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精明女人会当家
11867400000019

第19章 母亲是塑造子女的“艺术师”(4)

人们常说“看到小子,就知老子”。此话虽然通俗,无意中却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孩子的品行和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影响。

世界著名教育家贝戈尔博士指出:“优良品格是个人思想和行动遵守社会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一个人人性中利他特性的表现,教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父母帮孩子养成优良的品格,等于为孩子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说,父母要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孩子的善行;教育孩子做个守信的人;帮助孩子改掉撒谎的恶习;培养孩子的高度责任心;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孩子的好品性。

曾为中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倪萍,除了主持节目时的游刃有余和对事业追求的执著外,她那充满爱心的形象,也令人难忘。

倪萍的成功既非偶然,也不是运气。有一次,倪萍谈到自己的成长时,她说她十分感谢家里亲人的教诲,其中包括姥姥对自己的影响。当谈到姥姥对她的教育时,倪萍动情地说:“姥姥以她最质朴最善良的品质影响着我。而今我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没有多少文化的姥姥,改造了我身上许多弱点,这些年来,我一直记得姥姥说过的话‘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倪萍五六岁的时候,跟着姥姥住在胶东的农村。胶东的农民特别讲面子,出门走亲戚,大人孩子都要穿得体面。如果谁家的孩子新衣服和连比较好看的旧衣服都没有,就只好向邻居家借,倪萍的衣服几乎都被人借过。

有件事对倪萍来说可谓刻骨铭心。一天,倪萍的妈妈给倪萍寄来一双小红皮鞋,倪萍高兴地举着鞋满院子跑,晚上睡觉前,把鞋摆在了炕里边的窗台上,刚躺下又忍不住爬起来再看看,不知看了多少回后才睡着。

第二天早晨,倪萍一觉醒来,发现窗台上那双小红皮鞋不见了,就光着脚跑到院子里,小红皮鞋已经被借给了邻居爱丽姐了。倪萍急了:“不嘛,这是我妈妈刚从青岛给我捎来的,我还没穿哪,我不给……呜——呜——”倪萍哭着,想立即去要回那双红皮鞋,但被姥姥严厉地制止了……

那天中午,倪萍赌气没有吃饭。后来爱丽姐把红皮鞋还回来了,但前后的红皮子都不见了,鞋子的原样已经没有了。倪萍病了,是为了这双红皮鞋病的。姥姥自然心疼,姥姥一边抱着倪萍,一边给她讲道理:“做人就要心眼好,人家就会记你一辈子,哪一家不是靠人家帮才能过好日子。人哪,就得心眼好,不管你做好事还是坏事,老天爷都能从天上看见。”倪萍从没有见过姥姥这么认真、这么有耐心地反复讲这个道理。倪萍从姥姥的表情中揣摩出这席话有多么重要,于是,那一幕就永远地刻在倪萍的记忆里了。

一年冬天,倪萍的姥姥家来了个要饭的,姥姥把饭放回锅里,在灶里烧一把柴草把饭热热,才给他吃。临出门,姥姥还说让他喝碗热水再走。倪萍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对要饭的那么好?姥姥说,他们穿得少,吃了凉的就会更冷,肚子里有一口热水,有时抵得上一件棉袄。人哪能有不要脸面的?要饭也实在是没法儿。

倪萍从小就是在姥姥的这种最善良又是最朴素的品质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已成明星的倪萍,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并且经常帮助别人。当别人感谢她时,倪萍却想要感谢姥姥,她说:“今天在我身上还存有一些质朴、美好的东西,也是那些曾经向我借衣服的乡亲给予的。”家长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感染或教育孩子。倪萍姥姥的教育方法不能算是科学教育孩子的一种什么模式,但她注意从小培养、引导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自己身体力行,这正是家庭教育最需要的,因为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作为母亲,居里夫人又是怎样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业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在丈夫比埃尔去世以后,居里夫人开始一人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当时她经济上本来已很拮据,但还得补贴一部分给科研。有人建议她卖掉与比埃尔在实验室里分离出的那1分克镭,这在当时价值100万法郎。居里夫人则认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难,决不能卖掉科研成果。她让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居里夫人毅然将镭献给了实验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一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再次作出一项重大的决定:将诺贝尔奖金献给法国政府,用于战时动员。居里夫人还亲自带着X光机上前线服务,并带着伊伦娜随同前往帮助检查伤病员。战争结束时,法国政府向伊伦娜颁发了一枚勋章,这对年轻的姑娘来说真是极大的荣誉,这使居里夫人得以宽慰。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尤其是伊伦娜在战时的经历使她变得更为成熟。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二是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三是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上进的性格。

除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外,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非常重要。西方有句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生的影响十分重大。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仅能够为孩子创造美好的生活,帮助孩子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替孩子创造人生的机遇,引导孩子走向人生的成功。

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在心理学领域把习惯叫做动力定型。

父母对孩子的好习惯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不同群体的孩子,其父母具有某些共同的培养孩子的手段与方法。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探索能力、学习能力、意志品质的形成与父母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宽容、鼓励、信任有着极大的关系。犹太人最尊师重教,所以按人口比例计算,他们的学者、科学家的比例最高;同样清华、北大的学生,从小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有良好习惯的人比没有良好习惯的人更容易成功。

