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节决定成败
11869600000035

第35章 社交礼仪细节赢得尊重(16)

列车在运行中,为了安全不要开窗或把头伸向窗外,以免出现意外伤害。在车厢内不要抽烟和大声喧哗。在火车上吃东西,最好不要吃带刺鼻气味的食品,果皮纸屑不要随手乱扔或投之窗外。车上再热也不能穿背心、短裤和拖鞋。往往有些人一旦坐下来,就把鞋子脱下,把脚都伸向对面的坐椅上去,这样不仅不雅观,而且是不文明的举止。

在列车上与其他乘客交谈,要以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为宜。交谈时不要信口开河,传播小道消息,也不要毫无节制地唠叨饶舌,这都是缺乏教养的标志。打听他人的年龄、婚否、收入等个人隐私情况,都是不礼貌的。

在火车上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来自己身边的位子没有人,当有人前来寻位时,却以欺骗的说法说:“有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一个有礼貌的旅客不仅不要占据多余的位子,而且还要帮助女士和年长者安置好位子和行李。

如果到了午休和晚间休息时间,尽可能的不要去打搅别人。特别是软卧车厢,旅伴已开始解衣就寝,就应先到走廊上等候片刻,等他差不多收拾好时再进去。已经躺下的旅客,要背过脸朝里,不要注视别人睡前的准备。

到站下车时,要提前做准备,把行李带好。临别时,应有礼貌地与旅伴告辞,互祝一路平安、顺风。

4.出租车的乘坐

乘出租车的时候,刚上车时,应该先和司机确认好要去的具体地点。要注意保持车内的整洁。如果制造了垃圾,要自觉用袋子装起来准备扔到垃圾箱里,而不要扔到车窗外。在车上,不要乱蹬、乱踏。

善用称呼和名片

一般而言,交际愈广、地位愈高的人各种应酬也愈多。特定范围的聚会、大规模的盛宴,以及与朋友的日常联络,这些应酬得当,能巩固并不断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并能使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应酬的细节是每个人所必须了解的。“应”就是接应,接受别人给你的;“酬”就是酬答,即你接受了以后报答人家的。古人道:“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是说要有应有酬。早起出门,见人道个“早安”;经过人群挤身而过时,怕碰到人,要说“借光”;见人点头、微笑、握手、招手,西方人拥抱、亲吻,都会或多或少带有应酬的意味。应酬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认识到通过应酬交往组建人际关系网的重要性。应酬已逐渐遍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普通的寒暄,大的舞会和宴会……人们在这些场合和行为中极力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社交风采,以争取更多相关人物的好感和友情,营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以备不时之用。

电视中,常有某权威人物或上层精英分子对另一个人无奈地抱怨“哎呀没办法,应酬太多了,推都推不掉。”虽故意显出疲惫不堪、无可奈何的抱怨态度,却仍难以掩饰一副志得意满之情。经常需要“应”,才说明人缘好,而且居于特殊地位或具有特殊身份,令所有权贵都愿与之相交;经常懂得“酬”,才能使双方关系稳定发展,也使自己的形象锦上添花。从这些日常小事中,也可看出一个人的交际范围是否广,人缘是否好。

我们不是电视中的权威人物,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不时得仰赖于一定人物的“手下留情”或“高抬贵手”,才能更加顺利、更加如意。所以,我们也应具有应酬意识,以防患于未然。你是一个家庭主妇,如果你与隔壁大妈交好,一旦你临时缺盐少醋,就可以毫不困难地先借一些回来使用;而且,平时家中无人,大妈也会帮你照看门户,提防小偷;偶尔你有急事加班不能回家,你家的宝贝也有人“收留”,并送以可口的食物。

如果你是一个律师,就更需要多方应酬。与同行应酬,可以使你在遇到专业困惑时能迅速找到人加以研究;与法政公务人员应酬,可以使你成为千里眼、顺风耳,具有对政策、法规的灵敏嗅觉和正确判断;与三教九流应酬,可以使你在办理具体案件时,对其中涉及的各种事实有据可依。

总之,除非你是古之隐者,否则你必须学会应酬。

应酬学很重要也很必要,但也并不难。以下就介绍应酬中的两个小策略。

1.社交中的称谓

称谓,也叫称呼,是对亲属、朋友、同志和社会有关人员关系的称呼。称谓属于道德范畴。我们的祖先使用称谓十分讲究,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不同情况,在使用称谓时无不入幽探微,丝毫必辨。今天的现代礼仪,虽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倒重来,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表现出新一代礼貌称谓的新风貌。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于人。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称谓要表现出尊敬、亲切和文雅,与对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1)称谓的种类和用法

