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植物百科
11847000000071

第71章 趣味动物(6)

有人曾将变色龙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做过试验,在强光照耀下,变色龙的体色变得较浅;在黑暗的环境中,变色龙的体色会迅速变暗。当温度升高时,变色龙皮肤上的色素细胞收缩,使得它皮肤的颜色变得较浅;当温度降低时,皮肤色素细胞会慢慢展开,相应地皮肤颜色变深。空气的干湿度的变化,也会促使变色龙肤色发生变化。空气干燥肤色就会变浅;空气潮湿,肤色就会变深。还有,各种化学药品的应用,也会导致变色龙变色。

除了上述提到的自然因素外,变色龙的神经系统也会对它体色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变色龙的脑下垂体组织所分泌的激素,也会对其变色起到一定的作用。

足智多谋的穿山甲

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非洲地区。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穿山甲,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身裹满了坚硬鳞片的穿山甲总是给人以凶猛的印象。其实,穿山甲是一种性情温顺的哺乳动物,因其能够消灭破坏森林的害虫——白蚁,故被世人喻为“森林的忠实卫士”。

穿山甲

穿山甲常栖于丘陵杂树林等潮湿地带,属夜行动物。它们只在夜晚出来觅食,一旦听到声响,就立刻挖洞把自己隐藏起来。穿山甲擅长掘土。在挖洞时,它的前后肢有着合理的分工,前肢挖洞,后肢刨土,转眼间洞就成形了。它们还壇长另一种掘土方式,即用前爪将土挖松,然后,整个身体钻进去,竖起鳞片拉住松土迅速后退,据统计,穿山甲每小时的掘土量非常大,甚至与自身重量不相上下。穿山甲几乎全身长满了角质鳞。这种鳞片既可以在挖洞时发挥作用,又可以在逃避敌害时,当做铠甲保护自己。

穿山甲的住所常常根据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迁移。冬季,天气寒冷,它们喜欢居住在背风向阳且地势低矮的山坡上;夏季,天气炎热,它们便转移到通风凉爽的高山坡处。

穿山甲于每年的4~5月完成交配,其他的时间,它们喜欢独居。穿山甲的产崽期为冬末或第二年初春,一般每胎有1~3个幼崽。穿山甲在长大前,常常伏在母体的背上活动。

穿山甲是哺乳动物,主食蚁类及白蚁,偶尔也吃蜜蜂等昆虫的幼虫。

穿山甲的视觉和听觉极差,只能靠嗅觉来寻找白蚁巢。它的嘴里没有牙齿只有一条细长的舌头,能从口中伸出舐取食物。

当穿山甲发现一个蚁穴后,它便伸出像弯钩一样的利爪,左扒右掘,将蚁群从穴中赶出,然后,它再伸出细长的舌头向蚁群横扫过去,成百上千只蚂蚁便成为它的囊中之物。蚁群进入胃后,胃中的角质膜和吞进去的小沙粒共同发挥作用,将食物碾碎,从而进行消化。

白蚁的存在严重危害了农业、林业的发展,而穿山甲是白蚁的死对头。一只穿山甲一天就可以吃掉1千克白蚁。而这1千克白蚁1天内能破坏153平方千米山林。因此,穿山甲是森林的忠诚守护者。

有趣的是穿山甲竟然足智多谋,有时它会设下圈套,让蚂蚁自动来送死。穿山甲先在蚁穴边躺下装死,一股浓烈的腥气从它张开的鳞片里散发出来,一阵阵地飘向蚁穴。蚂蚁们闻到气味纷纷出洞,它们把装死的穿山甲当做丰盛的大餐,蜂拥而上。这时,穿山甲把全身肌肉紧缩,合拢鳞片,大部分蚂蚁就被关在鳞片内。穿山甲带着满身蚂蚁跳进池塘,将蚂蚁抖落在水面上,然后,穿山甲就伸出舌头细细品尝它的战利品。不一会儿,水面上的蚂蚁就被吃光了。利用这种方法,不费吹灰之力,穿山甲就能捕食大量的蚂蚁。

神奇的猫眼

猫是一种较为温顺的动物,但是猫的眼睛能在黑暗中发出闪闪的亮光,这不免让人感觉到有些恐怖。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猫眼竟能“一日三变”。民间有谚语称“寅卯申酉如枣核,辰巳午未如一线,子丑戌亥如满月”。可谓形容得十分贴切。

在动物的演化史上,猫是早期演化成形的动物之一,大约出现于700万年前,至今仍没有太大的改变。猫是人类喜欢的动物之一。早在35加年前,猫被视为神的化身。古埃及人将猫驯为家养宠物,直至后来,猫也成为宗教崇拜的对象。猫有着极为尊贵特殊的地位,考古学家曾在埃及的一座神庙中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猫木乃伊”。

