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植物百科
11847000000059

第59章 动物的特异功能(1)

动物的神奇特性

毫无疑问,大自然母亲赋予动物许多神奇的特性。以鸟蛋为例……这可不是讨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只是看一个简单的事实:圆头蛋和尖头蛋,蛋的形状直接取决于亲鸟的栖息环境。生活在陆地上的鸟类产圆头蛋;而栖居在悬崖边的鸟类产尖头蛋,这样不会轻易滚落坠岸。

另一项神奇特性则说明,动物的体型大小与敏捷程度并不总是息息相关。大象的鼻子非常灵敏,如果需要,它能捡起一根缝衣针。但幼象需要长达六个月的时间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鼻子。

啄木鸟已不再是秘密了。它的头部能每秒啄二十下,您可能会觉得它们比山羊(山羊在这个惊人秘密中只能担当特邀嘉宾的角色)还要疯狂。但科学家发现,在其喙的后面有一处柔软的区域,具有避震器的功效。

许多人认为海狸牛性冲动,只会啃树干。众所周知,海狸只需六秒钟就能咬断直径二十五厘米的树干。这并不是因为海狸心情焦虑,而是与牙齿有关。海狸如果不用牙齿咬东西,它的牙齿就会一直生长,直到刺穿下颚——而老鼠也是一样!

红毛猩猩会让我们以为它是爬树专家。但其中的秘密不为人知。说穿了会伤它们的自尊心。大约百分之五十的红毛猩猩都曾骨折或骨裂过,原因是因为它们经常从树上摔下来。

但对长颈鹿而言,它们的骨骼则显出另一种神奇特性。头颈又高又直的长颈鹿,堪称动物王国中最善于制造错觉的大师之一。如果要猜长颈鹿的脖子有多少根骨头,需要动用计算器吗?完全不必。长颈鹿头颈的骨骼数目与人类一样,共有七块。

“吞石补盐”的非洲象

肯尼亚艾尔刚山区的非洲象不但吃平常的植物,喝平常的水,而且还会肯石头。不过他们并不是饿得晕了头,而是为了补充盐分。因为它们长久以来吃的植物中硝酸钠的含量太少,特别是在干旱季节里,身躯庞大的非洲象会大量出汗和分泌唾液,体内盐分消耗比较大。所以在每年的干旱季节里,它们常常会定时成非洲象

群结队来到著名的肯塔姆山洞,先用象牙在洞壁上凿下一块块岩石,然后用长鼻子卷起岩石,一口一口满满地吞下肚去。

“只尿不喝”的鲨鱼

鲨鱼是一种低等的软骨鱼,在睡觉的时候。总会沉到海底,因其体内没有鱼鳔,所与不能自由升降,非要不断向前游动时,借助它们的不平衡尾鳍产生向上的托力,才能保持身体不至沉底。所以,一旦它们停止不动进入梦乡,便直沉海底。

与要喝水的硬骨鱼不同,鲨鱼是不喝水的。因为其血液中含有很多尿素,使体内渗透压比海水大,海水订丁以从腮膜不断渗透进鱼体内,所以它们不但不喝水,反而需要经常排尿,才能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冷暖自知”响尾蛇

响尾蛇

位于眼睛和鼻孔之间的“热坑”,是响尾蛇的立体热感受器。一层厚度只有10~15微米的薄膜,将颊窝分为内外两室,膜上密布神经末梢,这种器官使蛇能够察觉到比自己热和冷的物体存在,还能测知其方向和距离。当田鼠等温血动物接近时,它们辐射出的红外线就会被蛇的颊窝准确测出。然后蛇就会跟踪温血动物辐射的红外线捕获猎物,准确无误将其捕获。即使是环境温度只有0.0018摄氏度的细微变化,响尾蛇也能感觉出来。定向追踪的现代化武器——响尾蛇导弹,也正是受到这种启发研制出来的。

“跳远冠军”蜗牛

广西有种玻璃蜗牛,靠腹足肌肉剧烈收缩而向前弹跳,甚至可以超越10厘水的障碍,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也让人们对于这种缓慢爬行的动物,刮目相看。蜗牛身体分成三个部分,头部,腹足和内脏部。头部和腹足可以伸出甲壳之外活动,但内脏部始终藏在壳内。而蜗牛壳的重量相比于人,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背负着200公斤的房子,而且还要背一辈子,累啊。

为自己看病的动物

动物也会得病。在同各种疾病的斗争中,它们学会了给自己治病。

有些动物会用野生植物治病。有一种鹿泻肚子的时候,常常去吃槲树的皮和嫩枝。原来,这些东西含有鞣酸,能够止泻。“咪咪”叫的大花猫,患了肠胃炎腹泻不止时,会急急忙忙地找一种带苦味的有毒植物——藜芦草吃,然后呕吐不止。要知道,藜芦草里面含有一种生物碱,有催吐的作用。以吐治泻,成了猫治疗肠胃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狼的胃壁肌肉能自动收缩。它们怀疑自己吃了有毒食物时,会立即收缩胃肌,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防万一。