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训练的。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就开始培养,有的人甚至说要从襁褓中就开始训练。就拿拥抱孩子这一行为来说,过度的拥抱、亲吻,整日抱在怀里,孩子一哭就摇摇亲亲,马上喂奶,这样会使孩子在朦朦胧胧中得到“启发”,要求得到不合理的满足,失去生活应有的规律。这似乎是微乎其微的小事,然而,溺爱的信息就从这里得到暗示,任性的形成也在这里悄悄开始。

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在生病中形成的。孩子生病了,大人过分迁就,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包括不合理的要求。一切顺着孩子,以体现大人对孩子的爱心。孩子在病中获得的经验是,平时大人不爱我,生病了才爱我,才满足我的要求。心理上产生了生病好的想法,一点儿小病就哼哼呀呀,甚至装病。这种行为发展下去,到了上学阶段就更明显,如怕上学辛苦、怕考试、怕做错事、怕当值日生,而装成体弱多病,以逃避成人的惩罚,求得成人的怜爱。久而久之,不给予及时的干预会导致孩子人格变态,变成一个缺乏自信心、行为退缩、萎靡无力的弱者。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病获益”心理。

孩子平时正常的行为父母往往不注意、不肯定。当孩子做错了事时,父母就会大声斥责,甚至拳打脚踢,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不知所措,产生胆怯心理。这种刺激多了,孩子就养成了看成人脸色行事的习惯,发展下去孩子将会失去独立性。所以良好的行为训练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教孩子拥有责任心

我们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做事很不负责任,没有一点儿责任心,对很多事物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比如,父母生病了,他不会问候而照样玩得开心;父母没有回家,他任其冷锅冷灶从未想过做饭;他记不住父母的生日,不会帮家长接待客人,不会过问邻居小孩生病,更不会把自己的压岁钱捐赠灾区……似乎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只讲自己吃好、穿好、玩好。这种缺少责任心的孩子,实际上是心理没能健康发育的表现。在日后的生活中,他们容易形成自私、专横、冷漠和孤独的性格,更难谈事业上的成功了。

造成孩子缺乏责任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孩子没有独立负责的机会。父母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致使孩子没有机会独立做本该由他们负责的事,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不但认为我们为他做事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会用命令的语调指使我们,这种对冷暖饥饱、人身安全等身体上的过度保护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第二,我们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对自己负责,如何对别人、对社会负责。

教会孩子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负责,这是母亲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独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个人只有独立才能主动承担责任。责任心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母亲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从家庭起步,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循序渐进,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比如让孩子在家庭的岗位上感受责任的份量。哪怕只是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忠于职守时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职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从而强化自己对他人负责,对周围环境负责的责任心。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家长越俎代庖是无济于事的。有的家长求子成才心切,竟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检查作业错误,这是一种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孩子做错了作业,打了“大叉”;上课迟到,挨老师批评,其实并非一件坏事,通过让孩子承担“失责”的后果,从而懂得上学读书绝不是自己个人的私事,而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许多父母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孩子衣服从来就没有自己洗过,吃完饭就把饭碗推到一边,玩过的玩具随手就扔,被子要让妈妈代叠,洗脚要让妈妈打好温水,写作业要让妈妈给念题目,上学时书包也要让妈妈给背……孩子们就这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本来是他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全都由家长代劳了,应该自己负的责任全都由家长承担了,难怪孩子们只懂得索取而不懂得付出,普遍缺乏责任心了!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就要求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让孩子去为自己多承担一些责任,比如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打扫,穿脏了袜子自己去洗干净,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早晚洗漱要自己照顾自己,家庭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说过的话不能食言,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必须有始有终。

第二,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权利。孩子们第一次单独做事难免让人不满意,这是正常的。一杯饮料洒了,孩子只能少喝甚至不喝,这是他完全能够承担的,我们不需要重新给他一杯。收拾桌子时孩子打碎了碗,没关系,告诉孩子收拾干净,不过要小心别划破手。我们只是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而决不应是全部包揽。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会逐渐明白,在任何时候,他们都必须对自己做过的事承担责任。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损坏了邻居家的玻璃,他父亲为了使小里根明白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不惜让他打了半年的工才把赔给邻居玻璃的钱如数还给父亲。在中国的家长看来,里根父亲的做法似乎对孩子太残酷了,然而后来里根回忆说,正是父亲的这种做法才使得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让他去勇敢地面对,就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

第三,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终。良好的责任心是要靠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来维持的,而这恰恰是许多孩子所缺失的。为了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家长平时就应当注意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负责到底的良好习惯,交给孩子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家长都要全程地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地纠正,决不允许孩子做到一半就随意放弃,要到孩子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完做好才能罢休。

第四,要给孩子战胜沮丧的信心。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均非常有限,他们独立做事时常常心怀良好的愿望,当事情的结果与他们预料的反差很大时,常常不能接受结果。他们不知所措,叫喊、发脾气,他们的自信心也开始动摇,感到非常沮丧。此时,我们可以平静而温和地告诉他们,你已经尽力了,你做得很棒,我相信你能够挺过来。此时,我们的平静足以唤起孩子战胜沮丧的信心。而且这时,多数孩子会伴有恐惧心理,怕我们批评和打骂,我们的平静恰好能够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第五,忌用任何方式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当孩子要求自己做时,当独立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当做的结果令人不满意时,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适当地帮助,切忌埋怨、指责、讽刺、打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