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植物百科
11847000000129

第129章 珍贵的草药植物(3)

别名,地文、三步跳、半子、和姑、蝎子草、麻芋子。半夏为草本,属天南星科植物。药用部分是它的块茎。

半夏株高15~20厘米。叶1~2枚,从块茎顶端抽出:叶柄长10~20厘米。基部常着生珠芽:叶片卵状心形,2~3年后的老叶为3全裂,裂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中裂片较大。单性花同株,肉穗花序,花序梗比叶柄长,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下部细管状、不张开:雌花生于花序基部,贴生于佛焰苞;雄花生于花序上端,二者之间有一段不育部分,育部附属体长6~10厘米,细柱状。浆果卵形,绿色。

半夏除了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生长分布以外,全国各省区基本都有。国外的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主要生于山坡、草地、田中、路边、林下及石缝中。夏秋采挖,除皮晒干为生半夏。

半夏的块茎中含天门冬氨酸、B-氨基丁酸、高龙胆酸及其葡萄糖苷、甲醛等。生半夏和制半夏有明显的镇咳、镇吐、祛痰作用,能抑制腺体分泌。主制喘咳痰多、呕吐、反胃等症。

清热解毒利湿——土茯苓

别名禹余粮、刺猪苓、冷板头、冷饭藤、狗朗头。土茯苓为攀援藤本植物,属百合科植物。药用部分是它的根茎。

土茯苓

土茯苓为攀援藤本植物,属百合科植物。药用部分是它的根茎,地上茎无刺。互生叶、椭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13厘米,掌状脉常为5条,叶柄常有2条卷须。秋季开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被6片,雄蕊6美;子房上位。3室1个。株头3。浆果球形,直径7~10微米,成熟时紫黑色。

土茯苓分布在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台湾等地。生长在山坡、丘陵灌丛中。全年都可采收、挖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晒干,或趁新鲜时用硫磺烟熏,后切成薄片晒干。

土茯苓根茎含皂苷、鞣质、树脂等,皂苷元为薯蓣皂苷元。尚含生物碱、微量挥发油。土茯苓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主治湿热淋浊、疮疡、疥癣、梅毒等症。

食用美人蕉——姜芋

别名蕉芋、芭蕉芋、蕉藕、食用美人蕉、食用莲蕉。为草本属美人蕉科植物。药用部分是它的根状茎。

姜芋株高约1米,根状茎块状。茎通常紫色,具白粉霜。单叶互生、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0~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或浅波状,羽状测脉明显,边缘和叶下面常带红色。总状花序顶生,苞片长圆形,常披蜡质白粉;小苞片2;花红色,萼片3,长约4厘米,披针形,淡绿色;花冠裂片3,长约4厘米;外轮退化雄蕊3,长5~5.5厘米,花瓣状,退化雄蕊成唇瓣,顶端2浅裂,发育雄蕊1,具花药。蒴果倒卵形,具小瘤体。

姜芋原产南美洲及西印度群岛,我国南部、西南部地区及安徽、浙江等省都有栽培。全年都可采挖,晒干或鲜用。

姜芋有清热润燥、解毒消肿,健脾胃的功效,主治肝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遗精、遗尿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状。

全株有毒的植物——曼陀螺

曼陀螺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属茄科。别名洋金花、风茄花、醉心花、狗核桃。原产南美洲、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中国的东西部各省区都有。

曼陀螺是从梵语音译而来,其意为“悦意花”。曼陀螺植株繁茂,阔叶浓绿,姿态洒脱,尤其是生在水滨、湖边,显得粗犷豪放、英姿卓越。它的花由6个洁白的花瓣组成、皎白妩媚、玉洁高雅、芳香扑鼻。一朵花虽然只开两三天,但其形如同一支支小唢呐,向上欲鸣,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我国栽种曼陀螺主要是供药用。花序、种子和叶都可入药。花的药名为洋金花、有毒,具有平喘、止咳、镇痛之功效。过去,常用它作外科手术的麻醉剂。此花全株有毒,种子的毒性最强,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是地就长的草药——知母

别名,平胡子根、蒜辫子草。知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百合科。药用部分是它的根茎。

知母的根茎横走,上残留许多黄褐色纤维状旧叶残茎,下部有多数肉质须根。叶基生、长线形,长可达7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常扩大呈鞘状。花葶单一,疏生鳞状小苞片,花2-6朵簇生,在花葶上排列呈穗状,淡紫色或淡黄白色,多于夜间开放;花被6枚、2轮,外轮具紫色条纹,内轮淡黄色;雄蕊3,子房3室。果长圆形。种子黑色。

