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11847500000013

第13章 古币类(5)

大泉五十:直径2.6厘米,重3.6-4.7克左右。流传下来的很多,版别也多,有双轮郭的,合背的,合背倒文,合背横文,面文“泉”字无横的,“五”字中有二星的,背文有海豚小熊星座的,还有剪边钱。有伪钱,明显特征就是“泉”字中竖不断,钱质厚,篆法不精。

2.十布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相比较十布比六泉好收集,十布中只有大布黄千存世较多,其它九布都少见。分贯穿,不贯穿二种。

小布一百,作布币状,首有孔,长34厘米,重7.1克左右。

幺布二百,长3.8厘米,重6.7克左右。

幼布三百:长4厘米,重7.6克左右。

序布四百:长3.2-4厘米,重6.6克左右。

差布五百:长4厘米,重7.2克左右。

中布六百:长4.7厘米,重10克左右。

壮布七百:长4.8厘米,重12.5克左右。

第布八百:长5.3厘米,重10克左右。

次布九百:长5.3厘米,重12.5克左右。

大布黄干:长5.5厘米,重12.5克左右。

六泉十布均遵循从小到大的形制,以求与其面文相符,实则同一品大小亦常有变化。

3.货泉、货布及布泉这三种钱王莽时期也实行了一段时间,布泉流传下来的较少。

货泉:圆形方孔,一般直径2.3厘米,重3克。大小不一,版别复杂,有内外郭,又有面重郭,四决文,背穿星,星月,面“货”、“泉”字旁有星,传形,合背,上下左右双货泉,方贝货泉等。这种钱较常见,王莽钱中存世最多,这些有特殊版别的都为少见品。还有一种“饼钱”,肉质凸起,形制极不规范,重约数十克。货泉除大小、轻重、文字上的区别外,还有铁质、含铁质,无面文及未剪凿连线等特殊品种。

布泉:直径2.5厘米,重3.4克。钱文“布泉”为垂针体,“泉”字直竖中断,有面内外郭重轮及四决文的。这种钱史书上未载,但在出土及流传下来的莽钱中屡有发现,较少见,尤以合背的更为珍贵。

4.稀少货币品类王莽时期还有几种钱也需加以说明,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此二种钱的形状象一把钥匙,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

契刀五百:钱文模铸阳文“契刀五百”,通长7.3厘米,重16.4-20克。传世甚少。还有只剩圆形“契刀”二字的。

一刀平五千:也称“金错刀”,通长7.3厘米,重20-40克不等。钱刀身模铸阳文“平五千”,环刀“一刀”二字,用黄金错成,拓片上一般无法反映(因一刀平五千中的“一刀”为阴文,经锉磨修刻后再填入金丝),这种钱为罕见品,伪品很多。“一刀”通常凸出,是铜质的,这是与刀身同时铸成的。还有只剩圆形“一刀”二字的。

国宝金匮直万:上部圆形有“国宝金匮”四字。下部为方形有“直万”二字,直书于两竖纹之间,因折值太高而未正式流通,所以存世仅二枚。

由于王莽时期货币形状奇特,文字秀美,钱币爱好者都喜爱王莽时期各种形状的钱作为玩赏品收藏,所以古泉商为投入所好,仿制了大量的珍稀品,以致王莽钱币伪品大大超过了真品的数量,这也是世界罕见的。尤以金错刀伪品极多,“一刀”二字,用黄金错填的伪品不多,主要是用金粉描成一刀二字的伪品及各种新铸的莽钱伪品。清末民初,用真钱翻铸,采用失蜡铸造法制成,其文字、形状均以真品相仿,惟笔划锋芒处已变得圆浑,又内部未经氧化,重量稍大于真品。伪品中不乏有水平较高的,需要我们认真的鉴别,光靠书本及拓片是无法解决的。拓片只是把其形状与大小拓下来,对于我们鉴别此钱的真伪有很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不是绝对的依据。“拓”,就是把一枚钱放好,铺上宣纸用扑子沾墨把它原样子取下来,这种方法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解决了许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难题,也使我们后人看到许多存世孤品,大开了眼界。

(四)汉代特殊的品类1.中国最早的铁钱在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铁钱,不管过去观点持西汉末公孙述在四川称帝时所铸铁五铢,还是现在观点中国铁钱早在西汉时就有了,均为汉朝就已有了铁钱,因而可以断定铁钱的出现是在汉代。现在流传在世的四铢半两钱中,颜色暗红的,就是杂铝铁合铸。且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从西汉墓中也出土了较多的铁钱,面文为篆书,方孔无郭或有郭二种。重量也与汉文帝时流通的四铢半两钱相近。

