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植物百科
11847000000081

第81章 情感世界(2)

有一种花纹斑斓的小丑鱼,和海菊花——海葵也是好朋友。海葵的触手对小丑鱼无害,小丑鱼把别的小鱼引诱到海葵的触手间,海葵得到了食物,小丑鱼也分享一分美餐。寄生虾也同海葵交往,它还梳理海葵的触手,让它们保持清洁,换来的酬劳是“一日三餐”。这种身体透明,像玻璃一样的寄生虾,甚至得到了“葵虾”的称号。

聪明的动物

据科学家测定,海豚的大脑重量与身体重量的比例,远远超过黑猩猩的百分比。可以说除人类外,海豚的脑是动物中最发达的。

经过训练的海豚,能打乒乓球、跳火圈,就像杂技团的演员一样。有人曾对海豚和机灵的猴子同时进行训练,让它们学开电源开关,一般海豚十五到二十次就学会了,个别的海豚五次就能学会;而猴子要二百到三百次才能学会。

最有趣的,也许是如下这则报道——海湾中离海岸二百五十公尺外,停了一艘进行科学研究的专用船,由于工作需要,这艘船上的工作人员在海水中安了一排系在船缆上的铝杆,以致在这海湾中出现了一道从来未有过的栅栏。

船的监听仪器详细地记下了这道栅栏出现以后的水中情况;一群海豚游来,它们大概在几里路外便觉察到海湾中出现了新情况,其中的一头,特地先游近栅栏,对这一新出现的东西进行了一番颇为周密的侦察,这头担任侦察的海豚回到群中以后,向大伙报告了它的侦察结果,然后全体海豚便开始以一种刺耳的“吱吱”声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还不时有一两头海豚游进栅栏,实地验证一下那位侦察者的报告。经过了半小时以上的集体研究”,它们大概得出了一个一致的意见:新出现的这个新东西对它们是无害的,于是,这群海豚便秩序井然地通过这金属的栅栏,游走了。

栖息在不同地区以及种类不同的海豚,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语言”。有人试验过,在同时饲养着巨头海豚和其他海豚的水池中,如果水平面降到一公尺时,身长六公尺的巨头海豚便搁浅了,它便发出求救的信号。这时,只见较小的巨头海豚和别种海豚同时闻讯赶来,聚集在搁浅的那头海豚的周围。这试验还证实了海豚求援的信号,由两部分组成——它受伤之后所发出的信号和“吱吱”声,起初声音很高,然后渐降。这种变化,肯定也有道理。有趣的是,救援者赶到后,总是先把受伤的同类推入水中,吸一口气,然后再在水中“交谈”。

海豚的爱情

世界上有两种动物最喜欢斗争哲学。一种是鲨鱼,母鲨鱼在它的腹中一次孕育了成百上千条小鲨鱼,小鲨鱼们你争我斗,斗到最后,只剩下一条小鲨鱼诞生;另一种是人类,人类会用巧妙的理由把人斗得乌天黑地,还会用种种武器让同类成千上万地死去。

海豚则不同。在海豚王国里,没有强者与弱者的争斗,也没有这一群海豚与那一群海豚的争斗,海豚社会是个充满合作、充满友爱的社会,它们在水下经常发出充满友好的咕咕声,仿佛不停地互相问候着:“您好,您好。”

海豚会无私地帮助自己的同类。它对人类也充满了爱和信任,不过,海豚并非对一切都爱。有一次,一只小海豚在小安的列斯群岛附近突然遭到三条鲨鱼的袭击,它马上发出嘘嘘的呼救声,这是海豚王国的20多只海豚闻声马上用嘘嘘声、吱吱声、咯咯声予以响应,并以每小时40英里的速度,箭一般游向出事地点,勇猛地撞击鲨鱼。不一会,鲨就深入海底而亡,小海豚得救了。

海豚对人类也是恩怨分明。在新西兰中部的夫伦奇巴海峡,暗礁密布,经常有船触礁沉没,有一只名叫“戴克”的海豚义务为各种船只导航,使船只安然度过险礁。但是,有一次,戴克为“企鹅”号海船导航时,船上有个船员竟开枪打中了它,戴克潜入深海,死里逃生。当“企鹅”轮又一次经过海峡时,戴克又远远地在暗礁中引路。但是,这一次,它把船引向充满暗礁的地方,不久“企鹅”号触礁沉没。戴克望着它,随即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似乎庆幸,恶人有恶报。