有人捉到一条鳄鱼,剖开它的胃,发现里面有不少粗木块、石头,以及其他一些不容易消化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鳄鱼在冬眠的时候,怕自己消化器官的功能会减弱,就吃下一些坚硬的东西,让胃不停地工作。

热带森林中的猴子,得了怕冷、战栗的病,就会去啃咬金鸡纳树的树皮。这种树皮中含有金鸡纳霜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有人在雨天看见一只野吐缓鸡,一再强迫它的幼儿吃安息香的树叶。安息香的树叶不是吐缓鸡的食物,所以它的幼儿不爱吃。原来,小吐缓鸡浑身被雨水淋湿了,得了感冒,吃了这种带有苦味的树叶以后,它的病便慢慢地好了。

温泉浴是一种人用来治病的物理疗法。说来有趣,熊和獾也会用这种方法来养生和治病。美洲灰熊有一种习惯,年纪大了以后,喜欢跑到含有硫磺的温泉中去洗澡,浸泡在里面,好像在治疗老年性关节炎似的。母獾常常把长疮的小獾带到温泉中去沐浴,治疗皮肤病。

野牛得了皮肤癣后,会长途跋涉跑到湖边,在泥浆中“沐浴”一番。然后爬上岸来,慢慢将泥浆晾干。不久,它又再去湖边“沐浴”,直到把癣治好为止。洗泥浆浴并非野牛的“专利”,犀牛和河马等也有这一爱好。因为泥浆浴不仅能治病疗伤,还有防病作用。

有一位猎人多次观察后发现,受伤的黄羊总是往一个山洞里跑。在跟踪到山洞后,他发现黄羊总是把受伤的部位紧紧贴着陡峭的山壁。有趣的是,黄羊离开那儿时,已经没有了先前病恹恹的样子,而是变得容光焕发了。后来,猎人在峭壁上发现了一种黏稠的黑色液体,犹如野蜂蜜,当地人把它称为“山泪”,这就是野兽治疗伤口的药物。

一只山鹬的腿被枪打伤了。它就在河边取些黏土敷在腿部,然后又拐着脚去收集青草,放在黏土里,一同“包扎”,就像人们绑石膏一样。人们看到,这只山鹬足足缠了一个小时,等它把“绷带”全弄好才飞走。

不少动物能为自己作“复位治疗”。肚皮被划破了,内脏漏了出来,它们能将内脏塞进去,然后躲在安静的地方“疗养”,等待伤口愈合。有一只青蛙被石块击伤了,内脏从口腔里露了出来。这时,这只青蛙待在原地,不慌不忙地把内脏吞进去。3天以后,它基本上复原了,又跳进了水塘。

有人见到,一条蝮蛇的头部被另一条毒蛇咬伤了,起初出了一点血,不一会儿头部便肿了起来,连嘴都肿得合不拢了。于是,它拼命喝水,14分钟里接连喝了216口水。2小时以后,蝮蛇头部的肿胀渐渐消退了。这跟医生抢救被毒蛇咬伤的病人时的情景,真有点不谋而合!那时,医生往往给患者大量输液,加快毒液排出的速度。

研究动物给自己治病的本领,对人类也是很有好处的。著名的云南白药,是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发明的。据说,曲焕章是位打猎能手。一天,他打中了一头老虎。谁知第二天请人去抬时,那虎不翼而飞了。后来才知道,带伤的老虎是吃了一种药草后逃跑的。曲焕章采回这种药草,配合其他药物治疗跌打损伤,效果非常好。于是,云南白药便问世了。

气候鱼——泥鳅

泥鳅是最为常见的鱼类。浑身滑溜溜的,背部和两侧为灰黑色,全身又布满黑色小斑点,在它的尾柄处有大黑点。小小的眼睛,嘴的周围长着5对触须。泥鳅喜欢在静水区的底层栖息着。我国除西北高原地区以外,可以说从南到北的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层,凡是有水域的地区它都能生长。泥鳅的生命力极强,不会因不良环境或生病而死亡。泥鳅的肠子很特别,在它的肠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血管,前半段起消化作用,后半段起呼吸作用。所以,泥鳅在水中氧气不足时,会到水面上吞吸空气,然后再回到水底进行肠呼吸。废气由肛门排出,人们往往能看到水里冒出很多气泡。

当天气闷热、即将下雨之前,小泥鳅很难受,此时水中严重缺氧,迫使它一个劲地上下乱窜,犹如在表演水中舞蹈,这正是大雨降临的前兆,西欧人为此称泥鳅是气候员。冬季河湖封冻了,泥鳅就钻入泥土中,依靠泥土中极少量的水分使皮肤不至干燥,此时它靠肠进行呼吸来维持生命。待来年解冻时再出来活动。泥鳅产卵从每年的5~6月开始,6~7月为最盛时期。一般卵为黄色,稍有黏性。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幼鱼,不过这种幼鱼和别的鱼有所区别,它的鳃条是全部露在外面的,没有养过泥鳅的人,见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以为是什么奇怪的动物,它正是泥鳅的幼鱼。泥鳅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繁殖快,肉味鲜美,含蛋白质高。由于有这些优点,近年来不少渔民走上了饲养泥鳅的致富道路。

