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植物百科
11847000000034

第34章 非雀形目鸟类精选(1)

美洲鸵鸟(GrealerRhea)

体形高大,不会飞翔,生活在草木较高、灌丛茂密的开阔的大平原中。以植物的根、叶和种子为食,也取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当其在开阔的草原上奔跑时,也会像飞行一样把翅膀张开,以获得上升气流的助力;会游泳,并集群到湖泊或河流中去饮水和洗浴;常喜群居,但老年的雄鸟有时会主动从群体中退出,单独活动;在繁殖季节,雄鸵之间常为争夺配偶而互相用力踢对方;雄鸵会以拍打翅膀,并发出低声吼叫的炫耀行为来恐吓竞争对手或吸引雌鸵;一只雄鸵通常与多只雌鸵交配,并把雌鸵带到巢中产卵,通常有12只雌鸵到同一巢中产下约15~30枚的卵,有时达60多枚,孵卵和育雏的工作均由雄鸟独自承担。

呈浅凹状,位于地面的浅洞,内衬草。

地理分布

巴西亚马孙河以南到阿根廷中部的旷野上。

鸵鸟(Ostrich)

平均身高约250厘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鸟类;不会飞翔,翼羽和尾羽蓬松下垂,双腿修长强健,所以奔跑迅速,最高时速可达64公里。鸵鸟生活在沙漠、半沙漠和草原等开阔地带,藉敏锐的视力和长距离迁移的能力,寻求安全和食物丰盛的地区;喙扁平,以植物的茎、叶、花和种子为食;在繁殖期,雄鸵常以不断扇动双翅、晃动颈部的炫耀姿势占据领地,只有那些能保卫领地的雄鸵,才能与雌鸵交配。一只雄鸵通常会与5只雌鸵交配,这些雌鸵把卵产在同一窝内,最多时可累积40枚蛋,不过,原配雌鸵会把多余的蛋移到巢外,只孵化20枚;雌雄鸵共同孵卵、育雏,幼鸟长大一点时就与其他巢的幼鸟合并在一起。

在地面凹陷处用脚扒开泥土,并用身体在沙土上压成巢,直径可达3米。

地理分布

从塞内加尔到埃塞俄比亚的非洲东部地区。

附注

目前非洲南部有放养,以获取翼羽和尾羽;阿拉伯半岛从前也有鸵鸟分布,现已绝种。

食火鸡(SoulhefnCassowary)

体形健壮,无飞行能力的大型鸟类,生活在植被茂密的热带雨林中;羽毛质地粗糙,且有些羽毛尖端特化成长长的发状细丝;翅膀短小,存飞羽着生处只具有羽翮;头部裸露,颈部有红蓝色的垂肉,垂肉的颜色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当鹤鸵受到惊扰时,常把头低下钻入密林中,这时头顶的角质冠,便产生了保护作用;利用狭窄的喙取食掉落在地面上的果实,也吃绿色植物、种子和小型动物;大多单独活动,叫声复杂多变,包括有“嗡嗡”声、“嘶嘶”声、低沉的“隆隆”声,以及吼叫声;雌鸵体形稍大于雄鸵,头颈部颜色较明亮,角质冠也较高,在繁殖季节,雌鸵和数只雄鸵交配,并把蛋分别产在各雄鸵的巢中。雏鸟全身裸露,在刚出生的9个月里都由雄鸵照料。

位于树下落叶层上,浅凹状巢,内衬草和落叶。

地理分布

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的雨林中。

附注

脚爪强壮而锐利,用于搏斗。

奇异鸟(BrownKiwi)

不能飞行的夜行性鸟类,生活在森林中,白天躲藏在地洞里,夜晚才出来觅食;视力很差,但嗅觉灵敏,鼻孔位在喙的尖端,喙的基部上有敏感的触须,可确定食物的位置,取食时挖开土壤寻找蠕虫,也取食种子和浆果;跑得很快,叫声像口哨声一样高吭;雌鸟产卵1~2枚,每枚约是体重的1/5;雄鸟负责孵蛋,雏鸟孵出后即全身被羽,能独立活动。

位在地洞、树根空隙内或空心圆木的凹陷中,无衬里。

地理分布

仅分布于新西兰。

皇帝企鹅(EmperorPenguin)

最大、最重的一种企鹅,在海洋取食期间,身体积满了一层厚厚的脂肪;追捕鱼类时,靠着鳍状翅膀的推进,时速可达265米。在冰雪上直立行走,或以腹部触地,借着鳍像雪橇一样向前滑行;在南极冰面上集群繁殖时,个体间以小号般的鼻音来识别配偶或双亲;在早冬时节交配,雌鸟产下一枚蛋后,就离岸到海中觅食;雄鸟则以直立的姿势,将蛋放在脚上孵化两个月,公企鹅彼此挤在一起取暖,度过极地寒冬的暴风雪;正当小企鹅孵出时,雌企鹅从海中返回,将食物吐出喂食小企鹅,几乎已失去一半体重的雄鸟,开始走向大海取食几个星期,再返回帮助喂食小企鹅。

