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着装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11847200000003

第3章 服饰起源、演变与心理需求(3)

1907年,澳大利亚女运动员安妮特·凯勒曼,第一个在海滩上穿裸露肩膀和手臂的衣服游泳,而被当地法庭指控为犯了猥亵暴露罪。1920年第一件游泳衣在美国出现以后,设计师们便设法如何使泳衣遮盖身体的面积更小一些、式样更奇特一些。比基尼是美国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由于小岛上原子弹试验而闻名。第一件三点式泳衣问世的爆炸性新闻,对国民心理上的冲击程度,不亚于比基尼岛上的原子弹爆炸的震惊。今天人们将比基尼和三点式泳衣作为同名词,实在是事出有因。

(三)强制推行

强制推行是服饰运动中的特殊情况。一般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或军事上的原因,由统治阶级出面强制性地推广某种服饰或者是禁止某种服饰,以法律的形式公布,要求百姓遵从。

中国到了商代,生产力发展迅速,蚕丝织品相当丰富,已有锦、绮、绸、绢之分。从图1-2看出当时的服饰造型优美,左边舞女皓衣阔袖,飘带绞绕,右边臣服长袖过首,轻盈飘逸。

到了战国,诸侯各国之间战火连绵、兼并频繁。

当时地处西北的赵国,见到北方游牧民族(胡人)的装束是短衣长裤,脚穿革靴,行动方便、奔跑自如。胡人的短衣紧裤比起赵国官兵的长袍笨甲来更有利于骑马作战。于是,赵武灵王决定实行军队装备改革的同时,对全国的服装实行改革。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由上而下强制推行的服饰改革。“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的改革原则,遭到了王室大臣这些既得利益者们的抵制。然而赵武灵王为了赵国的强盛,决不在保守派面前退让,不仅亲自率先穿起胡服,而且下令要求所有王公大臣、庶民百姓一律改穿胡服,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使服装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服装改革终于成功。

图1—2古代服饰

出于政治或经济上的考虑,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采用过限制生活奢侈的有关法令。在英国爱德华三世执政时,法律规定一顿饭不能超过两道菜,每一道莱不能超过两样品种;法国查理六世当政时,任何人都不允许多于两盆菜和一个汤。规定只有公主和公爵夫人才可以穿丝绸,上流社会人穿皮货,女裙裙撑宽度限制在0.9~1.37米。这些法律规定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给服饰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部分服装因此而维持原状,长期得不到发展。

(四)名人影响

顾名思义,名人影响是指有影响人物对服饰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是人们自觉自愿接受的,而不是出自强制性的规定。它是服饰运动中的名人效应现象。

据报道:当年尼克松访问杭州,浙江湖州绸厂将一批特号葛绸缎,作为礼物赠送给总统夫人。此后一年中,或在白宫的绿草坪上,或在出访西欧的专机上,总统夫人时常穿着特号葛绸缎面料制成的服装出现,顷刻,美国各州乃至整个欧洲,兴起了一股“特号葛风”。

“从众”和“攀比”心理,是名人影响服饰运动状态的心理原因。有名望的人为了使自己和一般人有所区别,力求突出,寻找新颖、引人注目的服装;中等阶层的人想与名人取得同等的地位,而底层的人又不愿意从服装上被人看出自己的逊色。这些表现或处在潜意识下的心理倾向,促使人们有意无意地争相模仿,导致一种服饰的流行。名演员、名模特、歌星、著名运动员,都可以因他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使他们穿的服装由于偶像崇拜作用而风靡社会,前几年轰动一时的“光夫衫”、“里根服”就属一例。

心理分析表明,制约服饰运动变化,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原因以外,服饰变化的速度,一种新款式服装能不能在社会上形成流行,主要取决于以下心理因素的需求满足状况。毋容置疑,它们是衡量某种服装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心理标准,满足需求标准的服饰,受人们欢迎,就具备了流行可能。

二、服饰需求的心理标准

(一)实用性

服饰的实用性,主要是指服饰的使用价值,它是服饰自然功能的主要指标。虽然现代服饰都力求实用性和美化功能相结合,单纯实用的观点不再时兴,其实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若非特殊场合的需要,服饰的实用性还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我们这种经济还不发达、人民手中还不十分富裕的国家里,没有实用性,服饰便失去了基本群众。

所以,服饰的实用性问题,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衡量服饰质量的首要问题。例如,水兵服的设计,它就十分注意水兵生活、作战的需要。水兵的帽子不上帽沿,是为了防止舰艇高速前进时帽沿兜风,或在观看仪表仪器时,帽沿碰撞设备。水兵服上衣无衣领、采用套头式,紧领口,下摆塞进裤带里头,是为了在狭窄的机舱里进出方便、利索,避免在狂风巨浪中吹开衣服,防止衣领刺激咽喉发生呕吐。

水兵裤采用大宽口裤脚,开口放在腰侧,是为了卷裤脚和下海脱卸方便,也有利于爬杆。而头部帽沿的飘带,则是历史遗留下来观察风向之用的缘故,今天成了装饰品,它和披肩一起,每当海风掀动时,飘带和披肩就犹如波涛起伏的海洋在欢唱,给我们的水兵战士带来诗意和美感。