鱼中的神枪手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在一家颇有名望的水族馆里,会赚钱的老板,养了很多种奇形怪状的鱼,供人们欣赏。其中一个鱼缸里养着几条身体只有20厘米长,体色鲜艳的小鱼,它们特别活跃。正在兴致勃勃地东游西窜,于是观赏的人们便纷纷向这个鱼缸围拢过来,一位戴眼镜的观赏者站在最前面,突然,一串“水弹”射了过来,把他的眼镜打落在地,这滑稽场面引得大家捧腹大笑。原来鱼缸中养的这条鱼,是弹无虚发的水中“神枪手”——射水鱼。射水鱼生活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小河里,它不仅能捕食水中生物,还能享受陆地上昆虫的美味。看!在这水草丛生的河里,一条射水鱼正在缓缓游动。它虽然身在水中,眼睛却直盯盯地望着水草尖,原来在那草尖上正落着一只蜻蜓,射水鱼悄悄地游过去,看准目标,突然喷射出一串“水弹”,蜻蜓被击落,糊里糊涂地成了射水鱼的腹中之物。

射水鱼的射击技术相当高明,一米内射出的“水弹”可以百发百中。人们发现在射水鱼的口腔上部有一条沟状的构造,并和舌头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管子,如果舌头上下自然拨动,一连串的“水弹”就会从口中喷射出去。那么为什么射水鱼会有这么高超的射击本领呢?生物学家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了射水鱼发射“水弹”的分段动作,才弄清了水中“神枪手”的秘诀,原来,太阳光从空中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光线折射会产生误差。有趣的是,射水鱼在瞄准目标时,会使自己的身体与水面呈垂直状态,同时,眼睛距离水面也很近,这样发射出去的“水弹”,才能克服光线折射时产生的偏差,从而准确地射中目标。由于射水鱼的取食方法十分奇特而有趣,在东印度群岛和玻里尼西亚群岛的居民喜欢把射水鱼养在玻璃缸里,观看它的精彩“射击”表演。他们在鱼缸内插上一根木棍,在露出水面的一端安上一根刺,再在刺上放上一只活的小昆虫。正在水中游玩的射水鱼,看到有活的小动物,就会照准小昆虫“突”“突”一连射出两发“水弹”,昆虫应声落水,只看射水鱼美滋滋地将昆虫吞下,又自由自在地游玩去了。

企鹅“语言”妙趣横生

俗语说:“人有人言,鸟有鸟语。”企鹅群体也有它们丰富多彩的“语言”。多年来,海洋动物学家对企鹅的行为作了仔细研究,发现它们的行为“语言”有一定的规律性。

企鹅的行为“语言”,主要利用姿势动作和叫声来表达。其中最典型的是阿德利企鹅。

当行人或贼鸥靠近时,阿德利企鹅会紧收项颈羽毛,在头顶处形成褶状隆起,转动的眼圈下,上露眼白,这表示它心里紧张,但又不希望与对方争斗。接着它收拢颈毛,慢慢地前后扇动翅膀蹒跚离去。

每当外出归来时,阿德利企鹅会拖长尾音高声呼叫。呼叫时,身体伸长,两翅夹紧,喙部大张。当阿德利企鹅与配偶或幼企鹅相遇时,还伴有摇头晃脑、低头哈腰等动作,表示久别重逢之喜。当接近巢位时,阿德利企鹅身体和颈项均倾向巢穴,似乎说“到家了”。企鹅在接近其领地2~3米时,不管领地内有无配偶或幼仔,都会发出高声呼叫,叫声含意似乎是:“家里有人吗?我回来了!”如果配偶或幼企鹅在家,它们也会了出高声呼应:“我在家,请进来。”两者相见时,便不再呼叫,这时会软语温存一番。

企鹅进入“婚配”时,“住房”是个先决条件。在配对之前,独身雄企鹅开始建窝筑巢,布置“新房”,并不停地在巢位上狂热呼叫,以招引雌企鹅。当一只羽毛紧束、光彩照人的雌企鹅点头哈腰地趋近雄企鹅时,表明雌企鹅愿意交往。而雄企鹅如允许它接近,就表示同意交往。当雌企鹅趋近巢位时,雄企鹅深深地一鞠躬,雌企鹅也同时鞠躬还礼,进行简单的“拜堂仪式”。然后,雄企鹅蹲于巢内,用喙轻轻抚弄窝,有意无意地重新整理巢中之石,雌企鹅则立于巢旁。稍后,雄雌企鹅互换位置,最终实现交配。有时,这种结合由于行为程序受干扰也会出现中途失败,雌企鹅便另觅“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