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11847500000021

第21章 杂项类(4)

尤其是文字较多的造像题记,其史料价值、书法价值、雕塑艺术价值兼而有之,更是堪为珍宝。造像题记也有后人伪造的,购藏时要注意鉴别。

至于唐代以后的造像,则应以制作精美和材质稀贵作为购藏的主要标准,其次再考虑尺寸大小。宋、元、明、清的铜造像有精工之作,也有平庸之作。平庸之作,收藏价值并不太高。精工之作则不但通体鎏金,还镶嵌珍珠宝石,给人珠光宝气之感。这样的造像自然珍贵。铜造像之外的精品,也有取金、银、翡翠、象牙、白玉、碧玺为材质的。这类作品就更显珍贵了。一尊清代大型翡翠观音造像在苏富比拍卖中标参考价竟达451万港元,这说明明清造像只要精美绝伦、且为精良之材所制,也是价高一筹的。

八、石佛的收藏与辨伪佛教造像由单纯的宗教崇拜偶像而成为受人青睐的收藏品和观赏品,当始于清朝初叶。并且,随着清代金石考据的兴起,佛教造像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逐渐为人们所开掘和认识。

北魏石雕一佛二菩萨立像从资料上看,唐以前的单体石造像,在清康熙时代已有人收藏。在清宣统年间上海出版的《神州国光集》录有庞芝阁藏东魏武定三年石造像的拓片,上面就有清初画家恽南田的题识。题识对造像的缘起作了分析,之后又记下该造像的风格、文字、归属。

其中说道:“此石龛释迦像一尊,坐(座)下字三面,计十四行,每行四字,尾行只一字,统五十三字,为魏武定三年,当是宣武年号,观其字体古拙,犹存汉魏遗风。是像今为蟾一吴子所得,以此拓片见贻,余喜,遂装成并记于上。”最后落款是“康熙乙丑秋七月廿又四日,东园客寿平”。乾隆时代以后,单体石造像不仅为一些人所倾心收集,而且已见之于著录,成为金石学家鉴赏的对象。乾隆时学者王昶以50年之力编《金石萃编》160卷,在是书中就著录了大量的石造像,其中尤以造像碑为多,并附《北朝造像诸碑总记》,对北朝石造像的雕凿情况及其特点作了分析。其后,叶昌炽的《语石》、张鸣珂的《寒松阁题跋》等金石和鉴赏专著,均有石造像的纪中收入石造像跋语数条,如东魏武定八年杜文雍造像、杜照贤造像、西魏大统十四年造像等,对这些造像的雕凿年代和出土地点作了北齐石雕释迦像考证。他在《东魏武定三年造像跋》中,还对当初恽南田的题识提出质疑,作了纠正。

近代金石学家早已将佛教造像引入金石学的研究领域。如近人王懿荣的《天壤阁杂记》、马衡的《凡将斋金石丛稿》,以及后来朱剑心所著《金石学》等,都将单体石造像作为金石中的一个专项加以叙述。王懿荣《天壤阁杂记》还以亲眼所见,对清光绪八年(1882年)成都万佛寺遗址掘出残石佛像百余的史实作了记载。他说:“成都西关有万佛寺故址,忽出残石佛像,大者高如屋,小者卷石,皆无首,或有首无身,无一完者,蜀碧所称献贼凿去者也。”(所谓“献贼”即指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据史料所证,此非张献忠时所为。)王懿荣自称出私囊拣得有字残像三尊,“一元嘉,极大,一开皇,一无纪元”,又拣得残碑五七方,不成文,皆苏石、川石,本质松,此又经火而复人土者,须甚护惜“。于是他用船只将其购得的石造像,统统运往山东福山老家收藏起来。在那一时期,不光王懿荣收藏单体石造像,大江南北不少文人如郑文焯、黄易、童大年诸人,都喜爱这类藏品。民国年间东南日报社出版的《金石书画》特刊中,常刊出单体石造像照片或拓片供世人欣赏,其原物大多是清末民初的私家藏品。如梁顾廷谦陈宝齐造像、南齐维卫尊佛造像、魏王元夫造像、梁中大同慧影造像,为淮阴陈氏石墨楼所藏:北周夏信纯陀造像,为会稽顾氏金佳石好楼所藏:北魏太和二年乐安公主造涂金石像、北魏比丘法光为弟刘桃扶造像,为杭州童氏绿云山房所藏。这些单体石造像精品,皆经名家的考证和题跋。有的藏家本人对自己的藏品也做出评价。北魏太和二年乐安公主造涂金石像的收藏者童大年为该藏品题记道:“此像系近年洛阳出土者,己巳仲秋得于海上,供奉绿云庵中,郑大鹤尝谓造像之足于史者至可宝贵,况此大名鼎鼎乎?涂金虽已剥蚀,而石质细润如玉,亦非凡品,尤足称已。”北周夏信纯陀造像的藏家题记为:

