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一次给大学生讲课。讲到一半,他忽然把身体侧偏过去,让学生们看他头部的侧面形象。他又一边用手比划着,——边郑重说:“请大家细看,我眉毛上面是什么?……好,说得好,是额角。再上是什么?……是头发根。再向后是头顶心,再向下……是后脑勺,再下面是头颈,再底下是脊柱。假如由我的眉毛,沿着额角、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划一条弯曲的线,那是标点符号中的什么符号?”
“问号!”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对了!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问题啊!假如我们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就对不起自己的模样,就不配称个人!”
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在最初出现时,都是一个暴君。
——歌德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歌德
爱因斯坦接受普林斯顿大学聘请以后,他到他办公室的那天,有位工作人员问他需要什么工具。“我看,一张书桌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和铅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他说。
“为什么要大的!”工作人员不解地问。
“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爱因斯坦如是说。
智慧和天才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
——高尔基
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进溅出无数火花。
——马尔林斯基
与一般的诗人相比,歌德是个幸运的人。他的出身很好,又很早就成名,得到魏玛公爵的赏识,30岁时就登上了枢密顾问的宝座。
苦难是诗人的母亲。富贵的生活使青年歌德才华枯竭,再也写不出一行诗。对歌德来说,不能写作无异于宣判他死刑。这种痛苦一直延续到1788年。那一年,歌德和席勒在耶那相识了,从此他们成为心心相印的至交知音。
1805年5月的一天,歌德突然有了一个预感,他觉得他最好的朋友席勒将要死去。一时间他痛苦万分,泪如泉涌。第二天一早,他的预感竟被证实:他最好的朋友席勒真的离开了人间。
诗人席勒比歌德小10岁,当过军医,席勒的命运却比歌德糟糕得多。他的第一本剧本《强盗》上演后,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禁演,并禁止他继续写作。他当然不甘心放弃写作,他远走他乡,做了一名收入很低的普通编辑。
席勒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贫穷中度过的,疾病的折磨和生活的坎坷使他身上充满了郁愤之气,不到30岁,他已成了当时著名的悲剧诗人,《阴谋与爱情》是他那一时期的代表作。
席勒不受环境侵扰一心创作的生活态度让歌德自愧不如。在两个人的密切接触中,诗性的歌德复活了,他一鼓作气,写出了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蒂亚》、《浮士德》第一部,并修订了早期的作品《葛兹·冯·伯利欣根》。
1797年,两位诗人相互鼓励,写出了很多优美的叙事歌谣,德国文学史将这一年称之为“叙事歌谣年”。
在歌德也佳作迭出的时候,席勒更是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作品《威廉·退尔》。世界文学史这样评价两位诗人:歌德和席勒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席勒死后多年,歌德仍在深深地思念他,歌德在诗里写到:“和你在耶那相逢的一天,是我划时代的一天。”
良心啊,你好比一只警犬,听到大大小小的老鼠稍微动—动,你就会惊叫起来,像听到狮子的脚步声一样。
——司各特
当一个人看清自己的航行路线是多么迂回曲折时,他最好依靠自己的良心作为领航员。
——司各特
大仲马和小仲马父子同为举世闻名的作家,为他们的家族取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一般人都会以为父子俩人的关系一定非常密切,其实不然。小仲马并不认大仲马这个父亲,小仲马的写作和大仲马也没有任何关系。
原因在于,年轻时的大仲马生活极不检点,跟小仲马的母亲名女工发生了情感瓜葛,而且生下了小仲马。更为遗憾的是,大仲马并不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他不但抛弃了小仲马
的母亲,而且也不认小仲马这个儿子,这些在小仲马的内心留下了很深的创伤。
如此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小仲马一颗痛苦的心灵。其实人们从小仲马的作表作《茶花女》中也可以看出,他是那样关注下层女性,对她们抱有骨肉相结的同情。其实,这些和他母亲的人生遭遇不无关系:小仲马一生写过20多个剧本,基本上都以妇女、婚姻、家庭为题材,而作品中所要探讨的问题,大都与道德有关。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小仲马每篇作品里的每个文字都在谴责大仲马对他们母子不负责任的轻浮态度。一切都有因果的,不是吗?
