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一日一得
11846800000006

第6章 敌战计(2)

韩信正是利用了当时人的这种思想,把行军比较艰苦的地方作为突破口,而恰恰把适于行军但是敌方势力强大的地方作为假象的布置区,在这里佯攻,而大军转战到条件较差但是敌军势力薄弱的地区,所以才能一次又一次瞒过当时的各路英雄。我们不能不说韩信是天纵之才。

再以诺曼底登陆为例,那可以算是“暗渡陈仓”的现代版。

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会晤,决定于1944年上半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即从欧洲西部登陆,直接对德国作战。当时,在法国西北部有三处比较适合的登陆地点:康坦丁半岛、加莱地区和诺曼底地区。为了选择最佳的登陆方案,丘吉尔同盟军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将军召集三军参谋长进行了认真地比较、研究,从而制订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行动计划。

为了减少牺牲,盟军指挥部决定运用“暗渡陈仓”的办法,制造假象,使希特勒错误地判断盟军的登陆点是加莱地区而不是诺曼底,以确保盟军大部队在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为此,盟军实施了一系列疑兵之计:

首先,为了显示盟军将在加莱地区登陆,盟军在英国东海岸的肯特设置了一个假的指挥部,发出了大量电讯,其空中无线电报务量多于其真司令部的报务量,使希特勒判断盟军的总司令部就设在肯特。

其次,利用巴顿将军的威势转移德军的注意力。巴顿是美国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他的英勇善战使德军上下一听到他的名字,便如同听到瘟神到来一样可怕。因此,德军统帅部分析,巴顿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大的军事行动,而盟军要在欧洲西部登陆,担任主攻任务的司令官非巴顿莫属。所以,艾森豪威尔故意让巴顿在肯特街头出现,让德军间谍报告这一“重要情报”。

此外,盟军还采取了制造假装备部署在英国,面对加莱海峡的敌方作为“防御”设施、派轰炸机同时对加莱和诺曼底进行轰炸而重点在加莱等等手段,让德军误以为盟军果然要在加莱登陆。

德军根据错误情报在加莱部署了23个师进行防御,然而,盟军却在被德军参谋部排除的目标——诺曼底出现,此时的德军却懵然无知,结果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一败涂地。

诺曼底登陆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前期的工作让德军完全相信登陆地点是加莱而不是诺曼底,从而放松了对诺曼底的防守,才让盟军有机会从容登陆发动反攻。

“暗渡陈仓”,也可理解为利用潜规则暗中行事,在对方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悄然获胜。这和《孙子兵法》是一个道理,“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也无人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人们只知道取胜的方法,但不知道是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的。

第九计:隔岸观火

【原文】

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原按】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至于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我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译文】

表面上回避敌人的混乱,暗地里等待其内部争斗的发生。其内部反目成仇,就会不攻自破。我方顺其自然,自然有所得;若要有所得,就不能强求。

敌人内部剑拔弩张时,如果从外部直接攻击他,敌人就会同仇敌忾,共同反击。如果避而远之,顺其自然,敌人就会自己发生内乱。

有人说:“这是兵书上讲的火攻的道理。从《孙子兵法》的《火攻篇》上看,前半段讲的是火攻的方法,后半段讲的是慎重行事的道理,这和‘隔岸观火’计的意思也是相吻合的。”

智慧心得:

作为一个词语出现的“隔岸观火”是很晚才在文学作品中传播的,最早的出处是唐朝的乾康所作的《投谒齐己》中的诗句:“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意思是对岸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而一河相隔的另一边却心冷如冰,漠不关心。可见,在这个时候,这个词语还并不是作为计谋名称而使用的。

不过,在此之前,“隔岸观火”的计策已经产生了,这就是曹操坐观袁氏兄弟与公孙康之间斗争的事例。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当时,已经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盘的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建议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且不说曹操,在辽东这边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想,如果我现在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之所料。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意思是不在敌方有难的时候插手其中,而是以静制动。如曹操的做法,就是在敌人有难的时候并不急于再打击敌人一下,而是任凭敌人自己去挣扎。最后的结果,是敌人内部出现了势力的争夺,公孙康杀了袁氏兄弟,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除去了敌人。

此计运用的基本准则是:在敌人遭受重大的灾难,或者是敌方内部因为利益争夺而分裂、矛盾激化,甚至相互倾轧、势不两立的时候,不可操之过急,不要急于铲除敌人,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而是静观其变,让他们互相厮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隔岸观火”一计是根据《豫》卦彖辞的辩证逻辑推演出来的。这一卦强调要“顺时以动”,就是要把握好机会,而且要考虑好事后的得失利弊,而后在形势利于我方的时候再出手。这也是按语中强调的《孙子兵法》的“慎动”原则,不可轻举妄动,也不可盲目出击,一定要等到时机到了,有利可图之后才可以出兵。

要实行“隔岸观火”计,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就是敌方内部要有不安定甚至内乱的存在。如果敌方没有“火”,那么我方就无“火”可观,更无法在敌方混乱时图利了。

其次,我方在敌方出现危难的时候,要保持冷静,坐视其危难的变化,及时、准确地获取敌方的信息,以了解敌方的危难程度和内部的关系。这是一个准备的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如果不能充分了解到敌方的力量和内部关系,就无法定下最后出击的时间,一旦出错,就很容易被对方反戈一击。

最后,就是在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发动进攻,获取实利。

应该注意,“隔岸观火”计因为其要求条件的复杂,运用起来要受到很多的限制,所以往往要和其他的计策共同使用才能奏效。否则,一味苦等机会,反而会陷入被动,失去了战胜对手的良机。