①姓名称谓。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氏和名字。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重、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郑重的场合。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的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至解放前还很普遍。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敬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以号相称。

我国还有乳名,即小名。使用也很普遍,只限于亲属长辈称呼晚辈或亲属平辈之间使用。到成人后,便逐渐不再使用。

②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我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是: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亲属自己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解放以后,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

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③职务称谓。职务称谓就是用其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

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行政职位称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等。

用党内职务称呼,如“李书记”等。应该注意的是,为了密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强调平等,克服官僚作风,党内同志之间一般不使用“×书记”的称谓,而用名字加同志作称谓,如“润德同志”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作为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

另外,随着形势的发展,新的称谓也在出现,如对归国侨胞、外国旅游者等,为了尊重他们的习惯,按照不同身份和职业,称其职衔身份。如博士、教授或“阁下”、“先生”、“夫人”,“小姐”、“女士”等等。

(2)称呼的5个禁忌

我们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下面几种失敬的做法。

①错误的称呼。常见的错误称呼无非就是误读或是误会。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

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②使用不通行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③使用不当的称呼。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④使用庸俗的称呼。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

⑤称呼外号。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2.名片的交换

欲使名片在人际交往中正常地发挥作用,还须在交换名片时做得得法。交换名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交换名片的时机

遇到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将自己的名片递交他人,或与对方交换名片。①希望认识对方。②表示自己重视对方。③被介绍给对方。④对方提议交换名片。⑤对方向自己索要名片。⑥初次登门拜访对方。⑦通知对方自己的变更情况。⑧打算获得对方的名片。

碰上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把自己的名片递给对方,或与对方交换名片。①对方是陌生人。②不想认识对方。③不愿与对方深交。④对方对自己并无兴趣。⑤经常与对方见面。⑥双方之间地位、身份、年龄差别悬殊。

(2)交换名片的方法

①递上自己的名片。递名片给他人时,应郑重其事。最好是起身站立,走上前去,使用双手或者右手,将名片正面面对对方。切勿以左手递交名片,不要将名片背面面对对方或是颠倒着面对对方,不要将名片举得高于胸部,不要以手指夹着名片给人。若对方是少数民族或外宾,则最好将名片上印有对方认得的文字的那一面面对对方。

将名片递给他人时,口头应有所表示。可以说:“请多指教”,“多多关照”,“今后保持联系”,“我们认识一下吧”,或是先作一下自我介绍。

与多人交换名片,应讲究先后次序,或由近而远,或由尊而卑,一定要依次进行。切勿挑三拣四,采用“跳跃式”。当然,也没有必要广为滥发自己的名片。双方交换名片时,最正规的做法,是位卑者应当首先把名片递给位尊者。不过,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必过分拘泥于这一规定。

②接受他人的名片。当他人表示要递名片给自己或交换名片时,应立即停止手中所做的一切事情,起身站立,面含微笑,目视对方。接受名片时,宜双手捧接,或以右手接过,切勿单用左手接过。

“接过名片,首先要看”,这一点至为重要。具体而言,就是接过名片后,当即要用半分钟左右的时间,从头至尾将其认真默读一遍。若有疑问,则可当场向对方请教,此举意在表示重视对方。若接过他人名片后看也不看,或拿在手头把玩,或弃之桌上,或装入衣袋,或交予他人,都算失礼。

接受他人名片时,应口头道谢,或重复对方所使用的谦词敬语,如“请您多关照”,“请您多指教”,不可一言不发。

若需要当场将自己名片递过去,最好在收好对方名片后再做,不要左右开弓,一来一往同时进行。

(3)索取他人的名片。

如果没有必要,最好不要强索他人的名片。若需要索取他人名片,则不宜直言相告,而应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之一。①向对方提议交换名片。②主动递上本人名片,此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③询问对方:“今后如何向您请教?”此法适于向尊长索取名片。④询问对方:“以后怎样与您联系?”此法适于向平辈或晚辈索要名片。

(4)婉拒他人索取名片

当他人索取本人名片,而不想给对方时,不宜直截了当,而应以委婉的方法表达此意。可以说:“对不起,我忘了带名片”,或者“抱歉,我的名片用完了”。不过若手中正拿着自己的名片,又被对方看见了,这样讲显然不合适。

若本人没有名片,而又不想明说时,也可以以上述方法委婉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