各人所听见的只是他所懂得的。
——歌德
显而易见的东西是:在被人简单地表现出来之前,从不被人看到的。
——纪伯伦
哲学家不懂经济学家的话,经济学家不懂哲学家的话,而他们谁也不懂政治家的话。
——斯特林堡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是一对很善于思索又刻苦钻研的兄弟;可其实他们却是一对最不善于交际的难兄难弟。他们最讨厌的就是演讲了。有一次,在某个盛宴上,酒过三巡,主持人便请大莱特发表演说。
“这一定是弄错了吧?”大莱特为难地说,“演说是归我弟弟负责的。”
主持人转向小莱特。于纠谋特便站起来说道:“谢谢诸位,家兄刚才已经演讲过了。”就这样推来推去,人们还是不放过兄弟俩。经各界人士再三邀请,小莱特只好进行他的演讲。但他只说了这样—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这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博得了M丁长时间的热烈鼓掌。
从生命之中创造新的生命,就靠生动的血液鼓足干劲。那里一切在活动,有所成功,弱者倒下,有为者奋勇前冲。
——歌德
我们的生命是什么?不过是长着翅膀的事实或事件的无穷的飞翔。
——爱默生
发明世界上第一架发电机的是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法拉第。他对知识有着执著的追求,为了一项科学研究,他常常百折不挠,这使得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常感到迷惑不解。
有一次,他的一个熟人——一个收税官,看到法拉第在做一个在他看来毫无实用价值的实验,便问道:“花这么大的力气,即使成功了又有什么用呢?”法拉第回答说:“好吧,不久你就可以收税了。”
全心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土,必有收获。
——爱默生
人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
——休谟
巴甫洛夫不但有着高深的学识,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样受人称颂。
在一次实习课上,他给大学生们讲课:“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具备两种品质:第一,不苛求清洁;第二,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说完,他给同学们做了一个示范——把一根手指浸入盛有尿液的一个小杯子里,然后伸到嘴里舔了舔。做完这个动作,他问学生们:“谁来试一遍?”
一名学生照样尝了尝尿液的味道。
他摇摇头对他说:“同学,您的确没有洁癖,这很好;但是,你没有观察力。您并没有发现,刚才我把中指浸入小杯子里,而舔的却是无名指。”
高尚的人无论走向何处,身边总有一个坚强的捍卫者——那就是,良心。
——司各特
白日精心于事务,但勿作有愧于良心之事,俾夜间能坦然就
——托马斯·曼
生命像一粒种子,藏在生活的深处,在黑土层和人类胶泥的混合物中,在那里,多少世代都留下他们的残骸。一个伟大的人生,任务就在于把生命从泥土中分离开。这样生育需要整整一辈子。
——罗曼·罗兰
泰戈尔一生热爱土地。泰戈尔对土地的痴情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事实上他热爱土地,实际是在热爱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那些劳作不息的农民。
从1890年起,泰戈尔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先是在自己的庄园、后来在什利尼克坦帮助农民建立学校、医院,修建道路莉池塘;帮助他们建立合作企业、银行和自治制度。他试图使他忙免于高利贷者的敲诈勒索,也免于让那些靠诉讼致富的小律师们的搜刮。
1913年,他把自己得到的诺贝尔奖金这一相当可观的款项全部捐献给桑地尼克坦学校,储蓄在他早年在帕迪萨尔的庄园所创办的农业合作银行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农民们获得低息贷款,让学校拥有固定的收入。
而当他的儿子罗梯德拉纳特长大后,他没有送他到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当时跻身于印度上流社会的必由之路,而是送他去了美国的伊利诺斯学习农业科学。
当儿子完成学业回国后,他安排他到庄园工作。直到他于1941年逝世,印度农民问题一直是泰戈尔密切关注的问题。
品格唤来品格。
——歌德
据说没有一个人在他贴身仆人的眼里是英雄。这是因为只有英雄才识英雄。贴身仆人也许懂得如何品评他的同行——其他的贴身仆人。
——歌德
1932年的一个秋天,鲁迅先生坐在书店里正与老板内山完造谈话,从外面走进来一个年轻人。他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名叫阿累。当看到书架上有本鲁迅译的那本《毁灭》时,他爱不释手,可钱却不够。他那恋恋不舍的动作引起了鲁迅的注意。
这本《毁灭》出版后,遭到了当局的查禁。但鲁迅不畏强暴,又自费将它印刷出来,摆到日本人内山开的这家书店中,打算让它慢慢地进到读者的心中。
于是,鲁迅走到阿累面前,亲切地问他:“你想买这本书?”