会送信的鱼

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四周的渔民,熟知扁鰺鱼一昼夜往返海峡两边一次的习性,把信件装入密封胶袋,由扁鰺鱼游寄。

据说从十九世纪开始,年年月月、风雨无阻,很少发现扁鰺鱼有耽误的。

救苦救难的善良动物

1943年,美国《自然史》杂志刊登了一篇海豚救人的报道,说一个律师的妻子在佛罗里达州岸边游泳,不慎游到深水的地方,浪涛立刻把她卷了去。她被淹得糊里糊涂之时,仿佛觉得有人把她往岸上推、她到了岸上之后,打算感谢她的救命恩人,可是周围却没有一个人影,一个走到岸边来的人对她说,救她的是一头海豚,她这才恍然大悟。

海豚不但会把溺水者推到岸边,而且在遇上鲨鱼吃人时,它们也会见义勇为,挺身相救。佛罗里达州的兰波夫妇,一天乘游艇在近岸处游玩,不幸马达发生故障,小艇无法控制,只好随波逐流,飘到海里。第二天,一群鲨鱼把兰波夫妇们团团围住,两人正在呼救无门之际,许多海豚突然出现,它们齐心协力驱散了那些鲨鱼,并在小艇四周护卫着;到了第五天,风向变了,小艇被吹近海岸,那些海豚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里奥·阿泰罗”号客轮,于1959年夏季,在加勒比海因爆炸失事,许多乘客都在汹涌的海水中挣扎,真是祸不单行,在这危急的时刻,鲨鱼云集,眼见得人们就要一个个葬身鱼腹了。在千钧一发之际,成群的海豚忽然出现,向鲨鱼猛扑过去,赶走了那些海中恶霸,这些遇难的乘客方转危为安,保住了性命。

现在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海豚来保护自己。1979年夏季,在苏联的黑海之滨,进行了一场异乎寻常的科学实验,让婴儿下海游泳。为了消除母亲们的惧怕心情,科学家驯化了几头海豚,同孩子们一起游泳。当有的孩子潜入水中时间过长时,海豚便迅速赶去把孩子顶出水面,似乎海豚能预感到某种危险的来临。它们也喜欢同孩子们一起嬉游,稍大些的孩子甚至可以像骑马似的骑到海豚背上,只要能抓牢海豚的鳍就行。

冻不死的鱼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和苏联的西伯利亚,有一种小鲜鱼,在冻成冰块后仍能生存。人们常把这种鱼放在篮子里,置于室外,要吃的时候拿进房间,待冻块溶化后,鱼便活起来。有人曾试着把冻成冰块的鱼整条喂给狗吃,结果冰在狗肚中溶化后,小鱼便开始蠕动,使狗感到不适,只得把鱼吐出来,而那从狗肚里吐出来的鱼竟然还活着!

绿骨骼的鱼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有一种活泼善游的鱼儿——颌针鱼。这种经常以小鱼、小虾为食,上、下颌可以极度前伸,像一根细长的针管。更有趣的是它的骨骼是绿色的。据专家们分析,这是由于骨质中含有一种叫“胆绿素”的物质所造成的。

从朋友变为敌人的鱼

在中国和朝鲜的河流中,有一种乌鳢鱼。这种鱼体形粗壮,长可达0.5米,重可达7公斤;它的头部呈扁形,象蛇头,乌鳢鱼就是由此得名。有人将乌鳢鱼移居到养殖鲤鱼的池塘里,动机是乌鳢能够消灭池塘里的全部杂鱼和蛤蟆。

一开始,一切都像预计的那样,十分顺利。乌鳢鱼吞噬了全部小鱼和蛤蟆,乌鳢鱼那么无情地猛追蛤蟆,吓得后者跳出水面,久久地躲缩在岸上,蛤蟆和杂鱼都不见了。往后怎么办呢?后来,乌鳢鱼就开始对鲤鱼下手了。进行实验的鱼类学家也曾估计到这种危险的后果,他们的计算是,待乌鳢鱼完成任务之后,再把这位客人清出去。