无巢。单枚蛋,幼鸟停在成鸟脚上,藏于长满羽毛的腹部皮肤的褶皱中。

地理分布

南极海岸。

阿德利企鹅(AdeliePenguin)

小型企鹅,全身长满像动物的皮毛一样保暖的厚羽毛,十分适合极地的生活;在远离南极海岸的冰冷水域中觅食,大多猎食磷虾(一种似虾的生物),也吃小鱼。通常在南极的夏天时,筑巢于拥挤的群体中,繁殖期,每只鸟都会返回原巢址,寻找原配偶;一对企鹅每年通常哺育两只幼鸟,已能离巢的幼鸟会聚集在海岸边,等待出海觅食的父母回来喂哺它们。

由雄鸟收集的卵石堆成小堆。

地理分布

环绕南极的海岸及附近岛屿,在海洋中越冬。

矮企鹅(LifclePenguin)

在陆地上时,以夜间活动和不醒目羽色的伪装来逃避敌害;取食方式是在海水中,潜水抓鱼。在非繁殖季节或换羽期,漂浮在开阔的水面上休息;会在黄昏后到海边群集,黎明前又离开;使用地下的洞穴繁殖,换羽期时也栖息在洞中;群集时十分嘈杂、喧闹;双亲数日一轮替换孵蛋及看护幼鸟。

沙岸上的洞穴群,有时在海边的山洞或茂密的植被下。

地理分布

在澳大利亚南部、东南部以及新西兰的海岸和沿海岛屿上繁殖,出海过冬。

洪氏环企鹅(HumboldtPenguin)

胸部和脸上具有带状斑纹,叫声喧闹似驴鸣,易被误认为是分布于南非、南美和加拉帕哥斯群岛的斑嘴环企鹅的一种;在寒冷但鱼类丰富的秘鲁寒流中取食鲲和沙丁鱼,偶尔捕食生活在浅滩的鱼类和乌贼,会成群潜入水中,将鱼驱赶在一起而捕食,繁殖成功与否与鱼的季节性供应关系密切,于大洞穴群中筑巢,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土壤打洞,就在山洞筑巢;两只雏鸟就像大多数幼企鹅一样,在换第一次成羽之前,会长胖到看起来比亲鸟稍大些。

靠近海边的洞穴、岩洞或是岩缝中裸露的洼地。

地理分布

秘鲁和智利北部。

附注

人类大量的采集石材和化学肥料,破坏洞群并运走土壤,迫使它们只能在山洞或岩石裂缝中筑巢。

白嘴潜鸟(GreatNorthernDiver)

在北方繁殖区随处可见,似哭又似笑的叫声,回荡在巢栖所在的海岸和岛屿旁的淡水湖上;呈流线型的头和身体,利于潜水捕鱼,但离水上岸的行走姿势则十分笨拙。

以水边低矮的植物材料堆积而成。

地理分布

在北美洲北部、格陵兰和冰岛繁殖,冬季移栖至欧洲和北美的西北部海岸。

斑嘴巨鸊鷉(Pied-billedGrebe)

常出现在溪流和池塘上,具有厚实的喙;春季成对或家族群活动,冬季则在湖泊和较大的池塘上聚成一大群,捕食鱼和昆虫的动作十分敏捷。

以腐烂的植物置于浅水中或浮于水生植物间。

地理分布

在美洲大部分地区繁殖,北方和南方的种群在冬季迁往较温暖地区。

凤头鸊鷉(GreatCrestedGrebe)

头顶有冠羽,头两侧有栗色、似披肩的羽饰,成对活动于湖泊和河流中,捕食鱼、昆虫以及其他水生动物。

浮于浅水或水生植物群间。

地理分布

在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非洲和澳大利亚繁殖,欧亚大陆北部的种群,冬季向南迁徙,最远至地中海和印度北部。

漂泊信天翁(WanderingAlbatross)

这种巨型的海鸟翅膀狭长,翼展达3米,可以毫不费力飞越常出现强风的南半球海洋;由于能在风中利用翱翔节省能量,它们时常飞行数十或数百公里寻找食物;典型取食区是由上升水流将营养物质带到水层表面的水域,常于夜间到水面取食上升至水面的海洋动物,或偶尔进行潜浮,鱿鱼和其他头足纲动物是主要食物,信天翁将食物以液态油脂的方式贮存于胃中,然后消化吸收,或反哺喂食幼鸟。集小群体在裸露的海岛顶部和斜坡上筑巢,以利于在风中起飞。成鸟频繁的发出驴一样的叫声,彼此以展翅、摇头、两喙相击来炫耀,形成配偶后一起度过一生通常每两年繁殖一次,单枚卵,双亲轮流孵化1周,幼鸟飞羽长齐前,须连续喂食鱼和吐哺的液态油脂长达10个月,然后在海洋中度过10年,从巧克力褐色经过数次换羽,变为几乎全白后始成熟,可繁殖配对,平均能存活大约30年。