(二)舒适性和方便性

服饰的穿着舒适和使用的方便性能,是从服饰实用性中派生出来的质量标准,是人对服饰需求方面的重要内容。

衣服的舒适性包括衣服同人的形体的配合,衣料的软硬和吸汗性能等,衣服穿着的方便性又包括了使用、携带、贮藏保管和洗涤的方便性能。

起源于132年以前美国加州淘金工人的工装牛仔服,之所以受人欢迎、百年不衰,在国外不仅牧民、矿工、农民喜欢穿,而且那些政府官员、职工、店员、乃至演员、时髦小姐也爱不释手,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穿着适服、使用方便的缘故。正统的牛仔服布料取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生产的纯棉斜纹布,又粗又厚、染成青兰色,不仅耐穿耐脏而且价格适中,还穿着自如,洗涤方便,厚实牢固,适应性很强。

(三)价格适中,经济合理

根据研究表明,服饰变化速度和服饰价格及社会的经济状况关系十分密切。

公元前6世纪,希腊的社会生产力处在刀耕火种状态,在前后一百年间男女服装几乎没有变化。在欧州中世纪,由于衣服费用昂贵,变化也非常缓慢。

在旧中国的农村中,“赵光腚”的贫困和生活艰难,虽属典型代表,但可想而知也不是个别人:“他一年到头,顾上了吃,顾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冬天除了拾柴、挑水、做饭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夏天地里庄稼埋住人头的时候,赵玉林媳妇每天天不亮,光着身子跑到地里去干活,直到漆黑才回来。屯子里谁也不知道她光着腚下地”(《暴风骤雨》,周立波)。

从一个贫穷落后、极端困苦生活之中挣扎过来短短几十年,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大多数群众拿着几张票子,反复掂量衣服价格,在购买中喜欢价廉物美、大众化的基本倾向,将会在相当长的历史中延续下去。超越他们经济负担可能的任何服饰,都不会长命,更难以传播。

以上实用性,舒适、方便性和价格经济合理性三个方面,是侧重于服饰自然功能方面的服饰需求的心理标准。此外,从服饰的社会功能方面考虑,人对服饰方面的需求,将以下面的心理标准作出选择,决定取舍。

(四)新颖、新异性

匠心独运的服饰设计,容易引发“轰动效应”而出现流行;一种服饰的造型、功能、取料、色彩,会因图1—3球迷帽为它的新颖、奇特,而吸引人们的注意使穿着者感到满足。

图1-3中的球迷帽,出自英国的球迷J.罗博兹之手,他在宽大的帽沿上竖起了球门,球门前是一只足球,既表达了戴帽人的活动,又反映了球迷渴望进球的迫切心情,大帽沿还具有良好的遮阳功能。在英国那样的足球王国里,它的销售出路,恐怕是无须别人操心的。同时它还给我们一点启发,服饰设计的新颖性,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习惯和能够接受的承受力。有关服饰心理专家指出,过分的奇特只会吓跑穿着者。

(五)象征意义

这是同人的审美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服饰心理需求,它是人们赋予服饰社会意义的联想和想象活动。

就服饰设计看,那色调明快、款式新颖,是年轻活泼的象征;色彩深沉、严谨庄重,是老年持重的象征;规格纤细、柔和细腻,是女性的象征;结构简单、风格粗犷,是男性的象征;做工考究、价格昂贵,是富有的象征;构思独特、款式新颖,可能被看作是革新、时髦的象征。

人们对服饰象征意义的追求,往往是潜意识的

状态。通过别人对服饰内涵的解释或者自己直接知觉服饰实物,才唤起内心相应的体验要求。因此服装设计师向消费者展示实物,加上必要的设计说明,是激发他们象征需求的一种有效措施。

(六)审美价值

正如实用性是服饰自然功能的主要指标一样,服饰的美学价值是服饰社会性功能的主要指标。它是服饰的色彩、线条、样式、造型因素,诉诸人们的感官,引起他们内心情感共鸣,达到赏心悦目而产生的快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情趣的变化,人们对服饰审美价值的追求,会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出现以服饰审美价值决定某种服饰运动状况的趋势,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制约着整个服饰的变化,为此我们将在下面一章作出全面分析。

郭沫若曾经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的迷人之处恐怕就在于它那永恒循环的运动,在人类自身需求力量的推动之下,川流不息地涌出的新款式同社会成员思想内涵相联系着。

服饰又是时代的镜子,透过它能够看见过去的历史和社会的未来,正如法国哲学家A.弗朗斯所说:“我愿拿一张简单的纸样从而了解我死去一百年后妇女们是怎样装束的。她们的带子和围裙就未来人类向我们说明的要比所有的哲学家、作家、传教士以及科学界人士说明的要清楚得多。”这大概是服饰迷人之处的另一个方面。毋庸讳言,这一切都有赖于人类的审美能力和服饰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