但是,要清除乌鳢鱼,谈何容易!这种鱼长着鳃上器官,能用来呼吸地面的空气。依靠这种器官,它能够离开水面而活好多天,所以,当放掉了池塘里的水,以便从池底里拣出乌鳢鱼时,它们却深深地钻进淤泥,等候灾难过去。除此之外,乌鳢鱼还挺能关心自己的下一代,乌鳢鱼在水面上用树叶、水生植物的草桔筑窝。鱼就在这种漂浮的窝里产卵,之后,初生的幼鱼就在里面发育生长起来。

绵鲴——会补网的鱼

渔网有了小破洞不容易发现,但渔民却并不担心,因为在这个时节盛产一种名叫绵鲥的鱼,它会主动地把渔网上的破洞“补”起来。

绵鲥,又称鲶鱼,全身褐色,体呈圆棒型,体长10至30厘米,无鳞片,体表光滑,大头。绵鲥主要栖息在40至60米深的海底,以摄食海底泥沙中的有机质或藻类为生。秋、冬季节,绵鲥由于受水温影响,成群结队地游到深水,匍匐海底徘徊。因它不善于游动,因此每网产量比较固定,被称为“死鱼”。

这种被称为“死鱼”的绵鲥,一旦落入渔网也是并不甘心束手被擒的。不过,它在挣脱、逃窜时所采取的措施是很奇特的。开始绵鲥自知落网,仿佛麻木不仁,跟其它鱼虾一样被拖入囊网。当囊网里的鱼虾越来越多、拥挤不堪时,绵鲥忽然感到情况不妙,便使劲向外挣扎,结果被网片拦住了。然而,绵鲥仍不死心,又把细长的尾巴伸进网扣里,凭借着光滑的身体,拼命向网外挣脱。可是绵鲥的头很大,最终被网扣勒紧头部。这时,处于困境的绵鲥仍不罢休,又将露在网外的尾巴伸进另一个网扣,企图利用尾巴的力量将头部挣脱出来,结果它又失败了。当它将尾巴第三次蜷曲起来,勾住第三个网扣时,已经精疲力竭了。可笑的是,无数条绵鲥都使用这种逃脱的方法,它们的尾巴你缠我,我绕你,相互紧紧地织在一起,于是,那些破了洞的网片就被它们“补”得严严实实了。

矛尾鱼——悬赏捉拿的鱼

1938年12月20日,在非洲东南部的海洋里,捕到了一尾奇怪的鱼。经过史密斯教授鉴定,认为它是总鳍鱼类中现存的唯一的鱼,根据它尾巴的形状,叫它矛尾鱼。

矛尾鱼的祖先约在3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一度在海洋里占据了相当大的地盘。大约1亿年前,生活条件变化了,总鳍鱼的家族开始衰退下来。又过了300万年光景,到了中生代末期,这个鱼类家族的成员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科学家们以往都是从化石里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现在却在海洋中发现了它的活体。

原来,这种鱼迁居到深海里去了。深海里环境稳定,千百万年没有大的变化,也用不着被“进化”所淘汰,这样,它们就一代代保存着祖先的面貌。

只有这一尾鱼,能说服人吗?能捕到第二尾吗?于是科学家发布了悬赏捉拿矛尾鱼的布告,布告上还绘影图形印了矛尾鱼的样子,可第二尾的消息,如石沉大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史密斯教授还记着这件事,来到非洲寻觅,1952年12月20日,史密斯在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的科摩罗岛附近,捕到了活的矛尾鱼。1955年7月,在这一带又先后捕到了15条。人们公认,3亿年前的“活化石”真正地生存在地球上。到1975年,已经有80多尾矛尾鱼进入了各国的标本室和博物馆。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渔民,失去了一次获得优厚奖赏的机会,他们不知道有悬赏捕捉这种鱼的布告,不然的话,他们就把自己餐桌上的矛尾鱼捧给科学家了。原来,他们吃这种“活化石”并非一日,他们的祖先就捕食矛尾鱼。

盲鳗——吃大鱼的小鱼

有这样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在一尾鳕鱼的肚子里找到了123条盲鳗。这些盲鰻全部活着,鳕鱼却已经死亡,经过海洋生物学家检查,鳕鱼的死亡是由于成群的盲鳗吞掉了它的内脏。这群入侵者仍然在鳕鱼的尸体内吞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