将泥土和植物挖成大型的鼓状巢,在顶部有凹陷。

地理分布

环绕南极洲的海洋和岛屿,以及南半球大陆海岸。

灰背信天翁(Light-manfledSootyAlbatross)羽毛大部分黑色的小型信天翁,背部为浅灰色,飞行时尾部形成完整的楔形;能展开双翅滑翔很长的距离,浮在海面取食鱼、鱿鱼和甲壳类动物;求偶时成对飞行,或在地上而对面炫耀白色新月形眼纹和喙上的条纹;于南半球海洋岛屿上的陡壁突出部分,成对分散筑巢。

将土壤和植物挖开堆高,顶部有一深杯状坑。

地理分布

南极洲周围的海洋和岛屿,以及南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南部海岸。

巨鹱(SoufhernGiantPetrel)

体形巨大,近似信天翁,飞行时看起来有些驼背;在陆地上行走灵活,在海里和海岸上游取食鲸等动物的尸体,或捕杀较小的海鸟;繁殖鸟群栖于岛屿或大陆海岸上。

地面上的浅洼,周边有卵石或干草。

地理分布

在南极洲海岸和岛屿上繁殖,冬季在海洋中越冬。

北方白腹穴鸟(NothernFulmar)

头圆嘴厚,身体圆胖,有灰色到深蓝灰色等不同色型。飞行时不断地快速振翅与伸展翅膀,十分有力;在海面捕鱼,或潜入几米深的水中,取食在浮游生物间游荡的小动物;也会群聚在渔船周围,取食鱼的碎渣。单独或嘈杂的群体,在海岸悬崖上筑巢。

在悬崖或岩石裸露的突出处产卵。

地理分布

在大西洋北部和太平洋北部的海岸上繁殖,冬季扩散到海上。

海角薙(CapePetrel)

身上有花格子状的羽色图案,常在捕鲸船周围像鸽子一样群集,以快速拍翅与展翅滑翔交替飞行,游泳或潜水捕食小鱼,及在浮游生物间游动的其他动物;小群或群体在海岸和岛屿上繁殖。

位于岩石的突出处或岩缝,以疏松的碎石片堆成的浅洼。

地理分布

在南半球大陆海岸及岛屿上繁殖,在海洋越冬。

库氏圆尾鹱(CooksPetrel)

快速而飘忽不定地飞行于海上,翅上有醒目的斑纹可识别。取食在海上漂浮的小型海洋浮游生物,可以在很小的繁殖区域活动,也可以在广阔的海洋中游曳;为躲避捕食者,通常在夜晚的海岸繁殖。

位于森林斜坡高处,洞中的洼地。

地理分布

新西兰两端小岛,冬季遍布太平洋海域。

鲸鸟(FairyPrion)

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海上飞翔。夜间群集,掠过海面以喙舀取海水,喙上有板状齿,用以从水中过滤小的甲壳类、鱿鱼和其他水生动物。繁殖时期在夜间成群聚集于小岛上,刚到达时会发出温柔的“咕咕”声,洞中的配偶也以相似的叫声应答,在陆地上时,细弱的腿以蹲得很低的姿态笨拙行走。

以喙和脚在地上挖洞,隐蔽在植物或岩缝中。

地理分布

繁殖于南半球的大陆上,在海上越冬。

长脚白腰海燕(WilsonsSrorm-petrel)

麻雀般大小,飞越海洋时,双腿悬在空中摇晃,从海中啄食小甲壳类、鱼和软体动物。

位于高出海岸的斜坡,为洞中的坑,营群巢。

地理分布

繁殖于南极海岸和南半球的海岛上,在海洋中越冬。

景风海燕(EuropeanStorm-petrel)

小型的黑色海鸟,臀部白色,常振翅在水上低飞,腿部在水面上发出嗒嗒声;啄取浮游的小动物,也追随渔船吃些碎屑;繁殖群在近海岛屿上,晚间回到巢穴时,会发出刺耳的颤声。

岩洞中的浅坑。

地理分布

繁殖于南极洲东北部和地中海西部的岛屿,在海上越冬。

潜海燕(CommonDiving-petrel)

飞越海洋,钻进波涛中啄食水生动物的海鸟。冬季四散到海上过冬。

洞穴尽头,群巢位于岸边斜坡上。

地理分布

南半球的岛屿及南极洲以外的大陆海岸上。

普通鹱(ManxShearwater)

体背黑色、腹面白色的海鸟,在海上时而快速振翅低飞,时而斜向滑翔;在水面或浮潜水中摄食小鱼、鱿鱼、甲壳动物,捡拾渔船上掉落的碎屑。巢群位于多山的近海岛屿上,常可见它们在近海成群漂浮,天黑之后,才在一片啼叫声中上岸入巢。

洞穴、岩石缝或岩洞中的浅坑,有时以草衬垫。

地理分布

沿北大西洋海岸繁殖,在中部海洋越冬,最南远至大西洋南端。

白尾带鸟(While-tailedTropicbird)

身体呈流线型,尾及翅细长,靠潜入海中取食鱼、鱿鱼和甲壳类动物;雌雄两性都具有白而细长的尾羽,在巢域上空像表演杂技般地炫耀飞行。

在缝隙、裸地上或突出的岩石下产卵。

地理分布

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岛屿上繁殖,分布区域扩及整个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