阿累点点头。鲁迅从书架上取下曹靖华译的《铁流》,递给他说:“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一本还要好。”
阿累摇摇头,说:“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鲁迅温和地问他。
这时阿累认出了眼前这个人就是著名的作家鲁迅,能和鲁迅站在一起,他显得非常激动。
鲁迅微笑着把《铁流》和《毁灭》递到阿累手里,说道:“这本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
只要看鸟是怎样飞法,就知道它是只什么样的鸟。
——马明·西比利亚克
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能发现别人的本色。一般平常人不能分辨出人与人之间的异同。
人们处处检点也是枉然;朝夕相处,日子一久,谁也不能不露出本相来。
——罗曼·罗兰
在一次政府会议上,赫鲁晓夫声色俱厉地指责斯大林当年的种种错误,突然听众席上有人打断了他的讲话。
“你也是斯大林的同事,”提问者大声喊道,“为什么你当时不去阻止他而现在又喋喋不休呢?”
“谁在这样问?”赫鲁晓夫咆哮着。
整个会议厅里一片极度不安的寂静,没有人再敢动弹一下。最后赫鲁晓夫轻声说:“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了吧?
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容易理解的。
——福楼拜
人们争论的那么热烈,往往只是因为不能领会对方所要证啁的事情。
——列夫·托尔斯泰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因为互相倾慕而友情甚笃。但二人却又郎喜欢言语相讥,每到此时,两人总是各不相让,你来我往,经常又总是苏东坡占下风。
有一次,苏东坡问佛印说:
“你看我像什么?”
“我看你像尊佛。”佛印说。
苏东坡暗喜,随即就问佛印:
“那你可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呢?”
“像什么?”
“像一堆屎!”
佛印语塞。苏东坡得意地哈哈大笑。
回家后,苏东坡仍面带笑容哼哼叽叽。
苏小妹见状问道:
“哥哥,什么事这么高兴呀?”
“哼,佛印这次总算栽在我手里了!”苏东坡得意地说。
问明原委,苏小妹大叫道:
“哥哥,这次你输得更惨了!”
“为什么?”苏东坡急忙问。
苏小妹说:
“因为内心中有什么,外在才看到什么。心中有佛,看别人才是佛;心中有屎,看别人就是屎!”
无论谁,对于别人来说,毫无疑问都是谜,而且正因为这样才吸引人。
——罗曼·罗兰
谁也没有能力知道知己的全部真实情况。
——尤·邦达列夫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在成名之前生活极端贫困。虽然他完成了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稿,但出版后却无人问津引起人们的注意,毛姆别出心裁地在各大报刊上登了如下的征婚启事:“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的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几天之后,全伦敦的书店,都再也买不到毛姆的书了。
生活就是战斗。
——柯罗连科
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
——泰戈尔
生存这一事实本身,就和“强”字分不开,活着就意味着生“存”下来了。那正是以某种形式所显示的生命力强大的后果。
——武田泰淳,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年轻时就受到过李斯特和舒曼的关注和帮助。虽然他一生扑在音乐上,勤奋地工作,但他出身贫穷,父母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为了帮助家庭,他把挣来的钱都拿了出来,但总是杯水车薪,无补于事,加之他的父亲不善理财,花钱轻率,因此他经常入不敷出。
有一次,勃拉姆斯离家外出,他对父亲说:“要是你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我觉得最好的慰藉是音乐。那时,请你翻翻我那本旧的《索尔钢琴练习曲》,也许你会消除烦恼的。”父母并不懂得他话里的涵义,根本也没当回事。不过没几天,父亲手头就又拮据了。这时,他想起了儿子的话,便找来了那本曲本,看能找到什么慰藉,谁知翻开一看,里面竟夹着几张可救燃眉之急的钞票。
行使权力的“人民”和被人行使权力的人民,不会总是同一类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卓越的领导者运用权力是为了改善其他人的生活,或改进制度。
——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