵横队战术作战,则是骑兵战术上的创新。

1868年12月,在伦敦的下议院附近设置了世界最早的交通信号灯。信号灯靠人工操作,煤气信号灯分为红绿两色,安装在可旋转的挂灯里,挂在一根高约7米的柱顶上。1869年1月的一个晚上,点灯的煤气发生爆炸,炸起路面的砂石,射进负责转动信号和扳动信号的警察眼中。虽然出了事故,但为了方便议员夜间走路,这里的交通信号灯一直到1872年才拆除。到了1926年,交通信号灯才再度在伦敦街头出现。

来自北方坚强勇敢的瑞典军队,是三十年战争中最为训练有素的军队,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各国军队的样板……

“三十年战争”

——德国与瑞典之战

1618—1648年,欧洲爆发了著名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德意志帝国内部的宗教和政治纠纷,是欧洲统一的集权国家自16世纪建立和加强君主制以来,争夺地区性霸权的冲突。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丹麦、瑞典等欧洲主要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三十年战争”并非一场战争,而是由多个国家、多种原因及无数场战争组成的一个时代战争。从战争性质来说,这是一个世纪间不断积累的宗教论争和仇恨的必然结果。当时的德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地为天主教的奥地利公国,它还统治着捷克、匈牙利西部及德国本土部分地区,它以反对“异端”限制新教权利为名,力图建成中央集权的天主教国家。罗马教皇因反对宗教改革而支持德皇。法国虽也是天主教国家,但出于反对德国的统一,而支持新教诸侯反抗德皇;荷兰和英国也支持新教徒;而英、法、荷兰的宿敌西班牙当然站在德皇一边;丹麦和瑞典则想趁机夺取北海、波罗的海沿岸领土和海湾。因此法国、荷兰、英国、丹麦和瑞典支持“新教联盟”,而德国皇室、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则支持“天主教联盟”。这样,德国就成了当时国际矛盾的焦点和各派势力争斗的战场。

1617年,德皇腓迪南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集会,并拆毁其教堂,宣布凡参加新教集会者都被视为暴民,投入监狱。这激怒了捷克新教徒。1618年3月,两名神圣罗马帝国的大臣在同新教徒代表谈判时,被新教徒按照捷克惩处叛徒的古老习俗掷出窗外,这成了“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不久,波希米亚人武装起来反抗德皇,并宣布拥戴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弗雷德里克登上波希米亚王位,这显然是德皇不能容许的。

哈布斯堡王军立即长驱直入波希米亚,新国王只能孤立无援地与其对抗。1620年,弗雷德里克被王军打败并驱逐出境。此后,王军一路攻入德国新教地区,直抵波罗的海海岸。这种大踏步扩张,引起了一些新教诸侯的不安,同时也威胁到波罗的海国家丹麦的利益。于是,新教徒与丹麦戏剧性地联合起来。丹麦国王克里斯琴先发制人,出兵攻入德国边境。

德皇连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对付丹麦。危难时刻,割据一方的德国诸侯,谁也不肯把自己的军队拉出来作战,只有瓦伦斯坦自告奋勇,表示愿意自己招募军队迎战丹麦人。

事实证明,瓦伦斯坦是个很有统帅才能的军事家。他很快组织起大批军队,等丹麦人刚刚跨入国境就将其击败,并且一直追到丹麦境内,迫使丹麦求和。然而,他的军队在征战途中对占领地大肆烧杀抢掠,使沿途许多村镇都成为一片火海,多年后还荒无人烟。沿途居民大受其害,纷纷向德皇上诉,再加上腓迪南生性多疑,1630年,在天主教诸候们劝说下,腓迪南罢免了瓦伦斯坦总司令的职务。

丹麦人刚刚败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又应新教徒之邀向德国宣战。他曾以击败过俄罗斯、波兰的数十万大军而声震北欧,受到欧洲各国新教徒君主的欢迎,被称为新教徒的斗士。1630年瑞军在施特拉尔松登陆,随后占领了法兰克福,并一度进军柏林。此时,由神圣罗马帝国军总司令、奥地利元帅提利统帅的天主教联盟军队正在围攻新教徒据守的马德堡城。破城之后,马德堡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火焚,全城3万多居民葬身烈火之中。这种残暴行径,使所有的新教徒义愤填膺。随后,提利又乘胜围攻莱比锡城。守城军队在约翰·乔治率领下被迫投降了古斯塔夫。于是古斯塔夫决定向莱比锡进军,与提利一决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