知母广布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区。生于向阳山坡及丘陵地带。秋季挖取根茎、剪去地上部分,去净泥土晒干。

知母的根茎含有6种皂苷,即知母皂苷A1~A4和B1~4,此外,尚含黄酮、鞣质、粘液、烟酸、胆碱及脂肪油等。

知母具有抗菌、降糖、解热等作用。用于治疗糖尿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知母是地就长,在全国各地不论荒山、荒坡、荒原、草原、沙滩、林间、丘陵、坡地都能生长,适应多种环境,并郁郁葱葱,也是封山绿化和改造水土流失的一个好品种。

补益抗痨佳品——黄精

别名鸡头黄精、黄鸡菜、鸡头、甜黄精。黄精为草本植物属百合科。药用部分是它的根状茎。

黄精株高50~90厘米。根状茎圆柱形,节间长4~10厘米,一头粗,一头细。茎叶轮生,每轮4~6枚,条状披针形,长8~15厘米,顶端拳卷或磨曲成钩。花序常具2~4花,呈伞形状,俯垂,总花梗长1~2厘米,花梗长4~10厘米;苞片膜质;花被乳白色至淡黄色,全长9~12微米,合生长筒状,裂片6,长约4微米,雄蕊6枚。浆果直径7~10微米,熟时黑色。

黄精广布于东北、河北、河南、西北以及山东、安徽、浙江等省区。朝鲜、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部也有。生于林下、灌木丛或山坡阴处。春、秋季采收、洗净、蒸至油润、晒干或烘干。

黄精的根状茎含有黄精多糖甲、乙、丙,均由葡萄糖、甘露糖、丰乳糖、醛酸结合而成,另含3种低聚糖、氨基酸、锌、铜、铁等。

黄精,味甘,性微温,具有很好的补肺,强筋骨,降血糖,填精髓,延缓人体衰老的作用。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精能增强人体细胞的作用,因而可增加免疫功能。据统计,常食黄精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普通饮食者。由于黄精还有很好的抗结核菌作用,因而是极好的补益抗痨佳品。

黄精的主要用法如下:黄精煲鸭协助治肺结核。患者消瘦,咳嗽,间有潮热,乏力,舌质红,脉细数。可用黄精60克,白果(即银杏,去壳)12枚,蜜枣3枚,鸭1只,约重1千克(宰好,去毛及肠杂)。与上药文火煲90分钟,食肉饮汤,每日一次,配合服抗痨药,有助于康复。

黄精膏服之益寿延年,明目补肾。可用黄精36克,枸杞子15克,冰糖32克,加水文火煲90分钟,熬成膏状,每日分两次服,每次两汤匙。由于黄精较滋腻,凡便溏、胃肠不适者忌服。

常用的化痰止咳药——贝母

又名平贝母、平贝。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百合科。药用部分是它的鳞茎。

贝母

贝母的鳞茎园扁平,由2~3瓣鳞片组成。茎直立、高约40厘米。中部叶轮生,上部叶常成对或全为互生,条形。长达15厘米,宽0.2~0.6厘米,顶端卷曲成卷须状。全株有花1~3朵,单生于叶脉,花梗细,下垂;叶状苞片4~6片;花窄钟形,外面深紫色,内面淡紫色散有黄色方格状的斑纹,花被6片,长园状倒卵形,长2~3厘米,宽0.5~1厘米,外花被较内花被稍长;花柱有乳突;雄蕊6枚,较长被片短。果广倒卵形,有6棱。

贝母多分布在东北三省,生于林下湿润之处。现在大量人工栽培。初夏采挖、去杂质、晒干。

新疆贝母,是一种与川贝、浙贝齐名的贵重中药材。其中包括:伊犁贝母、费尔干贝母、滩贝母等几个品种,统称为新疆贝母。除滩贝喜生于沙滩涯地外,其它三种贝母多生于草原山地及灌木丛下。伊贝主产于伊宁、霍城;费尔干贝母新疆许多地方都有分布;轮叶贝母主产于塔城地区;滩贝母生产于霍城、察布查尔。

早在清代,新疆贝母便已开发利用。当时以北疆地区的昌吉、齐台县为集散市场,通过古丝绸之路的北线,用骆驼运、马驮,远销天津等口岸,通称“古贝”。由于数量极少,价格昂贵。

过去,新疆贝母多为野生。为了适应国内医疗保健事业和出口外销的需要,医药科研部门在五十年代末期即开始人工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今后贝母将继续不断地稳步增产。