“民国七八年间陕西出土,京贾鬻于沪而转入于粤,丁卯秋,余得之番禺,李氏携归上海,供诸思简楼,高今尺二尺弱,三面镌字,共百十有六”云云。(见《金石书画》合订本)从以上题记中可以看出,近现代的造像收藏家多从考古及书法的意义上品评造像的价值。

新中国建立后,佛教造像被载人中国雕塑艺术史,收藏家和艺术家不仅注重它们的考古作用,而且更多地从美术的角度挖掘它们的美学价值,对造像的艺术性有了新的认识。当代雕塑家、美术理论家如王子云、史岩等人均有这方面的专著。

由于单体石造像早在清代已被世人所重,故百年以前就有专门仿造古代石造像的高手。清人张鸣珂在谈及北朝石造像时,即有“都门李宝台又善作伪,以售其欺,鱼目混珠”的记载。(见《寒松阁题跋》)民国年间,仿制六朝石造像的风气最甚。因此,多数行家认为,六朝石造像的仿制品十之八九出自民国时代。至于近年来某些盛产石料的地隋石雕造像碑隋石雕弥勒菩萨坐像区,工匠们伪造出的石佛,为数就更多了。现今伪造的石佛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劣仿”,神态、眉眼与衣着,制作粗劣,与真品相去甚远:另一类是“高仿”,不但神态、衣着做得讲究,而且能仿出石质剥落的特征,这类伪品极易迷惑藏家,购藏时必须严加鉴别,不可拿今世之物当成古代珍品。

九、古玩的座、架、盒在文化积淀深厚而又极讲古雅气派的中国古代,古玩的座、架、盒作为青铜器、瓷器、玉器、印章、奇石、文玩、书画等物的附属、陪衬与装潢,无论是设计还是制作都是颇费心机、相当考究的,哪怕是其独立存在,也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保留价值。

明万历青花盆座价值1.57万元清末年间苏州怡园主人顾鹤逸有一藏石,此石不但有岩峦洞壑之形、枯木之质,叩之有声,而且颠倒、正侧,可以摆出多种不同姿态。主人特意延请木作高手为藏石制做了九个不同形态的座子,以便随时变更其陈列方式。这些座子,个个精巧别致,且刀工准确利落,与藏石的九个底面紧紧相扣,可谓匠心独运。民国时期,天津收藏家徐世章喜藏古砚。他的砚台作工纤巧,砚盒也极富特色。据古砚鉴定家、天津艺术博物馆的蔡鸿茹讲,徐先生藏砚里外三层包装,里面是布盒,外面是楠木盒,布盒里面的砚台又配以紫檀木盒,盒里有小题签。另有小绢袋装有款识,题写收藏经过及铭文撰写者的小传等,从中也能证明其藏品流传有绪。

至于那些为稀世珍玩配制的座、架、盒,更是尽善尽美,无与伦比,达到了极致。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西晋陆机所书《平复贴》,在传世的中国法书真迹中堪称魅首,而清代保藏《平复帖》的紫檀盒亦是非同一般。此盒为长方形,素身,盖上刻“西晋陆机平复帖”,并落下款“诒晋斋”等隶楷字样。书风圆健雄浑,雍容华贵,刻工精细,刀法有力。盒的装饰虽略显简单,然朴素雅致,颇具皇家气派。并且采用上好的鸡血紫檀木为料加工制作,通体显现古朴的“包浆亮”。有人推断,此盒乃乾隆皇帝将《平复帖》赐给成亲王后为其所制,或是成亲王请造办处工寿山石云龙雕插屏匠为其制作。据说张伯驹从溥儒手中买到《平复帖》时并无此盒,且多年来下落不明,盒是前几年被人偶然从旧物市场发现的,至此方“珠联璧合”。