2.皮币和白金币汉代还有一种货币虽然为时很短暂,然而在我国币制史上却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事,就是武帝时实行的皮币和白金币。

皮币:是用宫苑的白鹿皮作为币材,每块一方尺,周缘饰以彩绩,值四十万钱。但它仅被用于王侯、宗室的朝觐,聘享。

白金币:是银与锡合金制造的铸币,分三种,①为圆形龙币,叫做白选(撰),重八两,值三干钱。②为方形马币,重六两,值五百钱。③为椭形龟币,重四两,值三百钱。

(五)由形文各异到隋五铢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如同它的政权纷乱,未统一一样,没有统一的货币,各国行使的货币也不一样,总的来说这时期的货币种类不多,流传在世的也不甚多。这时虽然是中国货币制度衰落混乱的时期,但也是币值从纪重钱到年号钱的过渡时期,钱文书体也从篆书演变到隶、楷书的时期。

三国货币主要品名与特征:

1.魏:实行五铢钱,直径2.5厘米;重3.4-3.5克。

“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圆折,外郭宽,头划肥。

2.蜀:有直百五铢,直百,蜀五铢,多有背文或纹饰,如“王”字,带钩,三星等。或模铸,或镂刻,多阴文。

直百五铢:面文为“直百五铢”,直径2.8厘米,重9.5克,最轻的则不足3克。有的背面模铸阴文“为”字,钱背有“为”字,通称“犍为五铢”,是四川犍为所铸。

直百:钱为“直百”横读,直径2厘米以内,重约2克,轻小的不足0.5克。是较为少见的品种。

蜀五铢;面有内外郭,体形小,字划肥,直径2.1厘米,重2.5克,铜色发暗。

3.吴: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

大泉五百:钱文顺读,面背有内外郭,一般直径2.9厘米,重7克。少见品。

大泉当千:钱文旋读,面背有内外郭,一般直径3.8厘米,重14.5克,小的直径2.5厘米,重3.5克。少见品。

东吴还铸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但至今未见出土品,大泉五千世上仅二品。

三国钱的特点是一少二杂。

两晋货币主要品名与特征:

两晋,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的五铢钱,后又用孙吴钱币,此外,两晋时期还存在着地方政权铸行的钱币。

汉兴:公元338年,成蜀在汉兴年间所铸,形制沿用五铢钱,面文为“汉兴”,有横读,直读二种,篆书横汉兴,隶书直汉兴,横书者极为少见。直径1.67厘米,重约1克多。这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大夏真兴:我国西北部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419-475年)所铸,钱文隶书“大夏真兴”,面重郭,存世极罕,开创了国号,年号同铸于币文的先例。

凉造新泉:为西晋末年割据凉州的张轨建国前凉所铸。面为“凉造新泉”,直径1.8厘米,重1.5克,类似西汉小五铢,很薄,极为罕见。

丰货:后赵占据北方时所铸,面文篆书“丰货”,重约3克,字有大小二种,大字者面无内郭,此钱很少见。

定平一百:钱文“安平一百”顺读,直径12.5厘米,仅重0.7克,很薄少。

太平百金:面为“太平百金”、“太”有作“大”者,“钱”有作“金”者,钱文顺读。钱形薄小,一般直径2.5厘米,重3.25克。背有水波纹,有传形的,少见品。

沈郎五铢:东晋末沈充所铸,铜色发白,仅重1克,极薄小,犹如榆荚,只称“朱”,不称“铢”,钱文作“五朱”,少数或作“五金”。

南北朝货币主要品名与特征:

1.南朝南朝宋、齐、梁、陈都铸钱,名目繁多,币制紊乱。

刘宋铸“孝建四铢”,面文“孝建”,背文为“四铢”,后有的省四铢,有的省孝建,一般重约2克,钱文为薤叶书,版别很多,面背穿上下各一星的,传形的,合背的,都为少见品。

梁“五铢”肉好周郭,钱的面,背皆有外郭和内郭,重3克多。没有外郭的五铢为“公式女线”,重2.5克。还有二柱五铢,重2克,正面穿上下有二星纹,较一般的五铢少见。四柱五铢,重3克,一当二十,背面二星多在左右,在穿上下的更少。还有三柱五铢,鲜为人知,清末时才发现二枚,形制与上品同,正面穿上下二星,背穿左一星连郭。背四出纹的铁五铢,是我国货币史上政府第一次大量铸造铁钱,所以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较多。