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川贝母主产于中国的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浙贝母主产于中国的浙江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效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贝母有镇咳、降压、升高血糖等作用。

气芳烈而性清凉——连翘

连翘是多年生落叶灌木,属木犀科植物。它的别名有兰华、绶丹、绶带、黄寿丹、黄花杆、黄金条等。

连翘即是观赏植物,又是主要药材,连翘的花迎着早春绽放,它虽没有牡丹花雍容华贵,也没有月季花绚丽多姿,但它那黄澄澄、金灿灿的花朵缀满纤细柔韧的枝条,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人们称其种子“如雀舌样,极小,其子折之,则片片相比如翘,因此而称为连翘。”

连翘“气芳烈而性清凉”,它的药用部分是果实。在白露前采初熟的果,色尚青绿,晒干称为青翘;寒露前采熟果晒干,称为老翘。以青翘入药为佳。

连翘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疾病。

连翘用扦插、分株、压条和播种等方法繁殖均可。

滋补强壮药——枸杞

又名地仙、天精、仙人仗,是茄科植物,为落叶小灌木,生长于荒野,山丘和沙漠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野生和人工栽培。枸杞的根、茎、叶、花和果实,都有一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还可种植于庭院作观赏,可以说浑身是宝。

枸杞的种类很多。宁夏枸杞主要用于采果。大叶和小叶枸杞主要用于采食嫩茎叶,还有一种新疆枸杞,生于沙漠地,是骆驼的佳肴。

枸杞的根叫地骨皮,性寒、味甘淡,有益精气、凉血、退热、消渴、止血等功效。

枸杞的茎叶,俗称枸杞头,性凉、味甘苦,有消热毒,散疮肿,除明目等功效,用茎叶煮汤代茶饮,效果也很好。

枸杞的果实称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的功效,是滋补强壮药并有抗衰老作用。目前,用枸杞制成许多种保健食品。

天青地红——三七草

三七因播种后三至七年方可采挖,植物形态为茎生三枝,枝生七叶,而得名三七。也有人以为是“山漆”在简化之后写为“三七”。

别名血当归、天青地红、见肿消、土三七、菊叶三七、破血草。为草本等科植物。药用部分是根部。

三七草株高1~1.5米,根肉质肥大成块状。茎幼时紫褐色,上部多5枝,具纵沟。叶互生,膜质,长8~24厘米,羽状深裂、裂片卵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托叶有或无。头状花序顶生,排成疏伞房状,花序梗细:总苞圆柱形,苞片2层,内层条状披针形,外层短、丝状,花两性,管状,金黄色,顶端5裂;花柱基部消球形,分枝顶端钻状,有短毛。瘦果狭圆柱形,冠毛多数,白色。

我国各地都有栽培,越南、日本也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道:“此药始出南人军中,用以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可见,三七在云南民间应用年代久远。同时还记载道,三七有止血、散血、镇痛等功效。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道;“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近代科学研究,三七含多种皂甙,和人参所含皂甙类似,除此之外,还含16种氨基酸,其中7种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三七对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脂、高血压、脑血管病、风湿病及防癌抗癌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誉满中外的云南白药,主要成分是三七。所以,云南人称三七为金不换。

云南文山州是三七的发祥地。文山州几个县,很多人是种植三七的专业户。全国三七每年产量达二百多吨,其中半数以上产自云南文山州。

三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颗绿色的明珠,愿这颗明珠,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紫绒三七养护常识

繁殖方法

常用扦插法繁殖。在春、秋两季选取10厘米长的茎段,每段插枝要带一二片叶,插入草炭和砂的混合基质中。可数枝插于一盆,第一次浇足水,用塑料薄膜罩好,放于明亮光照下,以后每天视干湿情况向叶面喷一二次雾即可,过湿易腐烂,约2~3周生根。也可用水养法,要保证水温高于气温,几周以后即可生根。

栽培管理

全年要求充足的光照,但夏季要避免阳光直射,宜选择居室的南窗摆放。

强光会使叶片焦枯,最初叶片稍变白,不久就会发黑,呈现脱水干燥的状态。相反,光照不足其表面的紫色绒毛就会褪色,叶色也会变得暗淡。栽培土壤一般用园土、泥炭土、腐叶土按2∶1∶1混合配制。在生长期掌握宁湿勿干的浇水原则一旦土壤干透。叶片就会萎蔫下垂,此时需立即浇水或喷水,以促使其恢复坚挺生长。切忌直接把水喷在叶面上,否则会出现色斑。叶面绒毛长期积水,叶片极易变质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