当年,张先生曾在写给溥儒的信中提到,在《墨绿汇观》中著录的《平复帖》原附带有一件紫檀盒和一块宋代的缂丝,亦可见这位大收藏家对《平复帖》原盒的重视与关注。

明清时代,古玩座、架、盒之属作为小木作的一个门类,大都出自巧木作或雕花作之中的能工巧匠之手,有的甚至是皇家匠师的精心之作,其本身就是一件格高韵胜的艺术品,用作古玩陪衬,两者交相辉映,更显高贵。即便是所衬、所承、所装之物已经失掉,只留下单只的座、架、盒,也是万万不可小瞧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窥知这些物件所蕴含的价值,误认为只有古玩自身才值得珍惜,那些附件又有何用?这使我想起《韩非子》中“买椟还珠”的事:“楚国商人到郑国卖珍珠,用有香气的名贵木兰雕刻成匣子,薰以桂椒的香气,用珠珍玉石镶嵌在匣子上,用漂亮的红色玫瑰和翡翠色的羽毛装饰它,把珠子放在这样的匣子里。郑人不识货,以高价买了匣子,而把珠珍归还给了楚国商人。”这是善于卖匣子、不是善于卖宝珠,固然是不谙经营之道。而只晓得古玩值钱,不知匣子也珍贵,留下古玩却丢了匣子,这叫“买珠还椟”,同样也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收集古玩座、架、盒也要着眼于精品。何为精品?笔者以为,需从质地、作工、造型、构思、立意诸方面综合起来考虑。古玩座、架、盒有木质、石质、铜质及锦、布等,其中,木质为最多。从取材上衡量,一般以材质佳良者为贵,如紫檀、黄花梨、红木、铁力木,则以紫檀、黄花梨者为贵。论其制作方法,则有平雕、浮雕、圆雕、透雕、综合雕等,也有采用雕漆、镶嵌及嵌银丝等工艺的。无论采取什么工艺都要以雅为宜,使之质朴文气,古色古香,不能过于花哨,不能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色,更不能哗众取宠,让人望而生厌。座、架、盒既是古玩的衬托就得与器物搭调。凡设计、工艺、大小、高矮、色泽等都要充分考虑到所配器物的本色与造型,突出古玩本身,将器物自身的意境与妙趣最大限度地显现、衬托出来,并且尽可能使两者和谐统一,而不可过于繁缛,以致喧宾夺主。不管是托座、台架,还是椟匣,切忌陋、俗、繁,这就如同人的衣服,既要合体,还要合宜,才能提高它的身价,长它的岁数,增加它的档次。

古物市场上销售的古玩托、古玩盒之类,新旧混杂,优劣不分,玩家也不可盲目购进。常见到一些所谓古瓷、古砚,托座与瓷器并不相配,砚盒与砚台也是两拿着,有的不能合拢,有的象是硬塞进去的,拿也拿不下来,掰也掰不开。这绝不是原配的真品。还有作假的紫檀、红木的托、盒之类,表面造出一种古旧之色,也是司空见惯的,玩家更要警惕。当然,有些托、架、盒,木质好,作工讲究,卖主本无假冒古旧之意和骗钱企图,如果配以个人藏品,则也并无损害。

十、珍藏吉祥物吉祥物是吉祥观念的产物。吉祥观念则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特定心理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吉祥物玉蝉追求。笔者发现,近年来喜爱吉祥物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吉祥物品的收藏愈加显示出它的空间和活力。

按照中国人的信仰和观念,吉祥之事的内容首推“五福”。“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尚书·洪范》)本文列举的长命锁、如意、香囊、玉佩等便都是与“五福”相关的吉祥物。

吉祥物玉蝉长命锁是儿童所佩戴的一种银饰,其形制多为银项链或银项圈下挂缀一锁形银牌。种类有项圈锁、挂链锁、肚脐锁等。因主要寓意是保佑儿童健康成长,故称“长命锁”。长命锁上常镂有“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玉堂富贵”等吉利语,或嵌金镶玉。古物市场销售的旧的银质长命锁大多来自北京、山西、云南等地。质量一般的,百元左右至数百元一只。北京潘家园等古物市场常有小摊出售,颇为藏家所重。长命锁还有和阗玉和翡翠所制。尝在天津一古玩店见一翡翠长命锁,因质地欠佳,店主仅卖1000元。

如意用竹、玉、骨、木、铁等制成,头作灵芝或云叶形,柄微曲,取“如意”(即称心、如意、吉祥)之谐音,既作吉祥之物,亦作陈列、赏玩所用。如意的价值因年代、材质、工艺而各不相同。笔者曾见一件47.5厘米长的清代木雕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如意,卖价1.1万元,一件长27厘米的清中期沉香木灵芝如意,卖价1.2万元一件长27厘米的黄杨木八仙人物如意因作工细腻,卖价1.5万元;一件长35.2厘米的清中期文竹刻乾隆御题诗如意因存世稀少,卖价竟达12万元。玉质如意就作工而言大体分两大类,一类通体为玉(也有的是头和柄插在一起的),另一类为三镶如意(亦称三块瓦),在材质相同的情况下,前者比后者价高。

香囊也称香荷包、香袋,通常盛放芬芳型草木的枝叶、果实或中草药,又有盛装沉香、速香、藏香等香料成品者。香囊的用途除薰香辟瘟驱毒和装饰衣着外,还可作传情信物。《古玩指南续编》里说:“无论贫富贵贱,三教九流,每届夏日无不佩带香囊者。故北京售卖者尤多。在本人,心意不舒,在应世,为不敬。”香囊以刺绣为多。造型有石榴、寿桃、佛手、花篮、金鱼、山形等,不少图案带有象征意义。京、津等地的古物市场均有出售。现今还有用玉或翠镂雕而成的圆形香囊也颇为时兴。据笔者所知,一只新工白玉香囊,玉质一般的卖到数百元,玉质好的能卖几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