野猫经长期驯化,成为现在的家猫。欧洲家猫起源于非洲的山猫,亚洲家猫起源于印度的沙漠猫。猫擅长捕鼠,是老鼠的天敌。它的趾底生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时毫无声息;它的趾末端有锋利的钩爪,伸缩自如,非常适合捕食猎物。

猫的听觉十分灵敏,能分辨出来细小声响的方位和距离;它的口旁长有长长的触须,并能够用触须准确地判断物品的大小、软硬程度,以及空间距离等等。猫有着非常发达的犬齿,舌面上长着许多倒刺,这样的粗糙结构,尤为适合舔食肉类。

猫的眼睛有着最为奇妙的特点。当人眼注视太阳的时候,瞳孔会缩小到一定限度,因此,久视太阳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感;同样,在昏暗的条件下也会感到不舒服。而猫眼对光线十分敏感,它的一日三变本能就是借助瞳孔的括约肌强大的张缩能力完成的。因此,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猫眼都能很好地适应。早晨,光线的强弱适中,瞳孔收缩得如枣核状;白天,它的瞳孔缩得像一根线一样以适应强烈阳光的照射;而夜晚的光线昏暗微弱,此时,放大的瞳孔便胀得如满月一般。

如今,猫的种类繁多,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波斯猫,其他的还有美国短毛猫、俄罗斯蓝猫、喜马拉雅山猫、曼岛猫、缅甸猫和苏格兰褶纹猫等30余种。这些猫的毛长短不一,颜色迥然。它们的外形娇小可爱,举止高贵优雅而善于攀爬跳跃,深得人们的宠爱。

以自己粪便为食的兔子

提到兔子,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它的红眼睛了。在人们的心目中,小巧伶俐的兔子常常被视为单纯善良的象征。然而,兔子有一种特殊的生活习性,它们爱吃自己排出的粪球。小兔子的这种似乎有些不雅的习性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兔子属于哺乳动物,它的分布地区较广,而人们常见的多为家兔。

兔子非常聪明灵巧,它们在掘洞造窝时,一般都会留多个洞口,以备逃生之用。一个洞口被堵住,便立即转移到其他路线。如果不幸被猛兽捉住了,它宁可舍弃一切皮毛,也不做猛兽的囊中之物。有趣的是,兔子逃跑时会边跑边回头张望,它们要根据敌手的速度来确定自己的逃生速度,以免浪费过多的精力。兔子是以跳跃的方式奔跑的,速度可高达每小时50~60千米,十分惊人。

兔子的听觉、嗅觉极其敏锐,可是胆子却很小,一旦听到响动,便立刻躁动不安起来。在兔子身上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性,那就是它们能够通过嗅觉辨别自己的亲生骨肉。如果遇到了不是亲生的小兔子,便狠心地将其咬死,这让我们看到了兔子温顺驯服的背后残忍的一面。

兔子的上唇很独特,中央有条裂缝,非常灵活。它们的门齿结构独特,上下颌门齿相互重叠、磨合,便很容易将食物消化。

兔子主要以草类等植物为食。野兔也经常吃一些例如鹿角、骨头等含有盐分的东西。但令人惊奇的是,兔子竟然还吞食自己的粪便。它们常常把头伸到尾巴下面,吞食自己刚刚排出来的粪球。经过调查发现兔类排出的粪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含有大量草木的硬粪球;另一种则是裹有一层薄膜的软粪球。

20世纪60年代,有两位研究人员用显微镜对这里有薄膜的软粪球进行研究,发现里面有56%的菌粪,这些菌粪起到了很好的消化作用。除了保护膜,软粪球中含有1/4的纯蛋白质,菌类本身也具有极高的营养含量。因此,吞食粪球对兔子的消化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兔子吞食自己的粪便这一现象仍存在很多疑惑,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兔子粪便中的营养物质呢?人类是否可以提取其中的营养成分并加以利用呢?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着手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切都可以得到明确的解答。

“缝纫”技巧高超的缝叶莺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的一些习性或技能会给人类以启示,鸟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常能看到它们轻盈的姿态,听到它们清脆悦耳的歌声。令人惊奇的是,很多鸟儿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绝活,比如缝叶莺高超的缝纫技术。我们人类的缝纫技术是不是也从缝叶莺那里得到了启示呢?

缝叶莺作为鸟类中的“缝纫能手”,它以缝纫筑巢为绝活令世人称奇。缝叶莺于每年4~8月开始交配。这时莺妈妈便开始了繁忙的工作。它们缝叶筑巢,为自己的孩子建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缝叶莺筑巢于芭蕉等大型叶上,多为安全隐蔽之处,并用垂下的树叶作为基本材料。它们先用嘴叼住树叶的一端,同时配合脚用力拔树叶,使之变成长长的像袋子一样的形状。然后便开始缝纫工作,它用又长又尖的嘴做针,在叶子边上穿出一个小孔;用找好的蚕丝、植物纤维等做线,在双脚的配合下,穿针引线,树叶就被巧妙地缝合起来了。令人惊叹的是,缝叶莺还会像人类一样一边缝一边打结,以防脱线。然而,后期工作还在继续,为了防止巢的根基脱落,它们还会用草茎等将根部加固,可谓是做得天衣无缝。巢被建造得具有一定的倾斜度,这样能够很好地避免雨水淋湿干燥的巢窝。最后,它还会在自己的窝里铺一些柔软的东西作为舒适的“睡床”。至此,缝叶莺的爱巢就彻底竣工了,它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安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养育自己儿女的。