“隔岸观火”和“趁火打劫”也有相似之处。这两个计策都是要求在敌方危急的时候作出反应。但是它们也有很大的区别:“趁火打劫“要求在敌方混乱的时候就出手介入,而“隔岸观火”往往要等到事态平静尘埃落定的时候才能出手。

使用这一计时要注意一点,控制好度,小心引火上身,免得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法与苏联,互相隔岸观火,结果都被烧得焦头烂额。

与“隔岸观火”差不多的词是“鹬蚌相争”、“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互不相让;二虎争食,一死一伤,结果都是他人得利。自然界发生的事情给了军事家启示,只要等待,就能享受到胜利果实,这种事情真是妙极了。

在战国时期,秦惠王当政的时候,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的仗也没有决出胜负。秦国的大臣们有的认为应该参战,有的认为应该袖手旁观,令秦惠王左右为难。这个时候,楚国的谋士陈轸恰巧路过秦国,秦王听说他智谋过人,便设宴邀请他,希望他能够给出一个中肯的意见来。

秦惠王问陈轸:“韩、魏两国连年争战,寡人想从中调停,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必要,先生觉得应该如何呢?”陈轸听了之后微微点头,但是他没有直接回答秦惠王的问题,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

“一次,卞庄子带着他的家人出门赶路,突然发现路边有两只老虎在吃一头死牛,就想上前杀了这两只老虎。然而他的仆人急忙拦住了他,说:‘两只老虎刚刚开始吃这头牛,一会儿等它们尝到香甜的滋味,就必然会争斗起来,因为它们都想独占这头牛。争斗的结果,必然是力气小的那只老虎被咬死,力气大的也要受伤。这时候你再去刺杀受伤的老虎,虽是和一只老虎拼斗,但是结果不是能够得到两只老虎吗?’卞庄子觉得仆人所说的有道理,就在一旁观看。果然,一会儿老虎就打了起来,强壮的老虎受伤了,弱小的老虎被咬死。卞庄子乘机上去刺死受伤的虎,轻而易举地打到了两只虎。”

说到这里,陈轸话锋一转:“现在,韩国和魏国交战,难解难分,结果一定是强国受损,弱国灭亡。到了分出结果的时候大王再去攻打已经受损的国家,也一定会一举两得,这和卞庄刺虎的故事是一样的。”

秦惠王听了陈轸的话,非常高兴,便依计而行,没有参战,等到两国分出胜负之后,秦国才出兵,很轻松地就夺取了很大的地盘。

卞庄刺虎的故事,大概便是“坐山观虎斗”的由来,而陈轸又以此作为范例游说秦惠王,于是,秦国也便效仿卞庄刺虎,相时而动,获得了极大的收益。

当然,“隔岸观火”并不只意味着消极等待,隔岸有火是美事,若无火,也不妨为对方烧上一把,这一做法和趁火打劫有异曲同工之妙。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赵国十七座城池,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他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觉得苏代所言有理,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十分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怕难以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听后,便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

苏代生火的办法,是外交上最常用的制造敌方内讧而自保,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抓住了范雎和白起之间的矛盾,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令范雎处处给白起掣肘,既干扰了白起对赵国的进攻势头,也进一步制造了秦国内部的文武失和。秦国后院起火,给了赵国自保的机会。

第2套敌战计(下)

第十计:笑里藏刀

【原文】

信而安之①,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③也。

【原按】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

【注释】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疑心。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③刚中柔外:语辞与语义从《周易·坎卦》演用而来。三爻卦坎卦为两阴爻中间夹一阳爻,象征阳夹阴中,也象征外柔内刚,六爻卦坎卦为两个三爻坎卦相叠,既象征险难重重,又象征重重阴象之中藏有阳刚之变机。这正是笑里藏刀之象。

【译文】

使敌方充分相信我方,并安然不动,麻痹松懈;我方则在暗中谋划克敌制胜的方案,经过充分准备以后,相机突然行动,不让敌人有所察觉而采取应变措施。这就是外表友善,内藏杀机。

兵书上说:“敌方的言语谦卑,而实际上在加紧战备的,这意味着他将要进攻……没有前约而主动来请求媾和的,则是一种阴谋。”所以凡是敌人花言巧语的行为,都是暗藏杀机的表现。

智慧心得:

此计最初见于《旧唐书·李义府传》。李义府是唐太宗时人,通过科举考试而成为朝廷官员。他身为宰相,掌握大权,外表温顺和善,谦恭有礼,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和颜悦色,面带微笑,却气量狭小,内心阴险毒辣,喜欢猜忌。所以当时的人都叫他“笑中刀”,又因为他善于以看似柔善的办法害人,所以又称他为“人猫”。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的做法,使敌人相信我方,而安然无防,以暗中图谋敌方。这就是外表柔和、内里刚强的取胜之道。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或是作为一种权变之术、处世策略,以假示人而隐藏真情、心发杀机而面不改色,这样的人往往深不可测。

唐肃宗时有一位名叫鱼朝恩的宦官,权倾一时,而且日渐嚣张,甚至担任自古以来都是由儒家担任的国子监(当时的最高学府)的老师。一次鱼朝恩在国子监宣讲《易经》,洋洋洒洒地大谈八卦,其用意在于羞辱这方面的学者元载和王缙。当时,很多官员都在场。王缙受不住污辱,十分愤怒。而元载却满不在乎,一笑了之。鱼朝恩讲完了退下来说:“王缙发怒,是人之常情;而元载微笑,却深不可测。”所以鱼朝恩极怕元载。不久之后,元载就与唐代宗定计把鱼朝恩除掉了。