陈铸“太货六铢”,重约4克,面背肉好,周郭齐整,篆文“太货六铢”清晰,犹以“六”字特殊,如似人叉腰之状。重如其文,是六朝中最为精美的钱。存世不多,而“金”旁作四豆点的更少。

2.北朝太和五铢:钱文篆隶间直读,“太”字蚕头燕尾,“和”字篆笔错变。直径2.4厘米,重3.8克。背郭无文,为北魏最早的年号钱。罕见。有伪品,真品铜深红,质地细腻,表面找不到砂眼气孔。有伪品,真品铜深红,质地细腻,表面找不到砂眼气孔。

伪品,铜色淡质地粗,多数作成熟坑。

水平五铢:面文“五铢”,直径2.4厘米,重3.6克,“五”字交股作直笔,“铢”字细长。内郭较阔,背无文。罕见。

永安五铢:直径2.3厘米,重3.4克。“五”字交股作直笔,边较阔。有雍州青赤,梁州生厚,紧钱,吉钱、天柱、赤牵等名目。吉钱可能指背穿上“土”字的永安五铢,“土”与方穿相连而成“吉”字,面五铢二字较短阔,存世稀少。天柱可能指面肉右下方一星纹的永安五铢,因正面向上,可称为天,星纹称为柱。传世极少。还有背文四出的东魏五铢较少见。

常平五铢:钱文篆书“常平五铢”直读,直径2.4厘米,重4.2克,背郭无文。在北朝钱中属制作精美的。

大统五铢:钱文“五铢”,直径2.3厘米,重3.4克、铜色黄白,右边穿孔处有一划,铸工较粗糙。

布泉:北周所铸,直径2.5厘米,重4.3克,钱为玉筋篆“布泉”,横读,背郭无文。“泉”字中竖不断,有别于王莽时的布泉。此钱外郭隆起整齐,与五铢并行。

五行大布: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2.7厘米,重3克,小的仅重2.1克。钱文玉筋篆“五行大布”,直读,背郭无文。合背的较为珍贵。

永通万国:钱文篆书,直读,背郭无文,面背肉好周郭,铜色青白。也有大小不等的问题。一般直径3厘米,重6.1克。阔边及合背的比较少见。

五行大布、水通万国及布泉的关系是,五行大布一枚当布泉十枚,永通万国一枚当五行大布十枚。

隋五铢:

面文“五铢”,一般重3克,直径2.5厘米。五铢字狭缘宽,“五”字左旁多一竖成Ⅸ,比较容易识别。背面肉好,皆有周郭。

还有一种白铜隋五铢,“五”字相交处多呈圆折,制作精工,称为白钱五铢。

八、唐五代时期的货币及其特征(一)通宝钱制开先河,内方外圆为楷模唐高祖铸行“开元通宝”钱,再次确定形状为外圆内方,肉好皆有周郭,钱的大小为直径2.4厘米,重3.9-4.2克,结束以重量为钱币名称,改称通宝、元宝、重宝,从此中国钱币进入通宝制阶段。它的文字,重量、形制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

1.唐代主要货币品名与特征开元通宝:面文为“开元通宝”,读法为旋读,钱文为欧阳洵所书,含八分篆隶体,极为工整,面背刻铸各种标记,如:星、月、星月、双月、莲纹等,这些标记的形状和所处的部位也有多种。

“元”字的书法也有双挑、左挑、右挑等,还有仅重2克的小开元钱及当十的大开元钱。一般早期开元特点是文字深,多与外轮不连,也称隔轮,“开”字第一笔特别短的称短笔,背多为光背,背郭清晰规矩。还有部分是白铜铸成,轮廓深峻,精美异常,即当时所称的青钱。“元”字右挑,双挑及不挑的流世众多的开元钱中比较少见。

中期开元背多有星月及各种花纹。关于月纹的来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初铸开元钱时唐文德皇后在蜡样上掐的甲痕。也有说是太穆皇后及杨贵妃的甲痕,造成人们的好奇感。这些纹饰大部分应是各炉记的标记,以作验检质量的凭证。开元钱月纹位置不定,形态各异,此外还有孕月、双月、星月、云纹、波纹、三月、四月、四星等不同标记,尤其后几种标记的为少见品。

晚期开元钱,外郭较阔,粗糙,大小不一,文字字口内多流通,笔划常与外轮相连,背郭平夷,偏斜不正者较多。

开元通宝在唐代先后铸行二百多年,不仅铸时长,铸量大,而且铸地分散,各炉所铸钱面目不尽相同,所以它的版别也特别复杂,估计约有数百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