人类是万物之灵,然而在动物界中也存在着许多能工巧匠。可能这些能工巧匠们不经意间就或多或少地给人们以帮助,使人类不断前进。

担任空中警卫巡逻的游隼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需要驾驶员的精神高度集中,即使这样也会出现许多突发状况,一只小鸟就有可能成为航空事故的罪魁祸首。为了避免机毁人亡的惨剧发生,保证航空线路的安全,机场上空“巡逻员”的角色赋予给了鸟类的天敌——游隼。

游隼作为一种凶猛的鸟类,雄鸟体长约40厘米,上体主要为灰蓝色,下体色白而缀有黑斑。它飞行迅速,俯冲时速度高达280千米/小时。游隼善捕食野鸭,故亦称“鸭虎”,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确保航空安全,美国机场租用游隼充当航空“巡逻警察”。

在经过艰苦的训练之后,游隼便开始正式上岗执行巡逻任务。当一群笑鸥出现在机场附近时,一只游隼立即被放出去执行任务。当英姿飒爽的游隼翱翔于蔚蓝的天际之时,那群笑鸥早已被吓得四处逃散了。游隼完成了任务,光荣凯旋,一只冻鹤鹑便是对它出色完成任务的犒赏。游隼因凶猛、神威而成为鸟儿的克星,相信有了它的尽职尽责,航空飞行的突发事故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恩将仇报的杜鹃鸟

杜鹃又称布谷鸟,属于季节性迁徙候鸟,它们有着奇特的生活习性,天气寒冷时飞往印度和中印半岛等地过冬。到了春末夏初气候转暖的时候,又集体飞回中国北部、西伯利亚东南部等地繁衍后代。因其叫声的与众不同,杜鹃被文人赋予了美丽而忧伤的内涵。

正值春夏之交,鸟类繁殖的季节,其他鸟儿都在为搭建爱巢奔波忙碌着,只有杜鹃鸟从来都不会为这些事情操劳烦忧。杜鹃属于巢寄生鸟类,它们从不筑巢哺喂自己的幼鸟,而是让自己的宝宝刚刚出生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杜鹃性隐怯,它们常隐匿在多叶的枝干上。繁殖时期,性格更为孤独,雌雄杜鹃从不终日成对生活。而且,杜鹃也不是一个称职的鸟妈妈。它们既不会筑窝孵蛋,又不会养育幼鸟,而是将这一切应尽的职责推给别的鸟妈妈代劳。

当雌杜鹃快要产蛋的时候,就开始在丛林间飞来飞去,为自己即将出世的宝宝寻觅合适的寄宿住所。一旦发现云雀、画眉等鸟类孵蛋的巢窝,便趁它们离巢外出时,偷偷将自己的蛋产在巢窝里,然后把原来巢窝里的蛋踢出。由于杜鹃的蛋同这些鸟类的蛋在形状和颜色上都很相近,云雀、画眉等鸟妈妈回来后并不会察觉自己的宝宝已经被调包了,便依旧全心全意地孵化所有的蛋,悉心爱护这些可爱的蛋宝宝。

杜鹃蛋孵化得很快,所以杜鹃的幼鸟也是最先破壳而出的一个。由于杜鹃鸟的外形与声音都与“养父母”所生子女极其相似,所以“养母”依然没有发觉宝宝们的差别,而辛勤地哺育着。然而,杜鹃雏鸟却有一个恶劣的习性,它不但不感激“养母”,反而将义亲的宝宝推出巢外,以便独享“养母”的抚育。那些尚需孵化的蛋有的被撞破了蛋壳影响了正常发育,有的被直接撞出巢外,摔在地上。但是,它的“养母”依然没有发现这个假宝宝的真实面目。当小杜鹃的羽翼丰满,能自行觅食的时候,它便毅然决然地飞离“养母”的家,没有丝毫感恩的意识。可见自然界中也存在这种“恩将仇报”的事情。

杜鹃每年平均产蛋2~10个,而且每个巢中只产一个。由于它借宿发育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鸟类的繁衍。

杜鹃有着尖长、弯曲的嘴,脚细小。它们飞行急速而无声,行动敏捷,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喜食毛虫,故为益鸟,因此对庄稼种植有着莫大的功劳。

杜鹃在我国分布甚广,而且种类繁多。它们多数居住在热带、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叫声清脆洪亮,但或多或少会让人联想到凄凉、哀怨,由此当人们看到诗人笔下的杜鹃鸟暗含着感伤、悲凉的愁绪时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